陪伴教育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2022-12-29仲艳
【摘要】小学体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学科。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采用陪伴教育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成为一种主流趋势,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对于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陪伴教育;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仲艳(1982—),女,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第三中心小学校。
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理念及思路正逐步发生变化,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是当下小学体育教师须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对陪伴教育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实际应用产生的作用进行分析,以期对现阶段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1]。
一、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一)学生学习兴趣缺失
大多数小学生对小学体育学习的参与度较低,其主要原因包括兴趣不足、运动难度偏高、运动量过大等,也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在其他同学面前展示自己,担心出错,被同学笑话等。若教师没有结合学生实际学情设计体育游戏教学内容,就会导致部分运动协调能力较差的学生难以完成难度过高的体育游戏活动,最终影响学生对于体育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对教学的松懈
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缺乏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未能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训练,导致学生的运动能力无法显著提升。还有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时为追求省时省力,将教学流程化繁为简,只为学生做简单的讲解,并未做任何动作示范和详细讲解,对学生的错误动作也未给予纠正。
(三)师生间缺乏交流
在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师生之间沟通严重不足的情况,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未设置实质性教学内容,只要学生之间没有打架情况发生,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就处于放任状态,以至于体育课堂成为学生的活动课,最终导致小学体育教学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二、陪伴教育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以陪伴教育激发学生参与游戏的兴趣
陪伴教育对于学生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须遵循陪伴教育的基本理念,合理运用体育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比如,在运动热身准备环节,教师可将传统的定位操练习、慢跑练习等转变为游戏化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听号组队、跑步造字等游戏。正式游戏开始前,教师要为学生演示游戏的具体流程。游戏过程中,教师须摆脱指挥者的身份,成为游戏的参与者,陪伴学生共同完成体育游戏,进而达到运动热身准备的效果。
同时,学校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大型户外活动,如可以开展爬山、郊游、市内运动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有参与感。春秋两季是极为适合进行郊游的季节,在天气较为晴朗的日子里,教师可组织学生外出郊游,去学校附近的公园、动物园等,并按照学生在郊游中的表现情况适当给予学生相应的奖励。教师组织学生到室外参与游戏活动,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同时游玩,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户外运动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潜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应用陪伴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身份发生了转变。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深度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陪伴学生参与体育游戏,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使其能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而实现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以陪伴教育为基础开展多样化体育游戏教学
体育教学是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及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巨大作用。小学体育教师须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避免教学过程中产生松懈等情绪状态;以陪伴教育为基础,高质量开展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以跑步训练为例,教师须严格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的特点来设计依托于跑步活动的多样化体育游戏。如教师可采用“移花接木”、快递情报等多种体育游戏引导学生开展跑步训练。为进一步确保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在训练前为学生演示游戏方法,并陪伴学生共同完成游戏,帮助学生解决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游戏环节结束后,教师还要为学生讲解跑步的动作要领,纠正学生在跑步过程中的错误动作,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跑步的动作要领,进而促进其身体素质的提升。
课堂教学后,教师须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分析教学目标是否顺利实现,评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并制订教学改进方案,以优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学校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学校周边的运动场地举办运动比赛,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比赛过程中,教师须全程陪伴,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对专业比赛的认知程度。
(三)通过陪伴教育促进师生加深沟通和交流
现阶段,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学仍采用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为学生示范体育动作,学生被动模仿教师的动作,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这导致教师无法准确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也始终无法激发。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须转变教学理念,合理应用陪伴教育模式,在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生的朋友,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体育游戏教学发挥出应有作用。
比如,在讲解肩肘倒立这一部分内容时,部分学生对此存在畏难情绪,在与教师沟通的过程中表现出抗拒心理。为此,教师须积极与学生沟通,鼓励学生努力尝试完成动作,不必畏惧失败,并以游戏化教学的方式进行肩肘倒立教学。
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成为小组成员,陪伴学生完成肩肘倒立练习,并比较哪个小组坚持肩肘倒立动作的时间更长。教学后,教师须主动与学生沟通,询问其完成肩肘倒立动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了解其在锻炼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并指出学生动作中存在的错误,对学生给予必要的鼓励及肯定。
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应用陪伴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想法,并可依据学生的想法调整教学策略,最终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度,进而确保小学体育教学达到理想效果。
(四)优化体育游戏教学组织形式
1.采用异质分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体能水平和个性特点对其进行合理分组,以促进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进行异质性分组时,教师应尽量避免只根据体育技能水平、身体素质等因素进行分组,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重视学生之间的能力互补。
体育游戏教学多在户外进行,学生的活动空间比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利用场地,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协作。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异质分组能够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供内在的动力。
2.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在课堂教学和小组教学中,体育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角色转换,使学生化身教师角色,体验课堂教学。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对被选中担任教师角色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必要时给予其相应的引导和激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师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方式能够有效改变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模式,使单向的教学变为双向的信息交流。扮演教师角色的学生能够在体验过程中对体育游戏教学产生新的认知,获得思维认知能力的发展,更积极地参与到后续的教学中。
3.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激发学生情感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肢体语言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动力,提高其课堂参与度。教师可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通过采取适当的目光、手势等肢体语言来达到激励、表扬和提醒学生的目的。
例如,学生成功完成动作后,教师与学生击掌鼓励、点头认可均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鼓励,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游戏教学的热情。
(五)转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在开展体育教学评价时,教师须遵循陪伴教育的基本理念,转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意识、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为学生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育运动,进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教师须转变以学生考试成绩为单一评价标准的教学评价模式,采用在陪伴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观察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的方式,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运动能力和努力拼搏的个人品格,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体而言,体育教师首先需要明确体育游戏教学目标,如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学生习得什么体育运动技能等。接着,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段和游戏内容制订准确全面的评价标准,保证体育游戏评价标准的可测量性。体育游戏结束后,教师应该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对学生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评价。期望式评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努力发展,认识自我。教师需要发挥体育游戏评价的发展功能,通过评价结果反映出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进行体育游戏教学和育人方式的优化和完善。
完成教学评价后,教师须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详细讲解教学评价结果,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体育游戏教学中应用陪伴教育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能够较好地保障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鼓励,最终使学生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有所收获,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东博,张强.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02):41-47.
[2]杨伊,任杰.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70年:兼论人工智能对体育教育的影响[J].体育科学,2020,40(06):32-37.
[3]姚琼,张懿,马晓伟.民俗民间体育文化在中小学传承的价值和策略:以雷州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20(02):97-102.
[4]熊文.质疑与辨正:学校体育健康追求的强度关联:基于体育课程教学特定运动强度的审思[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01):86-98.
[5]李双军,张庆亮.同伴体育教学模式对3~4年级小学生友谊质量的影响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1,37(04):69-74.
[6]李兴盈,汪晓赞.基于体育课堂观测的小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及教师教学行为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02):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