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知我意,文林谙吾心
2022-12-29陈卫
【摘要】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途径。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古诗词的声律、音韵来感受古诗词的内涵,对诗词所描绘之景产生联想,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因此,古诗词诵读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忽略了古诗词诵读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古诗词,难以发挥诵读的深远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常见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陈卫(1981—)女,江苏省南京市铜井中心小学。
就当前现实情况而言,小学语文中古诗词诵读的地位岌岌可危,甚至到了边缘化的程度。小学语文教师对古诗词诵读的不重视是其主要原因。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各种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用语也随之出现。学生们课余时间讨论的都是“yyds”“集美”“绝绝子”等网络语言,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诵读兴趣越来越低。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之下,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重拾古诗词诵读,让学生认识到古诗词诵读的重要性,并根据新课标要求提高自身古诗词诵读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一、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诵读目标模糊
新课标中已经明确指出了诵读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能力、了解诗词的大意等。但是在现实的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中,语文教师都是以“熟悉并背诵诗词”为目标进行教学,忽略了古诗词诵读的真正内涵。在新课标指出的三大目标之中,了解诗词大意是几乎所有小学语文教师在诵读教学中都能够完成的目标,但是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审美能力的培养却稍有欠缺,尤其是情感审美能力。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诵读教学时,没有做好备课工作,甚至都没有对诵读教学进行备课,这让课堂教学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严重影响了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效率[1]。
(二)诵读形式单一
在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把诵读和背诵混为一谈,并没有注重诵读的形式和方法,甚至仍然采用最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也有部分语文教师会留时间给学生自行进行背诵和诵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于诵读概念的阐述并不明确,很多学生都将这段空白时间全然理解为背诵时间,而非诵读。而且,在自行背诵结束之后,教师也很少会点学生进行单独诵读或者小组诵读,而是在下一节课开始前抽学生背诵。因此,学生开展古诗词诵读的意识不强,展现古诗词诵读能力的机会少,诵读能力自然难以得到提升。
(三)诵读指导欠缺
小学时期的学生大多未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和技巧,在诵读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教师的及时纠正和指导是提高学生诵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语文教师对诵读不够重视,认为“读的过程流利”就是好,并不会去细究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很多语文教师由于忙于教学,忽略了对自我语文修养和能力的提升,对诵读技巧和方法也不甚了解,更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诵读。
二、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策略
(一)明确课堂诵读目标,精准把握诵读重点
1.明确诵读目标,精心设计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对古诗词诵读的重视程度,了解新课标对于古诗词诵读的基本要求,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在课前,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备课,明确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课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通过对诗歌情景的描绘和类比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以此促进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更好地开展诵读教学。
比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笔者将教学的目标设为:了解此首诗的大意,并想象王维登山插茱萸之景,体验思亲之情,进而引导学生学会珍惜身边的朋友和亲人。上课前,笔者先问学生:“大家最亲的人是谁呢?”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爷爷奶奶。随后,笔者给学生介绍了即将学习的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了解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在外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介绍之后,笔者先让学生们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进行了集体的诵读,很多学生由于对这首诗了解不足,在诵读的过程中缺乏感情色彩,诵读效果不够理想。笔者在指出学生诵读的不足后,给学生播放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动画视频,增强学生对诗句大意的了解。然后再问学生:“大家逢年过节的时候,会不会聚集在一起吃团圆饭呢?”大部分学生都说:“会。”笔者又接着问:“那你们和亲人会过哪些节日呢?又是怎么度过的呢?”很多学生都举手发言,有的说清明节会一起下乡扫墓,有的说过年会一起包饺子等。笔者最后问道:“那假如,大家都在过年的时候,老师把你们留在教室学习,而家人在吃团圆饭,这时你们会不会很想回家呢?”学生们纷纷点头。此时,笔者就可以为学生讲述作者王维的经历:王维在写下这首诗之时,独自漂泊异乡。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他忍不住怀念家乡的亲人、兄弟,异乡的孤独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让他写下了这篇佳作。经过笔者的讲解,学生开始能够理解王维诗中的思亲之情,然后笔者让学生再次集体诵读此诗,这一次,学生们诵读的感情十分充足,而且整齐有力[2]。
2.把握诵读重点,对比比出进步
课初和课尾诵读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一开始的诵读中,学生不了解诗意,对诗词缺乏想象,掌握程度低;而在课尾,学生已经掌握了诗词的中心思想,在诵读的过程中脑子里会浮现出诗人思念亲友的情景,学生的诵读效果自然会得到升华。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不仅了解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词大意和精神情感,而且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互动,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和诵读兴趣,背诵效率也会大幅度提高。可见,只有把握住诵读教学的目标,才能够让教学的过程不偏离新课标的“轨道”,更好地展现古诗词的魅力,促进学生诵读能力的提高[3]。
除了班级自身诵读效果的对比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与优秀诵读班级进行对比,或者通过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优秀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诵读视频,让学生在与他人诵读的对比中发现差距,从而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诵读水平。
(二)丰富课堂诵读形式,提高学生诵读兴趣
1.多元化诵读,促进全面发展
开展多元化诵读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最好采用个人诵读、小组诵读、集体诵读等混合教学方式,以此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个人诵读很考验学生的诵读技巧和能力,而且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在面对个人诵读时,往往会更加用心的准备,以此收获教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肯定;小组诵读类似于小组之间的诵读竞赛,第一小组诵读得很好,那么第二小组肯定也不甘落后,以此形成正向的竞争。小组诵读可以提高学生对诵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胜负欲;集体诵读则能够让学生在班级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而且,集体的声音更能够展现出诗词的精神和意境,让学生沉浸于诗词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4]。
2.创新教学形式,增添课堂趣味
除了使用个人诵读、小组诵读等方法之外,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积极学习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在诵读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式诵读、竞赛式诵读等。
例如,在学习《题西林壁》时,笔者为了让学生能够想像出庐山山峰重峦叠的情景,采用了情境创设的诵读方法。首先,笔者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假如你是苏轼,请问你在写下《题西林壁》时看到的场景是怎样的?”同时,笔者也给学生做出了示范:“啊!这庐山的峰峦起伏让我沉迷其中,不同之处能看到不同之景,似有千姿百态。”待学生都书写完毕之后,笔者开始进一步地讲解诗词,并且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诵读与背诵。最后,笔者点名了一位学生,要求其以情境创设的方式,假装自己就是苏轼,对诗词进行“创作”,具体的情境创设过程如下: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庐山山峰的景色,然后学生从教室门外缓缓走进教室,看着“庐山”如画的风景,不禁发出了感叹:“啊!庐山的山峰是那样的高耸、奇特,从正、从侧、从高、从低都是完全不同的风景。在这奇特的山林之间,我似乎已经迷失了自己的方位,此时此刻,我想吟诗一首……。”一开始,其他学生都是抱着好玩的心态看着这位同学的表演,但是慢慢的,也被这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描述所打动,更加体会到了苏轼对庐山山峰的赞叹之情。在情境创设式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无疑是非常好的,不仅能增强其自身对诗歌的理解,而且也让其他的学生对于《题西林壁》有了更加深入的想象。通过丰富有趣的诵读教学形式,学生对诵读的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还会在课下进行诵读训练,好在课堂上“一展拳脚”。
(三)加强课堂诵读指导,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1.培养终身学习思想,提高指导能力
教师是学生在诵读教学中的引路人。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在教学中注意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强诵读教学的学习,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5]。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学习的时间、地点几乎不受限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趁教学之余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深入的学习,借助知网等平台研读教育界学者的最新文献,充分了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自身为榜样,督促学生进行学习。
2.把握诵读指导尺度,提高指导效率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进退有度,拿捏好指导的标准和尺度,过多的指导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而较少的指导也会让学生无法获得有用的学习信息。同时,教师的指导要“精”,要准确把握诵读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以参考和借鉴。
比如,在学习《清平乐·村居》时,笔者首先挑选几名学生上台,然后让他们单独对诗词进行诵读。在诵读之前,学生应该要了解《清平乐·村居》这首诗采用了景物描写,以景明情,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安逸和美好。因此,学生在诵读时要注意对欢乐气氛的描述和向往之情的表达。在诵读完毕之后,笔者对学生的情感表达、咬字、声律、音韵等进行考量,针对每个学生的诵读点评既有表扬也有纠错,让学生能够在诵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并且也能够让台下其他学生通过观看台上学生的诵读和教师的指导,提高自身的诵读能力。
3.加强课内外联动,形成诵读体系
教师要注重课内外联动教学,把学生的诵读视野扩展到课外,并且通过课内外诗词的联动教学,实现学生诵读能力的升华。虽然诵读教学的主要场地是在学校的课堂,但学习不仅是动词,更是一种观念和思想。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课外诵读的习惯,并且根据归类和分组,让学生形成系统的诵读体系,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6]。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经历过多番的坎坷和战事。因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是教师的重要责任。教师可以以诗词的思想情感或者以诗人的经历作为课内外联动教学的依据,像《己亥杂诗·其五》《示儿》《春望》《狱中题壁》等就是描写爱国情怀的诗词。比如,在学习《示儿》时,学生们感受到了陆游临终之前对失地尚未收复的悲痛之情。学生在诵读《示儿》时,应主要以悲慨和期望的语气诵读,既要抱有对敌国的仇恨,也要有对收复失地的期待。学完《示儿》之后,教师可以以课外诗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为例,通过对这首诗词的讲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诗人深刻的爱国之情和对战争的痛恨。让学生学习课外古诗词也可以补充学生的诗词储备量,在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更加理解这一类古诗词的情感,在诵读的过程中也会注入更多的感情与技巧,慢慢形成完整的诵读体系。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古诗词诵读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对古诗词诵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丰富诵读教学的形式,重视诵读的评价,提高自身的诵读指导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诵读、开展诵读,并真正喜欢上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徐红艳.小学语文利用古诗词诵读传承文化的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19(25):59.
[2]吴海侠.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91.
[3]马娟.诵读想象 入情入境:《古诗词三首》例谈小学语文中段古诗词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9(58):50.
[4]王兰. 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9.
[5]高正春.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现状和对策[J].科幻画报,2019(05):178-179.
[6]周丽萍. 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