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推进的问题及策略

2022-12-29陈青

教育界·A 2022年24期

【摘要】开展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增强小学教育水平,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在新课改的逐步落实下,教师更应当积极提高自身教学标准,转换教学观念,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分析,完善教学活动设计,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知识运用能力。但就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认识到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的重要性,进而导致教学效果难以提升。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深度推进此课程开展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深度推进;策略

作者简介:陈青(1977—),女,江苏省东台市第一小学。

随着《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逐步落实,学校应当积极将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与课程教学相融合,逐步增强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理解,以此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完善传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将其作为课程主题,通过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义务教育中的必修课程,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蕴含着诸多教育内容,除了各个学科知识以外,也包含着其他自然知识,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快乐,同时学生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通过自主探究逐步验证知识内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弥补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1]。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与文化课程教学而言存在较大差距,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少教材,因而教师必须要根据教学经验完成教学大纲的制作,同也要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教学资源,保证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由于综合实践课程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经常会面临着挑战,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师认知不足,学校设施不足

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活动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式是不同的,因此不能一概而论。但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在开展教学时,却没有认识到该课程与普通学科之间的差距,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育方法,将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指标,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目的难以实现。而且此种教学方法与双减政策相背离,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只是为了课后作业和考试成绩而努力,这与教育教学的初衷并不相符[2]。

除此之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应用到诸多教学设备,以此来保证活动开展的效果,但就当前小学教学情况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能围绕着课堂教学设施而展开。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活动,则因为设施不全,难以得到顺利开展。

(二)教学内容重复单一

部分学校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过于重复单一,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并未综合考虑实践活动课程的趣味性。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有些教师也过于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而忽略了其他知识内容的教育作用。比如,人与自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虽然此模块教学内容趣味较强,但如果只是围绕着这一模块开展教学,并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会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腻烦心理。教学内容的重复导致教学效果难以全面彰显。如果不同的年级选择的是相近的教学内容,而这些教学内容又恰好有着相似的教学目标,并不存在层次递进的关系,进而就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导致学生的参与感和兴趣较低,很难收获综合素质的成长。出现此种教学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安排操作实践活动课程时,学校和教师并没有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特点,也没有综合分析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异,缺乏学科内容的进阶性规划,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三)评价方式较随意

评价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主要因素。但就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情况来看,其主要评价方式包括档案袋评价、考核评价等。虽然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已经应用到整个评价环节之中,但具体的评价效果却十分有限,评价内容也并不符合学生成长的需求[3]。比如,教学评价的方式较为随意,虽然学校会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但学校提供的评价标准及评价表格更适用于所有年级,评价内容也大致相同,缺乏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针对性评价。这也就意味着教育评价工作只是流于表面,无法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或者大部分学校在进行教育评价时,只是通过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试卷命题只是一些常见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检测而言,并无较大作用。这些问题都暴露出课程评价方式单一性的缺点。

(四)教师培训活动简单低效

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一般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代理,缺乏专职老师。也正是在此种教学情况的影响下,导致综合实践课程的备课情况及教学水平都较为落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老师的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自然就难以得到有效提升[4]。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的主要方式就是教学培训,而学校在培训教师时也较为随意,没有结合教育需求选择培训内容,对培训教师缺乏管理标准,因此导致最终培训效果不明显。就当前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培训情况来看,大部分培训人员认为组织培训活动难以满足其工作需求,虽然学校也在不断挖掘培训内容,但教师并没有十分认可最终的培训效果。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推进的策略研究

(一)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强调学生应用各个学科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项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及个人发展的需求,迎接现代化社会的挑战。而在进行教学规划的过程中,学校与教师也应当结合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和资源情况,完善课程规划,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效果能够得到充分展现。

教师要合理设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针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结合不同学校及其不同地域特点,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开发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设置多元化的教育活动,例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增强学生的价值认知,培养学生的集体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围绕学生生活开展相应的服务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及热爱生活的态度,让学生愿意并积极参与到社区和学校的活动之中。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各个现象,开展相应的课题,通过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使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完善,实现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化,使得教育教学活动效果能够充分发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深度,让每一位学生在综合实践学习中能够有所收获。

(二)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结合教育评价问题可以发现,如果评价工作并不能凸显出自身的作用,采取分层评价的管理方式,那么其最终的评价效果也难以得到充分体现。要想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实现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就应当解决教育评价过于随意的问题,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课堂参与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因此,学校要积极构建并完善评价方式,通过针对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学校应当积极研究实践课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大致方向,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有效的评价指标及评价内容,确保评价的合理性。比如,针对三年级的学生需要评价其探究能力,综合考核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及参与度;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则需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巩固,在考核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来提高评价效果。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当成立相应的实践活动课程小组,并组建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以及教研组,由教务处等多个职能部门承担对课程管理规划、协调组织等责任,并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基本方案,通过对校内外资源的合理利用,统筹内外部关系,加强校内与校外活动场所之间的关联,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效开展。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构建专业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每所学校应当至少配备一名以上的专任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而各学科教师也要积极发挥出学科优势,主动承担教育任务,获取家长及校外活动场所的支持,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提供资源支撑。另外,由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通过培训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也应当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充实自己,通过参与骨干教师交流会等多种方式,学习先进的教学观念,强化自身的教学水平。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深入了解学生需求,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完善实践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有所成长。

(四)结合实际生活完善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之间息息相关。那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就应当与实际生活相关联,通过将生活内容融入实践教学的方法,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兴趣特点,并结合这两项因素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寻找教育主题,以此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完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此外,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知识,养成学生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总之,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可以结合生活现象、自然现象开展教学,实现生活化教学。教师要推动实践课程的落实,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培养,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成长。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照明灯完成教学活动。首先,在教学开展前,教师可以搜集各式各样的灯具图片,并制作成精美课件,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随后通过猜灯谜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请问同学们知道古代用什么照明吗?现代呢?”学生会回答:“古代用油灯,现代用电。”老师再次提问:“那你们知道电是怎么来的吗?”针对老师的这个提问,由于学生不懂此方面的知识,因而会感到迷茫,这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找出电是怎么被发明的,并联系实际探究生活中常见的发电形式。在此种教学模式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实现高效开展,学生在掌握知识时也更加轻松、简单。

结语

总而言之,在深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教师要尊重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学生针对性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及团队能力等,真正实现全面成长。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反思自身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充实自我,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艳红.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探析[J].基础教育论坛,2021(28):26-27.

[2]吕杨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途径探微[J].学苑教育,2021(26):49-50.

[3]王静.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核心素养的培养[J].智力,2021(24):126-127.

[4]丁宏达,匡欣竹.试论如何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活化[J].小学生(下旬刊),2021(08):105.

[5]李海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思考[J].新课程研究,2021(2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