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游戏,优化课堂
2022-12-29童唯
【摘要】小学体育课堂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兴趣、树立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责任,还肩负着素质教育、体育育人的重任。为了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需要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水平,在小学体育课堂设置合理的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期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学校体育育人的双赢。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游戏活动;素质教育;体育育人
作者简介:童唯(1996—),女,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园博学校。
小学体育课堂是学生开始接触体育运动的基础课堂,也是学校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发挥体育育人作用的重点课堂。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目标。但是,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因其内容的枯燥性、形式的单一性以及课堂效率不高等缺点,无法达到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甚至导致学生对体育锻炼丧失兴趣。这使得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体育育人的要求,因此,将游戏活动引入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1]。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爱动、并对一切事物感到好奇,而游戏活动以其趣味性、鲜活性以及实践性等特点与学生身体成长和心理发展的状态相契合,很受学生欢迎。教师将游戏活动引入小学体育课堂,不仅可以增添课堂的趣味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从游戏活动中切实领悟体育运动的魅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理应受到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的重视。然而,目前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学校、教师以及家长不重视;二是学校现有的体育运动器材不完备;三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
学校以及教师受到以往的教学模式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倾向于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同时,多数家长的“唯分数论”让学生倍感压力。在多方因素的作用下,学生缺乏运动的积极性,运动的兴趣不高,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现有的体育运动器材的不完备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也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做完热身运动后,让学生自由选择器材进行运动。但是由于器材种类单一,学生难以产生运动的兴趣,便聚在一起聊天,浪费了体育课堂的时间。
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除了受以上两点因素的影响,还受教师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体育课堂的氛围、体育运动的内容等因素的影响[3]。目前,部分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先引导学生做准备活动,再讲解、示范运动的动作要领,最后让学生自行进行练习。如此,体育课堂的氛围不活跃,体育运动的内容呆板重复,长此以往,学生真正的体育运动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堂失去兴趣,同时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引入游戏活动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新时代体育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师必须立足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体育运动意识,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收获运动的乐趣,养成健康的体格和乐观的态度,进而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目标。在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阻碍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而教师引入游戏活动,能够增加体育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喜爱,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4]。
此外,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与小学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相比,教学的难点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现场管理。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控力不强、专注度不够、活泼好动,而体育课堂一般安排在室外,如何有效地管理体育课堂现场,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现场管理不完善,就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造成一定的运动风险,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将游戏活动引入小学体育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端正学生学习体育的63d287ecba618bb8eb421649aca7e50b态度,也有利于教师完善对体育课堂的现场管理,进而促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体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难度过高或强度过大的体育训练可能会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教师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的身体情况出发,进行难度、强度符合学生身体发展规律的训练。并且,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的体育课堂学习情况,灵活地调节学生的运动量和运动时间,真正做到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帮助学生达到良好的运动效果。此外,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知识体系建构、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对新事物、新知识的认知不足。如果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一味地进行理论输出,或者机械地进行运动项目训练,则很难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也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引入游戏活动,让学生从游戏活动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动力。
三、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引入游戏活动的策略
(一)设置合理的游戏活动情境
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课标的要求,而教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合理的游戏活动情境,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进而学习到相关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巧,这对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将游戏活动引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转变教学模式,设置的游戏活动情境应与体育运动的技巧有机结合,让学生快速融入游戏活动的同时,牢牢掌握体育运动的技巧。此外,教师设置合理的游戏活动情境,可以有效改变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的态度,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体育理论水平和动作技能水平,从而优化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5]。
例如,教师在开展双脚跳的教学时,设置“青蛙过河”的游戏活动情境,让学生模仿青蛙踩着荷叶过河的动作,学习双脚跳的运动技巧。如此,可以有效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双脚跳的特点以及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对运动技巧的认识与理解。当学生掌握双脚跳的相关技巧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双脚跳的接力比赛活动,最先到达终点的小组获胜。比赛结束后,教师给予获胜组奖励,并对学生不规范的双脚跳动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纠正。在这种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从游戏活动中学到相关的运动技巧,而且可以增强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深刻领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设置合理的游戏活动情境,可以有效融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运动,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效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营造团结协作的游戏活动氛围
游戏活动强调学生团结协作。当一项游戏活动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将游戏活动引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营造团结协作的游戏活动氛围[6]。
例如,教师在开展高抬腿跑的教学时,组织学生两两合作牵绳进行高抬腿跑,以营造团结协作的游戏活动氛围。两两合作十分考验学生的配合默契,学生需要在反复地训练中找到最佳的抬腿节奏,同时在不断地磨合中发现彼此动作的缺陷,并帮助彼此及时地进行改正,以达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目的。
此外,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组队帮带的游戏活动。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一组若干人,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训练。每个小组都有水平较高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进行训练,教师则在一旁关注学生的运动姿势和技巧,对动作不到位的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技术纠正。教师营造团结协作的游戏活动氛围,一方面,学生可以互相鼓励、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以及互相纠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互相交流运动技巧、经验,可以更好地掌握高抬腿跑的技巧、促进运动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利用音乐与口号渗透游戏活动场景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音乐渗透游戏活动的场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动力。
例如,教师在开展耐力跑的教学时,播放合适的音乐为学生进行耐力跑游戏活动助兴。节奏强有力的音乐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同时,音乐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由于学生在跑步时大脑可能会不自觉地思考其他的问题,以至于大脑处于紧张地运转状态,而合适的音乐可以帮助学生专注于跑步本身,有利于学生在长距离的耐力跑游戏活动中调整步伐的节奏、恢复一定的体力。
此外,除了音乐,喊口号也可以为学生进行耐力跑游戏活动助兴。学生在进行耐力跑游戏活动时,通常会感觉疲惫、难以坚持,而利用喊口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神醒脑,从而保持兴奋的状态。
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引入游戏活动的反思
(一)游戏活动应与教学任务相契合
教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引入游戏活动时,应该立足教学任务,做到游戏与教学的有效结合。
例如,教师在开展跑步技巧的教学时,首先进行跑步理论知识讲授,其次亲身示范技巧和动作,最后设置游戏活动,让学生开展接力赛、追逐跑等。通过游戏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跑步姿势、换气方式等技巧。在学生完成比赛后,教师应组织学生慢走以缓冲因剧烈运动所带来的心跳加快、肌肉酸痛等症状,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游戏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引入游戏活动时,应充分尊重学生,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设置游戏活动不仅要与教学任务相契合,还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契合。教师应充分把握游戏活动的难易程度,如果游戏活动过于困难,会让学生产生畏惧、退缩的心理,这反而会阻碍小学体育课堂质量的提高。其次,男生与女生之间存在体力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游戏活动时,综合考虑学生的体力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最后,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游戏活动的设计中。学生可以列举出想要开展的游戏活动,或者对现有的游戏活动进行创新,教师认真听取学生对游戏活动的意见,进一步优化游戏活动。
(三)游戏活动应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自控力不强,一旦投入游戏活动中可能忽视自身的人身安全。因此,教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引入游戏活动时,应确保游戏活动的安全性,并且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此外,教师还要在日常教学中主动地排查游戏活动场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
例如,教师在开展跳高技巧的教学时,应先检查跳高游戏活动的场地、器材,再铺好防护的垫子,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跳高游戏活动,切实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结语
教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引入游戏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体育育人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究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引入游戏活动的策略,巧设游戏,优化课堂,为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收成.小学体育教学中“教”与“玩”的有效结合策略分析[J].名师在线,2020(14):81-82.
[2]潘鲤川.小学体育教学中教与玩的有效结合策略[J].考试周刊,2020(15):119-120.
[3]朱政.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6):62-63.
[4]余品尧.体验课堂快乐 感悟体育魅力:小学体育课堂高效教学策略探索[J].河北农机,2020(04):113.
[5]周钟琳,张利,徐丞谊,李燕.体育游戏式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0(04):136-137.
[6]陈伟.试论如何利用游戏活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J].新课程,2021(3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