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核心素养 提升计算能力
2022-12-29李静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侧重点逐渐转变成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但被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忽略。教师重知识的灌输而轻计算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利。因此,教师有必要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文章基于核心素养分析了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计算能力;计算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李静文(1992—),女,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井中心小学。
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好地基、培养数学素养的重要阶段。小学数学是很多学生都头疼的学科,因为数学知识大部分是枯燥的数字或者符号,学生对此比较抵触。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是转变学生心态的关键因素。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计算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学生做题的速度和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的目标不再只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让学生走出校园之后能够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全面型人才。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和速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从计算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将计算能力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小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是目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尽管教育界很多学者对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也发表了众多文章供小学数学教师学习,但教师了解教学方法却不会用的情况十分普遍。因此,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仍然在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还有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目的不明确、过程烦琐、问题难度设置不当等问题,导致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1]。
(二)忽视实践教学
数学学科的综合性很强,而且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痕迹。但是很多数学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刻,在课堂上只注重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一方面,有些教师对实践教学的了解不足,认为实践教学必须在室外进行,而小学生的身心尚未成熟,无法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学校课程安排较紧,在时间较为紧迫的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不敢尝试实践教学。在种种原因的影响下,大部分数学教师对实践教学有这样或那样的顾虑。但事实上,实践教学未必要在课外、室外进行,创设情境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同时,实践教学并不是“鸡肋”,反而是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三)学生短板难以填补
一个班级有四五十名学生,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正常的,有些学生擅长口算,有些学生擅长加法计算……学生之间的不同是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地方。计算教学应该遵循短板效应,教师应发现学生的短板,并且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来进行分层教学。但目前的计算教学中,很多教师是根据班级的平均水平进行计算教学,这样虽然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的短板无法得到有效的填补。甚至很多数学教师对学生的短板并不在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会逃避自己在计算当中的短板,对数学计算的兴趣下降[2]。
(四)忽略了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在计算时,很多学生都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不验算、不认真审题、书写凌乱等。而且这些问题不只成绩较差的学生有,很多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考试完之后,也会经常抱怨自己不小心看错题或者计算失误。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有关,很多数学教师虽然在教学当中也会提醒学生不要粗心大意,但是并没有构建一个完整的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系,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还不够重视[3]。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计算教学策略
(一)丰富教学方法
1.多元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推理教学法等。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激发学生的计算潜能。
比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后,笔者根据学生最近一次考试的成绩进行分组,将学生分为6组,成绩前6名的学生为每个小组的小组长,6—12名的学生为小组的第二名成员,剩余的小组成员分配以此类推。这样的分组比较方便,组长在小组内拥有较高的“话语权”,可以减少意见不合等情况的发生,且各组的实力相当,有利于保障小组竞争的公平性。然后笔者在黑板上出了“24×12×21×6×16×9×14×27”这道题,让各小组自行解题。笔者观察小组任务分配情况,发现小组分配任务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种,从小组第三名学生开始,每人依次计算一组数,组长和第二名的学生计算出最后的结果;第二种,按数字的大小来分配,例如组长计算24×24,第二名学生计算21×16……最后两名学生进行验算;第三种,组长和组员发现了式子中的数字与2、3之间的关系,把式子改为“2×(12×6×8×7)”和“3×(7×2×3×9)”,再分配给组员进行计算[4]。
2.鼓励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成果的肯定,但是鼓励式教学也需要有一定的“度”,过度鼓励会导致学生盲目自大。鼓励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让学生做一个积极开朗的人。
比如,在上述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完成之后,笔者表扬了用第一种方法的小组长,因为小组长具有担当精神,把最难的计算留给自己。同时,笔者还着重表扬了用第三种方法的小组,因为组长和组员找到了更加快捷、简单的计算方法。在这次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受到表扬的小组在后续的学习中明显更加努力,没有受到表扬的小组也卯足了劲想赶超其他组。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素养,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要让学生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5]。
(二)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的分层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分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在计算教学中,笔者侧重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把学生的计算短板作为分层的依据。
1.根据学生的短板分层
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理念实施的重要途径。分层教学不仅是根据某种标准对学生进行分层,更是对学生短板和长板的分类和调整,是填补学生短板的重要手段。比如,在教学基本的加减乘除法之后,笔者特地为学生出了一套模拟题,模拟题共有四个板块,分别为十道加法题、十道减法题、十道乘法题、十道除法题,每道题一分,对学生进行测试。最后根据学生的成绩,把加法题得分低于五分的学生分为一组,把减法题得分低于五分的学生分为一组……如果有学生多个板块都低于五分,则取其中成绩最低的板块作为最终分层的根据。在分组完成之后,笔者对四个小组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和训练,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激发学生的计算潜能。笔者在课堂中,为加减乘除四个小组分别定制了一套试题,试题中都是每个组容易出错的题,加法组对应的是加法题,以此类推。然后,笔者对试卷进行裁剪,以小纸条的形式分发给各组的一名学生,并且提供两分钟的计算时间,时间一到就让学生上讲台做题,同时要求学生将做题步骤写到草稿纸上,然后趁第一名学生做题的时候,将小纸条发给第二名学生,让第二名学生开始做题,以此类推。上讲台的学生有一分半的时间答题,答题完成之后由教师进行评判和打分,再由第二名学生接力答题……竞赛结束之后,笔者表扬了胜利的小组,鼓励了落后的小组。同时,笔者让做错题的学生再次将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对错题进行讲解和分析,讲解做错的步骤和正确的思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这个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填补自身短板的兴趣,让学生下定决心填补短板,促进全班学生整体数学成绩的提高。
2.根据学习能力分层
根据学习能力分层要更加简单一些。对于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的学生,教师在讲解时要以讲解知识点、补充基础知识为主;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要以讲解重点和难点,进行拓展和延伸为主;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要以拓展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主[6]。
(三)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认真审题
审题是做题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在审题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在后面的答题环节也会出错。数学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督促学生审题,并且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比如,当教师在批改作业或者试卷时,发现有学生把加号看成了减号,可以在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正确地朗读题目,朗读后再上讲台解题。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处罚,但是却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并且日后做题时更加仔细。
2.规范书写
写字歪歪扭扭的情况在小学生当中比较普遍,教师遇到之后虽然会口头提醒一番,但是效果甚微。平时批改作业时,即使学生写字歪歪扭扭,教师也不会判“错”,但是在考试中,写字不规范、数字看不清就很有可能引起评卷教师的误会,导致学生分数较低。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规范书写的重要性,在平时的作业中狠下心,对不认真书写的学生判“错”,让学生吸取教训,在日后完成作业或者试卷时更加用心地书写。
3.验算结果
人并没有计算机一样精准、科学的计算体系,大脑“开个小差”,计算的结果也许就改变了,导致最终的结果错误。因此,验算也是非常重要的数学计算习惯。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平时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督促学生对结果进行验算,让学生在每一道计算题旁边都写下验算的过程,以便教师检查。这样教师不仅可以督促学生验算,而且能够更加清晰地知道学生做错题的原因和学生不明白的知识点。
4.总结错题
错题是非常珍贵的教学资源,因为错题反映了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错误的地方正是学生没有弄懂的地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督促学生准备一本计算错题本,记录自己做错的计算题目,并且要求学生定期对自己的错题进行练习,让学生能够从失败中吸取经验。
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数学教师的努力。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开展计算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计算的乐趣,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慢慢填补自己在数学计算中的短板,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胡志刚.走“进”生活,走“近”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创新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1(33):27-28.
[2]魏孔莹.核心素养下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措施[J].新课程,2021(44):48.
[3]黄静静.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算教学策略探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1):75-76.
[4]吴振勇.实施教学创新,提高计算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创新探析[J].教育界,2021(37):40-41.
[5]朱明翠.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提高方法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06):178-179.
[6]余琴.试谈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计算教学策
略:以《乘法运算定律的整理与复习》为例[J].学苑教育,2021(1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