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中学美术课堂传承的实践探索
2022-12-29张婷
【摘要】中学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把非遗项目拓印引入中学美术课程,对传承和创新非遗项目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中学生来说,拓印可以让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乐趣,并且产生愉悦的情感。近年来,拓印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实践应用越来越多,也受到了教育部门和中学美术教师的重视,文章以拓印为例,就非遗在中学美术课堂传承的实践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堂;非遗传承;拓印;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张婷(1982—),女,山东省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
历史文化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是瑰宝。为了提高青少年对历史文化的重视程度,增强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自信,我国加强了对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传承载体,也是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留给后代珍贵的财富。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既要保护和继承,也要不断发扬和创新。中学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有着不容推辞的责任。对于拓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要在中学美术课堂上向学生讲解拓印的起源、文化内涵及方式,展示拓板、宣纸等拓印的工具,并且在美术课堂上对每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用进行讲解。教师在讲解拓印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体验拓印。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上纸、椎拓、上墨、取下拓片,在体验拓印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拓印带来的奇妙感受,从而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宣纸和墨香的熏陶。
拓印是对雕刻的或石刻的表面的手工复制品。在中学美术课堂中开展拓印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想象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美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拓印也是目前中学阶段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善用和巧用生活素材,开展趣味拓印
教师要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和生活资源,激发他们对拓印的兴趣。在具体的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拓印素材、资源和材料,在寻找的过程中体会拓印的趣味[1]。在进行拓印创作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以比较贴近生活的内容为拓印素材,比如花朵、树木等,让学生通过参与美术拓印活动,提升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拓印创作,比如用木块、毛线、气球和蔬菜等进行拓印。拓印作为中学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其素材更多来自学生的生活,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生活经验的过程。学生对大自然中的实物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寻找他们比较熟悉的、常见的实物作为练习拓印的素材,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拓印的素材,体会拓印的乐趣,充分利用自己找到的资源去进行各种拓印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二、丰富拓印素材,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让学生学习拓印技艺,并且了解拓印的制作方式和流程,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图案,感受文化的魅力,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有利于弘扬和创新非遗文化。除了宣纸和拓印蜡,教师还可以不断丰富拓印材料,让学生尝试利用器皿、水墨、树叶、蜡笔等材料进行拓印,引导学生用丰富多样的材料对古法拓印技法进行创新和改进,比如利用大自然中的树叶。因为叶子的纹理和形状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学生创作出的拓印作品也是不同的,都有自身的特
色[2]。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和综合探究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学习拓印技法并动手实践,构建共生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创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创新能力。
三、教师要掌握拓印教学的技巧
首先,中学美术教师要学会有的放矢,深入浅出,在开展具体的拓印实践活动之前,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图片和作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指导学生从中寻找重要的信息。例如,教师在教学生拓印鱼的时候,可以给他们播放《海底世界》的片段或者展示鱼的图片,让学生从视频或图片中观察不同的鱼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拓印属于自己的小鱼。中学美术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中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欣赏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让学生在拓印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拓印的理解。其次,教师要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拓印关键内容的时候可以将其改编成歌曲,以歌曲的形式讲解拓印实践活动中的重难点,还可以把一些上色的技巧改编成顺口溜教给学生。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是绘画的翅膀,能够帮助学生越飞越高。中学美术教师可以用引导性或建议性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美术教师在教学生拓印树叶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树叶的纹理,思考树叶除了绿色还有没有其他颜色,在学生进行其他实物的拓印的过程中也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去创作。
四、将拓印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拓印在中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在公元前两千年,很多重要事迹就已经被镌刻在青铜或者骨板上,也有人刻在陶瓷、木材、玉石上来保存文字或者图像,只有用于刻制长篇碑文最多的材质是石料[3]。在古代,人们将一张薄纸浸湿后再敷在石碑上,纸张干了之后,用刷子蘸点墨水,把墨水均匀地涂在纸张上,然后再将这张纸从石碑上揭下来,这样一张拓片就完成了,这种复制文字的方法就叫作拓印。古代的人用拓印技术来保存印章、石刻上的图案,古代的拓印技术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照相机和复印机。我们既要保护和拯救一些即将消亡的技艺,还要花费人力、物力去保护我们身边的一些比较珍贵的“活遗产”。我国目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非常重视,书法也受到了中学教师的重视,并逐渐走进中学课堂,教师可以将拓印与书法教学结合,这样既能让中学生进一步了解拓印这一传统技艺,又能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将中学拓印教学与书法教学结合起来的方式,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自己的拓印作品时,也会深深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心底立志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五、开设实训课程,传承拓印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需要依托传承人进行活态传承,传承人关系着传承的成败。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出现传承危机,很关键的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需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生存环境已不存在。这导致之前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谋生的大部分传承人被迫转行,另谋出路,一部分没有转行的传承人大多年龄已经很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陷入失传的困境。所以,要真正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危机,就要解决好传承人的问题,保证非遗技艺的传承。中学校园传承拓印技艺的第一件工作是开设拓印实训课程,培养非遗技艺传承人。学校可以开设讲座,由专家和校内教师讲授和拓印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保证拓印技艺的传承,同时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拓印的兴趣。拓印技艺走进中学美术课堂有利于传承拓印文化,让中学生在创想中得到文化熏陶。传统文化包括民间的技艺都镌刻着历史的烙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让传统文化不淹没于历史洪流中,真正形成百花齐放的盛景。
六、合理开展教学评价,巩固课程效果
拓印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巩固拓印教学实践活动的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对学生进行点拨,不断为学生的绘画作品增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拓印教学实践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拓印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从而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学生创作的拓印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他们的所见所闻,学生是最了解自己的作品的。因此,在进行拓印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可以让他们讲述自己拓印的过程,谈谈自己创作时的想法。在对拓印作品进行评价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的发展水平,要全面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拓印作品进行评价,及时赞扬学生,让学生获得自信,使他们有想再次参加拓印实践活动的愿望。教师要恰当地对学生的拓印作品进行教学评价,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中学美术教学活动的始终,并且关注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情感和态度。
学习拓印技艺能使学生在中学美术课堂上获得美的体验,让学生获得全新的感受,逐渐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拓印技艺的传承和创意表现,提升拓印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使作品充满新意。这样能激发学生对书法等艺术学科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实现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综上所述,教师要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不断创新拓印教学实践方式,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中学非遗传承之路,开设拓印教学实践课程,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拓印活动能够促使学生观察事物,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因此教师要在中学美术课堂中将拓印引入教学实践中,利用合适的拓印材料,掌握拓印教学的技巧,将拓印技艺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学生的拓印实践及时进行有效的评价。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国家鼓励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印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传承价值。将拓印技艺引入校园,鼓励学生进行拓印实践活动,能够实现拓印技艺的传承,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中学传承拓印的实践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值得借鉴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顾燕.印海无涯“图”作舟:拓印活动在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教师,2015(06):67-68.
[2]俞启慧.现代拓印版画技法:从蝉蜕变术演变而来的艺术[MI.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3]尹少淳.核心素养时代美术教师的成长[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9(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