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现状分析及有效对策研究

2022-12-29彭诚

教育界·A 2022年24期

【摘要】预防校园欺凌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近些年校园欺凌出现了低龄化发展趋势,尤其是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中。农村寄宿制小学能够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而校园欺凌问题会影响寄宿制学校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研究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现状分析及有效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园欺凌;寄宿制;对策

作者简介:彭诚(1975—),男,甘肃省玉门市赤金镇学区。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它包括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我国在整治校园欺凌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使校园欺凌问题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当前校园欺凌还时有发生[1]。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中,小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因个体生活习惯差异、性格差异等的影响,容易出现各种矛盾,严重的就演变成校园欺凌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特点讨论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的具体策略。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现状分析

(一)校园欺凌问题复杂化

一般而言,校园欺凌是采用某些暴力的手段对他人进行身体上的伤害,以此达到某种目的。但从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的实际来看,欺凌的手段除了实施暴力,还有言语欺凌、情感欺凌和孤立等[2]。言语欺凌主要是通过辱骂、唾骂来伤害他人,有时还有诽谤、挖苦受害者等,如在一些农村寄宿制小学中有的学生给他人起侮辱性外号,利用外号来嘲笑他人。情感欺凌是指有的学生有控制欲倾向,将自己的想法和思想强加给他人,控制他人的情感,而且多以“我是为他好”之类的说法为借口,这种欺凌具有隐蔽性。孤立是指通过拉帮结派、孤立敌对被欺凌者等方式让被害者无法正常社交。

(二)校园欺凌问题社会化

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社会化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受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等影响,农村寄宿制小学会存在某些社会人员渗透到小学生群体中的情况,导致校园欺凌社会化,加剧校园欺凌的危害。校园欺凌社会化主要表现为和同学出现矛盾以后,学生不是第一时间通过学校和家长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某些社会渠道来解决。从现有的公开报道来看,社会人员参与校园霸凌,通常会使用更暴力的手段,严重危害被欺凌者的身心健康[3]。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解决策略

(一)健全防护机制,落实领导责任

农村寄宿制小学要进一步健全防护机制,落实领导责任,为小学生健康发展建立起一道牢不可破的“护城墙”。健全防护机制要求农村寄宿制小学应将预防校园欺凌放在重点工作的位置上,通过顶层设计的方案落实领导责任制度并统筹内部资源,形成防护

合力。

首先应明确预防校园欺凌中学校领导的责任,坚持一岗双责制度。学校应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成立校园欺凌预防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明确各个副校长的责任,通过落实责任制度,为构建校园欺凌防护体系打好基础[4]。其次做好校园欺凌预防方案的制订。明确学校领导责任以后,由学校领导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校园欺凌预防方案。比如结合寄宿制学校的情况和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好对内预防和对外预防工作。对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的指导工作,坚持思想教育引导;对外要加强学校门卫建设,除了设置警务室,还可以建立领导轮岗制,即由校领导、班主任组成安保小组每天到门卫室进行值班,充实门卫力量,从而解决和预防校园欺凌社会化的问题。最后是做好防护机制的检查工作。根据学校设计的校园欺凌防护方案,上级主管单位、学生家长、学校老师共同组成检查小组,采用定期加不定期的考核方式,对学校的校园欺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评分并落实到责任人,以此推动校园欺凌预防方案的逐步完善,提高学校的管理能力。

(二)增强责任意识,重视校园欺凌问题

教师要增强预防校园欺凌的责任意识。在寄宿制农村学校里,小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因此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善于发现校园欺凌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用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为学生保驾护航[5]。

教师是预防校园欺凌的主要实施者和引导者,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中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的校园欺凌问题敏感度,从思想上重视校园欺凌问题。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中,有的教师只是按照学校的要求按部就班对学生进行管理和看护,没有留意学生的一些特殊情况,有时就算发现了一些校园欺凌的苗头也不重视,这样非常不利于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因此,教师要提高发现校园欺凌问题的能力,比如可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培训,了解寄宿制条件下学生校园欺凌的复杂性、社会性和破坏性等,提高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在工作中及时发现校园欺凌的苗头并加以制止[6]。另一方面要做好学生的沟通工作,及时了解校园欺凌的情况并给予受害者必要的保护。在封闭的学校里,教师是学生寻求帮助的主要对象,因此教师要多关注学生,注意学生身上是否有遭受校园欺凌的迹象。如教师发现某些学生突然情绪低落、行为异常等,就要及时与学生进一步交流,了解其是否遇到了校园欺凌问题,如果学生确实遇到了校园欺凌,教师要及时解决,要帮助其消除校园欺凌的影响,逐步找回自信,走出校园欺凌的

阴影。

(三)丰富宣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

校园欺凌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学校要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严重性,教学生学会利用合法的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以此解决校园欺凌的问题。学校要积极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宣传教育的活动形式,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第一,学校可在班级内部开展校园欺凌的宣传教育。学校应安排班主任定期通过班会、班级板报等形式在班级内开展校园欺凌的宣传教育工作,班级或活动板报的主题要紧紧围绕校园欺凌的问题来制订,具体内容由学生和班主任共同商议[7]。学校还要组织专人对班级校园欺凌宣传教育的情况进行检查,定期考核,以此促使班级积极进行宣传教育。第二,学校可开展预防校园欺凌的宣传活动。学校可采用征文、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宣传,如学校每个学期可以开展一次以预防校园欺凌为主题征文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对校园欺凌的认识或对预防校园欺凌的建议写出来,提高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第三,学校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校园欺凌宣传教育。比如学校可以以学期为单位邀请公安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学校开展普法工作,介绍校园欺凌的典型特征,指导学生如何预防校园欺凌,遇到校园欺凌以后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寻求家长、老师、警察的帮助等,从而提高学生预防或解决校园欺凌的能力。

(四)净化育人环境,形成长效机制

考虑到校园欺凌的社会化问题,在校园欺凌预防机制建立的过程中学校应积极净化育人环境,对外减少社会不良现象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控制社会闲散人员与小学生接触;对内形成长效机制,将针对校园欺凌问题的一些措施制度化,变成学校的长期工作任务。这样一来,学校才能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

对于校园欺凌的实施者,学校要敢抓敢管,要管就管到底。对于欺凌事件,学校要彻查到底,排查相关涉事人员,如果发现有社会人员参与,更要引起重视,及时汇总相关的信息并向相关部门提交,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与相关部门深入合作,共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学校要制订相关的制度,严惩校园欺凌实施者,形成威慑力,让学生意识到参与校园霸凌行为会付出代价。此外,学校要做好内部长效机制的建立。学校要定期开展应对校园欺凌问题培训活动,将此类培训纳入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将教师的培训成果纳入教师的考核,从制度上明确教师参与培训的任务,让每一位教师都具备一定的处理校园欺凌问题的能力。学校还可以将预防校园欺凌作为每个学期的必修课,每个月安排一个课时,要求教师认真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学校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考核。总之,学校要从长远角度出发,长期地、深入地开展校园欺凌相关工作,使每一项工作都形成体系、形成制度、形成规范,从而形成长效机制,为寄宿制学生的成长搭建起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安全感。

(五)注重家校协作,增强预防效果

预防校园欺凌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借助学生家庭的力量。学生遇到校园欺凌后有时可能不敢对老师讲,而是选择跟家长讲,或被家长所察觉。在此种情况下,家长应该第一时间反馈给学校,和学校合作处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因此,学校要积极促进家校协作,争取家长的配合与帮助。

首先,学校老师要提高学生家长的敏感度,引导学生家长正确认识校园欺凌。让家长学会正确判断孩子之间的关系和冲突行为,如孩子玩闹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争执是正常的,不要上升到校园欺凌范畴,过度放大孩子的矛盾,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但是,如果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突然发生改变,或者孩子性格突然发生变化,家长就要引起重视,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语言中是否有校园欺凌的苗头,如果确实遇到校园欺凌的问题要第一时间与教师进行沟通,共同解决问题。其次,学校教师要指导学生家长学会正确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在自己的孩子受到校园欺凌后学会保护孩子的自尊。学生受到校园欺凌以后,有的家长会很冲动,想通过“以暴制暴”的方式来解决;有的家长觉得全是学校的过错,会直接跑到学校大吵大闹;有的家长甚至会责怪自己的孩子“惹是生非”。这样的做法非但起不到效果,甚至还有可能会让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遇到校园欺凌,家长要与教师形成合力,教师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学会引导孩子而不是一味地责骂。最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引导孩子树立起自信心,学会正确抵制校园欺凌;教师在学校中要对学生进行辅导和保护,避免学生受到校园欺凌的困扰。家长与老师共同努Y/uS86qsD16EoWO5NWI39w==力,减少校园欺凌对学生心理、行为、思想的深层次影响,才能助力学生健康发展。总之,想要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家校协作非常重要,农村寄宿制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实际的方案,形成校园欺凌家校干预体系,为学生家长提供可行性的合作方案,积极争取家长的认可与配合。

结语

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问题出现复杂化、社会化的倾向,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学校领导要担负起责任,健全护防机制;学校教师要提升责任意识,重视校园欺凌问题;学生家长要关注子女的行为表现,正确引导子女。家校协作,才能增强预防效果,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赫宏家.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06):197-199.

[2]贾勇宏,吴恩慈.农村留守儿童更易遭受校园欺凌吗?:基于1487份农村中小学生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22,38(02):79-87.

[3]杨传利,青晨,黎玉兰,等.学校氛围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影响:社会情感能力的中介作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2,38(02):82-89.

[4]贾勇宏,吴恩慈.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个体影响因素研究:基于Logistic回归的实证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21(08):69-76.

[5]阳忠艳.小组工作介入农村中学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以云南省牛街镇初级中学为例[J].西部学刊,2021(12):12-14.

[6]王亚群,张秋娈,孙佳欣.家校协同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角色归因与对策研究:以菏泽市单县S乡中小学为例[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21,36(02):100-108.

[7]徐涛,张天成,张福兰.湘西州农村学校初中生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性[J].医学与社会,2021,34(02):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