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U-K-C协同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政混合模式创新
——以《幼儿园游戏指导》为例

2022-12-29王奶珍赵旭勤

吕梁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思政模块

王奶珍,赵旭勤,韩 芳

(1.吕梁学院 教育系,山西 离石 033001;2.方山县机关第二幼儿园,山西 方山 033100;3.离石区教育局,山西 离石 03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要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2020年5月,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给课程铸魂,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思政教育规律[1],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各类思政元素,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内化于学生,避免单纯说教带来的表面接受、负面抵触问题[2],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因此,如何从学生主体出发,通过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思政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培养“四有好老师”是习总书记对教师教育的期望。2018年3月22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强化师德养成,注重协同育人,重视互联网+教师教育。近年来,协同育人和“混合式教学”在高校课程思政中不断得到推广应用。如何在协同培养的机制下将混合教学模式在高校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思政中有效运用,真正实现让学生在理论积淀和真实体验中感受思政力量,全面提升准幼儿教师“德育”成为卓越幼儿教师培养的关键。

本研究中U-K-C协同是指大学主导下的大学(University)、幼儿园(Kindergarten)、社区(Community)的动态合作,是三方在协调各自资源的基础上协同一致地为提高准幼儿教师的游戏素养、科学精神、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而采取的教育支持和指导行为。诸多学者从教师教育、教师发展的角度考量高校与幼儿园合作的意义与具体策略[3-6]。本研究尝试以高校实践教学为基点,联动高校、幼儿园和社区资源,提升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思政质量的同时,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服务社区学前儿童和家庭,具有三重的重要意义。混合式教学是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以E-learning为主的线上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7]。国内学者从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效益及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8-10]。笔者借鉴已有研究,结合《幼儿园游戏指导》十余年的课程建设历程,探索U-K-C 协同的课程思政混合模式。

一、系统观念下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持续有内涵的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强调系统性和协同性,以系统观念推进实施[11],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评价的各个环节,并将每个环节有机统一、有效协同。课程目标方面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塑造;教学过程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将道德塑造与内容学习合二为一,正如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所说:“我得立刻承认,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12];课程实施应强调理论涵养与实践体验并重,多方力量有效协同;课程评价突出多主体、重过程的多元评价模式,凸显学生道德素养和服务精神的涵养。

本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幼儿为本、立足地方的育人理念,《幼儿园游戏指导》课程以知、情、意、行为着力点,将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力求理论求真、情感内化、能力提升、品格涵育、知行合一,构建了全覆盖、丰富渐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形成三全育人大格局,形成了课程思政的三环系统。中心环为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中间环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着力点和内容体现,外环是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三环紧密联系,共同构建成课程思政的生态系统模式。具体见图1。

图1 《幼儿园游戏指导》课程思政体系设计图

(一)中心环:目标、理念和价值追求

本课程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幼儿为本、立足地方为基本理念,形成学生尊重幼儿游戏天性、正确认识游戏发展价值的科学游戏观;培养学生立足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课程在科学理念的引领下,培养学生自由自主的游戏精神;通过扎实的知识积累、反复的校内模拟、丰富的幼儿园和社区实践养成学生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职业素养和做人品质;最终涵养学生的专业自信和民族自信,成长为既有浓厚的本土情怀,又有放眼世界的眼光和胸怀的新时代幼教人。

(二)中间环:课程思政着力点——知、情、意、行

基于道德养成和学习心理理论,课程以知、情、意、行为着力点,全面融合渗透思政内容和核心精神。通过游戏理论学习形成学生科学的儿童观和游戏观,使学生领会游戏精神;关注学生的情感认同,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形成关爱儿童、喜爱游戏的情感共鸣,并将游戏精神内化于心;强调学生自由精神和自主信念的涵育,形成坚强活跃的意志品质;注重学生的行为表现,在幼儿园实践和社区公益活动中检验学生,实现知行合一,情意驱动的师德养成。

(三)外环: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课程思政实现路径及评价体系

课程构建了理论实践并重、线上线下互动、课内课外融合、校内校外协同、教学研究共生、学习奉献共促的思政教学路径和评价体系,真正实现三全育人。课程打造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空,使思政教育和思政评价时时处处渗透,达到“润生无声”的效果。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强调显性教育与情感共鸣,课下渗透隐性课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互助。校内学习理论实践齐抓、教学科研共促,以科学研究带动学生创新精神;校外实践强化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的养成。通过多主体协同、线上线下混合的全面评价,强化和发展学生的思政意识和思政素养。

综上,三环系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学生学习和心理逻辑为基点,三全课程思政实现路径和评价体系为支撑,共同实现育人目标。

二、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的具体思路与策略

思政元素渗透在课程内容中,蕴含着重要的思政价值。思政元素的挖掘、提炼、升华,并运用适合的方法达成价值实现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工作。本课程采用系统设计的思路,将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模块、思政模块、思政元素整合考虑,立足课程内容逻辑和思政目标逻辑两大逻辑体系,形成了课程思政要素的挖掘体系。

(一)思政元素渗透的思路

1.“四有”好幼儿老师内涵为思政主线

作为幼儿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本课程思政以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好幼儿老师为主线,从教育理想、职业操守、教育情怀与底蕴和教育道德四个大模块出发构建思政融入逻辑,突出师德师风教育,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2.建立课程模块与思政模块的强弱关系系统

在立德树人总目标的指引下,强调课程内容学习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明确课程内容重点和思政融入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课程内容隐含的思政意蕴,充分挖掘思政点,建立思政模块与课程内容模块强弱关系系统。以思政模块“教育理想”为例,内容体系中“幼儿园游戏概述”“幼儿园游戏实践”和延伸模块“社区公益活动”是强支撑模块,而其他几个较为侧重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模块则是弱支撑关系。

3.深入挖掘33个课程思政元素

在课程内容模块和思政模块系统构建的基础上,课程深入分析五大内容模块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紧紧围绕“四有”好幼儿老师的内涵,挖掘出33个课程思政元素,如踏实谦逊、用心从教的教育理想元素,教学规范、遵纪守法的职业操守元素,跨学科及国际视野、因地制宜、本土情怀的教育底蕴元素以及珍爱儿童、平等自由的教育道德元素。最终以显性和隐形相结合的方式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合在每堂课、每次活动和师生互动中。

综上,本课程以“四有”好幼儿老师的内涵作为课程思政模块建设逻辑主线,构建课程内容模块和思政模块的强弱关系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浸润在日常教学中,达到“润生无声”的思政效果。

(二)以课程内容为基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提炼价值目标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作为幼儿教师教育职前教育核心课程,本课程尤其注重师德师风教育,全方位、多途径实现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在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的视域下,立足具体知识点和实践点,深入细致地深挖思政内容、分析思政元素、提炼价值目标,并以适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思政目标得以实现。

课程在理论和实践逻辑的基础上梳理课程内容,广泛收集国内外优秀案例和先进理念,深入挖掘思政资源和思政要素,提炼价值目标,并以适切的教学方法确保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第一,按照课程模块,对每一个知识点和实践活动深析细挖,整理出35个思政内容;第二,对思政内容进行编码分析,抽取出33个思政元素;第三,对已抽取出的思政元素进行归纳、抽象,萃取出指向“四有”好幼儿教师的22个价值目标;第四,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价值目标,配合适切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

课程在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合上既注重内容细节的挖掘,使思政目标能真正落地;又强调各部分的协调统一,产生部分相加大于整体的效果,实现课程思政元素的体系化融入。

三、多方协作全方位实现课程思政

课程充分利用线上网络平台、课堂主阵地、课外校外资源实现思政教育途径的多样协调。同时,课程注重通过实践教学、公益服务和科学研究激励学生实际参与、身体力行,在切身体验中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

1.网络平台助力思政。课程充分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互联网+技术,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通过超星网络平台建设丰富的课程资源,以视频、故事、案例、互动、测评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思政内容,引导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维度。

2.课堂教学导入思政。课程注重课堂育德,着力提升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抓住教师主导的关键引领作用,以课程内容为主线,以游戏理论、游戏设计与组织为抓手,以金课的质量确保课堂教学扎实高效、实现情感共鸣。构建课程思政价值链。

3.课外资源拓展思政。课程注重大学、幼儿园、社区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幼教名师讲座、教育见习实习、综合游戏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体会游戏的魅力、感受作为幼儿教师的成就感、荣誉感,建立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职业理想。

4.实践平台强化思政。参与实践是课程思政最有效的方式,课程重视实践中学生的真实体验,通过校内实训、幼儿园实践、社会服务实践,使学生身体力行,将学习到的理论逐渐内化,形成自己独有的思想认识、精神和价值观念。

5.科学研究深化思政。科学研究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形成师生思政共同体。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民间传统游戏新应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品质;教改课题研究形成了民主平等、合作互助的师生关系,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形成了一支高质量、有情怀的教师队伍。

6.公益服务凸显思政。“走进社区、关爱儿童”公益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利用周末时间为社区儿童组织游戏活动,不仅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更能培养师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是一堂别开生面、深刻有趣的思政课。

综上,课程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平台,拓宽思政渠道,丰富思政资源;充分发挥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教学与科研共促、社会公益深化等多方途径,多层次、全方位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四、多主体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实效性和影响力的判断和验证是通过课程结果的考核评价实现的[13]。为全方位检验课程思政的效果,课程围绕基本理论思政思想渗透,并依托五个项目实践任务开展多维立体评价模式,重点评价学生科学精神、服务社会与奉献社会的责任心和乐业精神等。评价内容不仅突出了专门的课程思政模块,如在理论部分的线上考核和期末考试中均以试题考核的方式单独评价,在实践环节增加社区公益服务的课程思政附加模块;而且注重隐性评价的作用,在各个环节渗透课程思政评价内容,如在校内实训环节强调合作精神、在幼儿园实践考核环节强调“儿童为本”的师德体现。

课程注重学生发展性评价,形成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多元主体、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为课程思政效果的有效达成保驾护航。

五、结语

《幼儿园游戏指导》课程通过挖掘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的思想性和价值意涵,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游戏观、踏实求新的职业观及仁爱奉献的价值观。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积累,课程基本实现了思政目标,从学习反思、科研尝试、活动热情、公益服务等环节可以明显看出学生的提升和进步。与此同时,课程思政也成为课程改革的动力源泉,大大提升了教师团队的教学热情和创新动力,课程教学逐步成熟、成体系。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思政模块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思政课“需求侧”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