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性的再思考
——基于普通高校学报视角

2022-12-29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不端学术期刊学术

田 丽

(齐鲁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山东 济南 250002)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出版的介入,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学术期刊在向数字化迈进、形成融媒体过程中,改变了编辑理念和编辑手段,重塑了编辑的工作模式和期刊的出版传播模式,在线学术平台取代纸质学术期刊,成为主流的学术交流平台。但编辑并非变成平台附庸,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就核心竞争力来说,学术期刊的内容是核心和根本,产品是对内容加工的产品,规则是内容运行的规范,渠道必须有内容才有价值,编辑核心价值体现在对内容的创新加工能力、整合能力及对内容导向的把关,因此出版仍属于内容行业。编辑是推动学术研究、传播、引领学术思想的具体实践者,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和维护学术交流平台,因此,编辑仍是学术产品编辑实践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不会因纸质学术期刊的式微而消亡,“学术编辑的使命系于学术交流平台之建设与学术事业之昌明,而不是绑定在某种具体的形态上。”[1]56

国家层面专业化、体系化一流学术期刊集群建设一直在推进,高校学术期刊是我国学术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报的功能定位,不论是“窗口”“园地”还是网上已经开放的公共学术交流平台,仍然默默承担着加工、传播、交流、展示学术成果的职责。对于普通高校学报期刊编辑来说,因工作成果常常处于隐形状态,其主体性存在的形式和内容一般不为外人关注和知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多端,编辑实践任务与出版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编辑主体性也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到2035年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目标,建设出版强国是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新时代、新阶段赋予了出版更重要的使命责任,面对时代场域变迁带来的变化和挑战,高校学报只有实现学术期刊的守正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学术期刊编辑应审时度势,唤醒编辑主体意识,在编辑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发挥编辑主体性作用,展现编辑的主体价值。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从编辑政治站位、选题审鉴、赋能作者、防范学术不端等几个维度探析编辑主体性价值,体认强化高校学报编辑主体性的时代内蕴,并提出发挥编辑主体性的策略。

一、高校学报编辑主体性体认

(一)学术期刊的意识形态属性

学术期刊通过刊载学术成果,引领学术思想发展,服务学术共同体,是国家意识形态叙事、表达、传播、转化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2]73。“政治维护阶级的根本利益,政治是阶级的意志表现,政治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部分进行宏观调控,是社会生活各系统的灵魂和硬核。”[3]115尤其是“在社会舆论和学术研究领域,任何阶级都不会放弃自己的政治倾向和对政治的极力控制”[3]115。“学术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些学科,研究对象本身就决定了其有意识形态的品质,总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统治阶级的政治立场、主张和观点”[4]470,同时,“阶级的政治意识,要通过学术思想的形式向社会灌输……所以,政治离不开学术,政治本身就包含了学术”[3]117“政治假学术以行,学术以政治为因”[3]119。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出版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然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的话语构建。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提出了任何中央或地方的出版物均不能刊载违背党的方针、政策和决定的内容,明确宣传工作必须要讲政治。”[5]561983年中央发布的《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我国的出版事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版事业的根本不同,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6]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7]24“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7]32为出版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8]207。因此,学术出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编辑作为学术期刊出版活动的主体必须增强思想政治意识,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和长期形成的规矩。”[9]

出版传播具有意识形态功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实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是一种对民众进行引导和控制的软性力量”“具有政治导向性,也属于国家机器的范畴。”[10]20“对于个人来说,‘意识形态’反映出其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进而影响个人的社会生活;对群体而言,如果多数人能够基于共同的意识形态,进而形成一致的认同意识,则会极大地维护社会权利结构、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和良好运转。”[11]158从意识形态建设逻辑出发,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包含建构、传播与认同三方面的安全,“而出版业就是这三个环节的天然承担者和助推器”[11]158,出版业为其搭建了研究平台,出版业的目的就是传播。作为学术期刊,“既不要以思想性代替学术性,也不要以学术性否定思想性,任何学术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价值无涉’”[12]6学术期刊就是以学术研究为载体,不仅要将正确的意识形态融入学术研究,还要以科学的意识形态引领学术研究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7]31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的内在一致性要求编辑必须加强政治站位,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不仅是出版工作的应有之义,作为高校学术出版主体的编辑更要在整个出版环节肩负起维护和巩固意识形态的重任。

(二)编辑在选题审鉴中的作用

编辑在选题和审鉴活动中遵循社会赋予他们的规范尺度,选择什么、创造什么,这种审美和取舍本身就体现了编辑在其中的主体意识和价值导向。在选题活动中,编辑的主导作用表现为他的优创作用,良好的选题是编辑在整个知识场域加工传播活动中的火车头,选题的目的是规划出有特色、有价值的选题,利用线上线下捕捉最新的学术动态,在数据库中搜索相关文献,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某个学术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学术热点,结合自身期刊特色对相关选题的前沿性进行判断,进而对选题构想、斟酌和优化;编辑的主体作用在鉴审活动中表现为对学术产品的优选作用,审鉴是编辑对学术产品的挑选,编辑在此活动中表现为他的优选作用,通过审鉴,鉴别优劣,审查真伪,决定取舍,编辑对象处于被动地位。“期刊编辑部或采用网上投稿系统,或采用电子邮箱,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这些稿件都将直接接受网络背后的编辑的审视。”[13]79编辑在此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就是通过审鉴,在鱼龙混杂的知识产品场域中“将学术表演、学术仿真、学术复制拒之门外”[14]36,选出具有创新性的、符合选题要求的学术成果进入编辑流程的下一道程序。学术期刊的功能是科学研究、传播和推广研究成果,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和文明进程,编辑的选题和审鉴就包含对产品的价值判断,“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尚无法完全替代这种核心功能,该功能包括但不限于编辑的伦理判断、价值判断、科学判断、审美判断等”[15]17,以上诸判断包含了社会政治的要求,也包含了学术进步的要求。编辑在选题审鉴活动中充分彰显了编辑主体作用于编辑对象的的主观能动性。

(三)编辑在赋能作者中的作用

赋能是指为某个主体赋予某种能力和能量,在心理学中指通过言行、态度、环境的改变给予他人正能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能和潜能。编辑活动中对学术成果编辑加工的过程即是编辑主体对编辑对象赋能的过程。“编辑对作品的处理有内容方面的,也有形式方面的;有专业性的,也有技术性的”[16]119,编辑为加工产品付出脑力劳动,与作者所付出的原创劳动属性是一样的,是对产品的价值延伸,还包含一定创造性;在方向上是一致的,是产品创作劳动的继续,编辑在内容方面对产品的潜力挖掘或整理,无论是直接动手加工还是提出意见让作者修改,都是在原有基础上对产品的整体提高,是对产品学术价值的提升,是一种再生产、再创造、再引领。无论是对审稿专家审稿意见的领会,还是对审稿专家复审意见的甄别、判断,以及各方整合统筹后提供给主编的意见,甚至是最终完美产品的呈现,“无不映现着编辑的学术鉴审能力,并最终表征为期刊质量呈现于受众。”[17]525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编辑修改加工稿件,一方面向作者传授了学术论文写作技巧,普及了标准化与规范化知识,使其相关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充分挖掘了作者的学术潜力,提升了论文的学术价值,实现了作者的学术追求,最终保障了学术期刊的质量,这些无不包含着编辑的主体性价值。

普通高等院校学报不同于重点高校或者其他学术期刊,高校学报作者群大部分是青年教师及在读硕士生和博士生,稿件来源质量参差不齐,稿件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编辑主体在审稿及编辑加工过程中对作者赋能是必须的过程。由于学术论文中新理论的未知性,实验的可信度、审者的非理性及作者的非逻辑思维,导致审者很难万无一失地对论文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因此,不能完全根据审稿意见对论文做出能否发表的定论,必须在审稿行为上体现编辑的主体性,发挥选择审鉴作用,“基于对审稿意见及论文的客观情况,以学术论文的客观情况为基础,以办刊宗旨及编辑标准为准绳,对论文做出进一步处理”[18]867,在修改稿件过程中,编辑往往“借助视角互易性,先理解作者的撰稿意图和思路,站在作者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然后再换回自己的角度进行分析,对确实需要修改的地方,经与作者交流商讨后,再由作者修改”[19]142。有的作者虽然根据编辑的修改意见进行了整理,但修改的只是皮毛或因理解有偏差修改“不到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个过程需要编辑与作者不断沟通、不断修改、不断细化,需要编辑耐心说服作者进行“复修”,甚至“多修”。另外,编辑与作者、审稿人沟通,思考如何修改、提高编辑质量和效率等,一部分是基于人类感情的沟通,对于作者来说,这种沟通交流有助于拉近他们与编辑的距离,使二者在关于论文学术思维方面互促互进互补;对于编辑来说,沟通有助于获得审稿人的学术背景、意愿与能力等信息,进而了解审稿人与稿件的匹配度;对于审稿人来说,有编辑从中牵线搭桥,审稿人会全面了解该期刊的定位、特色、要求及评判标准,及时对文稿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意见,提高审稿质量。这些都依赖于编辑的专业经验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无法量化和程序化,也就无法让人工智能技术完全承担,因此,可以说,编辑主体向编辑对象赋能的过程,也是编辑发挥主体性的过程。

(四)编辑在防范学术不端中的作用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术造假,不仅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将学术研究引入歧途,且无形中耗费国家有限的科研资源,是社会科学进步的绊脚石,“损坏国家科学家和科学界的社会公信力”[20]20。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对学术造假“零容忍”,是对学术不端顽疾的宣战。数字化时代,网络上的学术信息繁多,为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手段更加隐蔽、智能。科研体系诚信建设是学术期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维护良好的学术生态圈属于编辑本身的业务范围,其在一线长期、大量接触论文和科研信息,在论文初审、外审、收录过程中遇到的学术不端问题更多,因此积累了丰富案例和实践经验。”[21]980编辑从事防范学术不端的活动体现在:一是利用网络技术把关,在初审稿件时利用网络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行检索查重、排查。二是编辑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辅助把关,由于学术检测系统资源数据库的有限性,编辑还要同时利用大数据核对文章的原创性、思想观点、关键数据、研究结论等加以分析,结合检测结果报告判断是否涉及学术不端。三是高校学术期刊还承载着培养人才、开发年轻作者科研潜力的功能和使命,对年轻作者肩负着学术诚信的培养之责。高校年轻作者既有科研追求,也有科研压力,尤其是他们在没有成长为核心期刊的主力之前,会把稿件投向普通高校学报,除了学术稿件一般性问题,其学术不端问题时有发生,编辑是第一时间查收人,“对于存在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及时进行引导、警示教育,在编辑过程中发挥育人作用。”[22]29“学术诚信既要用学术规范去规范,也要依靠法律法规的制约,还有赖于编辑道德‘督导’”[17]526,编辑不仅从技术端是学术不端的守门员,也是意识形态上学术诚信的守卫者,是学术传播中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引领者,“明辨学术面纱下的是非曲直和低水平重复研究”[23]56,遵守学术规范、捍卫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是编辑在防范学术不端活动中主体性的体现。

二、编辑在编辑活动中发挥主体性的实践策略

打铁还需自身硬,“融媒体引发学术期刊的深刻变革,学术期刊编辑是行业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和能动因素,既需完善行业适配,也应关注自我构建”[24]656,应努力学习“互联网+”知识,积极探索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适合学术期刊的融合之路。新时代,面对互联网技术革命,国内外百年未有之变局,高校学报编辑主体性发挥的方式必须服从于学报存在的目的,与主体性相关的能力应与时俱进。

(一)政治素养与职责使命相匹配

融媒体环境下,“媒介形态、传播方式、话语载体的深度嬗变”[25]46使意识形态存在弱化、跑偏的倾向,作为高校学报编辑应积极关照现实,以深厚的政治涵养保证正确方向。深厚的政治涵养应居于融媒体时代编辑主体意识的核心地位。体现在编辑实践中,就是必须坚持内容导向,编辑要有意识形态关乎道路安全、政治安全、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的高度警惕心和政治责任感,加强政治学习,着力培养政治意识。一是及时掌握政治理论动态,领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经济社会的最新研判,是办刊的重要理论依据,要加强对党中央、国务院最新文件及会议精神的学习,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文字敏锐性,提高捕捉显性表述背后潜在立场的能力,有效防止出现政治性差错;二是重点学习宣传思想和出版领域的政策要求,习近平在两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视察《读者》出版集团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这些是新形势下出版编辑工作的指引;三是注意相关用语规范,如《新华社关于新闻报道中禁用的词汇》,涉及国家主权方面的表述要注意,涉港澳台等用语要符合规定;四是当前形势给出版纪律提出新要求,应按时参加中宣部或各省宣传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五是要注重科研成果的学术质量,坚持内容导向。编辑活动的本质是对精神产品的选择加工和传播,为社会提供健康积极的精神产品,传播代表国家意志的精神文化,推动社会科学进步,因此,编辑主体在编辑选择审鉴过程中,在坚持政治标准的同时,应将符合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学术思想深厚的学术成果尽早遴选编辑加工,使之进入传播领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构建我国学术话语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二)专业素养与能力要求相匹配

目前,人工智能、5G、大数据及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发展使出版业出现了新模式、新业态,针对这一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26]出版的网络化和多媒体化需要的是全媒型和专家型的复合型编辑人才。虽然互联网技术改变的是客观条件,编辑依然是学术加工“不可替代”的角色,但学术期刊出版产业链的前后延伸对学术编辑的文化素养和技术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不能固步自封,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是一种自主驾驶式的学习”[27]21,学术编辑应围绕专业化发展要求,坚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1.编辑要努力成为学者型编辑。作为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杲认为编辑的知识结构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化:一是编辑应该成为编辑专家;二是编辑应该学有专长而又知识广博;三是编辑应该通过相关的编辑活动使自己逐步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28]54,以使自己一方面具备学术前瞻眼光,拟定创新性的选题策划,以此吸引学术共同体;另一方面能够坚持学术品位,研究学术动态,具有基本的学术眼光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对作品的学术价值做出准确评价、选择和优化加工,以体现学术期刊“内容为王”的优势;再一方面能够参与学术研究,撰写论文,实现“将内化的信息重新转化为外输的信息,实现学术信息由内到外的深度转化”[29]35。

2.编辑要善于为作者赋能。编辑应善于利用主体角色针对不同作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有效激活作者的潜能。在新知识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今天,编辑客体的学术起点日渐提高,编辑必须通过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活动等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数字出版加快了学术成果的传播交流,尤其是对于普通高校学报编辑,应重点关注线上学术会议,以弥补线下学术会议参加机会受限的罅隙,并定期下载阅读相关最新学术文献,了解相关专业最新的学术动态,掌握学术研究的最新信息,同时学习业界的最新编辑理论,借鉴同行的最新编辑经验,以便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增加与学者、作者、审稿人交流的话语权。

3.编辑要积极学习和掌握有关技术。随着数字出版进入深水区,编辑要勇于突破自身藩篱,积极学习和掌握如人工智能软件及工具的操作技能,及多媒体技术、云技术、网站信息服务技术,要“将人工智能技术迁移融合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并通过印证式迁移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出版的规律,创造编辑职业新的职业体系与内涵”[15]21。如借助新媒体的算法锁定学术热点,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甄别对比产生新的“选题发现”;再如利用学术不端信息处理独到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对稿件与已有成果的相似度、新颖度、图标的规范度、引用文献的合理度等进行智能分析,破局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比数据库的有限性,不盲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三)道德素养与职业要求相匹配

融媒体打破了传统期刊单一的传播格局,带来了群体利益的重新分化组合,作为高校学报编辑,应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价值有真正的认识,能够在编辑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编辑主体作为学术共同体的道德主体,一是要拥有敬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作者服务,乐于“为人作嫁衣”。“编辑的一生为他人服务是正常的,并没有特别吃亏之处,而且因为你是精心制作精神产品、科学产品的工艺师,更应该感到无上光荣。”[30]76高度的责任心和端正的道德人品是编辑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一项,尊重编辑客体,善待每一位作者,用精神和品德来团结作者,努力做到“‘审’则高效专业,‘退’则以理服人,‘修’则提升表达,‘录’则及时传播,‘用’则互动互助”[31]130,切忌“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深废浅售”[32]518,对每一篇学术稿件要一视同仁,坚持以质论稿,以学术性论稿,不以浅显易懂或以金钱论稿。无论是否是个人喜好的观点或思想,只要是合理的、积极的就应当予以肯定;对各种人情稿、关系稿一律从严把关,保证稿件处理的公正、公平。二是坚守学术底线,守护学术诚信。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理想、生命和灵魂,是学术期刊工作具有社会吸引力和专业性地位的合法性源泉。正是对学术性的守望,成就了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崇尚学术应是每个编辑最基本的职业理念,编辑只有从这个层面理解,才能自觉树立学术精神,才会对学术诚信有高度的自觉,以强烈的使命感激发做好编辑整个环节工作的内生动力。三是熟练掌握国家相关出版规范,2019年《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出台,2019年《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出台,2019年《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印发,2020年修正版《著作权法》发布,一系列出版道德、出版法律和职业规范框架的出台,为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提供了规范指南。如《著作权法》中与作者和编辑关联度较高的使用引用问题,作者在为自己的论述提供佐证和依据时,引用文献的合理性、完整性,相关著作要素等,也是编辑在编辑加工中重点审查的内容。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包括认定、处理、惩治、监督与教育,编辑应依据国家规定有理有据进行防范处理学术不端的活动,不能因为自己意识麻痹失察,更不能因为自身好恶而随意处置,充分发挥编辑的主体性,筑牢学术不端防火墙。

三、结语

融媒体时代,编辑主体的职责正在实现由“加工评判稿件、主动介入学术活动、引领学术发展脉络”到“在融媒体整个信息生产传播过程中的集成者、主导者身份的转变”,编辑的主体性正是在这一构建学术出版新秩序的实践中凸显其更丰富的内涵。数字出版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改变是“对编辑工作规范化的要求更高,而不是编辑工作性质的改变,也不是对编辑工作的基本要求的改变,更不是编辑工作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改变”[28]28。作为普通高校学报编辑,不能脱离社会制度的现实环境,反而仍需进一步对文化责任、社会责任、历史责任明晰和坚守,“在其位,谋其政”。在融媒体环境下,编辑借助新技术、新平台、新渠道促进学术交流,传播最新科研成果,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国家发展提供知识力量和精神支撑,是新时代高校学术编辑使命所系,编辑的主体性应愈发强化。

猜你喜欢

不端学术期刊学术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动态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可撤销学位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