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语境下英语翻译硕士专业教学实践研究
——以新闻翻译为例

2022-12-29沈国荣韩林君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硕士跨文化

沈国荣 韩林君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营造了全球化语境。文化语境作为全球化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囊括语言、经济、观念和社会系统。其中,语言是文化最基本的构成,也是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表达形式。语言交际离不开交际参与者、谈话主题、时间、地点等情境,决定了不同的语言活动必须处于特定的语境中[1]95。翻译本身是一种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过程。全球化语境下,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桥梁,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将英语翻译作为硕士专业学科学位的重要专业,将其作为跨文化语境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直接途径之一,顺应中国立足全球化视角和文化转向发展翻译事业的趋势。同时,新闻媒体在文化全球化中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被各国认可,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点。新闻是传递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等信息的重要媒介,渗透着特定国家的特定文化内容,其责任不仅是呈现事实,而且需要通过提供文化背景等解释性信息,让非专业、异域读者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不同现象产生的原因,尽可能减少文化误读,实现国际和平共处、有效交流[2]106。这也是以新闻翻译为例探讨英语翻译硕士专业教学实践在跨文化语境下进行创新的意义所在。

一、跨文化语境下英语翻译硕士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跨文化语境下,国家话语权提升、文化强国战略推行,翻译学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英语翻译硕士专业教学能够对此发挥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国家话语权提升和文化强国战略实施

国家话语权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号召力。中国世界影响力的提升,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话语权得以显著提升。如今,政治、经济等硬实力已经不足以阐释话语权核心支撑,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文化强国战略被提上日程,与国家话语权一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略。高校英语翻译硕士专业教学立足跨文化语境进行改革,是赋予翻译信息共享与传播交流双重社会功能的举措。尤其是新闻翻译,作为外宣翻译的一种类型,承担着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客观了解中国的任务,其教学归宿应该指向国家层面的外宣翻译,应该突破单纯意义的翻译实践活动,以注重传播效果的对外传播形式而存在并革新发展。新闻翻译教学尤其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尽可能减少“政治腔”“宣传腔”等报道作风,以观念的转变带动翻译措辞的转变,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交流,将新闻翻译作为服务不同文化背景人们所需信息的有用工具。毫无疑问,其结果能够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需的良好舆论氛围的营造奠定坚实基础,尽量避免因话语权问题产生国际争端,为广泛赢取国际支持创造基础条件[3]160。

(二)有利于推进翻译学研究多元化视角和跨学科发展

中国英语翻译硕士专业的产生以翻译研究为基础之一。跨文化语境下,中国积极借鉴西方较为先进的研究成果,从突破国内翻译研究的“平台期”入手,跳出传统翻译研究思维模式,结合西方较为开放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其他学科对翻译研究的意义。综合来看,近三十年的翻译研究经历了“文化转向”“权力转向”和“社会学转向”[4]218,视角已经从语言研究拓展到历史文化,进而到广义的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研究,逐步构建出跨学科、多视角的翻译学科研究体系。该体系下的翻译教学研究优势表现在理论适用性强、创造新研究热点的视角开放以及跨学科视域融合自然等方面。英语翻译专业是立足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等接轨国际而诞生的,是语言学、社会学研究推动翻译学研究发展的产物,具有先天性的跨学科性质。同理,其教学内容应包含翻译研究相关内容,尤其是新闻翻译教学,运用专业翻译技巧描写翻译内容、规律和普遍、特定现象,揭示新闻涉及不同行业和领域背后的文化、意识形态、政治和权力等关系,以多角度和时间跨度较长的实践深化翻译学研究,在社会学转向的基础上,拓宽人类学等视角[4]218,并且通过翻译教学强化相关主体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认知,彰显翻译教学对跨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有利于提升跨文化应用型高等人才的实力

跨文化语境下英语翻译硕士专业教学成为中国对外宣传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将翻译视为外宣、跨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抓手,在复杂的跨文化语境下,其需要跨越的文化障碍更加棘手,英语翻译专业硕士教学以解决此问题为目标,从专业角度解决该障碍。跨文化语境下的翻译教学对译者提出较高要求,不仅要求其精确理解原文,而且要求其创造性地将原文转换为译文。这就要求译者除了对英汉语言有较高驾驭能力之外,还必须对语言对应的文化背景,尤其是文化差异进行深入了解。因为一个民族不只生活在自然世界中,同时生活在文化空间中,该空间是人类各种思维和行为对自然世界进行重塑的结果,注定了此文化需要彼文化、本族文化进入全人类文化大空间才能得以生存的事实[5]11。翻译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一批高素质、跨文化素养过硬、翻译专业知识和水平过硬的高层次人才,着重培养译者对受众所属国度中文化的接受能力和精准把握能力,对现有翻译策略进行灵活选用,根据不同体裁的翻译材料确定翻译策略,必要时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现实情况,对原有策略进行创新,在翻译教学和实践中提升跨文化翻译能力。潜移默化中,应用型人才的跨文化、跨语际翻译实力提升,成为推进英语翻译专业教学目标实现的践行者。

二、跨文化语境下新闻翻译教学实践现状

新闻翻译作为英语翻译硕士专业教学的重要领域,在跨文化语境下开始意识到跨文化理念、素材新颖性、反馈及时和实践的重要性,但是程度不够深,亟需改进。

(一)注重跨文化意识,但是理论观念淡薄

新闻翻译作为英语翻译硕士教学的具体课程,涉及汉语与英语不同领域信息之间的相互转换。文化是新闻翻译教学和实践所涉及的主要方面,而英语和汉语所处的文化环境差异十分显著,加之新闻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内容,直接用另一种语言进行替换,不确定性更加突出,极易造成所表达内容意思千差万别的后果。现阶段的新闻翻译教学主体虽然响应国家跨文化交际融入教学中的号召,但是顶层部门未能够就跨文化意识指导新闻翻译制定完善的政策,导致部分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相应部门未能够厘清文化对语言的定位和指引作用,自身不能够透彻理解跨文化意识对新闻翻译的指导意义,片面地认为新闻译文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取向忠实于原文即可,忽视了翻译目标之一应该是符合受众的价值取向。如此,跨文化意识对于新闻翻译的指导处于“悬空”状态,始终未落实到翻译教学分析层面,新闻原文涉及的价值取向差异被忽略,新闻翻译跨文化理论观念未能够深入教学主体的认知层面,翻译的引导作用缺失。

(二)注重信息化,但是素材简单

信息化是跨文化语境下任何学科教学都无法避开的发展趋势。现阶段,高校英语翻译硕士教学已经基本普及多媒体教学,但是部分教师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水平处于初级阶段,依旧以教材为主,基本围绕教材选取翻译素材,以致于翻译教学仅通过多媒体展示PPT,并未实现素材的信息化和动态化。这一弊端在新闻翻译教学中更加突出,新闻翻译教材面向大多数高校,内容较为简单,且更新速度慢,与信息化社会的信息更新速度差距大,与社会对新闻翻译人才的高要求不相匹配。究其原因,翻译教师主体教研压力大,可能自身具有自主阅读时事新闻的习惯,但是对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理解限于皮毛,使用能力不高,其在教学设计阶段收集相契合的新闻翻译素材时不仅耗费较多时间,而且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不相匹配,打击其积极性。加之教材缺乏新闻翻译理论知识的专业内容,教师面对浩大的信息资源,无从确定准确、恰当的知识内容,补充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学生自然无法习得真正有用的知识以及技巧[6]112。素材、教学与信息化资源之间不具备足够的衔接条件,进一步限制了新闻翻译教学信息化程度的提升。

(三)注重引导,但是反馈滞后

教师在教学中的绝对主导地位,是中国教育领域一大固有问题。跨文化语境下,多数英语翻译教师开始意识地转变自身角色,由绝对主导逐渐转变为平等引导或者被动引导,即围绕学生的需求、职业规划等进行教学。但是鉴于新闻翻译文本的特殊性,在跨文化语境下承载着创新性,其翻译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与中国教师和学生习惯定义对错的传统教育模式有着较大的“代沟”,其结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部分教师面对海量的新闻热点能够轻易判断对错,却难以将自身已有知识作用于其中进行创新性分析;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的评判方式很容易打击学生信心,造成学生不愿意与教师互动的结果。久而久之,新闻翻译教学应有的反馈机制愈加不完善,反馈内容较为单一,甚至是缺失,进一步导致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缺失,结果造成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缺乏针对性,反馈滞后的弊端难以消除。

(四)注重翻译量,但是社会实践薄弱

跨文化语境下的英语翻译硕士教学体系愈加完善,体现在专业学生毕业应达到一定的翻译量,这当然包括新闻翻译量的要求,尤其是口译方向的学生,在新闻翻译数量方面的要求更加突出。然而,部分高校并未充分对学生的翻译内容进行考核,这也是导致新闻翻译质量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新闻翻译的评判点集中在词汇、语法方面,未能够将其上升到文化、思维等层面,学生面对英语新闻时本能地将其转化为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语言表达,新闻翻译不仅词不达意,而且极易造成文化误读,乃至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媒体和民众的“口水战”。长此以往,学生可能失去新闻翻译学习的动力。当然,造成此结果的原因还在于部分高校未能够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导致学生新闻翻译学习结果无从检验,教学理论与社会实践长期处于分离状态。

三、跨文化语境下新闻翻译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跨文化语境下的新闻翻译教学应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以技术为有效辅助,积极融合热点和市场,为英语翻译硕士专业教学提供成功范例。

(一)端正立场,厚植跨文化意识

提及新闻翻译,首先应该提及新闻,其英语单词“NEWS”,本身是“North”(北)、“East”(东)、“West”(西)和“South”(南)四个单词的缩略词,指新闻能向国际四面八方发展,将信息传递给不同地方的人。文化全球化使得跨文化语境成为英语通用语无法避开的背景,新闻翻译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内容,可以说是英语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中非文学翻译大类下的综合翻译类型;新闻翻译过程本身就是对中西不同文化分析的过程,应该极为重视文化差异,这是高校英语翻译硕士教学相关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应该首先意识到的,并且应该在政策中予以明确。结合新时代社会对翻译问题的关注,通过英语新闻了解中西方在跨文化语境下政治、经济等不同方面的往来状况,应该明确新闻翻译教学主体的文化立场,包括对自身和学生。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指导者,具备译者身份,应该自主阅读大量的文化作品和国际国内时政相关资料,透彻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状况,提高对新闻时事的敏感度,为新闻翻译教学奠定基础,在理解英语新闻的同时,第一时间将所属国家文化因素考虑在内,通过文化移情能力,以自身所属国家文化观、价值观等将源语新闻进行恰当转换[7]147,始终坚持跨文化意识,将整个翻译过程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新闻翻译教师、高校、行政主管部门等主体应意识到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通过新闻翻译教学明确学生的翻译使命,培养其正确的、平等的文化交流观和价值观[8]12,尤其要帮助学生树立综合不同语言文化立场、尊重文化差异、实现平等文化交流和翻译的立场,将跨文化意识植根于学生内心,成为其学习新闻翻译,乃至从事相关职业的指导原则。

(二)融入技术,提高素材范围和时效

英语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中的新闻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体裁。相较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等,新闻翻译具有时效性的客观特征,面临“时效”压力下追求速度与“精细翻译”指导下慢工细活的矛盾。这就要求新闻翻译教学应加强翻译素材范围确定、筛选和时效教学能力。具体而言,高校英语翻译教师应根据新闻翻译特征,选取适当的辅助技术作为工具,除了高校引进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外,还应该运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课前对英语新闻翻译素材进行搜索和了解,并且每天通过China Daily、经济学人等App了解最新的英语新闻。久而久之,搜索引擎会汇总个人搜索内容的频率,分析其偏好,进而推荐个性化、精准化的内容,当然应该警惕信息茧房现象,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以供教师选择新闻翻译素材,节省传统找素材的时间,可以让教师将更多精力用在分析素材内容、挖掘翻译技术和平台契合新闻翻译的深层功能上,并利用技术优势辅助高效翻译流程的创建。在创建过程中,教师应将新闻原文、译文、翻译疑难点、校对等环节和因素以数据形式纳入系统中,运用大数据将新闻素材划分为时政、文化、体育等类型,同时将学生的翻译完成情况纳入系统中,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确定针对性的翻译流程,据此建立对应的词汇库、句法库等语料库[9]86,运用技术为新闻翻译赋能,带动教师和学生形成翻译时运用技术搜索准确和地道的翻译语言的习惯,提升翻译效率。

(三)创新热点,提升互动和反馈能力

跨文化语境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度民众的思想极易受到异国文化,尤其是发达国家文化的冲击。新闻热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更新,促使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接受度增强,好奇心和新鲜感增加,由此激发创新思维,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文化和社会变迁[10]124。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师应该对国家对内对外等重要事务、政策、文化映射到生活中的各类新闻热点保持敏锐性,及时收集热点新闻、评论等,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或者片段作为新闻翻译教学案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教学主题,抛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者小组讨论,发表自身观点,并且由教师及时评判。如果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回答教师问题,可以进入下一个主题,这种互动氛围无疑成为教学的催化剂;如果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和讨论未能够回答出问题的隐含意思,教师则可以将该话题作为课后作业,并且限定时间,让学生继续思考、查阅资料后再次回答。如此,教学互动延续到学生课后生活,自然与其生活元素、文化语境相融合,能够促进其反馈习惯的养成。

(四)接轨社会,强化实践能力

将跨文化语境与英语翻译硕士专业教学相融合,出于二者都以服务社会为归宿点之一。尤其是新闻翻译,对于市场经济、政治风向、文化生活等不同领域影响较大,需要高校和英语翻译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中强化新闻翻译实践训练。首先,教师应该始终坚持差异教学的原则,综合考虑中西方思维、文化意象、修辞等方面的因素,这也是新闻翻译接轨并服务于市场运营的基础。中西方思维方面,教师应该对中西方不同的语言特点进行详细讲解,如西方文化侧重客观思维,而中国文化侧重主观思维,学生在翻译练习时应有意识地进行转换,将英语新闻中的抽象词汇转化为国人习惯的具象词汇,便于新闻翻译实践结果能够有效充当市场发行的媒介。文化意象方面,教师应强化英语新闻中的习语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便于学生现场进行新闻翻译,准确表达源语的意思。例如,“white”一般指“白色”,而“white elephant”却指的是“神圣的象征”[11]124。在翻译现场,遇到类似的知识,译者只能够凭借已有知识进行翻译,唯有将此作为教学内容模块之一,才能够使翻译结果符合文化、宗教等习惯,符合社会正向发展的规律。修辞方面,教师应注意把握英语新闻善用著名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来表达新闻事件某一细节的规律,在教学中挖掘词汇背后的文化渊源和内涵,提升学生通过翻译推动文化交流的能力。其次,高校、英语翻译教师应适当根据学生水平和学习情况,与翻译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新闻发布会翻译等现场实践机会,以具象化学生对新闻翻译的认知,帮助学生认识到新闻翻译的有用性和市场化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与市场接轨的内在动力,即通过客观激励促进主观激励机制发展,最终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

跨文化语境下英语翻译硕士专业教学实践作为划时代研究课题,对于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需要从思想立场、翻译技术、新闻热点内容以及翻译市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硕士跨文化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地铁站内公示语英语翻译的特点和技巧
逆向思维在大学生英语翻译教育中的导入和培养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分析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