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2022-12-29江门市新会区会城红卫小学陈康宁
文/江门市新会区会城红卫小学 陈康宁
一、搭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之桥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还与小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相互影响。一方面,数学知识以生活为基础,源于生活;另一方面,生活能为数学学习提供重要的指导与支持,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具体形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数学”能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以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发现数学的身影,并且可以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难题,从而大大便利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不是遥不可及的。为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教师在实施“生活数学”时要注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深入挖掘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充分体现数学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数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慧眼。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与正方体”一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与正方体,从而将它们进行认真观察,总结它们在顶点、边长以及面积等方面的特点,并从生活中的长方体与正方体回归到教材的知识点学习中去,将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学习变得更加形象具体化。而学生在了解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后可以鼓励其动手进行创作,引导学生创作出不同类型的立体图形,加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置身于产生数学问题的生活情境。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统计”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统计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小学生以不同的角色代入其中思考问题。如果小学生扮演的是店主的角色,那么需要统计的是今天商店里进货的种类和数量;如果小学生扮演的是顾客的角色,那么需要统计的是今天在商店里买的东西有哪些等,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来解决不同的统计问题。学生还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中所列举的统计方式,根据自己对生活的了解去尝试其他新型的统计方式,从而拓展自己对统计知识的学习。
(三)切身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顺利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应贯彻“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不乏各种数学现象,而且都是学习数学的有利资源。教师应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出发,将生活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实现学以致用。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学生才会了解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进而用心去学习数学。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各章节的知识点都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要么以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导入新知识,要么设计生活情境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等。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后,在遇到计算问题时就可以直接运用运算法则去进行计算,使计算变得更加快捷便利;或者在学习运算法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通过新途径去计算结果,探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学习了立体几何图形的面积与体积公式后,学生在生活遇到立体几何的问题时可以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运算,从而得出相应的运算结果,大大节省了测量和计算的时间。数学学习应从学生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中去进行研究,逐步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并总结数学规律与特点,以便于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此外,生活重视实践,数学也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还可以通过动手探究的方式去验证数学知识的正确性。如测量多边形的周长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其周长;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多边形的特点,将其分割为几个常见的规则图形,运用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直接进行运算等。由此可见,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有多种,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寻找更好的解决途径,创新式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