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言语思维和心灵体验链接的通道
——以《天窗》一文的教学为例

2022-12-29

江西教育 2022年39期
关键词:天窗想象笔者

林 琳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编选了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天窗》一文,表达的主题是乡下孩子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由于当下的孩子都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师就需要从不同的维度设置可感的情境,帮助学生展开深入有效的对话,将学生的语言之思与心灵之窗融合,打通学生的理解和表达通道。下面,笔者以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谈一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一、展现语言背后的鲜活画面

对一篇课文的阅读,就是将语言文字符号转化成鲜活画面的过程,不仅可以有效地集中、聚拢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在梳理文本情感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不妨借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再现并揭示文本的内在情境,将语言文字中蕴藏的情感揭示出来。

以教学《天窗》一文为例,笔者紧扣“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句话,以探究为抓手,组织学生自由阅读课文中第四、第五自然段,并将文字所描写的内容,以画面的形式浮现在脑海之中。在学生交流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图片,用“雨中玩耍图”“关在地洞图”和“仰望天窗图”之间的巨大差异来冲击学生内在的情感。比如,针对“雨中玩耍图”,笔者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在雨中玩耍时的兴奋、快乐之情。有的学生回忆了自己在夏天雨中肆意奔跑的场景,有的学生回忆了自己在水塘中乱蹦的画面,有的学生回忆了自己仰起头、张开嘴巴等雨的情境……而一旦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则完全是另外一副状态,“关在地洞图”与“雨中玩耍图”所形成的落差,给学生的情感体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与外界的隔绝,笔者组织学生感受孩子们此时的孤独、寂寞、无聊。最后,借助“仰望天窗图”,让学生感受文本中孩子们在通过天窗排解郁闷之情的同时,体会孩子们此时的兴奋与激动之情。

对学生而言,文字原本就是一种机械而生硬的语言系统,只有将其置放、浸润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才能散发出鲜活的意蕴和情感。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读着文字、想着画面,将原本深藏在文本中的情感,通过鲜活的图片展现出来,并以串联的方式,将这种情感组合在一起。

二、捕捉语言内在的丰富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在其创立的“情境教学”理论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将儿童真正带入情境之中,要在不断探究的趣味下,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在连续化的情境之中,不断叠加、强化这一学习动力。陶行知先生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广阔而可感的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缺乏了生活的浸润,语文学习必将走进僵硬、机械的“死胡同”。

还以教学这篇课文第4 自然段为例,首先,笔者没有将学生的认知始终局限在一篇课文里,而是积极扩展语文学习的时空,鼓励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深化对文本的阅读感知。比如,在雨中玩耍时,笔者组织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并随着文字“走进雨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如果是你走在这雨中,会怎么玩呢?”看似在追问,其实是为学生搭建一条走进文本、贴近人物的认知通道。于是,学生表达的欲望被彻底点燃,相互之间尽情地表达和交流,与文本中的孩子形成了强烈的内在共鸣。其次,笔者通过情感的补白,让学生的思维从原来的封闭状态走向积极的对话情境。阅读的本质,既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是师生双方围绕文本展开的对话。通过对情感的补白,学生的思维从原来的封闭状态转化成积极对话的状态。再次,笔者通过师生配合的方式,组织学生朗读语段,触摸人物的内心世界,随后设置问题,关注情感的落差与变化。“正当我们在雨中肆意地释放自己时,却被家人关进了地洞似的小黑屋中。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呢?”这一部分内容,在课文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这一问题,笔者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补白。有的学生觉得玩得正带劲,却被关进屋子,失落至极;有的学生觉得自己难以忍受,被关在屋子里,肯定寂寞而无聊;有的学生甚至感觉到了一丝丝的恐惧……这一板块的情境与上一板块一脉相承,不仅让学生体悟了语言,更与文本中的人物形成了对话,可谓一举多得。最后,笔者激活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从虚无的理解状态走向真实的体验状态。“为什么作者认为‘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因为天窗是孩子们想象的通道,更是他们抚慰自己内心的工具。”从这一点出发,笔者继续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将“看”与“听”等感官融合起来,引领学生踏上全新、奇妙的想象之旅,并通过幻灯片呈现风雨雷电交加的图片和视频,组织学生在情境的渲染之下,站在文本中孩子们的角度,想象透过天窗,“这风,这雨,这雷,这电”究竟是怎样“猛厉地扫荡这世界”的。有的学生从雨脚打在玻璃上的声音,想到了无数子弹袭来的场景;有的学生从刮风的声音,想到了暴怒的狮子;有的学生从轰鸣的雷声中,感觉到末日的到来……情境资源,激活了学生的想象细胞,让学生从虚无的想象之境中,获取了最真实的体验。

三、探寻言语背后的审美情怀

对散文而言,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不仅蕴藏在文字符号之中,同时还与散文中所罗列的事物和文本的篇章结构有紧密联系。作者茅盾先生从天窗中看到的“雨点”和“闪电”,在常人的视野中,都是极其普通、正常的自然现象,但在作者的语言中却极具生命气息和活力,无论是“卜落卜落跳”,还是“一瞥”,都赋予了其独特的魅力。如果教师无视情境,直接要求学生理解表面意思,那么学生只能将思维停留在表层上,根本无法触及文本的弦外之音。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于情境,对景物进行变形处理,从而让学生透过景物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教学雨点“卜落卜落跳”时,笔者组织学生用手指连续敲打自己的课桌边沿,从这种节奏和声音中,感受文本中孩子们被关在“黑屋子”时,看到天窗之后的心情。接着,笔者借助“瞥”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闪电的这一‘瞥’,是在干什么呢?”通过想象,学生能感受到闪电的调皮,正在跟孩子们逗着玩呢!针对如此有趣、可爱的画面,笔者运用动态性图片与视频,将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所要表达的情绪,客观而准确地还原出来,让学生在品味和体悟中,探寻文本的言外之意,从而将情感直接投射到文本所描写、罗列的景物之中。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组织学生进行散文阅读时,教师要借助情境的营造和创设,直接与文本、与作者、与文本中的人物展开对话,以文字为媒介,在理解其大意的基础上,透视文本中的情感,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素养的全面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先生指出,散文的阅读需要从抽象、虚无的精神和思想中,重新回到作者个人独特的经验世界之中。因此,散文的教学不能局限在文本的言语情境之中,需要开掘文字背后所蕴藏的真实情感,感受文本的言外之意。

猜你喜欢

天窗想象笔者
快乐的想象
老师,别走……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自制新款天窗固定器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迈腾车天窗无法关闭
英菲尼迪QX60混动车天窗无法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