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语文“前置性学习”中的应用
2022-12-29韦雪梅项东升
韦雪梅 项东升
“前置性学习”方式给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要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学习储备的影响,“前置性学习”中的微课使用仍有需要提升的地方。对此,相关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必须加以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微课在小学语文“前置性学习”中的意义
(一)能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桥梁”
借助“前置性学习”的方法,教师能为学生搭建各种学习“桥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在“桥梁”的设置中,学生应按照教师的要求和规定完成学习任务。“前置性学习”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起点,通过交流与讨论,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前置性学习”结果,有针对性地调整后期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生就能互相配合,最终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
(二)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前置性学习”中,教师使用微课能让学生提前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解,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在微课中明确教学要求,学生就会根据微课中的具体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提前完成预习任务,并对教材内容形成基本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再根据学生对内容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如此一来,学生会积极交流,踊跃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再为学生构建各种表现自我的学习平台,整个课堂氛围就会更加积极活跃。
二、微课在小学语文“前置性学习”中的应用
(一)提高学生“前置性学习”的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时间较短,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活动应兼顾每个学生的差异,并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设置具有高度准确性和逻辑性的活动,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时,笔者提前设置“前置性学习单”,通过微课的形式让学生找出关键词语,并利用听觉与视觉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学生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在视频的引导下,学生能深刻感受到文章对关键词的使用,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教材中的图片都是静态的,如果只让学生看图片,那么学生就难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观。在学生观看视频之后,笔者让他们说一说观后感。
(二)丰富“前置性学习”的媒介
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往往是纸质形式或者口头形式,学生对这样的作业不以为然,甚至视而不见。尤其是对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和自我管理意识较差的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相当于没有作业。而在“前置性作业”中加入微课,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的丰富多样,并能提高自学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和《飞向蓝天的恐龙》时,笔者在“前置性学习单”上加入两个要求:(1)请同学们说一说琥珀是怎样形成的?(2)如果你是讲解员,你会怎样介绍恐龙飞向蓝天并演化成鸟类?这两个“前置性学习”任务都没什么难度,学生轻易就能完成。为了提高学生的完成效率,笔者根据这两篇文章制作微课,针对《琥珀》一文,笔者用微课的形式展示关键词语,形成知识链,让学生讲解清楚。针对《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笔者在微课中呈现两组关键词:一是恐龙的种类(第一种恐龙的后代、猎食性恐龙);二是恐龙演化的词语(两亿四万年前、逐渐变小)。这样,学生的学习思路就更加清楚。又如,在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时,笔者借助微课为学生讲解文章的主要思路,然后学生就可以根据微课视频,厘清整个文章的脉络,并以微课的形式呈现。
(三)优化“前置性学习”效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提出,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由于学生受生活经验和家庭环境等影响,在学习中表现的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的各种学习困难,并给予一定的帮助。例如,有的学生只能完成一部分自学任务,此时,教师就需要进行干预,站在所有学生的角度设置课程。对所有学生,教师不可能一对一进行面授,而微课的教学形式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弊端,能让学生有选择性地按照微课的形式对文章进行学习,并与教师进行深度交流。如此,就能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句式变换的相关内容时,其中陈述句与反问句、对话与转述句、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的互换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学生难以理解,那么在后期的应用中,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在“前置性学习”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制作微课,以陈述句和转述句的转换为例,能让学生感受到在转述过程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总结出顺口溜:“一找人称,二去冒号改逗号,三看句前谁对谁,四改人称你我他,五改之后读又读。”比如,在以下句式中,第一种句式“某人说‘我’在转述时,应当把句中的第一人称‘我’改成第三人称‘他’,并且把引号去掉,把冒号改成逗号”。比如,张丽说:“我喜欢吃草莓。”应当改成张丽说:“她喜欢吃草莓。”第二种句式“某人对某人说你……你……他……等内容时,学生应当把‘我’改成‘他’,把原句中的‘他’改成具体的人名”。比如,李老师对小黄说:“我今天下午有事情无法上课,请你告诉张老师,叫他上课。”这句话应当改成:“李老师对小黄说,他今天下午有事情无法上课,请告诉张老师,叫张老师上课。”另外一种是特殊情况的句型。比如,老师对小红说:“小丽昨天晚上没有完成作业,你去把她叫来。”此时正确的句型应是:“老师对小红说,小丽昨晚没有写作业,小红去帮老师把她叫来。”在句式转换中,学生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用心理解,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如此一来,既节约了课堂的教学时间,也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而提升了学生的整体水平。
(四)针对课文具体内容
在通常情况下,教师会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开展“前置性学习”:(1)诵读预习法。对小学生而言,大声有感情地进行诵读可以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借助声音的感染,能迅速转动并拓展大脑思维。比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诵读,然后进行角色扮演。如此,学生不仅能够深度解读课文,还能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到老班长舍己救人的精神。(2)问题带动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提出与学生思考能力相关的问题,学生就会在问题的带动下进行全面思考,并且培养自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仍以《金色的鱼钩》一文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任务问题:一是红军长征有什么样的重大意义?二是为什么老班长不吃鱼?三是为什么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叫作金色的鱼钩?当学生继续阅读课文回答问题之后,就能够完成对课文的自主学习。(3)评点批注法。在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之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针对文章中的某一点,说一说自己的读后感。比如,《金色的鱼钩》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同学们,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碗有千斤重?”在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就达成了教学目的。
(五)从课文背景入手
“前置性学习”的方法有很多,既可以通过生字、生词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题目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课文的背景进行学习。比如,通过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创作了解文章内容,方便学生对文章背后的价值观进行深度解读,也方便教师开展其他教学活动。比如,在教学《穷人》一文时,笔者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在“前置性学习单”中加入“了解作者生平”这一内容。学生通过搜寻资料,就能找到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以及当时社会中穷人的困苦和艰难。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感受到文章传递的价值观,并感受到人间真善美的力量,提高对文章的赏析能力。
(六)设计不同形式的微课
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前置性学习”任务单时,如果要使用微课形式,教师应将微课的制作和学习任务互相结合,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时,在对微课的制作中,笔者就采用讲解法,告诉学生什么是文言文?在学习文言文时,如何借助注释、插图、现代文、表演等方式,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将文言文换成现代文进行学习。再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时,笔者进行细节的描述,并对学生提出问题:“作者是用哪些动词描述爬山虎的脚的?”学生通过阅读就能找到“变、扒、弯曲”等词,能感受到爬山虎的脚的具体动作。这时,笔者继续加入内容“细丝是怎么弯曲的?如何把嫩茎拉一把?”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再从文章中寻找具体答案,对文章形成了最真实的感受,在后期的作文中,就会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的习惯,进而提高学习的能力。
(七)微课在“前置性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要想充分发挥“前置性学习”的优势,教师就应当明确微课在教学中的地位,让微课与其他的学习任务互相配合,这样才能让微课突出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全面而科学的学习。比如,《小英雄雨来》一文,由于篇幅较长,教师在制作“微课学习单”时,就可以加入以下两个任务:(1)请同学们阅读文章,想一想小英雄雨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这篇文章一共描写了小英雄雨来多少件事?通过这两个任务清单,能够让学生明确预习过程中的学习任务。
三、结语
总之,“前置性学习”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小段任务,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学习的全部。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应言简意赅,内容精练。实践证明,将微课应用在“前置性学习”中,不仅能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还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最重要的是能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