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跨学科学习发展探讨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例

2022-12-29文|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9期
关键词:课标跨学科综合性

文|陈 飞

自上个世纪20 年代以来,国际学界对“跨学科”一词的概念演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多学科、跨学科和超学科。其中我国在上世纪80 年代,以刘仲林和王续琨两位学者为代表,由“跨学科”还引申出下位概念“交叉学科”;90 年代以后,有学者开始用“跨学科”一词代替“交叉学科”。

一、跨学科学习的发展

对应跨学科研究的演化发展,跨学科学习也相应经历了三个认识阶段,即多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和超学科学习。

多学科学习是多个学科围绕某个问题开展主题式学习,但学科间在知识或思维上仍是各自独立,其课程只是相邻关系,学科边界清晰,就像水果沙拉拼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学习。学界对跨学科学习广泛公认的理解是学生能整合运用两门及两门以上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思维方式,“软化”学科边界,来解释现象,或解决靠单门学科不足以解决的复杂问题,建构起新的学科认知经验,生成新的跨学科逻辑。

超学科学习的特点是更为综合,学科边界消失,在学科边界共同交叠地带,创造出一种新的解释性体系,因而超学科问题常常是一些与人有关的重大公共性问题,如伦理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需要突破学科界限,将学科观点与非学科观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整合起来综合考虑。

由上可见,跨学科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样态,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单学科学习是其基础,但其又不同于单学科学习的课程内容、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学习环境、活动形式等,跨学科学习与单学科学习形成有机互补,是单学科学习的延伸拓展。

二、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发展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从课程视角看,语文课程自古就有文史哲兼修的传统,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特征,但在学习方式上,并未真正“跨”出语文学科。自1902 年语文课程独立设科之后,语文课程侧重学科语言属性,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论争中,摸索了很长一段时间,直至2001 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结束了这场世纪之争。在这近百年的语文课程发展中,跨学科学习在较长时间内有被弱化的现象,至2001 年,“跨学科学习”在课程标准中才被正式提出。随着当下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向21 世纪的语文教育需要培养具有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式思维、实践创新、沟通合作等综合素养的人才。2022年版课标中“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正是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育人方式的重大变革,发挥语文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梳理这百年来语文课程的发展,语文课程跨学科学习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从识字教育到多科知识的结合

张志公先生在研究传统语文教育教材时指出,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是识字教育,集中识字的主要教材是广为流传的《急就篇》以及“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千字文》为例,其识字内容涵盖了“天、地”等自然界的事物,以及务农、读书、饮食、居处、园林、祭祀、封建伦常、人生哲学等生活的各方面,体现了识字启蒙与各科知识的结合。还有另一类识字教材,被称为杂字书,在元、明、清三代层出不穷,内容上自乾象、坤仪,下至禽兽、草木、人事、农具、农活、农事经验、婚娶等。除此以外,古人还重视识字教育与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相结合,如跟思想教育有关的《弟子规》《女儿经》《昔时贤文》等,跟天文、地理等常识掌故有关的《幼学须知》《龙文鞭影》等,跟历史知识有关的《史学提要》《鉴略》等,还有跟各科常识有关的《名物蒙求》《算学歌略》等。这些都可以看出传统语文教育就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清末时期,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中,明确规定了阅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孝经》《礼记》《易经》等儒家经典,而《礼记》《易经》《孝经》这些经典中,就包含了道德、哲学、美学、历史、科学等各学科知识,也体现了前人文史哲兼修的治学态度。

到了民国时期,受“五四运动”的启蒙,语文课程教育逐渐从培养以记诵为主的“活书橱”走向生产实践。1936 年颁布的《小学课程标准国语》中规定教材编选应体现民权、民生观念,需将破除迷信、劳动、合作生产、合作消费等知识编入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与科学启蒙、劳动教育相结合。

由上可见,语文课程跨学科学习有着历史文化的基因,传统语文教育与各学科知识的相结合,为跨学科学习寻到了一条穿越时空、贯通古今的发展脉络。

(二)从语言运用到综合实践的整合

张志公先生也同样指出了传统语文教育存在四大弊端,即脱离语言实际和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以及不重视语文学科知识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课程顺应社会需要,逐渐走出了传统语文教育以集中识字、记诵为主的“识字教育”重心,开始重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这个工具的能力,重视学生语文“双基”的扎实。在1941 年颁布的《小学国语科课程标准》的目标中,首次增加了“运用文字,养成理解和发表情意的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50年代,语文课程清晰地认识到在不同生活实践中“发展儿童语言”的重要性,在连续三次的语文课程改革中,将运用语言与生活、科学等实践结合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1950 年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首次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报纸、杂志和科学书籍;1954 年在《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意见》的目标中指出“进行科学知识的教学,教给儿童关于自然、地理和历史的初步知识,培养对科学的爱好”,并提出“发展儿童语言对小学语文教学有重要意义”;而1956 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首次提出“小学语文科是各科教学的基础。儿童语言能力的水平越高,各科的教学就越容易取得成绩”。至此,语文课程逐渐明确了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从最初的多学科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和识字教育,逐步转向语言文字运用层面的综合性实践学习。

1978 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首次提出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这是语文课程跨学科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课程自此开始拓宽学习空间,走出教室,走向生活。1988 年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首次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中极为关键的能力。这些修订,为之后语文课程增设“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

2000 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高年级学习目标中首次增加了“语文实践活动”,并提出“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2001 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正式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在“年段目标与内容”中增加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与内容。

尽管如此,长期以来的语文单学科教学惯性思维束缚了一线教师对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程相整合的认识。在2001 版课标实施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一线教师仍难大胆、创新地“跨”出学科思维,去理性看待语文课程育人方式和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语文综合性实践学习上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策略。

2017 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查。这份文件的出台,提高了一线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认识和实施水平,为2022 年版课标中跨学科学习课程的内容与设计、实施与评价奠定了基础。

(三)从任务情境到核心素养的融合

2001 年版、2011 年版课标中所提的综合性学习和跨学科学习有关联,但还有区别。综合性学习可以是单学科学习的实践拓展活动,也可以是综合其他学科的实践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其重心仍以语文学科思维为主,教师具体实施时,往往会将其当作延伸的语文课外活动来组织,采取布置类似于实践性作业的形式对某主题进行小探索。因而在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上往往会受教材的语文知识点、能力点限制,活动任务可能单一化,难以培养学生结构化的跨学科思维。

2022 年版课标中首次提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这是2011年版课标中“综合性学习”的升级版,着眼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不是知识点、能力点的简单线性排列,不是学科知识的逐点解析和学科技能的逐项训练,旨在打破各学科知识相互独立的现状,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协调和融通,更重视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综合思考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整体育人的优势。

从2022 年版课标中可以发现,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具有以下鲜明特征:

1.真实性

跨学科学习在课程内容上是基于真实世界现象的学习起点,可以关联语文教材,但又不局限于语文教材起点。

2.情境性

跨学科学习在任务设计上强调生活现象与个人知识、生命进程间的融合关系。2022 年版课标中,“情境”一词成了高频词。芬兰著名教育家科丝婷·罗卡(Kirsti Lonka)博士在研究芬兰现象式学习中指出,“情境才是王道”,“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把知识从学术情境转移到现实的生活场景中”,“我们的思维如果脱离了情境就会没有内容”。跨学科学习的理解,需要基于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以及感兴趣的现象提出问题,并在一个个驱动性任务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建构起结构化的跨学科策略性知识与思维方式。

3.实践性

跨学科学习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学习过程中身体参与体验,除了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鲜明的语文学科实践活动特点外,观察、记录、参观、体验、设计、参与、调研、展示等也成了评价跨学科学习方式的重要维度。

4.开放性

跨学科学习在组织形式上需要组建开放交互性的学习共同体,逐步培养学生从关注个体生活,走向小组生活、社团生活和社会生活。

5.综合性

跨学科学习在学习评价上重视学生创造多元表征的学习结果,除了传统的文字形式外,鼓励学生用照片、图表、视频、表演、报告等富有创意的方式呈现成果。

猜你喜欢

课标跨学科综合性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国外舰载直升机助降与牵引装备综合性能对比分析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