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以文化人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与实践向度

2022-12-29

关键词:育人文化

方 黎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1]28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针对新的时代语境中以文化人的主要环节与关键问题,不仅系统回应了以文化人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资源构成、阵地依托等关键问题,还身体力行地示范出以文化人的重要实践向度。这对新时代以文化人的“知”与“行”有着重要指导价值,值得学界深入地学习阐发。

一、落脚“‘人’这个根本”:以文化人的目标任务

根本目标与根本任务反映出以文化人的本质与方向,是讨论以文化人实践的首要问题。论及此,习近平始终把代表广大人民的“人”高高举起,化人宗旨亦始终落脚在“‘人’这个根本”[2]116上,并从两个维度展开:

1.以文化人的根本目标是人的发展

以文化人的焦点是人的建设,对此问题,习近平起初就将“文化的人”[2]150视为人的重要特性,指出“精神需求”[3]8将人与动物相区分,肯定文化对人的存在的重要意义。文化,尤其是作为价值体系与意义世界而存在的本质文化,是人所特有的精神表征,它在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同时,转而成为人的一种规定性形态。习近平进一步从群体性人的发展看待文化所具有的深刻影响,指出:“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4]291既然文化是以“内核”的姿态作用于人的发展,而以文化人正是凭借文化的特性与机理来影响人,那么,化育的根本目标恰如其分地指向人的发展。习近平始终将人的发展作为以文化人的重要实践向度,不仅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297视为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还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5]21作为党的初心、使命。由此,将新时代以文化人的目标宗旨与其他阶级社会以文化人的诉求相区别,着力维护更为普遍意义上的人的发展,致力于“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3]187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的发展的目的性本质:习近平认为,人对于文化的需求“时时刻刻”[3]8都存在,既指出了持续性的文化化育在人的整体素养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又提出了文化化育对于群体性人沟通交往的重要意义,期待用文化来“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3]187进一步肯定了文化对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更期待通过文化来“养人心志、育人情操”,[4]295为人提供精神的栖息地及高远的理想境界,推动人向内探索,完善人性,在物质世界中确认人的生存支点与发展趋向,引导人们在先进文化的化育中摆脱受动的生物性存在样态,不断迈向自由的人性彼岸。

2.以文化人的根本任务是化育“新人”

习近平始终站在以文育人的高度论及以文化人,坚持化人中的育人导向,期待在文化的化育中为人们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3]10嘱咐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等育人群体肩负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6]325的职责。以文育人的任务与以文化人的目标一致。一方面,以文化人是以文育人使命实现的表达手段。文化虽作为育人的显性载体与资源,但文化的作用发挥于潜移默化的涵化、感化、润化中,在人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转化中达成。而以文化人亦唯有指向育人的根本任务,才有存在价值,否则对“文”不加选择,对“化”不做选择,恣意为之,定要引人入歧途。另一方面,以文育人是以文化人实践运动的必然要求。所谓“化人”,是期待用群体性的文化规范与主导价值理念来化育个体人自发的文化实践与价值选择,直接关联育人。

深入认知以文化人的根本任务,还须在对育人时代境遇的研判中承续其历史方位与时代表征。新时代,育人的具体指向就是堪为“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6]33而要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6]312化育新人就是以文化人的时代使命。以文化人主要从三个维度达成化育新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时代新人的文化性发展方式动员,合理建构起人所生存的物质空间与精神高地,超越“僵化的、‘单向度’的人”;[2]150实现时代新人的精神动员,以文化促成共同的情感链接与信念塑造,让“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7]能够在代际间传承;实现时代新人的意识形态动员,文化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人的文化身份就是其意识形态身份的一种泛化,故而,意识形态的动员离不开文化的动员,通过文化动员凝聚价值共识,引导舆论风向。

二、把握“教育之道”:以文化人的基本原则

在习近平对以文化人整体实践的科学把握中,清晰传递出以文化人的四个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方向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四者协同并进、辩证统一于以文化人的化育过程,成为保证以文化人实践成效的“教育之道”。[8]23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反映实践的价值倾向,关系着实践的推进是“谁来主导”、“以谁为中心”并“为了谁”的系列问题。习近平关注实践中育人者与育人对象的主体性,不仅明确了以文化人的育人主体,这其中既包括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如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等,又包括由现实的人们所组成的国家机构、社会团体等组织,强调育人者要“先受教育”,[9]培育育人自觉性,“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3]27践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6]325同时,习近平还关照到育人对象接受教育的能动性,关注以文化人实践中化育者的实践主体与化育对象实践主体的全息对应,既呼吁人们能够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的化育,又期待化育者能够围绕时代与对象的需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0]378蕴含着对以文化人实践中主体间性的确认。这些都传递出育人实践“关键在人”[3]47的主体性原则。

2.方向性原则

一旦忽视方向性,以文化人的实践就会丧失其立足基础,存在价值与意义就会弱化甚至消失,习近平极为看重育人的方向性原则,强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3]24既然以文化人是以文化为介质,用文化的方法达成育人目标,而文化又无法脱离一定价值导向、政治立场而独立存在,那么,方向性原则便客观存在于以文化人实践中,贯穿始终,这也是以文化人区别于纯粹技能性教育实践的特殊属性。坚持方向性原则就是要把牢化育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与推动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把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导向,把大家“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3]23把牢育人队伍建设的根本依靠,提升育人者的数量与质量。

3.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是指化育者能够从具体的育人实际以及化育对象的境况出发,有针对性、分众化的化育。论及此,习近平既要求鼓励先进,又关照到多数人群,强调“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3]108切实让先进文化充分滋养到人民中的每一个人。这便要求化育者能够关照到化育对象差别化的文化利益诉求、趋异化的文化价值需求、多元化的文化实践选择等因素,既能够在化育资源的选择与生产上更有“时效性、针对性、可读性”,[3]39更精准地把握化育对象对育人资源的差别化、多样化期待;又能够在思路与方法上,根据化育对象的群体性、个体性差异切合实际地将以文化人的目标、内容、方法予以层次化的推进,进而与化育对象差别化的现实相匹配,充分关注到不同年龄层次、社会处境的对象属性,圈定化育对象的各类群体,“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3]100

4.渗透性原则

文化的影响力向来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2]149经济、政治、社会各种力量中。不仅宏观上,文化渗透入社会发展的诸因素中,微观上,文化对人的影响亦是一种互融的渗透关系,它弥散于人的存在方式中,熏染我们的思与行,熔铸社会性格。而正因文化所具有的渗透力,决定了在以文化人实践中需要遵循渗透性原则,将先进文化的影响力汇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出潜移默化的熏染功效。这便需要育人者能够按照习近平的期待,将化人之“文”“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3]108“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3]110并在制度层面予以支持,“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3]110使化人之“文”如空气一般,融汇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默默地滋养人心。

三、用“先进文化”启迪人民:以文化人的资源构成

育人资源是基础性的存在,决定着以何“化”人以及将人“化”往何处的重要命题。新世纪以来,面对着多元文化杂样并存的现状,文化环境中出现了“一与多”、“古与今”、“虚与实”等多种类型矛盾,对于用何“文”化人,社会上出现多种声音。对此,习近平既强调用先进文化育人,指出:“先进文化在启迪人民”[4]299方面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4]299又明确阐明三个序列先进育人资源的地位及价值。

1.马克思主义是以文化人资源的旗帜引领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6]32坚持化人之“文”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3]22国家之魂,文以铸之,只有坚持了化人之“文”的举旗定向性,才能保证育人的使命达成。

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意义,为人们的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3]99习近平曾从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四个维度论述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强大真理力量:科学性维度,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11]不仅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视角,科学揭示人类社会的演进规律,更是将社会主义的胜利与共产主义的实现规引至科学之路,为人们迈向自由王国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引。人民性维度,马克思主义是史上首次以“为人类求解放”[11]为宗旨的伟大理论。具体的、感性的、现实的人成为马克思主义演进的重要主体向度,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解放全人类的实践方向,即以共产主义取代现存的剥削关系与私有制。实践性维度,不仅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致力于建立有实践之用的理论体系,而且,这一与众不同的“显著特征”[11]是立足于全人类实践的高度而显现出来,极具革命精神;是将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作为实践的价值关照,包含深切的人文关怀;是将全人类的解放作为实践追求,蕴含崇高的奋斗理想。开放性维度,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11]不仅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在吸收与发展前人智慧的基础上诞生的,极富有时代意义的理论成果,而且,对于这一化人之“文”的运用,亦非是静态的承袭,而是结合新的实践语境,发展与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文化人资源的主体

习近平极为重视化人之“文”的中华立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视为我们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强大精神力量”,[3]14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构成,即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6]32

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命脉”。[12]164它蕴含的智慧为后人对世界的认知与改造供给“有益启迪”,[3]143尤其是在处理天人、群己、自我等关系方面,对化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人际焦虑等现代性问题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现代人们的文明素养提升有积极的化育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带来“有益启示”。[3]143其中所蕴含的变易的发展理念、丰富的民本思想、德性引导与文治教化等思想,不仅有利于提高领导者与管理者的思想境界与工作能力,更有助于群众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理解并推动治国理政的理念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道德建设的看重,有利于涵化社会道德秩序与个人道德修养,为社会的道德建设供给“有益启发”。[3]143革命文化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13]要代代相传、血脉永续。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艰巨历程中,革命文化有着重要的激励与支撑价值,通过崇高的精神品质、先进的价值主张、丰富的实践案例,为人民群众提供勇于前行的精神动力;为共产党人提供初心不改的精神土壤,为民族复兴提供强韧的文化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促成了新的文化价值认同。一系列展示“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3]214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夯实国家软实力。

3.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是以文化人资源的重要补充

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肯定一切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带来的“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14]主张“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4]295将优秀的文化他者吸收为化人之“文”的重要补充,有助于在文化的“化人”中,推动不同群体间思想与行为的共识达成。理解一定群体的文化,也就认知了其背后的“人化”过程,进而也就把握了这一文化所属群体的实践与生活方式。优秀的文化他者还有助于人们更好认识与融入世界发展,既然世界的发展脱离不了“各种文明交流交融”,[15]而社会化的人,客观上需要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来把握并融入现代化的世界格局,在全人类所积聚的“智慧和力量”[15]中化解时代进程中所出现的诸种难题。当然,这种借鉴不等于对文化他者的“照搬照抄”,[16]27而是在一切先进文化的滋养中提升人民文化素养,同时在文化他者的“镜像”中,反观并优化文化自我的发展,以此来更好地服务于以文化人的育人使命。

四、“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以文化人的重要依托

以文化人的有效践履离不开一定的育人依托,即要用自觉的文化影响场来规约自发、无序的文化影响,助力人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所述:“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3]30作为重要的化育依托,这里的“阵地”突出体现在学校教育、新闻舆论、文学艺术、社会科学四个领域,这些领域的工作者们都肩负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6]325

1.学校教育是以文化人的重点渠道

学校教育的“育人”与文化的“化人”具有同质性。不仅学校教育的“育人”是以文化人的过程,育人者凭借先进文化的“教化功能”,[4]142用代表社会育人诉求的思想文化来对教育对象产生涵化、转化、强化的影响;以文化人也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让先进文化广泛覆盖到人民群体,通过规范化教育,“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17]32从而赋予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文化素养,优化化育对象的知识储备与思想状态,为以文化人的展开提供精神与资源支持。故而,不仅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担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8]增强以文化人的意识与能力,按照化育的层次性原则要求,将高度的文化自觉融入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去,发挥先进文化的“化人”影响。而且,学校教育的育人场也应成为传承传统文化、选择积极文化、创造先进文化的育人场,为学子们“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10]378

2.新闻舆论是以文化人的重要领域

习近平 曾以“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10]332的工作要求,表明新闻舆论所应有的舆论化人的使命。即用好的舆论滋养人心,将群众的精神世界引导到与先进文化相一致的价值框架内,在对谬误的批驳与是非的辨析中坚守正义与真理。由于群众所接触的新闻舆论不仅是经过专业加工后的精神成果,更是加工者的动机与目的,故而,舆论化人离不开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10]333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其中,政治坚定是首要的,舆论化人的育人主体需要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的政治担当,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实践。业务精湛是时代需求,信息时代变更了传统的新闻舆论格局,主导舆论场被各种次生舆论场围绕,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10]332才能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点中群众的需求要穴。作风优良直接关系到好的文风、心系群众的情怀、正确的价值引导等关键问题。要把握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10]333-334将人民的思与行视为工作出发点,将服务好人民作为工作归属点,情感上与群众共鸣,实践上与群众同轨,才能产出关照人民的舆论精品。而唯有培养出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工作队伍,才能有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筑牢舆论化人的阵地依托。

3.文学艺术是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

文学艺术是与群众精神生活深度接榫的重要文化形式,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有着“独特作用”。[19]对文艺的谈论“就是谈社会、谈人生”,[19]好的文学艺术通过对社风民情的观察与反映,不仅推动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引发人对存在价值、意义的思考;还能够以高远的境界追求给忙碌、迷茫、焦虑的人们提供心理安慰、精神释放、思想启迪等,传递出文艺化人的价值。习近平就曾针对人的精神需求与现实混杂的文艺产品境况提出要“高擎民族精神火炬”,[3]172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3]180来鼓舞人心,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 。[3]180这就需要一批“德艺双馨”[3]158的文艺工作者,毕竟,一切文艺创作的质料与作品都凝结了创作者的智慧、价值观、思想意识等个体因素。而文艺工作者们要秉持以好的作品“振奋民族精神”[10]349的理念,不仅要积极“反映时代呼声”,[20]在对现实问题的回应中,展现文艺新风采;还要积极“歌颂人民”,[20]植根于群众生活不断创新,去探寻打动人心的题材、内容与表现形式;更要在资本逻辑的诱惑中,坚守“艺术定力”,[20]尊重文艺创作的智识逻辑,将作品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4.社会科学是以文化人的重要担当

社会科学是“培根铸魂”[21]的工作。人之所以能科学有效的开展实践,离不开对世界系统、深刻的理论认知,社会科学便是这种理论认知的重要部分,它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22]269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3]70社会科学还反映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概况,表征了人们对自我与社会发展的一种判断与期待。不仅人类社会的重大发展与跃进都伴随着其所展现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 ;[23]社会科学在培育群体的思想基础方面还具有“不可替代”[3]70的地位。且在理论研究与传播中,对内有助于讲清楚民族发展的古往今来,道明白国家的道路选择,熔铸群众的价值信仰;对外有助于推进民族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优化,提升国际“话语权”。[3]69这就需要一批“立德立言”[23]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工作者们需要树立“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23]的理论化人的角色意识,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恪守严谨的治学态度,既要研究并传播好马克思主义,又要在吸纳一切先进文化的前提下,展现中国特色。既要以经世致用的担当精神,提升话语能力建设中的理论自信;又要以展现国家形象为使命,提升话语能力建设中的理论他信,用饱含“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3]81的成果提升理论化人的成效。

五、“落细落小落实”:以文化人的实践向度

习近平所论及的以文化人有着鲜明的实践导向,在习近平反复强调与身体力行地示范中,为我们呈现出了五重实践向度,即以学养人、故事化人、环境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以此推进先进文化化育影响“落细、落小、落实”。[3]110

1.以学养人的化育协同

“好学才能上进”,[24]以文化人并非单向度的文化传递,还须化育对象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协同,这便离不开“以学养人、治心养性”。[25]以学养人有助于调动起化育对象的主体性,通过“学”建构合理的认知图示,形成积极的理解前见,提升对象对化人之“文”的理解与吸收;通过“学”增强实践本领,将化人之“文”融入化育对象的实践,在化育对象的知行统一中,传承、创造先进文化。在“学”的协同支撑中,与育人者的文化影响形成积极互促,助化育对象摆脱“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12]404的困扰。在学习中,需要形成恰当的学习动机。习近平要求人们正确看待学习的必要性,充分考虑内外因的发展需求,将学习视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12]406在正确的动机驱使下,选择积极的学习内容:[12]404有“重点”地学,也要善于拓展“领域”;学“书本”,也要学“实践”;问学于“人民群众”,也要问学于“专家学者”,还要问学于“国外有益经验”。更要采用科学的学习方式,朝向正确的学习方向,不被一些看似好看,实则荒唐、错误的东西“迷惑”“俘虏”;[12]406以实践需求为导向的学,处理好学、思、行的“相辅相成”[10]407关系;挤出时间来持续性地学,做时代需求的“高效蓄电池”,[26]113跟上知识更新的节奏。

2.故事化人的媒介应用

讲故事就是以文化人。故事“化”人之道被习近平生动演绎,展示出积极的媒介应用价值。故事既是一种叙事方式,更是一种精心编码的折射与传递特定文化精神的特殊媒介,故事在“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3]212中,潜移默化地“说服人”“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3]212达成了情境的具体化,粘合化人之“文”与化育对象理解之间的时空距离、文化距离与问题距离。故事为化育对象呈现出一个集文化认知、文化情感、价值信仰、精神意志、文化践行等倾向结构统合一体的有意义的视界,在故事明“知”、共“情”、达“信”、聚“意”、促“行”中,实现了以文化人的逻辑可能。实践中,讲好故事才是关键。要着力于以文化人的根本目标与根本任务,坚持育人的正确导向,择取有营养的故事质料,讲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尤其是“新时代”的故事”,[27]在故事的催化中,将化育对象的私人语境领入化人之“文”的语境中。当然,这种催化的效果提升还有赖于故事的呈现形式,再好的故事也须被人读懂才能产生好影响,讲故事者要善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28]202用多样化、特色化的话语编码,让故事契合化育对象的文化期待,在人们读(听)懂故事的同时,理解并践行其中的价值意蕴。

3.文化环境的化育熏陶

习近平看重“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25]的化育熏陶,提倡环境育人,用如空气一般存在的先进文化熏陶群众。文化环境以文化影响场的形式,对置身其中的人默默产生“同化作用”,[4]293塑造人的文化习性,对其文化行为进行习惯性调节,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文化规约力。习近平尤为关注四个层面文化环境建设:建设家文化。家是“国之本”,[29]家文化的建设需要一定抓手,家教是促成家文化之“用”,家风是支撑家文化之“体”。要“注重家教”,[10]354用先进文化涵养孩子的品德习性,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10]356的好家风。营造校文化。校文化是普惠范围较广、较为系统、稳定的文化环境。其核心是德育,重点是校风学风,要在治校治教治学中,将先进的化人之“文”融汇入校文化,以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生动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109引导社会文化风尚。社会文化风尚是考察社会群体精神面貌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需要全社会在价值培育、道德养成、心态塑造等方面一起努力,涵养“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3]105建设网络文化空间。网络文化空间是人们重要的生活实践场,是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3]50需要“天朗气清、生态良好”,[3]50才能有好的环境熏陶。这既要扩大主流文化场的影响,积极“驾驭‘算法’”;[6]318还须文化监管之手来“管得住”,[6]318挤压负能量的生存空间;更须加强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

4.实践养成的化育熔铸

习近平将实践养成视为重要化育路径,主张文化价值观的养成要“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3]110从“知行合一”[3]98的维度衍生开,实践养成的价值在于:在化育对象深度参与的实践场景内,实践勾连起化育者、化育对象、化人之“文”的关系,为化育对象搭建认识化人之“文”的具体活动平台;在“以行求知”[30]中,丰富化育对象对化人之“文”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在“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12]53中,引导化育对象在实践的检验中深化对化人之“文”的认同与信仰。习近平还强调了实践养成的重点载体:通过“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31]将先进文化精神转化为群众性社会实践,推动人们精神世界的提升,“让社会主义道德的阳光温暖人间,让文明的雨露滋润社会”。[31]通过志愿服务的“助人”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的价值,在其中“感受善的力量”。[32]通过“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10]378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积极地展示出先进文化的风采与价值。

5.制度保障的化育护航

一切育人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33]在以文化人的路径选择中,习近平将制度保障置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强调“要用体制机制来保障”,[3]111筑牢群众的思想基础。制度保障“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34]124它作为以文化人实践中的他律性策略,以其独有的强制性和规范性特征,在外部的监督与制约中,最大力度地把以文化人的根本目标、根本任务等育人诉求贯彻到整个实践过程,树立育人的权威性,提升育人的规范性、增强育人的实效性。而正其制度,需要政策导向、法律规范、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努力,来达成以文化人的保障体系。其中习近平尤为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33]这一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33]五方面的制度建设,在制度的宣传、落实、监督中,合力保障新时代以文化人实践在化育新人、推动人的发展的轨道上顺利前进。

猜你喜欢

育人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文化与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谁远谁近?
十年送刊路 十年育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