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域下课程思政的意义、生成逻辑及实施路径

2022-12-29杨海萍董翔薇

关键词:立德协同育人

杨海萍,董翔薇

(齐齐哈尔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高等教育是一流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都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同样重要,如鸟之双翼发挥着协同育人作用,缺一不可。但在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相互割裂。这就导致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在以学生主流价值观培养促进他们知识和能力提升方面起到应有作用;同时,专业教育也不能有效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具有战略意义,目的论视域下课程思政生成具有必然逻辑,探索其实施路径有助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战略意义

(一)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和实践产生,其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对于“宣传”的论述。后来列宁也提出了“政治教育”和“政治教育工作”的概念。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发展。在我国,1951年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概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也正式出现。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就其产生和发展而言,必然具有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人的全面发展定义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而在马克思将人类历史划分的第三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才是以“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2]为特征的。也就是说,在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中,人不断趋向于自由全面发展。而共产主义的实现,要通过人类的实践来完成,其中既包括物质实践,也包括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教育活动作为一项人类的精神层面实践活动,也具有同人类一般实践活动共同的目的和归宿。人正是通过实践生存的过程不断扬弃自身的局限性从而自觉追求自由个性的生存的历史过程。因此,从最本源和最高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理应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

(二)符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目的,要坚持我国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我国历来有重视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优良传统,所谓“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基本任务,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指出教育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立德树人包含“立德”和“树人”两方面内涵,要不断提升人才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格、文化素养,植根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为谁培养人”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任何国家的教育、任何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国家和社会中不断发展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人才培养中的指导地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三)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能力的教育宗旨

人才的教育培养不仅包含政治层面上的要求,还包含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4]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人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发展动力;实践能力是人才创造价值能力的直接体现,包含智力能力、心理能力、身体能力等多个方面,应用型一流人才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创造直接价值;复合型人才一般需要跨学科或跨专业的背景,具备“一专多能”,以多方面发展的良好综合素质促进某专业方面的高水平发展,同时促进学科和社会领域的交叉发展。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为人的发展把握方向、提供动力的功能;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治教育等,还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5]其中理想信念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必然要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开拓进取,才有可能通过个人理想的实现来促进共同理想的实现。而全面发展教育,具体到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健康、审美艺术、劳动技能等,同样离不开人才专业层面的培养。从这个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共同承担着人才培养责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同样具有培养顶尖人才,为人才发展提供动力的动力。

二、目的论视域下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

(一)系统论与协同学是实施“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

协同学的创立人赫尔曼·哈肯指出,“协同学是研究由完全不同性质的大量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6]协同学的提出以系统论为基础,竞争协同律是系统的基本规律之一,系统内部要素个体差异性体现为竞争,整体同一性体现为协同。协同反映的是事物之间、子系统或要素之间保持合作性、集体性的状态和趋势。[7]人才培养的过程即教育的过程,不是由单一的教育要素构成,而是由诸多教育要素或子系统有机构成的一个整体或系统,对个体教育发挥着整体性功能。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则需要发挥不同教育要素或子系统的作用,保持各个教育要素的合作性和集体性,促进人才培养的整体最优化。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我国的协同育人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产、学、研协同育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协同育人、“党政协同、协同育人”等,其共同之处在于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复杂系统中,将不同的教育资源、体系有机结合,发挥协同作用,共同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协同育人模式的形成,首先要做到培养目标和方向一致。从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系统的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两个重要的子系统,具有一致的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育人的根本问题,我国教育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人才,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导必须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中。其次是坚持教育各子系统的协同性。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具有整体性,各个子系统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过在教育系统中的协同作用产生教育合力,从而使高等教育的整体效果更优化,达到1+1>2的教育效果。最后是形成优化演化效应。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两个子系统,通过竞争与协同促进系统整体的发展。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同样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现象,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是高等教育优化演化的关键。理想信念教育、“三观”教育等为专业教育引领方向、提供动力;专业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立场、观点落到实处,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本领,更好发挥育人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协同实际上包含很多方面,但就专业教育自身而言,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形成二者合力,即“课程思政”。

(二)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是实施“课程思政”的现实基础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具体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教育难题。首先,需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给予重点关注,学术不端行为、考试作弊等现象也较为突出。这类问题显然是法律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的缺失,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但事实上,我国自1978年以来,在加强高等教育建设的同时,一直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1978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列为高等教育的必修课。1980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改进。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确定了“05方案”。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习近平也在多次讲话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战略部署。可见,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并非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缺位,而是实效性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进入学生头脑”。其次,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层面,主要表现为知识结构封闭、单一和不完善,知识面过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低下,以及缺乏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精深丰富的专业知识。[9]根据邹育艳、靳玉乐对西南大学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学生阅读内容档次低,经常阅读社会科学典籍和学术类著作和期刊的大学生大约只有6%,另外还存在着学生阅读数量不达标,阅读方法不到位等问题。[10]而在实践能力方面,大学生虽拥有知识的优势,而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困难之间的鲜明对比,反映了有些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仍有不足。这类教育问题实际上也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加以改革。通过“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潜移默化在专业教育中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实际上对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相互割裂。这就导致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升,学生缺乏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知,甚至有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在提升学生道德、知识、能力等方面起到应有作用;同时,专业教育也不能有效的通过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些学生不能处理好提升专业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关系。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没有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耦合性,不能将二者有机结合。但“课程思政”则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在专业教育中育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课程思政”实施具有良好前景

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课程思政”能将立德树人贯穿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同时为专业人才培养把握方向并提供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课程思政”有助于建立更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育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爱国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创新思维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样对于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发挥协同效应,既重视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又重视综合素质提升,更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事实上,从人才培养整体性高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律教育等,注重人才“三观”、整体素质、政治方向、基本能力的培养,是战略层面的内容;专业教育肩负着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立足于某一具体领域,是战术层面的内容,二者并不是界限分明的两大教育领域。例如,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专业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专业教育中的学术道德规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总体方向,也需要专业教育敲定细则;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上,必须以掌握专业知识为基础,但也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具有内在的契合点。“课程思政”可以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从而形成协同效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专业教育的促进作用,增强人才培养不同方式之间的耦合度,形成人才培养中“1+1>2”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视域下“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基础作用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11]习近平也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成功与否,在高等教育领域则表现为能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育人的基础作用。“课程思政”能否有效,根基也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发挥育人基础作用。

高等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教育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育人中的基础作用,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思政课以外,还要通过方方面面贯彻到各项教育和学生日常生活中,要起到引领高等教育正确方向、激发动力、促进高等教育不同教育内容形成合力的作用。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必须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作用,即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基础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引领正确且有效,“课程思政”才能更好实施。“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任何环节,都应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成为高水平人才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加强专业学科思想性建设

“课程思政”的实施要从学科建设上把握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有效融合、相互促进、协同育人。渗透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才能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因此,要找准二者的契合点,发挥专业学科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即涉及到专业教育,还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参与配合才能有效完成并发挥作用,需要学校统筹规划。因此,高校要协调好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同各个学院之间的关系,必要时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应给予专业学院一定帮助,协助“课程思政”实施,同时,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为“课程思政”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课程思政”是否能创造性地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的人,即教师。教师群体是高校中最能直接发挥教育作用的群体,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能有效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思想建设。“教育者要先受教育”,高校教师队伍内部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专业课教师应积极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社会主义的育人方向;同时,学校应加强宣传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好的校园文化引领校园风气。另一方面,要将“课程思政”对教师的授课要求具体化。对专业教师而言,“课程思政”的一大难题在于怎样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部分专业教师由于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有效认知,误将“课程思政”等同于在专业课上讲思政课理论知识。事实上,“课程思政”应该采取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专业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发表不当言论;专业教师要通过对学生严格管理进行纪律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专业教师要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本专业的文化宣传,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等。这些具体化的要求,能将“课程思政”的总体要求有效落实到具体实践中。

综上所述,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等要求。“课程思政”的实施能有效地将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要求落实到实践中,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能将立德树人贯穿到高等教育各个学科,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猜你喜欢

立德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