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实践价值、困境与路径

2022-12-29陈方方

关键词:志愿旅游服务

陈方方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旅行服务与管理学院, 浙江 杭州 311231)

文化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志愿者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国内外的社会公共文化普及和建设服务中扮演者重要角色[1-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强调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2018年4月,国家的机构改革更是“行政性”地凸显了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建设的文旅融合方向,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要求。在文化和旅游政策的双重驱动下,文化和旅游部、中央文明办首次联合印发了《2019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方案》,也标志着“文化志愿服务”向“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正式转型。因此,分析高校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实践价值,并通过厘清现状困境,提出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实践途径以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功能,这对文旅融合新形势下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促进文旅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宣扬和坚守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助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校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实践价值

《2019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方案》指出,“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在参与主体、服务地区、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等方面均较“文化志愿服务”有新的补充调整[4],高校学生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实践恰具适时性,是社会公众的服务供给方式补充者和文化资源整合者。

(一)顺应国家政策导向,满足社会大众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加,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逐渐从物质满足转向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使视线越来越转而精神文化需求聚向一种体验、一种经历甚至是一种符号的满足。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发表和出台了一系列事关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和文件政策[5]。应运而生的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全国各级各区域不同知识类型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教学基地、民俗文化村、科普教育基地等陆续批准建设。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逐步形成了全社会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国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等自2008年开始陆续免费开放。“十三五”期间,全国博物馆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博物馆建成开放;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数由7亿人次增长至12亿人次,平均每年增加1亿人次;未成年人观众数量由每年2.2亿人次增长至2.9亿人次。文化场馆和文化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持续显现,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运而生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活动)和“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人才的匹配问题也日渐凸显。其一,文化场馆(活动)现有的专业讲解员人数少,部分展馆(活动)虽设有语音讲解器,局限和出错暂且不论,对于不同类型游客的回答不及时、不全面,讲解服务的现状与大众的需求不匹配;其二,时代变化、需求等因素影响,游客(观众)对各类文化场所的文化传播形式不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指物”讲解上。时空上更具灵活性、内容形式更多元化的文化展示和传播活动更能满足大众的需求,故而,对历史脉络清晰、人文风情熟悉、讲解技巧专业、多媒体运用自如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亟需补给。其三,更强调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贫困地区农村作为重点服务地区,并要围绕国家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部署[4]。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政策层面还是大众需求层面,对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需求在线,大力发展实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可助力提升公共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1]。

(二)拓展高校教学资源,深化学生专业技能

首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体系设计涵盖了大量文化和旅游方面的知识。传统的文化志愿者服务开展场所,多数集中在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普基地、文化演艺、纪念馆、名人故居、文化遗址以及它们衍生出的相关文化教育活动,它们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等重要内容[6]。这些资源也包含大量流传下的文化印记和生活烙印,遗产遗迹、建筑艺术、民俗风情等的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富含深远指导意义的红色革命文化,也包含现当代优秀中国文化,而这些也已恰是高校旅游类、人文类等专业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新方案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更凸显“文旅融合”参与,更强调配合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部署,更突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优质志愿服务资源下沉和服务于城乡基层“最后一公里”[4]。故而,在文旅融合的形势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实践对高校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性要求更高。所以,社会多元参与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拓展了教学资源供给的内容、载体和形式,比单纯说教教育更具鲜活性、感染力,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更直接形象,更能触发师生共鸣、一同探索和实践。同时,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助力中国梦”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开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新矛盾、提出新问题,从而应运而生出最鲜活的教学资源。根据研究项目对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高校学生团队的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专业课理论知识更广泛和深入,专业课实践操作更娴熟和灵活,在专业技能比赛中更出色,在行业就业中更受欢迎,从而,在实践服务中真正实现了“专业与志愿同行服务共技能提升”。

(三)增强文化归属认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内容,与宣扬和坚守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谋而合,耳濡目染中实现了自我的文化归属认同。“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文化自信首先是文化归属和文化认同,只有对文化资源(场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形式、精髓理解到位、把握到位,才能从容地运用到广泛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之中,坚守志愿和宣扬文化自信[7-9]。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文化坚守和宣扬,不是简单地回顾过去的传统和讲述一个故事、展出陈列文物,不是不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根植中国民族文化和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是主动消化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后对文化优势的充分继承和发挥。其文化内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恰是源头活水,发挥了积极的教育作用。可见,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不仅通过教育内容,还通过参与者间言传身教,承载一定文化价值观。首先,高校学生在与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通过自我调节和吸收,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精神活力,找到精神归属,将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内化于心”。其次,服务的过程中,学生志愿者能固守根本,倡导核心价值观,做到文化理念、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宣传手段、开展基层文化的多重创新,宣扬文化自信“外化于行”。具体地,文化志愿者组织开展的“我们的节日”、“二十四节气”、“诗词歌赋”、“习茶”、“文化演艺”、“流动博物馆”、“党团知识竞赛”等服务承载各种文化精神。这如此多样的文化教育形式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易走进学生心灵,能极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二、高校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教育实践困境

无论是基于社会主义文化宣扬,文旅融合政策导向下大众需求的满足,还是自身专业技能提升,高校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都发挥着重要的力量。然而,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融入高校教育也确实存在一些困境。

(一)对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价值认同欠缺

个体、学校以及社会对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价值认同欠缺,消解了其育人价值。首先,大众个体对志愿者的理解各有偏差。诸多高校教育者由于自身的局限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印象还停留在简单的劳动力使用上,一些服务单位也存在把大学生志愿者使用局限在诸如清理、接待、指引、发传单等日常工作中,限制了把志愿者的专业技术和特长应用到相关文化传承和传播活动中,从而导致对其价值认同的缺失。其次,“文化志愿服务”到“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发展、转型还存在过渡期,从而短期内限制了“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价值认同的延伸。此外,高校教育教学对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博物馆等文化资源的知识结构和价值内涵的认知不足、重视不到位,阻碍了服务场所(活动)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对人才培养贡献价值的发挥。虽一改传统单向度平铺直述式教育理念,利用多媒体技术灵动展现或组织学生参观各类文化场馆、参与文化活动,或对旅游行业识岗、顶岗的教学实践中安排文化服务相关活动,但对“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过程本身是资源”的价值内涵理解过于狭窄。忽视了“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在高校人才培养、文化和旅游服务单位、文化资源间的桥梁作用,限制了的文化志愿服务的融合创新,难以实现多方价值共赢。

(二)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队伍呈现不稳定性

诚然,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来,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队伍稳步发展,在总体上呈现涉及面渐广、队伍壮大的趋势,但高校文化和旅游志愿者队伍还是呈现出阶段性的不稳定,主要表现在数量不稳定和质量不稳定。数量和质量的不稳定,限制了高校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影响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文化和旅游服务合作的内容深度、广度和创新度。分析其原因,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第一,学生个人素质存在随机性,如不同个体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水平不一致。第二,学习任务存在阶段性,高校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者最主要的主体是学生,毫无疑问,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在校学习,然往往与志愿服务时间产生冲突。以导游专业学生为例,往往在期末考试临近、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证冲刺期,志愿服务被退而弃之。从高校组织角度来看,第一,学校对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涉及的学生组织、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和关注不稳定,其投入导向和要求的变化进而导致高校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队伍的组织建设力量的不稳定。第二,指导教师因个人发展、周边环境影响,指导力量的投入不稳定性,从而影响志愿服务队伍的稳定性。第三,微观层面,院系学生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和体制机制健全有待推进。

三、高校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实践路径

我国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然而作为人口大国,我们的文化从业者、文化设施相对有限,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却日益剧增凸显,对于这种情况,为了做好基层文化传播,促进文化和旅游的完美对接和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需进一步完善发展,文化和旅游工作者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探索创新。

(一)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与课程育人互通

“课程思政”不是具体的思政课程,实质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要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全环节,构筑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专业课程为主体、实习实训为辐射的符合文旅融合人才培养特点的育人体系。“课程思政”涵盖高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岗位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职业技能训练课等所有课程,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故而,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和育人功能的深入,能增加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辐射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反过来志愿服务的实践能促进专业课程技能吸收掌握和思想价值体验感悟。同时,“课程思政”建设也是专业教师增强文化自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时机。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深入挖掘每一门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能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多途径立体化育人功能[10],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同向同行。实现高校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与课程育人二者的立体化互通,能更好服务文旅融合新发展。

(二)抓好网络育人阵地,增强志愿服务价值认同

认同过程的动态变化为文化志愿服务价值的理解和宣传构建了一个良好基础,而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语境体系中,这种基础是至关重要的。抓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宣传,不是停留在传统的媒体宣传形式上,可从课堂教学阵地、课后校内活动阵地、校外实践阵地抓起,可从线下传统报刊、杂志、宣传栏,线上网站建设、微博互动@、微信公众号多形式抓起,还可从宣传队伍建设抓起。腾讯00后研究报告指出,00后成长的20年,网络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伴随着他们生活方式的养成,他们习惯并善于用屏幕进行社交与对话。因此,在网络上讲述文化志愿服务的故事、树立文化志愿者的成长典型、宣传文化志愿服务资源、组织校园文化服务活动,可以对00后高校学生实现“浸入式”、“体验式”、“互动式”的宣传。多渠道多维度的网络宣传互通,能潜移默化地增添对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价值的认同,不断地弥补以往的欠缺,进而形成新的价值视界。

(三)破解持续发展障碍,完善志愿服务发展体系

文化志愿者对文化场馆(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2]。故而,首先要破解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发展的障碍。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融入教育教学的价值认同(认知);保证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师资指导力量,根据需要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优秀朋辈合理配比分类实施指导。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结合单位自身实际情况,跟进保障、分解责任、明确目标,如通过新志愿服务创新融合、通过项目申报核拨资助、教师辅导时间按照相应课时折算等。同时,进一步建立完善志愿服务队伍标准化培养体系,完善志愿者招募选拔办法、创新培养内容和考核办法,推进志愿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此外,进一步提升数字化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实现从上之下,从点到面的保障机制,实现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四)深化校企合作实践,促进品牌建设与服务创新

文旅融合包容性强,关联行业领域多。在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历史实践中,积极寻找文化和旅游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对接点[3],开发现代文化和旅游业的新亮点,是当下文化和旅游界各企业单位共同面临思考的问题。事实上,学生个人、高校、社会(行业)发展共融共生,密不可分。高校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实践多形式多领域深化合作、开发项目、树立品牌,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养成相结合,可实现学生个人价值、校方人才培养创新、社会行业创新发展,协同共进。要在创建校企产教融合基地项目、邀请行业大师进校园建课堂、传承创新文化志愿者服务项目、拓展文化志愿服务领域中,把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变成一个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的过程。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要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既固守民族根本,又要紧跟时代精神,拓展实践育人的研究领域,不断提高育人实效。除了继承和发挥原有“春雨工程”、“各级党建服务品牌”、“圆梦工程”等项目品牌的示范作用,可结合“双创”背景,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边疆民族地区志愿服务、基层公共文化机构志愿服务、文明旅游志愿服务等四大服务项目,立足文旅融合新变化新业态下基层群众和行业新需求,尝试探索和推动培育具有地方特点与行业特点的服务品牌[4]。如寒暑假期间,高校师生团队开展“万村景区建设”、“微改造 精提升”等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时代特点融入在项目建设和传承创新中,增强实践能力、培育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志愿旅游服务
以志愿,致青春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旅游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