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访谈节目发展困境及优化策略
2022-12-29孔令融
孔令融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1 电视访谈节目现状
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从1993年东方卫视播出的《东方直播室》开始,经过《实话实说》《艺术人生》《超级访问》等优秀访谈节目的制作者的努力,电视访谈类节目初具雏形,在此之后,电视访谈类节目如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在广播电视台播出的传统访谈类节目难以再吸引观众的眼球,原因包括两点:一是电视访谈类节目数量庞大;二是形式过于老 套,没有创意[1]。在户外游戏类真人秀以强势姿态崛起的情况下,网络上各类型综艺蓬勃发展,造成访谈类节目线上线下对冲,其中存在多个问题亟待解决。
2 电视访谈类节目困境
2.1 访谈内容浅显
访谈对象和访谈内容是构成电视访谈节目的两大要素。传统电视访谈节目会邀请受大众喜爱的明星艺人作为受访者,但考虑到节目框架、节奏及艺人需求等,节目组设置的访谈话题往往不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嘉宾被曝出负面新闻后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进而产生不信任感。2020年,网络综艺成为各大平台上的热议话题。例如,《定义》是由芒果TV自制的一档女性主题深度访谈节目,作为大热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的衍生节目,其自带一定话题度,同时主持人以大众关注的话题为出发点,深入访问受访者的人生选择,满足大众对于访谈类节目内容的期待,一度在互联网平台上引起热议。由此可见,访谈节目在设计访谈内容时应避免肤浅化、同质化,以此提高对观众的吸引力。
2.2 节目结构松散
传统电视访谈节目内容丰富、专业性强、结构完善,但相较于网络上的访谈节目或访谈类微综艺而言,传统电视访谈节目需要根据电视台的排播需求来设计节目,不能随意压缩节目时长,所以其形态不够短小、精巧,甚至出现了结构松散等问题。而一些访谈类微综艺节目积极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此类问题的发生。例如,豆瓣平台出品的《瓣嘴》每集片长5~9分钟,结构紧凑,通过让明星艺人读恶评并给予回应,展现出较强的冲击力和对抗性。姜思达的短视频采访节目《透明人》每集仅几分钟,其以高密度、高频词的问答形式,与访谈人物进行热点话题的探讨[2]。面对短视频逐渐抢占市场的窘境,传统电视访谈节目应该对结构进行重新编排,调整叙事节奏,以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
2.3 受访者讲述无法引起情感共鸣
激发情感共鸣是各类型节目力图追求的目标,也是节目吸引观众的重要方式,能够引领观众在观看节目后进行正向反馈。主持人作为传统电视访谈节目的核心元素,承担着穿针引线、引导话题和开展谈话的重要作用。主持人不能通过机械提问来完成任务,这会导致访谈内容无法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主持人应当注重提问的合理性,尊重受访者的情感,面对涉及隐私等敏感话题时,要把握问题的尺度,在充分了解事件背景后梳理话题走向。当访谈内容涉及受访者过往经历时,主持人如果无法换位思考,就容易导致受访者回避问题,无法完整叙事,也无法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面对不同类型的受访者,主持人应采取不同的访谈手段,如开放性提问、封闭式提问、引导式提问等。《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第三季中,霍建华主动提出建议,希望主持人和拍摄团队能够在他推荐的餐厅一起用餐,观众能够感受到受访者的表达欲与诚意。主持人与霍建华在用餐时找到了共同话题——《孤独的美食家》,因而主持人自然地将这本书作为切入口,继续深入了解霍建华的真实想法,而霍建华也表明要先做一个德行端正的人之后,再成为一名专注演艺事业的演员。整个访谈进程以嘉宾的个人经历和思维走向为主线,霍建华的真情吐露拉近了与主持人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之后由浅入深,由爱好引向更深层次的心灵对话,提高了节目境界和思想深度,引发观众产生了情感共鸣。
3 电视访谈节目的优化策略
3.1 深入调研,增加内容深度
电视节目受到网络综艺节目冲击的同时,其商业模式也在进行转型,由B2B(Business-to-Business)转变至B2C(Business-to-Consumer),这意味着电视访谈节目传统的商业模式正在发生转变,从面向投资方与平台的“打包销售”的传统方式转变为面向观众的零售模式,观众成为节目的消费者。基于此,节目组需要深度调研观众需求,深化采访内容。同时,节目应把观众作为核心,适当缩短制播周期,结合多个平台的特性进行多维互动,如通过主创团队运营的自媒体平台与观众探讨节目选题,收集关于访谈主题的建议,而在一定范围内采纳建议的行为潜在地表达了对观众喜好的高度关注。另外,访谈节目也应当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受访者在同类型节目中曾发表何种言论和受众的年龄跨度,以及其在特定事件中引发的话题点及话题热度等信息,从客观的角度掌握受访者数据与信息,促使主持人对于原定访谈文本进行完善。
此外,电视访谈节目应尝试增加调研深度,可邀请在当前访谈主题下曾经付费从而具有话语权的人,即关键意见消费者(Key Opinion Consumer,KOC),作为主持人。其一方面能够担任主持人的角色,另一方面则代表对这个主题有深度了解的观众,因而在表达上会更加专业,核心问题上能够直击重点,内容深度明显增加,并且可以与观众产生深层共鸣。
3.2 突出“随意性”,激发观众互动热情
无论是传统电视访谈节目《艺术人生》《鲁豫有约》,还是现如今的《十三邀》《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仅三天可见》,都主要从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两个维度进行创新,通过不同的方式强调节目中的“随意性”,从而激发观众互动热情。
对于固定情景下的访谈节目,节目组会对访谈场景及人物造型等节目内容进行设计,突出节目中的“随意性”。具体来说,在倾向叙述的节目形态中,节目组会选择一方或双方较为熟悉的场景,让受访者“随意”地进行表达。当人们能够在舒适的环境和放松的心理状态下进行表达时,心理上的防备将大幅降低,语言表达也会更加流畅,且这样的访谈氛围能够使双方“跳”出规定性的访谈框架,输出更个性化的表达内容,当观众辨识到访谈内容是受访者的真实感受时,其对访谈节目的关注度会大幅提升。比如,腾讯旗下文化品牌栏目的执行导演之一许知远,就摒弃了传统的采访模式和采访场景。以采访相声演员于谦的一期节目为例,许知远穿着拖鞋前往于谦的马场,而于谦在马场附近一处视野较为广阔的区域设置了一张竹桌和两张竹椅,二人边饮茶边谈论于谦的往事。在此过程中,观众对于新奇的场景布置产生兴趣,互动热情大幅提升。
对于空间限制性较小、访谈环境不固定的访谈节目,节目组可打破传统的访谈方式,加入观众乐于见到的互动或真人秀环节,通过更多生活化的细节与内容让受访者进行“随意性”表达,深度还原其真实状态,推动访谈节目顺利进行。在没有固定空间限制的情况下,主持人可在行进间对话,激发受访者对于随机发生的事件不断作出即时反应。节目环节发生了改变,节目内容突破了访谈节目停留在语言层面的弊端,受访者的语言和动作都将向观众传达其脱离固有访谈情境后不加修饰的“随意性”内容,从而提升观众对于节目真实性的认可,激发互动热情。如《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借助其品牌影响力的同时突破自我,打破时空限制,增加真人秀元素,通过纪录片叙事视角录制,将艺人的“随意性”表达进行全景展现。《探世界》作为一档文化知识类访谈节目,由主讲人走访中国和世界范围内的著名城市,并与当地故人相聚,穿梭于各个城市畅聊不同地域、文化间的关联与差异。
另外,部分访谈节目在节目形式上作出突破,其充分利用网络设备,在访谈过程中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以观众随机性的提问促使受访者进行“随意性”表达,实现了和受众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具体来说,主持人可在新媒体端口采取实时文字转播的形式,通过随机选取评论区中网友提出的问题,即时向受访者求证。随后再通过后期剪辑,对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来实现节目在电视平台的播出,从而完全打破公众对于访谈类电视节目的固有印象,即采访过程无须遵从固定的格式[4]。
综上,节目组在选取访谈区域时,应尽力从传统电视访谈节目一成不变的录影棚的情境中跳脱出来。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采访过程的“随意性”非常重要,需要选取符合受访者需求的采访场景,在保障主持人和受访者表达不受限的情况下,加入多元化的环节,并结合网络手段来激发网友与节目进行高频互动,打造“随意性”强、录制感弱的采访,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群体。
3.3 融入年轻化语态,打开二次创作传播切口
网络节目日渐多元化发展,访谈类节目的生存空间受到其他类型综艺的冲击,访谈内容往往作为衍生品与其他类型的节目绑定,如真人秀综艺将“前采”(演员展演录制前的采访)和“后采”(演员展演录制后的采访)作为架构节目篇章的主要元素,同时部分综艺节目的衍生节目往往以谈话类节目的形式出现。因此,电视访谈节目应在巩固中青年观众群体的基础上,拓展年轻受众,向观众传达“青春气”与“年轻态”内容,将年轻观众审美纳入节目制作的考虑范围,把受到大众喜爱的新形式融入节目编排,突破观众圈层受限的窘境。
另外,电视访谈节目可以与网络多平台联动,提高电视节目在网络平台和其他渠道上的曝光度。同时,访谈节目要对年轻人关注的热点话题、知名人物,以及大型事件和项目保持关注,如聚焦备受关注的冬奥会赛事及电子竞技赛事,访谈新型焦点人物,彰显电视访谈节目的专业性与创新性,从而通过热点话题与节目内容的“组合拳”,促使较低年龄层观众自发进行二次创作。二次创作的形式主要包括使用表情包、金句长图及短视频等,电视访谈节目应贴合媒介融合趋势,使二次创作成为节目传播的有力推手,并借助观众力量,以二次创作为抓手占据网络传播的主阵地。
3.4 配合节目访谈内容制作适宜传播的短视频
观众的二次创作是电视节目的传播手段之一,电视节目应该将后期思维前置,在当期节目播出之后将含有“金句”的访谈视频片段在互联网上传播,充分发挥访谈节目独有的优势,使观众不用通过观看整段视频即可感受节目魅力。为制作适宜传播的短视频内容,节目组应当将后期思维融入前期设计之中,同时可在台本设计和与受访者、嘉宾沟通的过程中传达节目组的理念。
3.5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促使观众实现沉浸式体验
媒介融合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数字时代媒体发展新形态和文化交流新方式,将成为各大电视台和网络平台节目的助力,成为刺激各类文艺活动发展的新动能,也将成为电视访谈节目提高用户参与度,促使观众实现沉浸式体验的新窗口。
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的主体是一百件国宝文物,节目组通过运用数字化3D技术,全面地展现了文物的每一处细节,并遵从“影像本体论”呈现事物原貌,给予观众很好的视觉体验[5]。同理,多形态的电视访谈节目也应当快速融入虚拟现实技术,不断提升节目质量。如在侧重讨论的访谈节目中,为提高节目的播出效果,常常采用虚拟演播室技术将虚拟演播室场景与真实演播室场景相互叠加,受访者在演播室内就可以了解过去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或历史性灾难,虚拟植入的前景也能够让观众和主持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互动[6],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观看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虚拟数字技术,在主持人、受访者的身份上“做文章”。如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网推出虚拟主播“小C”成为央视网特别策划“两会C+真探”系列直播节目的当家主持。基于此,各大省级电视台在中国数字化时代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可借由虚拟数字化这一具有超前形态的技术手段,向观众展现电视访谈节目的全新面貌。
4 结语
回顾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10年间,有多档如《艺术人生》《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等知名电视访谈节目作为领军者,引领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而近年来,受到网络综艺和短视频的冲击,电视访谈节目面临诸多困境,出现了访谈内容浅显、节目结构松散、无法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等问题。因此,电视访谈节目应从深入观众调研、提升观众信任程度、突破固定模式与风格、引入新兴虚拟现实技术等角度,寻求优化提升的突破口,走出困境,展现访谈节目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