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对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启示

2022-12-29李淑琴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7期
关键词:民生受众

李淑琴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台)

曾经的电视民生新闻深受大众喜爱,主要是因为电视民生新闻比较贴近百姓的生活,内容真实并具有较强的舆论监督功能。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短视频的出现对传统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造成较大影响。短视频播放时长短、内容丰富的特点符合当今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故而广受欢迎。电视民生新闻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与短视频进行有效融合,促进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可持续发展。

1 电视民生新闻概述

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1世纪初期。与电视民生新闻概念最为相近的就是美国的“公共新闻”,但两者存在一定的区别。电视民生新闻比较重视让民众通过节目发出自己的声音,公共新闻重视的是深入民众的生活,并为他们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在电视民生新闻中,新闻播报与民众的实时参与得到有效结合,增强了大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可以有效拉近与民众的距离,扩大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力。现阶段,电视民生新闻主要存在两种互动形式:一种是民生新闻改变以往的“我播你看”的传播模式,民生新闻主持人以平民的视角参与其中,用拉家常的方式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提高受众的主动权;第二种是民生新闻与新媒体进行有效的融合,以达到互惠双赢的目的。新媒体的移动电视和网络电视可以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提供更宽广的传播平台[1]。

2 短视频的概念和特点

短视频一般是指视频内容时长在十几秒或者几十秒的视频形式。最早的短视频出现在2011年,当时的短视频发布有条数限制,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对短视频内容进行一定的设计,再通过网络发布。我国最早的一批短视频出现在一些大的网站上,如腾讯网。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我国的短视频得到井喷式发展,比较有名的短视频发布平台有抖音、快手及火山等。

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短视频迅速扩大传播范围。短视频由于内容丰富多样及时长较短,容易在网络传播,因此深受受众喜爱。短视频的传播在新闻传播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造成了较大影响。

新媒体短视频的特点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第一,具有全民化特性。短视频依靠新媒体平台,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多平台传播,覆盖范围较广,传播快,影响力较大,积累了很多用户。人们只要拥有智能移动手机,下载一个短视频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随时随地可以刷看视频。第二,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短视频呈现多元化特性。目前,我国拥有多款短视频App,除了影响力较大的抖音和快手外,还有火山、微视等。这些短视频平台的内容涉及用户的生活,可以有效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第三,短视频制作数据化特性明显。将大数据技术运用于短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通过收集用户的点击数据可以掌握用户的收看需求,从而使得视频的推送更具目的性。第四,制作更简单。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短视频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当前的短视频App都带有编辑功能,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拍摄短视频并上传到相关平台,还可以对拍摄的短视频进行特效处置,以便视频能够传播得更快捷、更广泛。

3 短视频对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积极影响

3.1 有效增强民生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进入信息时代。拥有智能手机的人,可以通过下载新闻视频App随时随地将民生新闻事件进行拍摄并上传到短视频平台进行分享,这有效提高了民生新闻的传播效率。同样的新闻由于拍摄者的观察角度不同,对所发生事件持有不同看法,受众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民生新闻事件[2]。

3.2 提高民生新闻事件的社会影响力

民生新闻短视频在播放过程中,受众可以进行留言互动,这比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传播有更强的交互性。短视频与电视民生新闻媒体的有效融合,使得大众能参与到民生新闻事件的互动中,有效发挥受众的信息监督作用。此外,受众也可以通过短视频内容来判断民生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这样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要比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更大。

3.3 让民生新闻传播有了新途径

传统的民生新闻需要较长的制作时间,时效性不强。而短视频传播更为快捷,很多短视频都是在民生新闻出现的第一时间发布出去,得到多人转载后形成爆炸式传播。可见,短视频的分享功能已经在大众中普及,其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民生新闻进行快速传播,扩大民生新闻的传播范围,使得民生新闻传播有了新途径。

4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新媒体平台的短视频制作者一般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用户,在短视频的专业处理上存在一定问题,降低了新闻的传播价值。随着短视频类型和数量的不断增加,新媒体平台上很多重要新闻信息都无法凸显出来,这种信息传播的不稳定性导致短视频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受众无法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此外,很多虚假新闻也来自短视频传播平台。很多短视频的信息没有经过核实,加上相关部门和平台自身对短视频的监督力度不够,发布后容易引起纠纷,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乱象丛生,令受众在众多的新闻信息中迷失方向,不仅不利于新闻信息的传播,也极大降低了受众对新闻的信任度,使得新闻的社会舆论引导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5 短视频对电视民生新闻造成的冲击

5.1 替代部分功能

在新媒体还没出现之前,受众只有通过传统媒体才能获取新闻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得到快速发展,短视频也逐渐受到大众的认可,对传统电视民生类新闻节目造成较大冲击。新媒体短视频内容更加多元,也具有更强的时效性。短视频传播范围、速度都比传统的民生类新闻更大、更快,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大众的多元化需求,为大众了解民生信息提供了良好的途径。随着短视频的不断发展,其质量及制作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愿意从短视频平台了解新闻信息的人越来越多,使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力大不如前。

5.2 引起受众分流,受众掌握更多话语权

新媒体短视频的出现,除了影响传统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外,还对受众的分流有一定的影响。调研数据表明,短视频在制作过程中也考虑了受众的不同需求,对受众群体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确保不同职业、年龄等的受众群体都可以在短视频中找到自身所需的新闻信息。短视频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既可以实现实时的人人对话交流,也能为受众提供更多的语言交流机会,极大提高了受众参与互动的热情,这种效果是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很难达到的[3]。

5.3 短视频新闻题材更丰富

电视民生新闻的播出平台有限,而民生新闻所涉及的时事热点和题材内容过于丰富,使得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制片人需要对电视民生新闻题材慎重选择。短视频App的不断涌现,使得大众的心声及诉求更容易表达,对传统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造成较大的冲击,极大地降低了传统民生新闻的传播影响力。

5.4 削弱了电视记者的职能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人们照相和录像变得更加快捷。只要自己身边有新闻,就可以用智能手机对所发生的新闻进行记录,再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发布。当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在场的民众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出新闻信息,而新闻记者及时到达新闻现场则较为困难,这削弱了记者的职能,既不利于新闻信息的采写,也不利于民生新闻的传播。

6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对新媒体短视频冲击的措施

新媒体短视频的发展使得电视民生新闻面临较大挑战,同时也为电视民生新闻带来了发展机遇。虽然目前短视频比较流行,但电视民生新闻仍具有较大的价值,很有必要对电视民生新闻进行创新。

6.1 强化公信力和权威性

一般的短视频制作者讲述事件发生的一部分,无法详述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而电视民生新闻记者可以更加深入地调查事件,全面剖析事件的发展过程,将事件完整、真实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其新闻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更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受众更倾向于观看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例如,某报报道了一则关于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抑制新冠病毒的新闻信息,引发大众的广泛关注。一些短视频平台随后纷纷转发这则信息,一时间,双黄连口服液成了抢手药品。有民生新闻栏目记者从这一现象入手,通过对药店的走访和对群众的采访,推出一则《“别抢双黄连”了,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的新闻报道,积极引导大众不要盲目抢购双黄连口服液,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大众,有效遏制了抢购潮[4]。

6.2 深度挖掘新闻内涵

很多短视频只是流于内容表面,制作质量比较差,娱乐化较强,没有更深的内涵。民生新闻则完全不同,可以通过记者深入调查事件,并通过专业制作,使得新闻内涵更加丰富。比如,南方沿海一些地方出现鱼跳上岸的现象,引起大众恐慌,当地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记者走访事发地点,深挖其背后原因,通过向有关地震部门了解情况,最终发现这种现象是天气原因造成的,属于自然现象,并不是地震发生前兆。记者及时将这种现象的原因、发生过程及最终结果清楚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使得民生新闻更富有内涵。

6.3 讲好故事细节

一则好的新闻报道往往可以抓住受众的心理,好的故事需要用细节去感动受众。限于短视频的时长,一个富有内涵的事件用短视频的方式来表现容易显得苍白无力,而电视民生新闻则可以利用报道篇幅较长的优势,让新闻更具有感染力。

6.4 凸显地方特色

媒体形式无论如何变化,只要新闻内容丰富有内涵,又能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自然会受到受众的关注。新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要想提升竞争力,可以从突出新闻内容的地方特色着手。例如,根据地方文化特色传播传统文化,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传承人进行专访,通过播报他们的故事弘扬中华文化。为了更贴近受众的心理,记者还可以在民生新闻播报过程中加入方言,让受众感到更亲切。此外,还可以用一些押韵的诗词作为新闻提要,这样会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6.5 打造品牌形象

每一个民生新闻栏目都有自己的品牌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打造新的品牌形象,以此增强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力。为了强化服务意识,突出民生主题,可以打造一些公益题材的民生新闻节目,可以针对经济落后地区开展一些援建活动,比如援建乡村图书室,还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定期组织一些关注民生的活动,这些对树立民生新闻的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6.6 创新报道手段

传统的民生新闻播报形式及画面比较单一,收视率相对较低。媒体工作者可以根据实情,适当借鉴短视频不拘一格的报道手法,一改传统的“画面+解说词”模式,让主持人深入现场进行体验,用不同的视频转场方式将画面串联起来,再搭配适合的音乐,使得新闻信息拥有更多的看点。

6.7 利用短视频实现新媒体向传统媒体的反向 输出

短视频平台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视频内容,其中也有很多与民生相关的有意义的视频,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制作组可以与这些平台合作,筛选短视频内容,再经过电视台的编辑形成民生新闻,以此增强民生新闻的影响力,使得民生新闻栏目具有更强的服 务性[5]。

6.8 加强民生新闻采编队伍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推广,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采编队伍已不能满足社会要求,电视民生新闻要加强采编队伍建设,提高采编人员的短视频制作能力,让短视频与现有的电视民生新闻内容进行深度融合。在新闻事件处理上,记者要做到“快、新、深”,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到达事件现场进行拍摄、采访,及时将新闻信息传送至新闻编辑中心,快速地报道新闻事件。此外,还要不断提高民生新闻采编队伍的采写、编辑水平,定期对民生新闻采编队伍进行培训,有效提高新闻采编队伍的综合实力。

7 结语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对电视民生新闻造成较大冲击,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只有积极创新,不断丰富报道内容和方式,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

猜你喜欢

民生受众
3D打印技术与玩具制造:受众个性化与产业战略
交通运输部:公布2021年交通运输更贴近民生实事
融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计算:途径与挑战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