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媒体环境下乡村影像书写方式的创新
——以李子柒的视频为例

2022-12-29毛婕灵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7期
关键词:李子村民

毛婕灵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于乡村影像的概念,目前尚未有资料对其进行准确的定论,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说法不一。早期,大多数学者认为乡村影像是指有关乡村题材的影像,强调影像内容的乡村性。近年来,学者普遍认为乡村影像是一种参与式影像,强调影像拍摄的参与性,这也是本文对乡村影像的定义。关于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人类影视学家让·鲁什的纪录片。让·鲁什在拍摄人类学纪录片时,提出了“分享人类学”的概念。他认为,让拍摄者和拍摄对象之间建立交流和互动的关系并且共同分享作者身份,就是“分享人类学”的本质[1]。后来这种方法逐渐演变成“参与式”方法,即让人们自己举起相机,记录身边的世界,生产属于他们自己的影像。乡村影像就是这样一种参与式影像,让村民记录自己身边的乡村生活,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村民的文化主体意识,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视频平台层出不穷,乡村影像开始繁荣发展。技术及工具的变革让村民可以便捷地参与乡村影像的制作,解决了之前村民参与度较低的问题。从村民视角出发来拍摄的视频越来越多,出现了一批类似华农兄弟、袁桂花等受人喜爱的农村题材视频博主。这些视频将乡村的美感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眼前,逐渐打破了乡村在人们心中“落后”的刻板印象,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李子柒是在这个时期爆红的乡村影像制作者,其视频在新媒体时代的乡村影像当中具有代表性。

1 书写情怀的创新

乡村影像的书写情怀经历了从寄托理想到展现美感的变化。乡村影像刚刚起步的时期,正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阶段。人们不断接触来自外面的美好事物,对工业化、城市化的幸福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向往。生活在乡村的人们迫切希望逃离被贴上“落后”标签的乡村,想到城市去寻找自己的另一片天地。亦可以说,这个时期的村民希望自己生活的乡村可以跟上工业化的步伐,实现工业现代化,所以这个时候拍摄出的乡村影像,或多或少都寄托了农村人对于实现现代化的理想与憧憬[2]。比如,云南省泸沽湖地区大落水村的尔青拍摄的《离开故土的祖母房》,就表达了人们对于工业化的向往。该片讲的是摩梭青年二车品初将家里祖传的祖母房卖给北京的一个展览馆的前后过程,向人们展现了现代化背景下摩梭文化所迎来的机遇与危机。片中的摩梭青年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将祖母房卖给展览馆,就是因为他对现代化的大城市是有憧憬的。卖了祖传的祖母屋,不仅可以建一栋崭新的房子,还可以更好地展现摩梭文化,甚至能获得一笔资金和女友一起到我国香港地区生活,这些都是他卖掉祖母房的动因。虽然这部影片也包含着作者对摩梭文化在现代生活中逐渐消失的哀叹,但影片最后展现出的在重建的祖母房内的种种美好生活,还是表现出了城市化给人们带来的机遇以及人们对城市化的向往。

随着乡村影像的发展及时代的进步,人们在书写乡村影像时的心境发生了变化。村民们不再利用影像表达对大城市的憧憬,而是希望展现乡村最真实的美感。在现代化的生活中,人们的物质享受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反而开始觉得城市生活没有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个时候,人们发现乡村不一定要处处模仿城市,乡村有着自己的美丽等待人们去寻找[3],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逸生活,青山绿水、水塘荷花的田园风光。李子柒就是这些美感的发现者、记录者、展现者,她摒弃了原先用来迎合人们恶趣味的乡村“社会摇”,将三时三餐、两人一桌、春耕秋收、四季轮回的田园生活作为主要内容。虽然只是普通农村生活的展示,但在李子柒的视频里,乡村成为美好的世外桃源,成为中国乡村文化的载体。在李子柒的视频里,我们经常能看到青山绿水、粗麻布衣、土锅大灶、淳朴村民等意象,这些就是她想向观众展现的农村的真实美。

2 书写内容的创新

早期乡村影像的主题包括物质、生态、人文几个方面。例如,吴公顶、红星、熙绕桑波拍摄的《茨中红酒》就属于物质方面的乡村影像,讲的是云南藏区茨中村村民酿造红酒的技术。而扎西桑俄、周杰拍摄的《我的高山兀鹫》,扎西尼玛、郭净拍摄的《冰川》,就属于生态层面的乡村影像,他们将周边有特色的自然环境作为拍摄主体。像尔青拍摄的《离开故土的祖母房》,王中荣、杨元捷拍摄的《玩一天》,就属于人文方面的乡村影像,记录的是周边人、周边事。虽然当今乡村影像的拍摄主题也逃不过这几个方面,但是由于人们情感及思想的变化,拍摄出的具体内容与以前的影像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乡村影像书写内容的创新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聚焦生活环境、展现乡村手艺、体现人文关怀[4]。

首先,我们能从李子柒的视频中感受到现代乡村影像对乡村生活环境的注重程度。除了生态类主题的影像,以前的乡村影像基本都不会刻意拍摄乡村的生活环境;但李子柒的每一个视频都有其周边生活环境的特写镜头,或是泥田,或是星空,抑或是其与动物的互动交流。这些画面的出现,一定不是单纯的空镜过渡,这其中必定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观念,而这些情感和观念,来源于她生活的那片土地。中国自古以来都在强调天人合一,人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在李子柒的视频里,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那是她的土地教给她的。在李子柒的视频中,我们不难发现,她所做的食物基本上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她的餐桌上很少看到反季的食物。例如: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她就做桃花膏、樱桃酒、樱桃干;到了五月玫瑰开放的时候,她就做玫瑰花饼、玫瑰花茶;到了盛夏荷花开放的时候,她会做荷叶饭、荷花酒、炸荷花;而到了快入秋的雨季,她就上山去采摘各种菌类,做鸡枞油、烤松茸;等到玉米成熟,她就做玉米饼;等到青梅成熟,她就做梅子酒;等到豆子成熟,她就酿造酱油。李子柒的生活是与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大自然供给她什么,她就做什么,物尽其用,不恶意破坏,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也是她想在视频内容里所表现出来的。

其次,乡村手艺也成为当今乡村影像的重点拍摄对象。通过展现快要消失的乡村手艺,让人们认识到中国人的勤劳与智慧,进而自信地向世界展现中国乡村,传播乡土文化。在李子柒的视频里,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房四宝怎样通过手工制作完成,可以看到酱油如何手工制作而成,可以看到一床棉被是怎样从种棉花到最后为人所用。虽然也有人质疑李子柒的视频,说她总是展现中国的“落后”,是在迎合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这如果算是传播乡土文化,也是一种负面的传播[5]。但是,这些人是否想过,中国的乡村生活就一定是落后的吗?这是一种对乡村的妖魔化。我们只有靠乡村的农耕劳作才能吃饱穿暖;并且,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乡土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又怎能言落后?李子柒将镜头对准了中国乡村,记录了中国古老的田园生活,让人们真实地体会到了春华秋实、日出晚归、品茶酿酒的乡村原生态之美,把乡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就连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也评价李子柒的视频:“李子柒在面向世界的传播中,没什么口号,却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口味,更赢得了口碑。过高评价或过低质疑都不一定对,微笑着鼓掌是最好的。如果来自民间并走向世界的网红由一个变成几百个再变成上千个,那中国故事就有得讲了。”

再次,体现人文关怀、展现乡村真情是一大创新点。在李子柒的视频里,与奶奶和村民之间的日常互动也是视频的主要内容,虽平平淡淡,但可以给人最深层的触动。中国自古以来一直保有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特别是老一辈的人,都注重落叶归根,不肯轻易搬迁到其他地方。而村民也都了解各家各户的情况,彼此相熟。这种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是平常易见的,人们不以这种关系为奇,自然也就很少有人会将镜头对准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互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情感纽带逐渐消失,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逐渐成为“容器人”,不与周围的人主动交流,生活在网络世界当中而倍感“孤独”,急需情感慰藉。因此,融入村民之间、亲人之间的情感,以情动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人和”,也逐渐成为当今乡村影像拍摄的重点内容。例如:在《马奶酒》的视频中,李子柒就邀请了周围的居民到家中喝酒吃肉、载歌载舞;在《腊味煲仔饭遇上胡椒猪肚鸡》的视频中,几个村民聚在一起帮李子柒杀猪并处理内脏,而李子柒则拿着红被子、橘子、红包来感谢各位村民的帮忙;在《春光正好,偶发辛夷花痴》的视频中,李子柒为奶奶戴上自己刚刚采下来的辛夷花。诸如此类的行为,虽然简单,但背后隐藏着中国智慧。无论身处何处,我们都应该关爱周边的人,这既是一种自我道德的修养,也是在践行中华民族倡导的“人和”。

3 书写技巧的创新

由于时代的进步,人们拍摄和剪辑乡村影像所采用的技巧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人们普遍采用单切入点的方法来拍摄乡村影像,即只拍摄一个对象,而现在却会同时拍摄很多事物。过去的乡村影像剪辑总是按部就班,按照拍摄顺序进行,而现在拍摄者却能依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穿插剪辑,以达到不一样的叙事效果[6]。通过分析李子柒的视频,可以发现乡村影像的书写技巧在画面呈现及编排上都有创新。观看并分析老一代的乡村影像,不难发现这些乡村影像必须加入人声和字幕才能看懂。如果没有人声和字幕,单纯观看画面,我们很难理解作者在讲什么。同时,这些视频中人物的对话和采访也出现得比较多。例如,由扎西桑俄和周杰一起拍摄的《我的高山兀鹫》,其视频时长22分钟左右,而对话和采访就占了近16分钟。这些影像更像是由声音和文字来带动画面,声音和文字成为影像的主旋律。但是,李子柒的视频不同,她的影像靠画面取胜,声音和文字只是辅助。她的视频除了材料的介绍从来不配字幕,没有旁白,人物对话极少,声音基本都是背景音乐和大自然的声音。但即便这样,观众也能看懂这个视频在讲些什么,这也是李子柒的视频能够走红海外的重要原因。同时,新媒体环境下的乡村影像比之前的乡村影像编排痕迹更加明显。由于早期设备、技术上的落后,人们较难对拍摄出来的画面进行编排,基本上什么顺序拍摄就按什么顺序剪辑。但是,新媒体时代赋予了影像更多的可能,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地处理影像,影像不仅在内容上更能打动人,在画面上也能吸引观众眼球[7]。在李子柒的视频中,我们总能看到数时甚至数月的跨时摄影,晨昏及四季的交替变化,各种滤镜色彩的对比使用、升格降格的互相调整、古风音乐的适时插入等各种编排拍摄手段。这些手段使得她的视频更加引人入胜,带人走进她的乡村生活。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编排手段并不是指制造虚假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而是指在原有纪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性的修饰,促使影像更加触动 人心。

4 反思与总结

显然,新媒体环境下的乡村影像在拍摄情怀、拍摄内容及拍摄技巧上都有其创新和进步之处,这些创新不仅使得乡村影像更加生动精美,也使得乡村影像迎来了自己繁荣发展的时期。但是,繁荣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一定的问题,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与受众反应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观众普遍是单纯观看画面内容以供感官享受,而不愿意对影像所蕴含的意义进行深思,乡村影像似乎被当成一种纯粹的娱乐工具。城市观众一方面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观看影像,另一方面又对乡村生活产生不切实际的桃花源幻想。但大部分乡村影像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远不仅如此,他们希望将自己对社会的感悟、对乡村文明的见解以及内心复杂的情感都蕴含在作品当中,以让观看者能坐下来细细品味,但效果甚微。这也直接导致快消影像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产品,部分拍摄者将受众喜好放在第一位,造成影像同质化严重,变成了单纯解压的文化产品。韩鸿在《民间的书写》一书中提及:“影像生产作为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生产,必须具有自我‘造血’功能,否则最终将步入穷途末路。”[8]由此可见,乡村影像的书写一定要多元多角度创新,这样才能永葆生机。而受众也应该意识到,乡村影像并不是纯娱乐工具,它还是一种记录,是未来中华民族乡土文化传承的关键,要以一种更认真的态度对待它,探索当中的深远意义,为它的流传贡献一己之力。

猜你喜欢

李子村民
有了“红色代办员” 村民办事不出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智能鼠捉鼠记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一次难忘的生日
秋天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奔跑吧!李子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