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个案管理的延伸护理在儿童高血压中家长知识掌握率及血压控制达标率的效果

2022-12-28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24期
关键词:达标率家属依从性

李 轶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辽宁 大连,116091]

临床认为,高血压是可引发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目前在成年人群体中的患病率可达40%,且近年随人口老龄化加剧,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高血压不仅严重威胁成年人的生命安全,对儿童的身体健康也有着不利影响,可导致多种靶器官功能受损[1]。13岁以下儿童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受年龄、身高及性别等多种因素影响,儿童的血压阈值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在诊断儿童高血压时也存在较大困难,现阶段儿童高血压病例比起成年人较为少见,但有研究指出,近期我国7~15岁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已超过10%[2]。相较于成年人,儿童的诊疗依从性相对较差,加之部分家长对于高血压缺乏足够认知,导致高血压患儿整体的血压控制达标率较低。如何做好儿童高血压的院外管理、避免不良事件发生、改善患儿预后为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3]。除予以规范的血压控制及积极的临床干预外,基于个性化原则,针对高血压患儿实施相应的延伸护理是提高院外护理依从性、纠正患儿及家属错误认知、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措施[4]。本研究主要探讨基于个案管理的延伸护理在儿童高血压中对提升家长知识掌握率及患儿血压控制达标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68例儿童高血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经抽签法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4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3~13岁,平均年龄(8.54±0.32)岁;体质量指数(BMI)22.60~24.00 kg/m2,平 均BMI(23.12±0.26)kg/m2;家长疾病相关知识掌握首次评分50~64分,平均家长疾病相关知识掌握首次评分(57.41±0.36)分。干预组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8.14±0.28)岁;BMI 21.50~24.00 kg/m2,平均BMI(23.06±0.46)kg/m2;家长疾病相关知识掌握首次评分52~61分,平均家长疾病相关知识掌握首次评分(57.33±0.28)分。两组患儿及家属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儿及其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签字。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儿童高血压诊断标准[5-6];②年龄≤13岁;③不同时段3次及以上测得血压高于第95百分位数;④均伴有不同程度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表现。

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病理性心血管系统功能异常患儿;②糖尿病患儿;③肝肾功能异常患儿;④伴有精神或认知障碍无法完成研究或依从性差拒绝配合研究患儿。

1.3 方法

对照组予以基础的血压控制及管理干预。具体包括:①在院期间接受常规的健康知识宣教(针对患儿家属),指导患儿家属规范化血压测量方式,为患儿制订规范化的饮食、运动锻炼计划,护理期间进行相应的健康行为引导及示范。②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告知家属需规范生活方式及作息,避免熬夜,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等,定期随访,掌握患儿血压控制及改善情况。

干预组予以基于个案管理的延伸护理。①由2名主治医生、5名护理人员共同组成延伸护理小组。小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充分明确延伸护理及个案管理基本内涵后,结合临床实际为患儿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②自患儿入院时起,即为其建立个人病历档案,档案中需包含患儿的基础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病程等)、病情进展情况、治疗情况、入院时血压水平等,在后期治疗及干预中持续补充患儿临床资料、完善病历档案。③系统的健康干预,一对一地为患儿及其家属讲解儿童高血压的发病原因、病情进展、预后情况并告知做好日常血压监测及控制的重要性,改善患儿及家长对儿童高血压的认知,在为患儿实施相关治疗及干预时需向家属讲解具体干预措施实施的必要性。④规范饮食及运动锻炼指导,首先告知患儿及家属日常饮食中的注意事项,结合患儿饮食偏好,制订个性化的饮食计划,注意控制患儿每日盐分摄入量(单日盐摄入量控制在10 g以内),减少高热量、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增加高膳食纤维、富含维生素食物摄入,确保每日饮水量,促进机体排泄;指导患儿每日到病房外活动时间≥30 min,可简单进行散步、骑行等有氧运动。⑤除做好相应出院指导(同对照组)外,还根据出院时的病历资料制订基于个案管理的延伸护理措施,通过定期电话随访、上门访视等方式实现对患儿的院外管理。⑥电话回访2~3次/周,回访时间15~20 min/次,回访内容包括患儿每日血压监测情况及改善情况,统计随访期间的血压控制达标情况,并询问患儿按时服药情况、规律饮食及锻炼情况等;上门访视4次/月,持续为患儿及家属科普高血压相关疾病知识,可发放带插图的健康手册帮助患儿更好地理解此病,同时定期(2次/月)到患儿所处社区开展儿童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为患儿及家属搭建病患交流平台,讲座中家长可自由提出近期患儿居家干预及管理中遇到的困难,由讲座医生一一进行解答。

两组患儿均在院护理15 d,院外随访3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儿护理依从性。采用高血压治疗依从性量表(TASHP)[7]对患儿进行综合评估,量表包括遵医行为、不良服药行为、日常生活管理、烟酒嗜好管理4个方面内容,取前三项评估,总分115分,分值越高表明依从性越好。②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情况(TLC)[8],包括摄盐量、BMI、运动时间及血压测量次数,相关记录结果经个人病历档案体现。③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家长对高血压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自制量表,满分100分,85~100分判定为完全知晓,65~84分判定为部分知晓,40~64分判定为知晓不足,≤64分判定为知晓情况差,高血压知识掌握率=(完全知晓+部分知晓)例数/总例数×100%。④比较两组随访3个月内的血压控制达标率,不同时段3次及以上测得血压低于临界值的90%时判定为控制达标,血压控制达标率=血压控制达标例数/总例数×100%。⑤于随访末日比较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9]包含躯体功能、生活状态、心理功能、社会功能4个维度,躯体功能包括条目11~30,分值20~100分;生活状态包括条目1~10,分值10~50分;心理功能包括条目31~50,分值20~100分;社会功能包括条目51~70,分值20~100分,共70个条目,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依从性比较

护理后,干预组的遵医行为、不良服药行为、日常生活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依从性比较 (±s,分)

表1 两组患儿依从性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遵医行为 不良服药行为 日常生活管理干预组 34 20.36±1.17 31.45±2.28 42.94±2.77对照组 34 18.44±1.23 28.74±2.35 40.11±2.19 t 6.595 4.826 4.673 P<0.001 <0.001 <0.001

2.2 两组患儿TLC改善情况比较

护理后,干预组的摄盐量、BMI低于对照组,运动时间及血压测量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TLC改善情况比较 (±s)

表2 两组患儿TLC改善情况比较 (±s)

组别 例数 摄盐量(g/d)BMI(kg/m2)干预组34 3.24±0.33 36.72±5.15 14.35±2.27 20.42±1.13对照组34 4.39±0.45 32.31±5.16 11.41±2.36 22.36±1.76 t 12.017 3.527 5.235 5.409 P<0.001 0.001 <0.001 <0.001运动时间(min/d)血压测量次数(次/周)

2.3 两组患儿家长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护理后,干预组患儿家长的知识掌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家长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n(%)]

2.4 两组患儿血压控制达标率、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干预组患儿的血压控制达标率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血压控制情况、生活质量比较 [(±s)/n(%)]

表4 两组患儿血压控制情况、生活质量比较 [(±s)/n(%)]

组别 例数 血压控制达标率 GQOLI-74评分(分)躯体功能 生活状态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干预组 34 30(88.24) 84.33±2.28 56.74±1.16 85.45±2.71 86.42±2.33对照组 34 22(64.71) 81.35±2.17 53.12±1.48 82.33±2.27 83.39±2.19 t/χ2 5.231 5.521 11.225 5.146 5.525 P 0.022 <0.001 <0.001 <0.001 <0.001

3 讨论

儿童高血压发病与患儿自身遗传因素、饮食及生活作息等密切相关,通常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其血压所处的百分位数较为稳定,当多次测得血压百分位数低于95%时即可判定小儿存在高血压[10]。儿童时期的高血压与其成年时期的心血管事件存在密切联系,在儿童时期即对高血压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所在。患儿出院后,实施有效的延伸护理是实现血压控制达标、提升患儿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11-12]。

临床对高血压患儿进行基础血压控制护理时更多注重院内的健康宣教以及生活管理,但高血压病程较长且难以治愈,患儿更多需在家属协同下进行居家干预[13]。延伸护理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作为住院护理的有效补充,通过对出院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对提升其恢复期的自我干预及管理意识、优化居家康复效果均有重要意义[14-15]。但不同高血压患儿的病情及血压控制情况各异,充分结合患儿个人情况,基于个案管理为其实施延伸护理才可更好地满足不同患儿及家属的临床需求[16]。本研究在对干预组患儿实施护理前,率先成立了延伸护理小组,以小组化形式将患儿的个案管理工作落实到对应护理人员身上,传统的临床护理中,一名护士往往需对应若干病患,护士无法充分考虑每位患者的临床需求,而本研究中护士可保留更多精力去记录不同患儿的实际情况并进行针对性护理,可明显提升护理依从性。本研究干预组患儿遵医行为、不良服药行为、日常生活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询问家属患儿相关情况后,护士分别为其制订了个性化病历档案,不仅可有效优化患儿的生活作息,还可实现对患儿血压重复、多次监测。本研究中干预组的TLC各方面情况指标改善情况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属在患儿出院后的病情控制及生活管理中有着重要地位,既往大多家属并未充分认识到儿童高血压的危害性,并未重视对高血压患儿的日常生活管理,本研究通过对患儿及其家属详细讲解儿童高血压的发病原因、病情进展、预后情况并告知做好日常血压监测及控制的重要性后,有效纠正了家属此前的错误认知,也增强了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本研究干预组家长的知识掌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随访期间本研究还通过健康手册、疾病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持续提升患儿及家属的疾病认知、持续提升其院外护理的依从性,结果显示,干预组患儿的血压控制达标率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郭方方等[17]既往研究指出,此护理方法可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具体病情、个人性格等为其提供人性化、科学、全面的临床护理,对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及行为并改善患者预后均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结果显示,经该方法护理后,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更佳、自我效能感水平更高、对应的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该学者的研究对象为老年高血压患者,但其研究所得数据与本研究均近似。

综上所述,对儿童高血压实施基于个案管理的延伸护理可显著提高患儿的诊疗依从性,促进其生活方式改变,提升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及重视度,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提升患儿生活质量,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达标率家属依从性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陕西省地下水水位考核情况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分层随访模式对院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