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程护理在老年群体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2022-12-28沈旭慧

全科护理 2022年17期
关键词:老年病远程护理人员

姬 倞,沈旭慧

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及死亡率的下降、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调查指出,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近2.5亿人,失能老年人4 000余万人[1]。老年人因脏器功能衰竭,生理机能下降,导致自理能力受限,易突发意外事件。充分利用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2019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关于加强老年护理服务工作的通知》中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加老年护理服务供给,丰富和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探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新型业态[3]。将远程护理贯彻落实到老年保健中,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现今医疗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研究就国内外远程护理在老年群体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包括相关概念、护理模式和影响因素,旨在为护理人员实践远程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1 概述

1.1 远程护理相关概念 国际护士会(ICN)指出,远程护理是指运用远程医疗技术进行护理保健并指导护理实践[4]。远程医疗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远程医疗协会将远程医疗定义为通过电子通信技术的传输、管理和协调实现远距离的医疗保健服务[5-6]。远程医疗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远程护理及远程教育等所有医学活动[7]。护理领域的信息化打破了医护人员和病人传统交流的时空距离,为那些高龄或失能老年人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了便捷的护理服务[8]。欧美发达国家借助移动信息技术为病人提供远程护理已成为常态,且发展成熟,建立了完善系统的体制[9]。远程护理在我国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起步较晚,近年来逐渐得到广泛关注。信息技术与护理的深度融合开拓了新型的老年照护模式,为老年病人提供了个性化的健康监测和指导[10]。

1.2 远程护理的应用 ①远程监测:利用生物智能传感器对人体生理参数进行采集,通过互联网存储到云端数据管理平台,护理人员可实时监测病人的健康状况,实现疾病筛查、预防和突发医疗事件的紧急处理[11]。②远程护理会诊:运用现代化信息传输手段上传病人的病历资料,使护理专家不受地域限制,实时、快速、准确无误地获取疾病信息,为病人做出正确的诊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12]。③远程疾病咨询:通过24 h医疗服务热线为生活在偏远地区或行动不便的病人提供卫生保健咨询。护理人员针对病人的健康问题进行专业评估并给出指导意见[13]。④远程健康管理:借助网络自助终端对病人身体各项指标进行监测,为慢性病病人提供全面的健康分析,制订个性化的饮食、运动、用药指导,提高病人的自我效能[14]。

2 远程护理在老年群体中的应用模式

2.1 移动电话 研究表明,电话访谈是远程护理最基本的方式[15]。Squires等[16]指出,通过电话咨询,护理人员为出行不便的群体提供经济有效的初级保健服务,既能免除病人就诊旅途的奔波,又可缓解医疗资源的紧缺。Pedone等[17]针对65岁及以上的心力衰竭病人开发了远程监控模型,将生理参数的监测和电话支持相结合,实现医务人员与病人的实时沟通,有效降低了住院率和死亡风险。Barnason等[18]通过远程训练系统与电话设备的连接,指导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老年病人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并根据病情评估及时调整运动方案,对改善病人的身体功能和心脏不良事件的再发生有积极意义。任乐苹[19]采用电话回访的方式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出院的老年病人进行情绪管理,并根据其对疾病的认知偏差制订科学化的健康指导计划,帮助病人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保证了治疗的整体质量。

2.2 社交通信软件 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为远程护理提供了新的平台,是目前我国延续性护理普遍运用的模式[20]。Tarte等[21]利用Facebook创建慢性病的管理教育平台,与老年心力衰竭病人进行互动交流,帮助病人转换角色,积极参与到疾病的日常管理中。陈志雄等[22]建立微信2型糖尿病控制小组群,对初发的老年病人进行饮食治疗、体育锻炼、血糖监测的指导。结果表明,微信管理模式对慢性病病人的健康管理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刘小丽[23]指出,利用微信公众号对老年骨质疏松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冯伟[24]运用QQ群服务平台为脑卒中病人提供出院后康复、用药、心理指导和在线答疑,并且定期在群内召开健康知识讲座,病人的疾病知晓率、生活自理能力、服药依从性均有明显提高。

2.3 智能可穿戴设备 医疗可穿戴设备是融合云服务、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健康保健功能的移动智能终端。该设备携带便捷,为老年人提供了智慧化的照护服务。Mauldin等[8]开发了一款基于跌倒检测系统的智能手表,用于监测老年用户的运动步态,预测跌倒发生的可能。若提示高风险,通过报警信号及时求助,与医护人员或家属取得联系,迅速采取防范措施,阻止不良事件的发生。Guan等[2]利用家居智能网关实现老年人的远程健康监测。该系统通过智能服装收集老年人的生理指标和运动信号,再由家庭网关将数据传输到医疗服务器,对用户进行信息管理。帮助发现老年人心血管、神经系统和肺部疾病的初期症状,尽早介入二级预防。黄善登[25]为老年人研发了一款腕带式生命体征检测预警器,可精准定位携带者,并动态监测生理数据,若发生意外,该设备立即发出呼救信号,利于及时出动120急救。

2.4 网络视频 可视化技术能满足病人足不出户实现与医护人员面对面互动的需求。Hoaas等[26]采用视频会议的形式督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进行跑步机运动训练,并远程监测病人咳嗽、咳痰情况,指导其进行呼吸功能的锻炼。结果显示,病人的接受度和适应性良好,自我效能感增强,遵医性提高。Durner等[27]为帕金森病人提供远程医疗实时视频服务,通过面诊,医护人员可准确了解病人的病情,有利于及时调整用药和护理方案。该医疗服务系统对增加病人的安全感、提高病人满意度有很大帮助。寇红艳等[28]利用互联网平台与肠造口术后的老年病人进行每周2 h的视频交流,指导病人及家属协助更换造口袋,正确处理造口并发症。干预3个月后,病人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 远程护理在老年群体中应用的影响因素

3.1 信息安全与隐私制度 远程护理是大数据时代下孕育的医疗新业态,在造福病人的同时,带来了伦理方面的挑战[29]。目前,我国的远程护理处于探索阶段,隐私保护措施尚未完善。在远程照护服务中,使用者的个人资料存储于云端,加之老年群体运用网络系统的熟练程度较低,很容易被平台运营商通过非法技术手段窃取隐私信息,从而造成医疗安全隐患[30]。此外,医护人员对病人的隐私保护意识薄弱及老年病人的自我维权意识模糊,明显增加了医疗信息泄漏的风险[31]。如何有效保护病人隐私、提高信息安全度在远程护理的推广中至关重要,建议从以下多角度落实:①政府职能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健康网络的监管力度,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明确数据管理平台对病人的保密责任,加大侵犯隐私的处罚力度;②优化远程管理流程,采用统一数据采集通道,并实现信息资料的加密传输和碎片化存储;③采用多维身份认证,合理限定平台使用权限,以减少应用程序被冒名访问的可能性;④加强医疗隐私相关宣传,从而强化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提高病人对于隐私保护的辨识度。

3.2 特殊群体的局限性 尽管远程护理具有广阔前景,但本综述适用该医疗模式的人群具有局限性。即老年群体的视觉、听力和认知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衰退,使用电子产品的能力有所欠缺,尤其在系统发生故障或服务器出错后,会明显降低老年人的体验感[32]。另外,面对操作繁琐的智能产品,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茫然无助或恐惧心理[33]。Costa等[34]发现在对糖尿病病人的远程护理干预中,网络信息技术缺乏者疗效不明显,其中以老年人居多。李彪等[35]对60岁以上老年人智能手机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发现60%的老年用户不会操作应用程序。目前基于互联网的软件产品多为年轻人开发,对于老年人而言不具备普适性。为提高远程护理服务的可及性,建议在信息设备的设计中引入“人文关怀”理念,结合老年人的身心特征,研发以需求为导向的适老性科技产品,例如设计“一键式”智能设备、简化网络操作界面、开发视听导航软件等。同时开办老年病人的网络培训,提供信息技术援助;并鼓励家庭式参与,协助老年病人熟练掌握智能设备,以改善远程护理在老年居家服务中的实操性。

3.3 护理人员的信息技能 远程护理在为老年病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对护理人员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沟通技巧有助于提高病人对远距离医疗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为远程护理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36]。此外强化护理人员的数字化技能是确保远程护理有效进行的关键环节[37]。护理人员在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各种智能设备,还要指导老年病人进行软件程序的安装和应用。目前我国护理人员的信息技术薄弱,普遍存在计算机焦虑,是远程医疗快速发展的障碍因素[38]。因此,现阶段亟须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信息通讯能力。首先建议护理院校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信息技能的培养,增设护理系统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实现毕业后与临床实践的无缝接轨;其次医疗机构应重视对护理人员的信息化再教育,构建规范化网络培训平台,将计算机课程纳入继续教育中,并提供护理信息技术的实践活动;同时医院方面需加强设备资源与技术支持,通过建立有效的闭环流程不断优化远程护理系统,对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反馈和控制,从而促进远程照护的推广。

3.4 远程服务费用 虽然远程医疗扩大了卫生资源的辐射范围,延展了护理服务链,帮助老年人获得便捷的居家保健。但目前我国尚未统一远程价目标准,受市场利益的驱使,网络医疗收费乱象频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年病人对线上护理的接受度和需求量,特别是收入较低的群体[39]。为推进远程护理的发展,保障病人就医过程中的切身利益,如何规范远程服务收费是当务之急。建议费用收取应以知情同意、合法合规为前提,遵循公平诚信原则,医疗机构应在政策指导下合理制定和调整价格,并明确做出公示;倡导政府部门将远程护理纳入医疗保险范畴,制定合理的报销上限与比例,并建立相应的报销监管机制;规范远程医疗市场并加强法制监督,对医疗单位的远程收费进行成本核算,确保服务价格的公平合理。

4 小结

在网络信息迅猛发展、人口老化加速的当下,远程护理已广泛渗入老年卫生领域,传统护理模式正在向大数据远程医疗转型,这是我国医疗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远程技术在老年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初见成效,它突破时空的限制,缓解了医疗资源的紧缺,保障了老年人可及性居家照护服务,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时效性。但远程护理的发展任重道远,我国处于初级阶段,尚需整合医疗资源,跨专业多学科协调合作,以提供专业化、精准化、个体化的医疗服务。同时,需健全医疗风险管理制度,明确付费细则,提高护理人员的网络技能,进一步研发适老化智能产品,以实现远程护理在老年群体中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老年病远程护理人员
远程求助
个性化护理在老年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非小细胞肺癌老年病人PICC围置管期的综合护理干预应用效果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内科老年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探讨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Joseph F. Engelberger
脑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及预防护理纠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