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提升服务产业升级能力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2022-12-28叶茜
叶 茜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430415)
在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李克强总理也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培养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使命,要通过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产业升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
1 产业升级需要职业教育
1.1 产业升级的特点
产业升级,是通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整个产业的平均附加值提高,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实现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从一个产品或一个产业来看,实现产业升级,一般的路径包括企业技术升级与改造、管理模式改进、产品质量提升与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等;从一个区域来看,实现产业升级,就是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国正努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先进制造业发展、服务业的融合等,成为新发展阶段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1.2 职业教育在产业升级中重要性
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是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以高端制造业为例,要形成以高端制造业为支柱的产业形态,必须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来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术工人队伍。产业升级呼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服务与供给。以高职为主的职业院校承担了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要求。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高职院校要发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要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资源,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2 产业升级促进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提升
产业升级带来的需求侧变化不断地促进职业教育改革。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意见的发布与实施,职业教育对企业和经济社会的适应与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2.1 产业升级促进专业群的建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愈发迫切。以制造业为例,要完全实现转型升级,首先必须考虑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机械制造转向智能制造,从制造转向创新。企业需要的员工不再是简单的操作工,而是智能生产系统的管理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某一专业,而是需要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匹配岗位群的需求,重新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教学团队以及实训平台等,使各类教学资源能够更柔性、更高效地整合,适应产业快速发展与调整。
2.2 产业升级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与层次的提高
“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实施、“工业4.0”时代的到来,体现了行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的更新换代,需要通过“人才红利”来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稳健发展。2021年全国职教大会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无论是职业本科试点还是应用型本科转型,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2021年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共有职业本科专业247个,这些专业就是围绕产业升级和国家战略需求而设置的。和普通本科教育相比,职业本科教育更符合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定位。
2.3 产业升级促进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
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很多技术技能岗位的职责和能力要求都有了新变化。例如智能制造机械行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更趋多元化,机械制造岗位不仅要掌握CAD、CAM等基础操作,还需要掌握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仿真分析,甚至要求具备设备布局、智能排产等职业能力,有的岗位还需要具备精益生产管理的能力等,这都促使“智能制造”等专业不断调整核心课程体系,通过专业群建设实现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尽量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岗位新要求。
产业升级也促进了产教融合的快速发展。为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更多职业院校开始与行业、企业共建职业教育集团、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通过发挥行业指导和依托企业优势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教学资源的优化。
2.4 产业升级促进评价体系的完善
2019年,教育部牵头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重点围绕服务国家产业升级需要、企业人才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形成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1+X”中的“X”体现了产业升级带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等,以“X”促进“1”即学历教育的改革。可见,“1+X”证书试点,从职业技能的评价标准层面体现了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提升,是产业升级促进人才培养培训模式、评价模式改革的创新之举。
3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升级能力的路径
新时代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要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转型,需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和特色,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1 结合产业特点,优化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在此基础上,应逐步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从中职教育到职业本科甚至专业硕士的“纵向贯通”,也包括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横向融通”。职业教育要满足产业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体现在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学有所为、学有所得;另一方面体现在服务行业产业、适配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形成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发展。
我国各区域发展不均衡,在产业分布和产业结构上也各不相同。以贵州省为例,教育部和贵州省政府共建“技能贵州”以推动贵州省职业教育发展,2020年省政府印发《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措施》,明确把职业教育摆在贵州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多措并举建设特色职业教育强省。例如支持100所左右中职学校实施“强基”工程;实施“黔匠”培养工程,每年定向培养输送8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万人次;实施职业教育助力全面小康行动计划,鼓励优质职业院校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开办职业教育专班;实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培养现代农业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实施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行动计划,培养支撑产业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等等。贵州省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充分结合本区域职业教育基础和产业形态,中职教育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围绕提升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服务能力开展职业培训,体现了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
3.2 服务产业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作为学历教育,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一直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大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有规模无特色”“重办学成本轻产业需求”“只看招生热门不看长远发展”等现象一直存在。只有实现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才能实现职业教育专业分布与产业经济协同发展、互相促进。
江苏省职业教育,为主动对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江苏省职业院校建设了200多个现代化专业群,重点打造智能制造、能源环保等专业群,在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设置相关专业,填补了人才培养空白。在全省先进制造业等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新增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该省成立了11个职业教育行指委,定期开展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调查,发布吻合度预警报告,就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各地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专业结构调整思路和策略,引导职业院校根据产业需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
3.3 契合产业发展,优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职业教育要形成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深度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进行了审议并公开征求意见,在第七条拟增加“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层次和类型的职业教育,推进多元办学,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平等参与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不断变革的背景下,依靠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实现多主体办学是实现专业共建、师资共培、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有效路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明确支持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健全以企业为重要主导、职业学校为重要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
2021年7月,中国宝武集团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教育部批准为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宝武集团制定产教融合企业建设实施方案,整合集团内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围绕集团发展战略,服务集团“一基五元”和钢铁生态圈产业,提供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发挥特大型央企在产教融合中的引领作用。2019年,宝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就提出校企之间“六个融合”,即校企利益融合、校企技术融合、校企资源融合、校企文化融合、校企员工融合以及校企制度融合的长效机制。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宝武集团技术技能人才发展中心的武汉校区,也是集团职业教育核心资源之一,一方面,对接集团各业务板块产业链及岗位需求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作为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单位,每年为行业提供约5万人次的技能培训,为产业升级与转型提供大力支持。2019年至今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宝武集团对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直接教育投入超过1.2亿,发挥了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3.4 结合市场需求,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需要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通过中职、高职、职业本科(或应用型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把职业能力的培养分为基本技能、专项能力到综合能力等几个阶段,满足部分行业从技术技能人才到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有利于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吸引力。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目标是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在部分省市的职业教育规划中,也都明确提出要构建贯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及以上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率先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职业院校。
3.5 利用产业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产业升级的加速和技术变革的加快,要想“学生所学”匹配“企业所需”,必须围绕“三教改革”,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提出20多年,且一直被作为评价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指标。教师队伍建设要从根本上解决增量和存量问题。关于增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已明确对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开招聘相关专业教师提出了要求,原则上聘用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关于存量,对已有教师队伍进行“双师”素质培养,才是更为关键的问题。2019年,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提出“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建立学校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建设校企共育共享的教师培养模式和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的动态管理制度是两条重要建设路径。同时,职业教育教师应该兼具企业培训师、生产技术员的心态和素质,服务于企业需求、服务于学生发展。
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革。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储存式的信息获取更加快捷,以灌输知识点为主的知识体系教育明显不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建立以掌握岗位技能为主的行动体系教育。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载体,既要符合新时期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又要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可以具化为依据岗位需求的课程标准,而教学载体可以体现为校企合作开发、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并配套信息化资源的教材。
教法多元化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是多维度的,首先应尊重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校的角色从“管理”转向“服务”;评价标准要从评价“教师教了什么”转向评价“学生学到什么”,教学内容与方法应该要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教学的组织形式要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向更和谐开放的教学场景与方法。教育终究是以育人为载体实现的,职业教育的成果最终反映在所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行为之上,以此为导向,需要职业院校在教法上不断创新。
3.6 融入企业生产,优化技术服务与技能培训能力
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升级体现在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校企双方通过产教融合实现应用技术研发和核心技术攻关,是增强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学校可通过与行业企业甚至地方政府深度合作,搭建产教融合技术服务平台,将师资团队、专业优势等资源与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需求对接。利用专业群面向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的定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攻关、成果推广,服务重点行业与支柱产业。另一方面,产业升级必然提高一线技术工人的岗位轮转速度和频次,职业院校要通过技能培训提升行业人力资源水平,实现育训并举,助力企业职工的转岗、轮岗、晋升,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