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研究

2022-12-28梁嘉心马芳婷李红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传统思想文化

梁嘉心,马芳婷,李红军

(延边大学,吉林延边 136200)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 人文精神、 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这充分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重要性,也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指明了方向。

1 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1.1 创造性转化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2]。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以“创造性”为要求,以转化为目标。在这里的“创造性”并非是不凭借任何基础的原创创造,而是在既有的文化内涵和陈旧表达形式上,分析梳理其与时代需要相契合的部分进行改造,以重新焕发其生命力。

创造性转化主要针对的是“过去的文化”,重在“承前”。在进行创造性转化之初,需鉴别哪些是优秀的、值得转化的文化,哪些是需要摒弃的文化。换言之,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剔除,使其以马克思主义为根基,完成扬弃。而后依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吸收转化,在内容上诠释新涵义,在形式上变革表达方式,以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时代价值,使优秀传统文化与“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相适应、 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适应。

1.2 创新性发展

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以“创新性“为要求,以发展为目标。

创新性发展重在“启后”,即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具体来说,创新性发展是在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之上,从宏观上、整体上扎根于新时代的新发展和新进步,不断反思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和表达形式,审视其短板和不足,深入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生长方向,以螺旋式上升实现文化创新发展。此外,创新性发展以“世界”为范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世界文化谱系之中,深刻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地位和价值,并总结提炼出利于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努力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现代转化的要素

为准确把握党中央“双创”方针的提出意图和战略定位,并明晰文化现代转化对象的内涵,有必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外延进行解读。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

“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涵。”[3]就狭义的角度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经千年沉淀至今仍有普遍价值的思想文化。就广义的角度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具有重要价值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往往受精神文化的指导和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之一,重在“优秀”两字。它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的,虽然历经困难,但仍被世人所传承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文化。一方面,它在其时代下具有积极意义,迄今仍有其合理价值。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中庸”等思想贯穿历史始终,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都为个人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可以指“一时认为没有用的文化,沉默一个时候又会出现,发扬起来,还能解决问题”[4]。如在其产生的时代因违背封建统治者的权威而被打压的文化,但是在当代却可以满足时代需求,可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要素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于先秦萌芽、于秦汉奠基、于唐宋繁荣、于明清转向,虽在近代经历西方文化的冲击,但以顽强的生命力涅槃重生。如此具有深厚积淀的民族文化,必有其独特的、具有普世价值的合理内核值得我们诠释和传承。

2.2.1 仁爱精神

(1)孝道

“孝可能是中国文化中最基本、最悠久而且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之一。”[5]有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即孝顺父母,是仁的根本。孝源自氏族社会自然的血族亲情,具有强大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影响力,在氏族社会向国家演进的过程中,“孝” 逐渐由家庭伦理上升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内在逻辑起点。

“孝” 的观念早在尧舜时期就已经萌芽,《尚书·尧典》称帝舜“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孔子将”孝”进一步挖掘,认为不但应在父母在世时孝,父母去世后也应通过祭祀等行为表达对父母的尊敬。在圣贤看来,如果人能在家庭关系中培养孝的德行,那么就能推己及物,孝的范围也会从家庭自然地向社会延伸,利于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以孝道教化则是自然而成的,以孝道施政则可以不用严苛的刑罚就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盛世。

(2)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包括两个方面,即克己和复礼。克己,指约束自己的欲望,对于过分的、不利的欲望应该去克制。复礼,指恢复周礼,按照《周礼》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作为自然人,不可能没有各种生理的需求和欲望,如果没有克己合理的节制这些自然的欲望,就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和谐,如果不能清除心中的杂念和私欲则无法遵守礼法教化。克己作为内在的道德要求,复礼则作为外在的约束机制。朱熹认为,人的发展和交往都要遵循礼的要求。人们要遵守礼法,不偏不倚,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利于社会的安定。

孔子认为,孝悌为仁之本,忠恕之道、克己复礼为仁之方,其具有重要的内在逻辑关系。孝悌为仁之本,就是首先在家庭中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孝悌是培养仁的基本方法。而后通过“忠恕之道”将亲情扩大到家庭之外,以达到相互爱人的效果。而这之中的关键又在于克己复礼。如果做不到克己复礼,就可能为一己私欲侵害他人、违背道德,就无法做到爱人和长久的孝悌。

(3)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作为儒家思想的基石,早在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中就已有体现。如“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夭也。”并且,天人合一的思想也被道家、墨家学派所提倡。

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包含着“知天”和“畏天”两个方面。知天而不畏天,则会去破坏天;畏天而不知天,则会对天盲目的崇拜,流为封建迷信。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包含着人应该如何去认识天和人应该去尊重天。这里的“天“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天,也是神圣层面上的”天“。既然是天人合一,那么”天“和”人“的关系就是有机的一体。人得天之精华所以为人,故人要效法天,实现天道、履行天命。而人实现天人合一的过程,也是实现自我内在超越的过程,实现超凡入圣的过程。

2.2.2 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形成以来,对中国的统治者、官僚阶级、普通百姓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已内化成中国深层的文化思想,具有普遍意义。

“民为邦本,邦本固宁。”民本思想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重民贵民、以民为本。这一思想在尧舜禹时期萌芽,并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学说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各家几乎皆提倡统治者要行德治、要爱民,最后在秦汉基本形成。民本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总结为朝代的兴衰和政权的更替让智慧的统治者和思想家们认识到了群众力量的强大,发现只有顺应民心才能使社会长治久安,因而对此进行理论层面的凝练,并转化为执政思想,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总结历史经验,使其不断的循环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

2.2.3 家国情怀

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中华民族能够顽强抗争、同仇敌忾,就是因为每个中华儿女都具有强烈的民族归属感,认为“我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产生这种观念的原因就是受家国情怀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

“国” 最早指的是周天子统治下的诸侯的领地,诸侯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血缘关系,于是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家国的意识,而家国情怀就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意识。基于家国这个共同体形成了忠孝一体的价值观念,它是将家庭范围中对父母的孝和国家范围内对君王的忠结合在一起。忠孝一体的价值观念使全体成员须依附共同体而存在。个体从天生的血缘关系出发将孝悌上升为忠国,塑造了中华民族以孝为根本的家国意识,奠定了中华民族浓厚的民族凝聚力。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如何进行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积淀的精神特征,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我们也需看到因为传统文化生长的时代背景导致其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创造的阐释、创新的发展,是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划时代价值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必然之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3.1 以仁爱精神引领人、自然、社会关系

3.1.1 以孝道引领现代家庭关系

孝道就是指奉养父母。在现代,我们应将传统的孝道转化发展为调节代际关系的规范,构建全方位的、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体现新时代价值导向的“新”孝之道,并在家庭伦理中发挥作用,成为人们自觉自发的价值观念以引领现代家庭关系[6]。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要以孝道为引领来帮助长辈与时代保持节奏,带他们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兴趣爱好、丰富精神生活。

首先,党和政府应进一步出台养老政策。各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性养老政策,如对高龄老人家庭的子女提供减税免税或带薪休假的奖励,以鼓励其在物质上精心照顾老人、精神上多陪伴老人,使其获得幸福感;此外为维护老人的利益,使孝之道成为每一位子女应尽的责任,党和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监督子女履行孝敬父母的职责,并继续补充完善有关法律,站在老人的角度为其充分考虑,对“虐老”“欺老”等行为严惩不贷,使孝之道真正的有法可依。

其次,开展与孝相关的文化事业。完善孝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其真正的融入生活。在公园、街道等公共场所增设反映孝文化的雕塑、绘画等,并在社区增设老人服务网点、社区医疗机构等,保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使孝文化从家庭走向社会,增益我国孝文化的影响力。同时,要定期举办孝子评选活动并进行大力表彰,激励人们弘扬孝美德,提高人们参与孝活动的热情。对孝子模范进行多渠道采访报道,以形成热烈的社会影响,使孝亲爱亲蔚然成风。

最后,构建学校和家庭的孝教育基础。目前,学校方面均增设了《弟子规》课程、孝文化相关的文学经典阅读课程等,但仍需进一步深化。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对孝文化的理解加入其中,使学生更好的对孝文化产生认同感。家庭方面,针对现在人们对孝道意识淡薄的状况,父母要身体力行加强对孝文化的学习并通过教导子女让其感受到孝文化的魅力。要多陪伴长辈,对于老人的需求做出积极的回应,如在各种购物APP 上选择合适的产品,在线支付后就能邮寄到家,保障物质生活需求;为老人购置智能家电,便捷生活,必要时安装监控设备,及时关注老人的动态。子女有时间可以多回家看看,不便时通过电话、视频嘘寒问暖,进行沟通,促进相互的理解,增加彼此的感情,用实际行动感染子女,让中华孝文化薪火相传。

3.1.2 以克己复礼精神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机制

克己复礼就是约束自己以使行为都符合“礼”。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个人的权力和利益过分地关注和伸张,很容易影响自己的身心和谐,影响他人利益的实现,甚至是侵犯他人的利益。因此,在现代我们亟待以克己复礼精神作为增进社会和谐的机制。

将克己复礼转化为建设现代和谐社会的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传统社会下强调的“礼”指的是孔子所处时代的周代礼乐制度、 宗法制度和各种礼法制度,这种“礼”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陷于三纲五常的泥淖之中,与我们时代发展的需要相背离。我们应根据实际的社会具体情况和时代特征,对礼的内涵进行扬弃,去除以传统礼法为行为准则的局限性。

其次,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创造出新时代“礼”的表达形式,即“法”与“德”。党和国家应明确和细化法律法规,以更好地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此外,在现实生活中法律存在难以直接管控的领域,此时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介入,即用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秩序来约束人们的思想和社会行为。新时代的“克己复礼”,是遵守开车系安全带、不闯红灯等交通安全法则;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在参与社会活动和实施个人行为时都要以法律为依据,不违反法律规范;是遇事要沉着冷静,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正当的权益;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将“克己复礼”融入实践之中,成为构筑和谐社会的基础,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规范。

克己复礼的现代转化不是简单的以现代思想置换传统思想,而是以克己复礼的文化内涵理解现代社会、解决潜在问题。换言之,就是以现代的法治与道德作为人人约束自己的双重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基于此,传统的克己复礼就可以完成自身的转化与创新,从自在状态走向自觉状态,主动支撑和涵养和谐社会。

3.1.3 以天人合一精神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准则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为我国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思路。我们应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精神,以其涵养绿色发展理念,并将其转化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准则。

首先,应通过教育和各种宣传手段帮助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人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厚德载物的生态伦理观、顺应时代的生态实践观,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将其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将其落脚点与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联系,使其能引领全社会在实践中建立与自然的良好和谐关系。

其次,要从每个人做起,就是要提高自己生态文明意识,同时向身边的人做好宣传,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就是要在生活中尽量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减少垃圾的产生、自觉开展垃圾分类;就是要对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让一切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就是要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绿色化。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每个人都面临的挑战,这需要人人参与,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现代转化。

同时,要尽快建立与环境相协调的低能耗的生活消费体系,积极倡导适度健康、低碳、绿色等消费模式。国家也应加大生态文化产业的投资,生产更多蕴含绿色环保理念的文化产品,积极营造生态文化氛围,形成生态制度文化导向,从而在发展中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社会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2 以民本思想滋养“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论是从传统的民本思想中孕育出来的,民本思想为以人为本理论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对其进行现代转化,主要分为摈弃、融合、扬弃3 个步骤。

所谓摈弃,应以不能妨碍社会的进步为底线,以反映封建主义社会制度、维护少数人利益、剥削压迫群众的文化必须抛弃为准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社会性质的改变,传统的民本思想中的部分内容已不适应社会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进行文化双创工作的过程中,需重视摈弃的环节。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与保证封建统治王朝的长盛不衰相联系的,它不是人民精神上自发的觉醒,而是统治阶级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发挥人民价值的工具,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民本思想内容中与君主专制制度相联系和衍生的制度文化必须坚决摈弃。

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中国现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诞生摇篮,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在中国扎根传播的肥沃土壤。但这一思想仍有其缺点。民本思想强调重视人民,但是人民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不占据国家的主体地位,不被赋予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政策制定等事宜的权力。可见,民本思想不能直接照搬就用,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本质思想,把人民放在主人翁的位置上,将其有益内容与现代思想相融合,以实现对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超越。如在探索基层治理规律时,通过完善和实践“接诉即办”“未诉先办”等制度为广大市民解决困难事、烦心事;在基层单位形成“眼睛向下”、“脚步向前”、到基层一线去解决问题的导向。

民本思想一方面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制度文化,另一方面体现了君主对人民的责任,强调对民众力量和意愿的重视。在进行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过程中,要辩证地去对待,即批判地继承、创新地发展。民本思想所体现的君民关系应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转化,就这个方面而言,我们应对其辩证的转化发展,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与奋斗目标,将其发展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之基。强化服务理念以增强服务管理意识、强化服务力量以严格纪律监督机制;强化服务内容以提高办事效率;防止出现“一刀切”“重面子”“轻里子”的现象;在基层和城市治理工作中,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不断提高市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现代及未来正确处理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提供指导。

3.3 以家国情怀涵养爱国主义

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的涵养源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家与国的内涵发生了嬗变。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现代转化。

推动家国文化的现代转化,一方面要利用好报纸、新闻、广播等传统传播渠道,另一面要运用好互联网平台,通过短视频、动漫等现代传播手段扩大其宣传范围,达到更深入的影响。

今日的中国应以现代的国家认同观念改造传统的家国意识。这就需要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具有独立精神的深入的批判意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家国文化的建设,凝聚社会力量,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日日新,又日新”。

此外,要重新架构“个人——国家”层面的现代国家观念,剔除血缘、宗法等传统制度,令人成为独立的个体,享受应有的权利。制定民主、平等的法律制度,使家国情怀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相契合,使个人发展与国家富强相统一,发挥国家职能部门的积极作用,建立完善与中国传统家国情怀文化现代转化相关的合作机制,根据要求制订“双创”工作开展计划,明确责任分工,以保达到目标。

猜你喜欢

传统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