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与文化认同研究

2022-12-28黄福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跨文化留学生非洲

黄福艳

(北部湾大学 人文学院,广西钦州 535011)

留学生教育是文化外交和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形式是“文化传播”,核心是“价值认同、文化认同”。来华留学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传播者,他们在接受与传播异质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介质”作用和深远影响。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非洲留学生成为留学生中规模增长最快的主体。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关注点。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们克服跨文化心理障碍,真正融入到在华学习生活中来,是中国社会和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以非洲留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具有非常的意义。该文主要从跨文化适应现状和文化认同入手,从语言障碍、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方面分析非洲来华留学生的群体特征,针对文化民族主义的心理倾向、 表达模式及其形成原因提出教育预警策略。

1 非洲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与认同调查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非洲来华留学生因为在文化背景、 生活习惯及思想观念上与中国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留学生在来到中国后会对自己原来所处的生活环境认知产生冲击,会对周围的环境表现出陌生的感受。为了探究非洲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文化适应与文化认同情况,该研究以在校的来自部分非洲国家的总共45名留学生为调查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调查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调查问卷的题目是“‘一带一路’背景下非洲来华留学生文化民族主义表达模式”。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调查来华非洲留学的个人背景及在华生活状况为主的选择题; 另一部分是以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对中国和非洲留学生的个人影响等内容为主的问答题部分。该研究共设置了包括个人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留学原因、文化认可度5 个维度共计20 道题目,并通过SPSS 与Excel 数据分析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

1.2 研究调查结果

该研究的调查问卷的数据结果目前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在对来华非洲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数据结果表明此次接受问卷调查的共有来自11 个国家共28 名留学生。问卷调查中的男女比例为男生占比64.44%,女生占比为35.56%。这一结果表明目前来华的非洲留学生多以男生为主。在参与到问卷调查中的来华非洲留学生目前以本科生为主,占比71.11%,另有15.56%的研究生和占比较小的高中生和其他学历层次的留学生。由于非洲地区长期受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所以在宗教信仰上,目前多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主。调查问卷的结果也表明目前在华非洲留学生的宗教信仰为这两种,并且有1/3 的非洲留学生属于基督教信仰,仅有4.00%的留学生无宗教信仰。以上是针对留学生的基本背景情况进行调查所得出来的结果。为了有效地分析非洲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可程度,本研究还设置了关于留学原因、在华人际关系等问题。来华留学生的留学原因调查数据表明有51.11%的学生是被中国大学的丰厚奖学金吸引来的,另外各有40.00%的来华留学生表示是因为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的教育水平高。综合分析可得出,来华的非洲留学生大部分都是因中国的教育水平高、 奖学金丰厚以及喜欢中国文化而来到中国留学的。另外在人际关系上的调查发现,在华非洲留学生有约70.00%的人是有同中国学生交朋友的,数量也普遍在3~5 个以上。除此之外。在华的留学生约有60.00%的人会去参加中国学生组织的一些活动,而选择从不参加的数据结果表明也有17.78%的占比。在对中国朋友的印象上有26.67%的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是很好相处的,有48.89%的认为很一般,最重要的是,在调查结果中仍有高达24.44%的留学生认为中国人不好相处。通过这一点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仍有部分留学生在与中国人相处上存在问题。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在中国留学已经两年以上的学生占比达到了62.22%,但是仍有48.89%的留学生表示只是了解中国部分文化。但在中国接受长时间的教育之后,目前有高达93.33%的非洲留学生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留在中国工作,没有人表示不愿意留下来。

2 非洲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与认同问题分析

2.1 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击

非洲在华留学生的宗教信仰大多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所以在其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对应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加之来中国的非洲留学生大多都对中国没有深刻的认知,所以当非洲学生从家园到异国他乡后就会面临着文化冲击的问题[1]。尤其是在与中国学生进行交流时,非洲留学生会借此了解中国文化的具体内容,当听到一部分与自己价值观或行为模式截然相反的部分就会表示出难以接受的态度。文化冲击是留学生来到中国后必然会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是有部分留学生却因此对中国文化不适应与不认可,这必将造成其在中国的日常生活出现困难。对于留学生而言,文化上的差异本就是存在的,留学生的文化认知存在一定的个人主义,这也会对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造成影响,产生一定的孤独感。

2.2 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非洲地区的气候环境与中国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非洲留学生在来到中国之后,首先会由于气候的影响出现水土不服等生理上的问题。其次由于中非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对非洲学生也造成了大的影响。虽然中国人的饮食文化非常多元,但是非洲学生还是不能接受中国的一些食物口味。但在长期生活过后,大部分的留学生都能够适应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饮食上的差异外,生活中的一些其他习惯也对非洲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于非洲学生来讲,生活环境的改变也加深了其对中国的印象,转变了其思维方式。例如,在穿着上,非洲一些地方服饰装扮非常的传统,而中国在这一方面就开放许多,且穿衣风格也较为多元化。另外,为了使非洲留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中国文化对其带来的影响,国内高校为留学生提供了相对较好的住宿条件。对于非洲留学生来讲,中国高校的住宿条件相对于原本在自己国家的住宿条件上有了更好地提升,也让其对中国产生了良好印象。

2.3 语言交流存在壁垒

由于人种差异,非洲留学生肤色普遍为黑色,大部分的国人都不愿意与其进行接触,所以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部分留学生就会产生中国人不好相处的印象。也是因为这样的一些原因,部分非洲在华留学生中国朋友数量并不多或是不愿意主动参与到中国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去[2]。而对于留学生而言,人际交流是其在中国生活的必要途径,会对其在中国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受到其汉语水平的影响,刚到中国时就会出现交流问题,再加上部分国人给人难以相处的感受,让留学生在同中国人交流时就会出现困难。部分留学生也因此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心理态度,与中国人交流时也不能完全的放下戒心。要想促进非洲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适应与认同,应该在人际交流上采取一定的措施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减轻留学生的生活压力。

3 非洲来华留学生文化民族主义心理形成原因

3.1 非洲国家语言背景复杂

非洲的语言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地区之一,且不同语言之间的地位与功能也不一样。语言是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非洲国家的多元化语言已经成为非洲国家的重要文化资产,但是语言种类过多也导致了非洲地区的教育、 经济以及文化上存在着发展障碍,所以当非洲留学生来华留学后看到中国的语言文化自然会形成一定的民族主义倾向。本土及外来语都对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及心理倾向造成了影响[3]。

3.2 非洲来华留学生潜意识身份认同

留学生本身所处的亚文化群体会在潜意识上注重身份认同。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留学生会在潜意识里面找寻自己的那份归属感,所以非洲留学生的共同身份背景就成为了其适应中国新环境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这一点就会让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出现问题,甚至文化适应的诉求与矛盾将会长期存在。但是留学生在潜意识里并没有意识到文化适应过程中出现的相应诉求,只是依靠着这一诉求与矛盾同带有共同身份背景的其他非洲国家来华留学生建立他们自己的小团体同盟。

3.3 非洲来华留学生文化对立现象突出

非洲来华留学生在华期间都会通过身份认同意识找到自己所属的留学生群体。而这个群体虽然是属于常规群体,但是受到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影响,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对立是非常突出的,这也就导致了其在中国的生活是受到了一定影响的。因为中非之间的文化差异不仅是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还在价值观与社会意识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征[4]。而这些差异特征最为明显的就是语言差异。同时在语言与行动上表现出与中国文化的疏离感。这些也都是其潜意识里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民族主义倾向。

4 非洲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与认同对策建议

非洲来华留学生如果形成了文化民族主义隐藏的表达心理,将对跨文化适应不利,应及时进行文化关怀、心理疏导,建立预防、预警、应对和后期援助的工作机制,构建全校师生、各部门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系统。

4.1 融合语言与文化教学

语言交流与学习是提升非洲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最主要的途径。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语言教学中融合汉语文化教学能够让非洲留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首先,针对非洲留学生的语言障碍,学校要进行汉语水平分类测试和专门培训,着重引导帮助其尽快通过语言关。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传达感情的工具,语言不通,便很难理解语言中承载的文化内涵,更谈不上文化认同。

其次,要重视融合教学,缩短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文化磨合期。从地缘角度看,非洲国家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但相对来说,本土文化的主导地位不强,信仰和价值观西化,大都有与其他文化交流和互动的诉求,而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相对可接受性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重要的基础和保障。如非洲文明的核心价值就是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具有某些相似和相通之处。因此,要让留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汉语教师可以向非洲留学生介绍一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以及生活中的各种礼仪和礼节。课堂教学时也可以适当融入中国普遍的生活场景,通过文化教学让留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正确认识到中国文化与其母语文化的差异性[5]。教学中融合文化教学也能够使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提升,从而减少文化差异。

最后,授课教师和管理人员要了解非洲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发展历史,将教学和管理教育相结合。文化适应与文化认同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教学是最直接的方式,所以留学生的汉语教学策略需要融合教学以实现优化。汉语教学是在留学生有交流需求的基础上开设的,所以在文化输出模式上,这是最快捷的方式,也是最有利于提升非洲留学生文化适应与文化认同的最有效路径。

4.2 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

非洲留学生由于从小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所以在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基础上更偏向于西方,这也是目前非洲留学生对中国文化适应与认同较为薄弱的原因之一。所以为有效提升来华非洲留学生的文化适应与文化认同,需要培养其跨文化交流意识。非洲留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会基于其原生文化角度,所以在交流中难免会出现直率的交流方式引发国人的反感。而对于留学生而言,中国人的含蓄表达也成为其不理解中华文化的原因之一。通过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也能够让留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自身所处的异域文化。通过改变意识,留学生也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在文化学习上的状态,并基于现有状态从自身角度开始调整,从而主动的去接受异域文化给学生带来的冲击,并消除已经产生的文化冲突。所以无论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需要让留学生明白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文化差异,形成理性思考的氛围,不再被个人主义所左右。除此之外,意识的培养还需要从心理角度进行干预,及时让心理老师参与到留学生的教学中,从心理学角度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心理认知,加快文化适应与认同的过程。

4.3 组织多元化交流活动

从对非洲来华留学生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的留学生不愿意或很少参与到中国学生组织的活动中去,这其实不利于其在中国的长期生活,尤其是当留学生后期想要留在中国工作生活时,这一点会对其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由于非洲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导致其在思想上相对封闭,平时也只是以留学生内部的小团体活动为主。留学生也因此缺少了一个与外部沟通交流的渠道,所以导致国人在一定程度上歧视黑人,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并不利于中非之间的文化交流。针对非洲留学生封闭于同胞和乡党的小圈子这一问题,应采取措施帮助其积极融入国内学生群体,如可以定期举办文艺演出、艺术展览、电影招待会、学术研讨会、文化讲座、各类比赛、组织旅游等文化活动,普及和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这样不仅能丰富课余生活,排解非洲留学生远离家乡的苦闷和思乡情结,并且能让非洲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印象,从而间接消除留学生心中对中国文化的排斥感[6]。除此之外,学校在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中也要鼓励留学生增强其主动交流的意识。

5 结语

该文经过调查发现,非洲来华留学生在文化、语言、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若要更好地帮助他们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有效疏通文化民族主义心理问题,就需要在能力、意识、环境等多方面采取文化融入措施,形成合力,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改变原有刻板印象。

综上所述,对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系统繁杂的工作,对其文化适应和文化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除了融合语言文化教学、培养文化交流意识、组织多元化交流活动等策略外,国内高校还应在创新管理模式,构建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网络化管理,健全教育预警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时提供心理咨询等方面下足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留学生始终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真正融入到在华学习生活中来。

猜你喜欢

跨文化留学生非洲
An Uncommon Trip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非洲鼓,打起来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