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文化自信研究

2022-12-28赵菁菁赵来景郭新月戴海青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个体文化

赵菁菁,赵来景,郭新月,戴海青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规划了十大育人体系,“推动文化育人”要求“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可以说,文化自信对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极为重要,体现了个体对国家、 民族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确立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发掘各类文化资源,实现文化的功能与作用,以达到影响思维方式,倡导价值观念,提升审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1 文化、地域文化的界定

1.1 何谓“文化”

谈到“文化”这一概念,最常被提及的莫过于中国古代典籍《周易》中的描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西方,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的能力、 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的整体”[3]。关于文化的定义很多,对于文化的界定普遍认同的是人们对于客观存在事物进行改造的活动以及产生的成果,文化是基于人们的实践而产生的。在现实中,文化作为事物的表现形式,可以传达精神、体现价值,文化也可以作为载体对事物予以表现。文化既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成果,也包含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精神成果。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的多样性,也赋予了其成果的多样性,因此文化亦具有多样性。多样性的文化相互交融,呈现聚集的状态会形成作用于一定范围内的文化类型,不同的文化作用的类型、涵盖的范围等均会产生不同,这也使得文化发挥的作用,产生的影响也各有不同。

1.2 何谓“地域文化”

人们的生存、发展、生活和实践总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长期的生活使得人们对所生活的地域具有适应性和依赖性,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与地域紧密相连、有赖于地域而存在的文化。地域文化作为诸多文化中的一种,基于某些文化涵盖的范围,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形态各异、 独具特色乃至个性鲜明的文化类型。地域文化不以个人的主观喜好、情感色彩作为划分的依据,而是客观反映了以地域为背景的文化的具体呈现形态。地域文化作为人们生存过程中所形成的占据一定地理区域的文化模式,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观念以及认知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地域文化的存在能够影响个体心理,塑造行为模式,发挥载体作用,能够给予个体植根于特定地域的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也能够为个体带来不同地域间文化的差异所产生的冲突感和多样性。从上述分析可知,地域文化的存在是客观的,地域文化在存在的过程中,对生活在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影响也是客观的。

1.3 地域文化的传播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力的坚定信念。”[4]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代传媒技术的发达,地域文化的传播越来越超越其所存在的特定地理区域,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影响。地域文化借助各类传播手段,运用更为多元的载体,在更为广阔的时空内对人产生着影响。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蕴含丰富的地域资源,其所包含的历史名人、文化作品及文明成果等内容,能够实现传承精神,弘扬美德,完善人格的目标;其所包含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资源,能够给参观者带来沉浸体验,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坚定理想信念和塑造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其所包含的具有专业性的文化资源则能够增强课程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能够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具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社会层次的人群,以文化人,陶冶情操。因此地域文化虽然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但其传播却不仅限于特定的地域,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经由一定的传播途径相互影响,互为交织,构筑起一幅幅生动的文化图景,影响着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相同地域文化的背景下生活的人们,在思想观念、 价值取向、 心理趋势乃至信仰等方面都呈现出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并在长期积淀的过程中不断得以强化,建立个体高度的文化自觉,这是确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因此地域文化的内聚力能够提升文化自信,地域文化的传播与文化自信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2 地域文化的传播对于文化自信的意义

地域文化体现浓郁的地域特色,展现出特定地理区域内鲜明的文化个性,包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资源。推动地域文化的广泛传播,能够借助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发挥多种形式的文化载体作用,通过独特的文化类型构筑起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的具体情境,给予个体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有助于探索和把握地域文化传播的规律,提高针对性。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播以及与各类文化资源的互融互动,能够以文化人,激发良知,塑造人格,提高素养。这在提升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以及精神推动力方面对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向上:有助于提升价值引导力

文化传播作为传授思想、政治、道德和法治等观念的现实载体和综合性实践,能够使得个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思想认知内化为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并且外化为行为取向与价值判断。文化传播的指向是价值引导力的提升,这既是文化传播作用,也是文化传播始终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地域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个性,作用于一定范围内且在文化上“具有同质性和内聚力的地区”,地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本身就有对该范围内特定类型文化的价值认同、欣赏和创造等潜在含义。文化自信体现对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秉持着坚定的信心,这样的信心植根于具体的文化类型,具体的文化类型存在于具体的地域文化背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始终与所在地区特定的地域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是作为地域文化本体存在的。在地域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个体对于地域文化中呈现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心理趋势、价值取向等有着更直观地把握,更直接地体验,有助于发挥其教化功能,建立价值关系,支撑起个体发展向上的维度,有助于提升价值引导力。

2.2 向心:有助于提升文化凝聚力

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性、亲缘性,个体既是地域文化的实践者又是地域文化的创造者,个体都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必然与地域文化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地域文化为培育人、塑造人构筑了重要的环境,提供了重要的角度,孕育了生发的土壤。从对象的角度而言,地域文化为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提供了独特视角,引导个体在所处的地域文化独特情境中将看到的、感受到的、喜欢的、接受的、与教育所引导的、希望个体感知的、能够形成的,以及预期达到的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促进个体建立自我意识,形成精神自觉。因此,地域文化有利于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这样的自我意识使得长期生活同一地域的人们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性格,这种性格在心理趋势和价值取向上带有普遍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提升认同感和向心力,有助于提升文化凝聚力。

2.3 向善:有助于提升精神推动力

地域文化体现了特定地域在长久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深层次的历史积淀,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该地域的人们心理趋势和价值取向的体现。地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特定地域内的呈现,也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凸显了特定的地域优势。对地域文化的传播、融入、体会、感悟,亦是将地域文化中积淀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价值内涵等经由一定的途径进行转化,通过个体对地域文化的认知,激发个体的认同感、自豪感,培养个体责任感、 使命感,从而激发个体投身创造性实践。因此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丰富个体的精神内涵、培养人文精神、塑造精神世界、厚植家国情怀。个体感受地域文化作为文化重要类型和共性补充的过程,也是培育和塑造合理的文化观、价值观,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从这一角度而言,地域文化支撑起个体向善的维度,有助于提升文化的精神推动力。

3 地域文化的传播对于文化自信的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于增强个体的文化体验感和认同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植根地方实际,借助地域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传播内容,进而推动改革创新,探索文化自信的提升模式,既具有理论的意义也具有实际的价值。地域文化的传播应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以地域文化为创新内容、载体、模式及方法的切入点,在提升文化自信方面有所作为。

3.1 培根:增强文化定力

文化定力指的是“文化上的定心定行之力,即对自己文化的关注力、方向力、坚持力始终不变,对自身文化价值高度认同的立场不动摇,对本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新能力的充分肯定和强大信心”[5]。在价值观日趋多元复杂的当下,如何实现文化在价值引领方面的导向功能,是文化自信始终聚焦和着力解决的问题。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文化主张的争鸣乃至文化观点的碰撞,都对人们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地域文化存在于现实的客观环境,往往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存在于现实生活的诸多领域,充斥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地域文化及其承载的文化观、价值观融入人们的感知、 意识,能够增强人们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及认同,能够对人们产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和影响。善用地域文化,能够帮助个体明辨文化现象,廓清价值是非,在多元的价值观中寻找到文化定力,进而坚定理想信念,找准人生方向,这一过程是谓“培根”,使地域文化成为增强文化定力的重要载体。

3.2 铸魂:筑牢文化根基

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的第四个自信,也是四个自信的落脚点。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对于传承千年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更是对中华绵延不断的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对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6]。培养人们筑牢文化自信,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借助一定的方法使得人们具备对 “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这一过程是谓“铸魂”。中华文化在五千多年漫长的演进过程中积淀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展现了博大精深的魅力。在当下,中国处于发展的最好时代,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共性补充,在独特区域内显现出独具气质的特征,彰显出独特的价值。人们在接触、感受和运用地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对地域文化独特价值的尊重,进而感知中华文化的恒久魅力,在地域文化的个性与中华文化的共性间建立有效衔接,从而树立文化的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筑牢文化根基。

3.3 启智:促进文化创新

在增强文化定力,筑牢文化根基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形成容纳传统文化精髓的新的文化观、价值观,在“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风尚,而良好文化风尚的形成需要引导人们主动投身文化创新,把中华文化在各个领域独创性的内容、成果继续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投身文化创新必须尊重文化的规律性,必须首先尊重文化深植的社会实际。地域文化能够呈现给生活在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最直观也是最易切身感受到的背景。个体需要在把握客观存在的基础上,理解文化作用的领域,文化创新必须从所在地域的实际出发,才能实现反思、多元和创造。因而文化创新需要以地域文化为背景,同时也离不开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引导人们投身文化创新,实际上就是“启智”的过程。

3.4 润心:提升文化品位

文化品位是文化选择能力的体现。文化总是赖于一定的形式存在。在文化选择的过程中,提高文化鉴别能力,提升文化审美旨趣,能体现自身的文化品位。地域文化可以为个体提供充分互动的机会,引导人们主动适应周遭环境,主动适应文化,以地域文化为媒介反观自身,在个性发展中体现自主性和创造性。以生活的地域为背景,以熟悉的地域文化为媒介,这样的文化适应与选择的方式易于接受,有助于建立主客体间的价值关系和有机联系,避免因为对文化缺乏感知,缺乏关注,缺乏兴趣爱好,从而流于空洞的机械的形式,影响文化选择的效果。文化发生作用的方式应是“润物细无声”,地域文化能够为文化实践提供鲜活真实的情境,使得个体获得能够真实感知的沉浸式体验,这一过程是谓“润心”。

4 结语

地域文化作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路径,对于文化自信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域文化有助于从向上、向善、向心三个维度提升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在文化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体优势,建立专门的地域文化研究队伍,扩展覆盖更广泛人群的地域文化学习实践队伍,在文化的改革与建设,创新与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和渠道,将地域文化资源与个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延伸文化传播触角,增强文化传播实效。同时整合优质地域文化资源,纳入专门的文化建设体系,同时拓展各类地域文化资源实践平台,借助现代传媒手段提升地域文化的传播效能。通过地域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一系列举措,能够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过程中,增强文化定力,筑牢文化根基,促进文化创新,提升文化品位,实现提升文化自信的目标。

猜你喜欢

个体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谁远谁近?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