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服文化提振文化自信的创新表达策略分析
——以河南卫视《唐宫夜宴》为例

2022-12-28卢婷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唐宫夜宴汉服

卢婷婷

(河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文化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在国潮日益兴盛的背景下,“汉服热”潮流随之兴起,但传播策略不够明晰,缺乏创新表达,亟待赋能。河南卫视2021年春晚节目《唐宫夜宴》深入发掘传统文化,坚持本体、借助媒体、打造变体,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造就了一次现象级的文化“出圈”,为汉服文化提振文化自信的创新表达提供了借鉴思路。

1 本体:坚守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1.1 坚守文化自信,呼唤优秀传统文化回归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应最大程度突破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刻板认知,让沉寂在博物馆、遗迹、教科书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找到灵动的载体,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穿越千年的当代表达,诠释文化自信的真正内涵。

《唐宫夜宴》的成功之本在于深入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其创作灵感来源于195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的13 件隋代乐舞俑,创作团队以舞台艺术的形式让博物馆里的陶俑“活”了起来。作品与当代审美相结合,描绘了1 300 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设宴,14 位俏皮灵动的唐宫少女赶路赴宴、夜宴演奏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盛世大唐的文化气概,完成了一次传统文化在传播领域的精彩亮相,为当代文化传播者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可行路径。

《唐宫夜宴》中唐宫少女身穿的齐胸襦裙是汉服的重要样式之一,节目播出后,圈粉无数,掀起一股“汉服热”潮流。汉服处于中华民族发展演进的历史长河中,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是映射着民族个性、审美趣味、民俗文化的独特文化符号,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在年轻人中形成一种新的风潮。中华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礼法制度等皆可通过汉服得到畅快表达。汉服文化传承者应以此次“汉服热”为契机,深挖汉服背后的精神意蕴,如“和平自然、飘逸洒脱、宽厚仁爱”的文化内涵、“天人合一、恢弘大度、公平公正”的东方美德等,并通过舞台艺术、影视作品、纪录片等多种形式加以诠释,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彰显意义价值,让汉服不再只是一件服饰,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让汉服在当代不再是徒有其表的模仿与复古,而是内外兼修的文化传承与发扬。“衣”以载道,将汉服文化打造成文化自信的具体符号,在当下兹事体大。

1.2 挖掘中国故事,重现传统文化特色元素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都有特定的标识性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如同文化密码,会触发人们对其所代表的历史和文化图景的想象,并令人们产生美学意义上的认同”[2]。深层挖掘区域文化、充分挖掘文化元素的内涵是文化研究者、传播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较于往常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 在舞台形象上非常独特,体态、服饰、妆发、配饰、背景……行止间呈现的传统文化特色元素引人遐想,仿佛重回大唐。在唐宫少女形象上,演员通过在衣服和口腔中塞棉花来还原“以胖为美”的唐人形象,并穿着唐朝流行的齐胸襦裙,在当代被人排斥的“红配绿”在《唐宫夜宴》中俨然成为了一种文化色调,显得尤为典雅高贵。少女的妆容依托陶俑原型进行设计,红唇粉面,鬓眉之间各画一道形如满月的唐代特殊面饰“斜红”,酒窝处点缀胭脂作面靥,并梳有盛唐流行的高髻,生动还原了唐朝仕女的形象特征。在配饰背景上,诸多国宝在短短的5min 内自然呈现于《唐宫夜宴》之中。表演者手持琵琶、笛子、箫、箜篌等乐器,且乐器表面都带有由敦煌壁画还原而得的纹样,尽显唐宫靡丽的情调,实现了舞蹈内容与总体格调的高度统一。带有河南本土元素的文物如“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的立体呈现,让观众仿若置身于真实的唐宫当中,享受着盛大的宴会。叙事时空的背景呈现了《备骑出行图》《簪花仕女图》《侍马图》《树下美人图》《捣练图》《千里江山图》等,以不同的国宝凸显不同的主题场景,与节目情景结合得严丝合缝。由博物馆里的乐俑、文物得来灵感,通过舞台艺术进行包装,融入诸多传统文化特色元素,使“文化”在“艺术”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汉服文化最初形成于古中原地区,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见证者、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原文化的共性:包容、开放、内涵丰富。汉服的基本元素包括平面结构、五行五色、上衣下裳、中缝垂带、宽袍大袖、交领右衽、绳带系结等,体现了“天人合一”“正直之道”“中和之美”等形制内涵。如宽大袖口、深衣等体现了天道圆融、包容万物的文化思想;汉服中的“五色”和中国的阴阳五行的关系十分密切,都体现了和谐统一、遵循规律的文化内涵;汉服还以其形制体现了古代人们间的交际礼仪、 身份地位……汉服通过整合各种要素,完美地将内容与形式、内涵与形制相统一。与此同时,汉服还有很多周边产品如折扇圆扇、 香囊荷包……给意蕴丰富的汉服文化锦上添花。汉服文化可通过这些典型文化元素的呈现构筑具有厚重历史积淀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从而促进汉服文化的传播。

2 媒体:坚定技术赋能,构建传播矩阵

2.1 坚定技术赋能,打造沉浸模式文化体验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体平台逐渐由传统的电视端转向移动端,数字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为文化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可能。在技术和形式上下足功夫,与当下受众信息消费的视觉习惯不谋而合,运用高精尖技术让文化“活”起来,能够使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呈现出震撼人心的效果。

河南春晚整场晚会的后期制作内容占比达70%,《唐宫夜宴》运用5G 与AR 技术,把虚拟场景同现实舞台相结合,让原本平面、空荡、乏味的舞台更加立体、生动而有趣。赴宴之途通过技术手段把立体的水墨画和国宝作为背景,把舞蹈与文物相结合,制造出博物馆奇妙夜之感;唐宫少女轻移步伐,场景瞬间切换到洛阳应天门,一幅富丽堂皇的皇宫画卷徐徐展开,利用逼真的视觉效果赋予了观众更加直观的文化体验。

汉服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技术赋能的方式呈现,构建沉浸式文化艺术体验。从官方传播来看,传统文化节目应坚持“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的创作手法,充分融入技术元素,提升作品的生动性和现代感,使文化与技术相得益彰。《唐宫夜宴》出圈后,不少电视节目也开始采用技术手段弘扬传统文化,在央视频推出的大型综艺《央young 之夏》的节目《央young 衣裳》中,央视9 位主持人上演国风走秀,通过技术手段大秀国风之美,从现代装到古装的一秒切换,惊艳全场。从个体传播来看,各大视频平台上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运用视频剪辑等技术展现汉服之美,设计符合汉服意境的视频模板,借助“卡点变装”“水墨晕染” 等模板呈现出汉服变装或汉服秀的效果,展现出与现代服饰迥然不同的古典之美。随着5G、AI、XR 等互联网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视频已全面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深刻影响着我们与世界的连接方式、交流形式与融合态势。

2.2 加强平台联动,构建互联互通传播矩阵

传统文化在各大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具有范围大、速度快的特点,并且具有吸引性、互动性和共鸣性,能够彰显精华,丰富受众对传统文化产品的独特体验,与传统媒体形成互补态势。“小屏”与“大屏”联动共生不失为融媒体时代下文化表达与传播的一条可行路径。

《唐宫夜宴》实现了传播机制的创新。2021年2月10日晚七点三十分,河南卫视春晚在电视平台播出,而在此之前30min,快手平台已开始直播,提前进入传播状态。快手“小屏”端的传播产生预热效应,吸引了大量受众,随即带动了电视“大屏”端收视率的提高。电视播出后,河南广电第一时间向各“小屏”端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拆条投放,掀起转、赞、评热潮,连续多日位列热搜榜前列,引发千万网友热议。

汉服文化的传播目前采用“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传播模式,线下活动如“中国华服日”“修武汉服博览会”“西塘汉服文化周” 等,在举办地引发热潮,促进了汉服文化在当地的发展,但影响范围、传播速度有限。为提高其影响力、传播力,应进一步加强线上线下平台的联动力度,聚焦全媒体时代传播特点,在汉服文化的传播内容及传播形式上进行创新探索,巧妙运用直播、拆条化处理等手段,精准定位用户需求,促进各大媒体平台互联互通,构建传播矩阵,有效发挥流量作用,延长节目互动链条。文化自信不分地域,不分年龄,在传统媒体平台的文化传播有利于与新媒体平台的文化传播形成受众上的互补。传统媒体的受众趋于老龄化,恰与汉服爱好者呈现出年轻化的现状形成互补,通过传统媒体的文化传播拓宽汉服的受众面,可改善汉服爱好者低龄化现状,《唐宫夜宴》也为此树立了典范。节目在河南卫视电视端播出后也圈粉无数中老年观众,引发各年龄段观看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赞叹。与此同时,这也对传统媒体平台的转型和内容的创新输出提出了新的要求。“审时度势,基于新媒体思维去考量传统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创作市场认可、受众喜欢,格调高雅、通俗易懂的文化产品”[3]。汉服文化的传播应坚持媒介之间互通互联的发展理念,可采取线上线下联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联动的双线联动策略,加速彼此的融合,让文化自信真正成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的自信。

3 变体:坚持多元表达,赋予时代新知

3.1 坚持多元表达,再塑传统文化时代认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不是将其全盘吸收、原样呈现,也不等同于讲解和展览,而是将其置于时代背景下,借助现代技术和平台进行“集成重装”,从而实现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元表达。

内容的多元表达。唐宫少女的原型彩俑是静态的,呈演奏状,而《唐宫夜宴》的舞台却是动态的,展示的不只有夜宴演奏的过程,更有14 位唐宫少女赶路赴宴的趣事。她们嬉戏打闹,对“镜”梳妆,宴前排练,打盹小憩,娇憨可爱的肢体语言和面部,展现出稚气十足、慌乱紧张的心理状态,突破了对传统舞蹈的固有认知,赋予舞台以日常生活的烟火气,而当皇宫的灯光闪现,少女迅速列队站齐,整齐赴宴,用恢弘大气的舞姿展现出专业舞者的技艺高超。不禁让人联想到当代青年既有可爱幼稚的一面,也有过硬的本领才干。正因其复杂性、多面性,才体现出人物的真实性。《唐宫夜宴》以生活化的人物形象呼应着典型的青春力量和现代社会精神,使受众产生共鸣,增加了文化认同。

形式的多元表达。文化的表达既可以用文字,又可以用肢体语言、视觉语言。形式其一,借舞蹈艺术多元叙事。唐宫少女用俏皮的舞蹈艺术接地气地呈现了嬉戏打闹的少女之感,又用大气的舞蹈艺术尽展有容乃大的唐朝气度。形式其二,借国宝展现多元场景。国宝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博物,设计者将其融入背景以增加文化氛围,得到了受众的接受、喜爱与认同[4]。

脱离时代的文化就如无根之木、无水之源,丧失其内涵和价值。汉服文化传播要营造多元化、 生活化、现代化的情境,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使受众对传统文化更加接受和认可。服以载道,人以载礼。在当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家庭为孩子举办成人礼。成人礼不失为助推汉服文化多元表达,塑造传统文化当代认知的有效途径,变说教式为沟通式,变沟通式为情景感受式,将传统礼仪、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等融入其中,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10月,奥妙的广告冲上热搜榜,原因是无惧污渍的不再是现代衣物,而是汉服。奥妙深刻洞察汉服文化对当今时代的独特魅力,将自身产品与汉服巧妙结合,主打“汉服活力始于日常,穿出去才是更好的守护”,并发布了一支视频,其中不再将汉服特定场景化,而是将其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现了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3.2 深化互动联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应该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时代活力,将超越时间、空间,使其具有永久生命力、吸引力。让富有当代价值的传统文化发扬起来,让珍藏在博物馆里的器物、镌写在中华古籍里的文章都“活”起来,使中华文明绵延赓续,与世界文明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唐宫夜宴》实现了创造性转化,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已有传统文化进行变革与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通过丰富而接地气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让文化“活”了起来。《唐宫夜宴》实现了创新性发展,依托时代的新技术新手段,在既有文化基础上进行新的发明创造、拓展延伸,现代技术和媒体的使用赋予了文化时代影响力和感召力[5]。

《唐宫夜宴》 启示汉服文化的传播要融入生活,不束之高阁;包容开放,不固步自封。一方面,要与人民互动联结。自春节《唐宫夜宴》出圈后,河南卫视又推出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特别节目,深入发掘一个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以通俗的形式激发观众的共情。这也启示着汉服文化的传播可以从传统节日等与中华文化联系紧密的重要时间节点入手,创新内容和形式。节日和节目只是文化出圈的方式策略之一。汉服文化的创新表达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开设汉服体验馆、汉服租赁店,打造汉服文创品牌,营造文化景区的汉服文化氛围,推出“穿汉服,免门票”策略等。另一方面,要与世界互动联结。《唐宫夜宴》热播后,华春莹在推特上发表推文盛赞,人民日报也在海外平台上发布节目视频,向全世界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发国外网友的关注[6]。染、织、绣等工艺是汉服独特的美学体现,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将苏绣皇后姚建平所绣的《仕女蹴鞠图》赠予了国际奥委会,通过苏绣这一标志性载体,促进汉服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和发展。始于衣冠,达于博远。随着汉服文化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汉服文化应被赋予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新颖的传播形式,推动汉服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走向全世界。

4 结语

“任何一种‘新的’艺术作品或现象出现,均不约而同地成为关注的焦点,带来了时代发展中一次次转向或掉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舞台艺术委员会秘书长金浩说。《唐宫夜宴》无疑是一次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成功实践,碰撞出令人惊艳的艺术火花,成为汉服文化创新表达的转折点,将文化传播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只有在以本体为基础,以媒体为手段,打造创新性变体的持续性全方位保障下,才能源源不断地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与传播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结出累累硕果,提振文化自信,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猜你喜欢

唐宫夜宴汉服
Tang Gong Ye Yan《唐宫夜宴》
邂逅 《唐宫夜宴》
《唐宫夜宴》火遍全网的背后
细数《唐宫夜宴》中的“国宝”
汉服新“江湖”
上台说汉服
10·1潮趴夜宴不停歇
夜宴
汉服有礼
汉服有礼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