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尤金·奈达文化分类视角下文化负载项的俄汉互译研究

2022-12-28李恬车琳孙福庆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奈达译语译者

李恬,车琳,孙福庆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1 “文化翻译”和文化负载项

“文化”一词,在西方源自拉丁文“culture”,原意是指对植物的培育,后引申为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1]。在中国典籍记载中,“文化”即“文治教化”[2]。文化定义众多,如《英国大百科全书》将文化定义为“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苏联《哲学百科全书》说“文化是社会在其物质和精神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果的总和”,中国的《辞海》将文化解读为“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难看出,对文化的解读和界定大多倾向于广义的文化,即包含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

文化与语言关系紧密。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文化影响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翻译从本质上讲是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为满足交际需求而产生的语言活动,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文化与翻译的密切关系。20 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了具有深刻意义的“文化转向”,翻译在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化翻译”应运而生。“文化翻译”认为文化与翻译相互影响。一方面,翻译会受到文本外因素的制约。源语和译语文化及译者都在某种程度上“操纵”着翻译活动。另一方面,翻译也在某种程度上重新构建着源语文化(再现)和译语文化(建构)。对于译语读者来说, 对其造成影响的是由翻译构建起来的文学作品,即译作,而非原作本身,这使得译作获得了和原作等同的生命。同时译作是原作生命的延续和再生,是对原作裹挟的源语文化的语境重构,以适应译语文化并在其中获得身份认同。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际翻译必然是文化翻译。

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是深刻、全面而直接的。文化负载项是典型的文化因素,也是重要的文化翻译现象,兼具语言、文化和翻译要素,是解读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关系的重要切入点。许国璋最早在“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一文中提出了“文化负载项(cultural-loaded words)”的概念[3]。之后,其他学者对文化负载项也有自己的阐述。对文化负载项的认识不同,命名也不尽相同。如廖七一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中将文化负载项界定为反映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等[4]。尤金·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中将文化负载项定义为文化词汇,即特定文化范围内的词语,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的映射。综合学者们的解读,我们可以认为,文化负载项是“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词、词组、句子或篇章”。

2 尤金·奈达文化分类体系

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文化的分类也不尽相同。中外研究者根据不同的标准提出了自己对于文化的分类。

奈达于1945年在《WORD》期刊上刊登了一篇名为 “Linguistics and ethnology in translation problems”的文章。文章阐明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认为翻译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对等问题,可以在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的分类下进行处理[5],提醒译者对文化因素加以注意。在此基础上,彼得·纽马克对于文化的分类是:生态类;物质文化品;社会文化;组织类;手势与习惯[6]。中国学者陈宏薇将文化分为3 类:物质文化、机构文化、精神文化[7]。

在奈达的分类体系中,生态文化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和动植物等。生态环境的独特性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物质文化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的物质产品。社会文化包罗万象,包含如历史背景、社会管理、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宗教文化是指民族的宗教传说、 信仰与意识形态。人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彼此的见闻、世界观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宗教、甚至同一宗教不同流派间存在着差异。语言文化则体现在民族语言中的文化词语和口碑文学等中。

以上几位学者对于文化的分类方式均有可借鉴之处。笔者认为奈达的分类方式较符合国内外学者对文化定义的共识,较全面地覆盖了文化的核心要素,且分类标准较为统一、操作性较强。更重要的是,文化负载项数量庞大,对其进行翻译研究,需要一个比较明确和简洁的分类体系。而奈达文化分类体系的上述优点恰好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民族的文化负载项进行比较明确的梳理,进而探讨每个类别文化负载项的翻译研究,以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同时,文化负载项作为典型的文化因素和翻译对象是解读文化和翻译关联性的重要切入点。尤金·奈达的文化分类以广义的文化概念为基础,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和操作性。该文在奈达文化分类研究基础上对文化负载项进行俄汉互译研究,一方面是对奈达文化分类研究普适性的验证,另一方面是为文化负载项的俄汉互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综上所述,笔者拟依托奈达的文化分类体系,研究文化负载项的俄汉互译策略和方法及译者的主体性问题,以揭示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密切关联。

3 尤金·奈达文化分类体系下的文化负载项翻译

3.1 生态文化负载项翻译

根据奈达的分类,生态文化包括地理特征、动物植被等。从地理位置来说,俄罗斯地处较北部,阳光稀少常年寒冷,所以俄罗斯人对于阳光非常热爱向往,在俄语中,“моё солнышко”用“阳光”的表爱形式来代指喜爱的人,体现了俄罗斯人对于阳光的喜爱,是极具民族特色的表达方式,意译为“(我的)亲爱的(人)”。再如,不同民族对于同一种动物的态度也迥然不同。兔子在俄罗斯文化中是“懦弱”的代名词,带有负面色彩。在俄语中有“Труслив как заяц”(“胆小如兔”)的表达方式。而在汉语中, 兔子被认为是机敏、可爱的动物,老鼠才是“胆小”的代名词。因此,上述成语在汉语中常常被翻译为“胆小如鼠”。由此可见,生态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文化对民族语言和思维的影响。作为译者,应当考虑的是遵从源语民族还是目的语民族的表达习惯来翻译,是使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而后重新构建语境,或者将源语文化引入,以丰富译语文化,或者用译语文化解释源语文化。

3.2 物质文化负载项翻译

奈达将物质文化定义为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独特的物质产品,因而在其他语言中鲜有相对应的表达,这是一种“文化空缺”现象。比如,“麻将”可以近似译为“китайская игра в кости”,但比较容易误联想为“多米诺骨牌”(“домино”)。所以,笔者认为,在这里采用音义结合法译为“китайская игра в кости《мацзян》[8]”,并使用脚注法对“мацзян”一词加以注解更为妥当。而“квас”同样可以采用音译结合法译为“格瓦斯(俄罗斯一种用麦芽制成的清凉饮料)”,使得译语读者更易理解。不难看出,在翻译物质文化类的文化负载项时,译者在重新构建语境时,多采用音义结合法、脚注法等使翻译更加全面准确。音译保留民族文化特色,而意译和脚注则将源语文化引入译语文化,为译语读者所认知。

3.3 社会文化负载项翻译

奈达认为社会文化非常多元,包含如历史背景、社会管理、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比如,俄语表达中,“восточная улыбка”这一短语直译是“东方的微笑”。在俄罗斯人的认知中,“东方的微笑”其实是指“含蓄的或难以理解的微笑”,所以这里译者可以在语境重构时采用意译法,译为“含蓄的笑”。又如,“君子”一词,最初指的是统治者和贵族男子[9],自孔子开始,“君子”被赋予了道德的意义,德行出众者被称为“君子”。有学者将《论语》中的“君子”俄译为благородный муж[10]; 另外一位学者译为Цзюнь цзы[11]。“君子”是儒家学说体系里的一个特定的存在,俄语中并无与该系统概念相符合的等值原生词汇[12]。我们发现,社会文化比生态文化和物质文化更抽象,单纯的音译+意译或者音译+脚注等方法只能是译者的权宜之计,随着概念越来越抽象,译文也会产生越来越大的意义缺失。

3.4 宗教文化负载项翻译

奈达眼中的宗教文化是指民族的宗教传说、信仰与意识形态。俄罗斯人大多信奉东正教,信奉上帝。而中国人以信奉佛教为主,辅以道教和伊斯兰教。俄语中有句话“Человек предполагает, а бог располагает.”,可直译为 “人们做计划,上帝做安排”。但其实这句话与中国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寓意不谋而合。这很好地说明了中俄文化中宗教文化 的 差 异。同 理,“На бога надейся, а сам не плошай.16”(“靠是得靠上帝,但自己也别大意。”)可以采用归化策略译为“自助者天助”。这里,“бог”具有明显的基督教色彩,而“天”则具有佛教和道教意味,此类情况使用归化译法能使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接受。因此,翻译不仅仅是转换语言,最大程度地传达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才是对原语审美客体以及原文思想的尊重,才是对译语审美主体的负责。

3.5 语言文化负载项翻译

奈达指出语言文化体现在民族语言的文化词语和口碑文学等中。各民族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各具特点,当这些特点影响到文本所传达的信息时,即是对可译性的一种限制。如《论语》中,“回”是指孔子的弟子“颜回”,根据人名音译时的字母转换原则,“回”“颜回”的俄译是“Хуй”“Янь Хуй”。但在俄语中“Хуй”是不雅的词汇。所以,译者在语境重构时须遵循翻译美学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原语的内涵外延与审美调性,从而使得原语在译语文化中获得等同的审美效果,使用改译的翻译方法,译为“Хуэй”“Янь Хуэй”。这样既保留源语文化的语言特色,又避免对译语文化产生冲击,造成文化休克。

综上所述,在对文化负载项的俄汉互译研究中,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呈现以下特征: 对于涉及生态的文化因素,可以采用归化策略、意译的译法,以及替换的翻译技巧。当同一事物在不同民族具有不同文化伴随意义时,可以采用加词、 增译法来加以说明,使读者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于源语文化得以进一步了解。对于物质文化,选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音义结合法及近似法。其中,针对“文化空缺现象”,可以采用音义结合法,音译可以使读者对新事物产生兴趣,意译加深其对事物的理解。社会文化和语言文化这类文化负载词常常在文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往往具有引申义,可以采用意译法。而对于宗教文化,大多采用异化或归化法。不同宗教、同宗教不同流派有时具有较大差异,应较为准确、地道地译出其内涵外延。同时,我们发现,随着文化类别抽象的程度越高,译者进行语境重构以引入源语文化的难度越大,对译者要发挥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提出的要求越严格,译者在翻译时产生的意义缺失也越多,因此翻译方法的叠加也越多。由此可见,各类文化负载项的翻译给译者造成的难度等级不同,译者在翻译时应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在尊重翻译规律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认知、理解能力及批判性鉴赏能力去理解、阐释、再创造文本及文本背后的“文化”。

4 结语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翻译语言意味着传递文化。各民族语言具有特殊性与差异性。该文以尤金·奈达对文化的分类方法为依托,探讨并分析了文化负载项俄汉互译适合的翻译策略与方法,阐明了语言、文化与翻译3 者关系的重要性,启示译者应增强“文化翻译”意识、训练翻译能力,充分发挥主体性,达到有理有据“翻译文化”的目的。

猜你喜欢

奈达译语译者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紫杉醇、奈达铂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
——再论奈达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知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比较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尼妥珠单抗联合奈达铂和三维适形同步放化疗对鼻咽癌的疗效、安全性及对TGF-β1、S100A8和S100A9的影响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