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调查作文的比较、分析与反思*

2022-12-28张荣华张悦悦邵晋英赵一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调查报告课题家乡

张荣华张悦悦邵晋英赵一新

(1.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太原,030031;2.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北京,101121;3.运城学院中文系,山西运城,044000)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教材共五册,一般用时不到一个半学年,其他时间学生可以按照兴趣学习选修。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是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包括必修教材上下2册、选择性必修教材上中下3册,一般在高一、高二年级学习完毕。本次分析涉及统编版6册[1]、人教版5册[2]。结果显示,在调查作文的类型、课题设计、教材安排和内容呈现及结构特点方面,统编版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调查作文的类型与特点

1.调查作文的类型

调查作文有参观记录、观察日记、语言课题调查、人物访谈记录与报告、社会调查报告和小论文六种形式。与人教版相比,统编版增加了参观记录中的实地考察报告,但删除了语言课题调查。实地考察报告形式可与参观记录形式合并。实地考察报告是一种特殊的参观记录,它是参观者在参观前后都要花费一定时间,通过查阅资料或访问权威人士,或实地考察等掌握第一手的调查资料和间接资料,完成一定任务目标的一种调查作文形式。与参观相比,考察已经不是单纯的参观。从字面意思上,“参观”重在“观看、观察”;而“考察”重在“考究”,通过考察、考究、探察等追究、探究出事物的本质规律。与参观记录相比,实地考察报告时间更长、参观内容更复杂、撰写难度更大。参观记录与实地考察报告都要求作者深入实地观察、游览和调查,实地考察也需要做好参观记录,加之参观记录出现于小学和初中阶段,而实地考察仅在初高中阶段出现,因此,可将实地考察并入参观记录。这样,人教版、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总共呈现五种类型的调查作文:参观记录、语言课题调查、人物访谈记录与报告、社会调查报告、小论文。这一结果与高中调查作文类型的研究结果相吻合[3]。

2.调查作文的特点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共设计了9个调查作文,分别安排在单元学习活动和单元研习任务中。人教版共设计了10个调查作文,分别安排在梳理探究、表达交流和课后研讨与练习中。人教版对于调查作文的安排使得调查作文更像是课后思考题或是写作练习备选题,学生或是默认不重要,或是认为这是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的。因而,调查作文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统编版教材对于调查作文的安排则大大提升了调查作文的地位。统编版按照课标规定的学习任务群设置单元,即在学习任务群统领之下,调查作文被安排在单元学习活动、学习任务或单元研习任务中,都是学习者应完成的规定任务。相较于人教版,统编版调查作文的课题设计在语文性、跨学科性和指向性方面优势明显。

(1)语文性

在调查作文诸种类型中,语言课题报告类型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特性。较之人教版,统编版在该类型中删掉了逻辑与语言课题,保留并优化了新词语和成语相关课题。统编版必修上第八单元围绕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开展学习活动,统属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统编版课题中的“语言札记”“词语档案”是倡导学生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这些活动方式的语文学科属性鲜明,令人耳目一新,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这样的成果带有鲜明的个人思维特色,避免了以往语言学习成果的抽象和千篇一律。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也能产生个体成就感,打破了语文教学和研究局限于“文章写作”“过程写作”的局限性,突出在交际语境中对写作进行重构[4],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其他类型的调查作文课题也一样坚持语文学科的本体地位,都是围绕着非语言专业的主题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2)跨学科性

统编版调查作文的课题设计在确立语文学科本位的同时体现着跨学科特征。“访谈家乡人物或考察家乡风物,撰写‘家乡人物(风物)志’”“对本单元关于秦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两篇史论提出质疑或进行辩驳”涉及地理、历史、民俗等等社会科学。“选择一个有兴趣的科学课题,做拓展阅读和研习,撰写一份读书报告”涉及生物、天文、物理等自然科学。

在调查作文活动中,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得以充分发挥。调查作文文体的语文学科属性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文体知识。例如对史论进行质疑或辩驳,学生需要利用课内外资源学习如何驳论等议论文知识,在做任务——撰写小论文的同时需运用这些语文知识,在运用语文的过程中又要根据个人需求不断地学习语文,循环往复,最终达成任务目标。在明确调查作文的任务驱动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障碍,产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后再去学习,这种学习针对性极强,因而是有意义和有效果的,能够即时解决问题,学生在搜集、整合信息的过程中运用母语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并且,语文学科为展示调查作文的成果提供了整体的结构思路。而调查作文的材料和内容则是不限于语文的,可以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生在做事中学习语文,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3)指向性

统编版调查作文课题设计指向性更加明确。统编版的课题包含了具体的调查任务,如“体现了社会生活哪些领域的变化”“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现象”就比“流行文化”更具体更聚焦。人教版并不注重调查结果的呈现样式,明确提及成果的只有“作文”“短文”。统编版明确指示调查结果呈现样式,教材对文体或成果形式有着明确要求。一类是直接规定了文体或成果,文体有“志”“调查报告”“读书报告”,成果有“词语档案”“语言札记”;另一类是学生可以根据课题选择合适文体来呈现结果。例如“调查身边人获取信息的习惯”(必修下),“对本单元关于秦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的两篇史论提出质疑或进行辩驳”(选修中)分别适合撰写调查报告和小论文。学生在上述课题之前已经分别学习过调查报告(必修上)和驳论文(选修上)两种语篇样式的写作。虽然教材未明确规定这两种文体,但是学生很容易自主选择恰当的文体来呈现调查结果。调查结果呈现样式在活动伊始就应当是清楚明确的,这意味着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才能够确保调查作文作文活动任务是足够明确的,学生在调查作文审题环节就能够明确具体调查什么(调查任务)、需要做什么(文体或成果)等要素。显然,统编版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其呈现出的调查作文成果类型也是多样的。

二、调查作文的教材呈现

1.调查作文的写作方法

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调查作文是作者(调查者)针对某一特定问题(主题),经过本人的实地或者实际的调研考察,在收集数据或证据基础上,得出调查结果和结论,进而提出对于改善研究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并且采用一定的格式或写作规范要求将调查过程撰写成书面文章[5]。因此,调查作文的过程是由确定研究(写作)题目、实施调查、写作报告组成,如何撰写调查作文就包括调查(作文)题目的选择、调查研究方法的运用,以及调查作文写作方法的呈现三部分。

(1)调查作文题目的选择

调查作文的题目是调查作文的重要组成,也是调查研究的问题或问题指向。在开展调查作文之前,首要的工作是选题。在统编版教材中,调查作文题目选择通常是包含在活动表述语言中。如必修上的“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教材的相关表述为:“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访谈、考察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可以撰写调查报告,也可以制作成演示文稿。”提取关键信息之后,确定调查作文的题目为“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教材呈现调查作文题目选择分为直接给出题目和给出笼统提示两种情况。前者如“访谈家乡人物或考察家乡风物,撰写‘家乡人物(风物)志’”,这样的题目指明了调查的对象、方法、范围和成果目标等调查作文关键要素,学生能够清楚明白自己需要调查什么和撰写什么。后者如必修下的“调查身边人获取信息的习惯”,教材相关表述为:“围绕近期发生的某个新闻事件,开展一次有关身边人获取信息习惯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展开分析,归纳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教材要求学生开展调查、分析结果、归纳特点,但是并未明确要求撰写调查报告等书面写作。必修下第四单元是综合活动单元,单元主题是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而“调查身边人获取信息的习惯”是本单元学习活动一“认识多媒介”中的第一项活动,其目的是“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本单元总共有六个活动,作为其中一项活动,该调查作文不规定书面写作,这也许是教材出于对教学时间和任务量的考虑。其实,统编版在必修上“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课题中已经安排过调查报告的写作,此课题是很好的复习、运用调查报告写作方法的机会。但是,教材并未提及调查报告的写作。如此,学生很难在该活动中重视调查作文的书写规范。

统编版调查作文话题存在着过于宏大的弊端,这增加了学生选题的难度,制约了调查作文实际开展的有效性。对于调查作文而言,题目越是具体而微,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才越大。必修上第五单元是整本书阅读单元,要求学生在阅读学习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的基础上完成调查作文:以“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为话题,从居住环境、精神风貌等角度中任选一个,开展调查访问,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报告。教材给的话题很大,虽然提供了若干角度,但是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乡村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尽管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了解乡村,但由于缺乏亲身经历与体验,城市学生和乡村之间依旧存在着重重隔膜。对于城市学生而言,需要以具体而微的调查作文题目为切入点消除与乡村的隔膜。例如结合国家惠农政策,对农民的收入情况进行调查访问等。

(2)调查研究方法的运用

统编教材对调查方法或程序的呈现相对详细和完整,有三种情况。一是在附录(附表)或补白中呈现。在“访谈家乡人物或考察家乡风物,撰写‘家乡人物(风物)志’”中,针对人物访谈,教材提供了访谈记录表,包含对象、性别、年龄、访谈成员、访谈时间、访谈提纲、访谈记录等项目。针对风物考察,教材提供了历史建筑登记表,包含建筑名称、建筑位置、建造历史、建筑现状、价值描述、信息来源、照片、建议等项目。万事开头难,调查准备阶段对于调查过程的构思至关重要,准备好访谈记录表再去访谈,设计好历史建筑登记表再去考察,学生对于调查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调查才能有序开展。二是在活动提示中呈现。教材在“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的活动提示中呈现了一般的社会调查程序,包括:选择调查主题———调查准备——调查记录——整理分析材料。三是在学习资源中呈现。教材针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提供了三个学习资源:《调查的技术》《访谈法》《节日与文化》。前二者给予学生调查方法层面的依据和支持,后者给予学生调查内容层面的参考和范例。

(3)调查作文写作方法的呈现

调查作文的写作方法在统编教材中的呈现有三种情况。一是在附录(附表)中呈现。调查报告结构表是调查报告的书写规范。“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附三提供了调查报告结构表,包括标题、摘要、目录、调查背景与目标、调查步骤与方法、调查内容与分析、结论、建议、参考资料等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有对应的说明解释。二是在活动提示中出现。“访谈家乡人物或考察家乡风物,撰写‘家乡人物(风物)志’”,学生初次撰写“志”这一文体,难免会觉得生疏。但是由于学生在小学有观察记录、初中有参观记的写作经验,因而其难度是适合高一学生的。教材在活动提示中明确了“志”的含义,从对象、特点、内容、角度、表述方式、语言和情感等方面对“志”进一步补充说明。学生在写作时需要认真考量上述方面。三是在相关课文后的学习提示中呈现。教材将“选择一个有兴趣的科学课题,做拓展阅读和研习,撰写一份读书报告”安排为选修下第四单元的单元研习任务之三,并对写作方法提出要求:写作时要尽可能运用本单元学习所学到的方法。这里所指的写作方法出现于本单元两组课文后的学习提示,要求学生在阅读科学论著文章之后,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写作,这体现了读写融合思想。而课文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范例,包括书写格式、构思结构和语言风格等方面。

2.调查作文的内容呈现

比较统编版必修上“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与人教版必修2“幸福指数调查课题”的呈现内容(见表1),我们发现以下三点变化。一是统编版对调查实际过程的指导更加详细具体。这体现在统编版调查内容更加具体,调查形式多样化且专业性更强,整理分析的方法建议更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二是统编版调查成果更加精简明确。人教版要求的调查成果庞大繁杂,难以实现,而统编版则对调查成果进行明确的规定,更加简洁明了。三是统编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支架,其中的附表和学习资源都是良好的建议和参考。从两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调查作文的呈现内容来看,统编版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调查作文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3.调查作文的结构特点

调查作文是以独立的“课”为呈现单位,其呈现结构一般包括指导语、学生习作和课后练习三部分,都是围绕调查、调查作文展开的[6]。高中的调查作文都是融合在单元中呈现。荣维东将统编版的单元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读写为主的单元,以课文或整本书的阅读为基础,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另一种是以语文综合实践为主的单元,以一体化设计的学习活动为核心,带动相关资源的学习以及贴近生活情境的实践活动的开展[7]。

在以读写为主的单元中,以课文阅读为基础的单元结构为:单元导语、课文、学习提示、单元研习任务、补白。调查作文主要呈现在单元研习任务中,调查作文的方法有时会呈现在学习提示、补白中。以整本书阅读为基础的单元结构为:单元主题、单元导语、阅读导语、阅读指导、学习任务。调查作文呈现在学习任务中。语文综合实践单元结构为:单元主题、单元导语、学习活动、活动导语、活动提示、附表、学习资源。调查作文呈现在活动提示、附表、学习资源中。

教材在上述相关结构中,直接针对调查作文,将调查任务、如何调查、如何撰写调查作文相对集中地呈现出来。

在学习任务群统领之下,统编版教材的编排体现了相关调查作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必修上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家乡文化生活”,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教材安排了“访谈家乡人物或考察家乡风物,撰写‘家乡人物(风物)志’”“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两个调查作文。从调查及记录方法到志、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或程序,教材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介绍,形成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系统方法体系。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把语文课往社会生活拓展,从而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必修上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与探究”,属于语言积累、梳理学习任务群,教材安排了“探究成语中的文化”“新词语与社会、文化”两个调查作文。学生在这两个调查作文活动中,一是能有针对性有选择地积累语言材料——成语、新词语,二是能探究语理——成语、新词语的来源和用法,三是能进一步强化语用意识,在生活中规范使用成语和新词语。统编教材将若干调查作文整合在在同一学习任务(群)中,这种成组的编排方式能够强化学生调查作文的学习效果。

三、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调查作文的反思

语文核心素养贯彻在统编版所有调查作文中。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调查作文承担着引领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责任。一是热爱家乡文化,从家乡这一学生熟悉的地域环境入手开展学习活动,如“家乡人物(风物)志”“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调查报告。二是继承革命文化,如对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革命历史遗迹的参观访问。三是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如语言课题类型中的调查作文。学生通过对上述文化现象的探寻能够触摸中华文化的肌理,感受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而这些文化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审美追求,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在调查作文过程中也能得以涵养。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小论文类型的调查作文最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调查作文学习活动过程也是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的过程,在过程中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总之,学生能够在高中阶段调查作文的学习中切身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悠久与丰富、历史的思辨与理性、科学的严谨与求实。

统编版调查作文作为单元的应做任务更加独立和完整,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统编版最大的问题在于调查作文评价与反思环节的缺失。统编版在初中阶段以附录的形式呈现了综合性学习评价量表,涉及调查研究过程或方法的学习评价。相比之下,统编版在高中阶段并没有继续坚持对调查作文学习评价的有益探索,未设计针对调查作文或者与之相关的学习评价量表。统编版在高中阶段只有三个调查作文中明确要求学生与同学交流,其中只有一个调查作文要求学生回顾反思并修改文章。教材在极少数的调查作文中提及交流、修改,这显然是不能够形成评价与反思环节的。教材不加设置调查作文评价与反思环节,如何能确保活动的品质?学生又该如何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束后进行自我认知与行为纠偏?该问题的出现与新课标有很大关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没有针对调查作文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评价要求。针对学生在调查作文中的调查过程、写作成果等方面的表现,教材既没有提供现成的简明的评价标准,也没有提示教师和学生自主开发设计针对调查过程或成果的评价工具。这样,调查作文学习活动难免处在“暗胡同”中,难以明朗化、可视化。评价与反思环节的缺失,使得学生无法及时监测、修正和调适自身的行为。

此外,调查作文设计的“身份意识”和“读者意识”是缺失的,这就会降低调查作文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如在“调查身边人获取信息的习惯”课题中,学生身份可以是记者等媒体从业人员,后期将调查报告发表在报刊、网站或公众号等平台上,供大众阅读;在“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课题中,学生身份可以是当地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后期将调查报告制作成海报、视频等形式,在小区内进行展示、播放,供小区居民阅读观看。这样,学生就能够明确自己是以什么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调查成果是给谁看的,以及本次调查作文到底有什么作用等基本问题。如此改造后的调查作文不仅情境真实,而且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有效的。

总之,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调查作文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学习任务群统领下,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大任务、大单元、大情境中组织调查作文教学,在调查作文的情境、任务、过程、支架等要素的设计方面都做了一些可贵探索[8]。调查作文的情境和任务更加明确且有新意,文体等成果意识得以强化,调查研究方法和调查写作方法更加详尽全面,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支架。这折射出课程开发和教育理念的进步和教材编写者的努力。同时,统编版教材也存在题目过于宏大、缺少评价反思环节,以及真实性和有效性仍需提升等问题。这也许是日后课标和教材修订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猜你喜欢

调查报告课题家乡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一例育雏室通风不良造成鸡苗慢性死亡的调查报告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2016年中国台湾直销事业调查报告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京族医药调查报告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