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英译《水浒传》的文化和合主义翻译表征研究
2022-12-28钟再强赵羽
钟再强,赵羽
(1.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2.南京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1167)
1 文化和合主义翻译策略
赛珍珠英译《水浒传》(以下简称“赛译”)的文化和合主义翻译策略可概括为“凸显差异、有意杂合”。具体而言,在翻译过程中,赛珍珠并未将异化、归化两种手段对立起来,而是有所侧重,并行不悖地发挥着《水浒传》对外传播的使命。从赛译文本可看出,“凸显差异”是赛珍珠翻译时的首选,她会尽量使用直译或音译把这种手段贯彻到底。对于“有意杂合”,赛珍珠有时会为实现特定目的而为之,有时明显是迫不得已为之,因此这一手段又可分“主动杂合”和“被动杂合”两种情况,其中“主动杂合”所占比重较大。
为举证方便,我们对赛珍珠翻译时所用《水浒传》版本和相关事宜说明如下:我们所依译本是1937年纽约庄台公司(The John Day Company)再版版本;《水浒传》版本依赛珍珠翻译时所用(清)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1985年版)为依据。经我们仔细比对,1937年纽约庄台公司再版赛珍珠英译《水浒传》与1948年及以后纽约遗产出版社(The Heritage Press)等再版版本在内容上并无二致,甚至该出版社2009年新版赛译与1948年同,因此可断定赛珍珠本人自1937年版后并未重新对赛译进行修订。此外,鉴于所涉赛译表征领域较多,囿于篇幅,每项表征仅举一例。
2 赛译文化和合主义翻译具体表征
论及赛译,译者赛珍珠在封页设计、文本内容、篇章形式、汉语句式、汉语词汇和汉语修辞六大领域处理上,所做翻译尽可能传达原著风姿和神韵,尽显赛珍珠所追求的文化和合主义翻译理念。
2.1 封页设计:独具匠心的杂合
在赛译的封页设计上,赛珍珠采用了归化(意译)为主、附带异化(音译、解释及原文说明)的杂合策略。以1937年版的赛译为例:封页上,第一行字固然是归化的书名“All Men Are Brothers”,然而第二行即是《水浒传》的音译“SHUI HU ZHUAN”,随后第三行用“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来加以说明,而后,竖体标出“水浒传”三个醒目的汉字。
这种翻译处理体现了赛珍珠在译序中所指出的《水浒传》书名不好译成英文的苦衷,同时也为了提醒读者,“All Men Are Brothers”乃是从中国小说“SHUI HU ZHUAN”(《水浒传》)翻译而来。赛译采用“有意杂合”的方式向西方读者诠释《水浒传》书名的努力可谓匠心十足。
遗憾的是,赛译的书名多年来一直受到诟病,其中不乏未读赛译就盲目追随他人的评论者。诚如马红军言:“批评赛珍珠‘误译’的那些作者,绝大多数没有读过,甚至没有见过翻译文本,就盲目追随名人的论断,更懒得去研究赛氏译本序言。若任由这种现象蔓延开去,不能不说是译界的悲哀。”[1]
2.2 文本内容:取舍有度的杂合
文本研究是翻译研究得以深入的重要基础。就目前的赛译研究而言,“不少研究者甚至在原作与译作的版本问题上犯各种低级错误;而惟其‘低级’,方显出当前赛译研究质量提升之必要和紧迫”,而这种现象的泛滥,“反映了当前国内《水浒》翻译研究界对文本这一至关重要的研究对象与基础的漠视,而以这样的态度进行翻译批评研究,研究结论难免会沦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很多评论者对赛译的针砭都是围绕着文本的取舍问题展开的。他们对赛译的误区有两处:其一,很多评论者竟不知赛珍珠在翻译《水浒传》时用的原著是七十回本,因而参照其他版本指出赛译存在许多漏译;其二,很多赛译评论者错把杰克逊译本中一些例子当作赛译例子来批判。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花和尚鲁智深”翻译为“Priest Hwa”和“母夜叉孙二娘”译为“Night Ogre”。这两例本出自杰克逊译本,却被当作赛译例子受到批判。这种“关公战秦琼”的闹剧使赛译研究停于粗浅经验层面,遑论提炼有价值的翻译理论[2]。
那么,赛译到底存不存在文本的取舍问题呢? 经过对赛译与七十回本《水浒传》从头至尾逐字逐句的对比发现:在翻译时,赛珍珠可谓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七十回《水浒传》文本原貌。从金批七十回本内容来看,楔子之前出现的“序”与“词”显然与正文内容有所关联,因此赛珍珠不厌其烦地将其译出,而这一点却一直为评论者所忽视。
例: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沧海变桑田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之四,27 页)
赛译:When I peer in the shadows of the forest of books
I see the scholars most noble and most learned.
Riches vain empty honor cannot bring them.
Snow they melt and ice they cut to make a brew of tea.
Talk and laughter mingles then,and weapons are compared;
Kings of old and emperors bold
Their glories told,their sins all bared,
The strife of seven kingdoms,the great sage scorned,
Rising but to fall,as brittle as a willow twig,
As empty as an empty ship upon the ocean fared.
Countless are the mighty dead,Countless are the daring dead,
More countless those who greatness fled;
They sink as swiftly as the new moon into the passing wave
From fertile field to ocean waste and so the tale is said.
I marvel that men seek fish where only treetops are.
Or is it that despairing apes cling to what branch they can?
Or is it that the straight fine limb is bent to shape the bow?
—Better then to turn my wine cup down
And listen to some song,new found.(1937:1)
但是,赛译在文本内容上也有所取舍。除了第七十回中,赛珍珠将“梁山英雄惊恶梦”部分略去未译,赛译在其他部分还有少量删节。虽然这几处删节可能是“无心的漏译或助译者口授过程中造成的误解”所致,但是,这些删节使赛译在文本取舍方面成为名副其实的“杂合”。
2.3 篇章形式:原著风姿的凸显
《水浒传》篇章形式方面民族特色鲜明,属典型章回小说。在翻译时,考虑到章回小说中的“入话”部分及“评点”部分不属于文本正文内容之列,因此赛珍珠将金圣叹的这两部分略去不译,符合翻译的客观实际。为了将原著中的章回体风格完整地再现给西方读者,赛珍珠采用了“凸显差异”的翻译策略,但在展示这种风格特色的具体方法上,她又采取了“有意杂合”的策略,真可谓煞费苦心、孜孜以求[3]。
2.3.1 回目的翻译
例: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第12 回,42 页)
赛译:Wang The Chief Instructor goes secretly to Yien An Fu.The Nine Dragoned makes a mighty turmoil at the Village of the Shih Family(1937:17)
从上可看出,为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著回目对偶形式和内容,赛珍珠可谓煞费苦心。从具体词语的翻译而言,赛译基本上倾向于保持原文语义,对“延安府”采用了音译,符合译者追求文化和合主义的理想诉求。
2.3.2 开篇及收场翻译
赛译中,赛珍珠几乎亦步亦趋地凸显章回小说的特别之处,在处理原著中的开篇及收场部分时也是如此。由于小说中上一回的收场与下一回的开篇在内容上具有承袭性,因此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以第8 回的收场及第9 回的开篇为例来看赛译:
赛译:But it need not be told in detail of all this.It was about the time for mid-winter to come,and one day suddenly Ling Ch’ung went out in the forenoon to walk about a little in front of the gaol.As he walked he heard someone call behind his back,saying,“Captain Ling,why are you here?”
Ling Ch’ung turned his head to see,and he saw a certain person.From this it came about that he must pass through the midst of flames so that it seemed he would die there,and on a stormy snowy road he almost had his life taken from him.
Who was this whom Ling Ch’ung saw? Pray hear it told in the next chapter.
2.3.3 原文文体的刻意保留
与一百回、一百二十回等《水浒传》版本相比,金批《水浒传》进行了文体革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删除了绝大多数“有诗(词)为证”或“但见”等韵文套语,只保留了极少数能与正文融为一体的韵文套语,是一种“趋近于供人案头阅读而具有近代小说形式特征的小说文体”;第二,加强了叙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对限知叙事的刻意追求”和“对叙事者插入议论的删削”两方面;第三,使“文法”融入文本。按照金圣叹自己的说法,所谓“文法”,即是“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而从实情来看,金批《水浒传》似乎更倾向于“句法”与“字法”[4]。然而,虽然金圣叹对以往《水浒传》版本进行了大量削删,但金批《水浒传》仍包括诗、词、偈、歌、文书、榜文、书信、诏书、告示、谚语、俗语等众文体,具有文备众体的特点。
例:吴用口歌四句道:“芦花滩上有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无忧。”
赛译:...and Wu Yung spoke the four lines and he said,
“A nobleman stands in a boat on the lake,
Turns he here or there his fear to slake?
Turns he here,turns he there,none comes to help or save,
Robbers,darkness,storm and winds—all he can but brave! ”(1937:1092)
原著吴用四句是首藏头诗,每句第一个字组合一起成为“卢俊义反”,即“卢俊义造反”之意。在赛译中,译者可谓挖空心思,使译文每一句的第一个词叠加在一起构成“A nobleman turns robbers”来还原原文的藏头诗,力图使读者获得同样的感受及审美移情,虽逊于原诗,与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2.4 句法运用:源语风格的再现
作为一部优秀的白话章回体小说,《水浒传》根植于民间文学成长的沃土之中,其成书过程先后经历了“街谈巷语”“说唱艺术”“元明杂剧”及“英雄传奇小说”这四个彼此关联而又相互承袭的阶段,因此在语言风格上成就非凡。经过金圣叹的润笔,七十回本《水浒传》更可谓妙笔生花,在语言风格上具有通俗化、简明化、生动形象及诙谐幽默等特点。深谙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之道的赛珍珠,在翻译时尽可能再现原作高超的艺术风格,同时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及译文的流畅性,她又不得不使其语言风格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目的语的行文习惯,因此两种语言风格的兼而有之使其译文具有“有意杂合”的特点。
2.4.1 再现原文行文
为展示源语的行文风格,在可能的情况下赛珍珠宁愿“硬译”以保持汉语的原汁原味。但在其他情况下赛译在行文方面所体现的是汉语风格与英语风格的杂合。
例:不论归迟归早,那妇人顿羹顿饭,欢天喜地服侍武松,武松倒过意不去。(第23 回,383 页)
赛译:Whether he came back early or late the woman had prepared soups and rice and was happy to Heaven and joyful to earth in caring for Wu Sung.But Wu Sung could not be at ease,...(1937:397~398)
在上例中,赛译尽可能地按汉语的行文习惯翻译,不但亦步亦趋,而且基本上在词汇层面也忠实于原作。
2.4.2 汉语句法结构的模仿
就赛译的句法结构而言,赛珍珠刻意对汉语的句法特征如并列句式、句内顺序、主体变换等进行模仿,创造了大量汉语色彩浓厚的英语句子。“在传达原文语义的同时,也将陌生的异域语言思维潜移默化地植入英语读者的阅读行为中,从而完成对英语语言传统规范的颠覆”,力图使西方读者领略到汉语语言的思维模式。
例:那时西岳华山,有个陈传处士,是个道高有德之人,能辨风云气色。(楔子,29 页)
赛译:Now at the great Western Mountain Hua there was a certain Ch’en T’uan,who was a Taoist hermit.He was a man of deep religion and of great virtue and he could divine the winds and the clouds.(1937:2)
上例原文由四个子句构成,其中第一句为修饰限制子句,其他三个子句在形式上虽是并列句,但在语义上后两个子句的功能却是对第二个子句的主体“陈传处士”进行补充说明。就后三个并列子句的翻译而言,除一处断句之外,在语序上赛译和沙译均未作改变,处理可谓“颇得原文之妙,将阐释权力移交读者,引导他们感受英汉语言差异”。但总体而论,赛译为保留汉语并列句式的做法值得褒扬,因为这种译法实际上反映了译者对汉语形式特征的尊重以及文化和合主义观影响下的翻译伦理。
除了以上所述,赛译在翻译词汇方面的有意杂合可谓方方面面。诚如唐艳芳所言:
某些度量语汇的处理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如距离单位“里”和货币单位“两”,赛珍珠基本上都转换成了英制单位“mile”和“ounce”,其中前者甚至连数字都作了换算,但重量单位“斤”却又未作转换,而是直译为“catty”。因此,赛译水浒在词语层面实际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杂合特征:一方面大量照搬甚至“拆解”汉语表述形式,并不惜动用古体语词及英式英语词汇,使译文充满了“异域”色彩;另一方面在词语拼写以及少数度量语汇上又采用了译入语取向的方法,使英语读者领略异域语言风采过程中还能不时看到一些自己熟悉的东西。这种看似矛盾的杂揉特征,实际上正是陌生化翻译的真义所在。这也充分说明了译者赛珍珠试图在两种语言之间搭建一个沟通与对话的平台,从而实现二者“和而不同”、差异共存的美好愿望。
2.5 修辞层面:原著的修辞再现
“文学美是一个多层级但又是互相渗透的结构”[5],就《水浒传》的修辞而言,其艺术表现具有多样性,渗透到文中的措词、句法、叙事及篇章等不同层次上,且各个层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审美综合体。对于志在翻译中尽可能体现源语特色的赛珍珠来说,一方面她尽量用异化来突显源语的修辞艺术美,同时为了降低西方读者在阅读时的难度,她又不可避免地以自己的方式对源语的修辞进行诠释。结果就是异化归化兼有,构成了一种美学意义上的杂合。
例:(杨志)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抱婴孩,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说时迟,那时快,一箭正中周谨左肩。(第12 回,第216~217 页)
赛译:He then stretched out his left hand with strength enough as though he meant to lift a mountain,and his right hand lifted as though he would carry a child,and he stretched the bow out like a full moon.The arrow flew forth like a comet across the sky,more quickly than it takes to tell,and the arrow struck into Chou Ching’s left shoulder.(1937:210)
上例中源语用明喻手法描述杨志拉弓射箭的动作及其发箭产生的威力。“‘托泰山’表现出左手沉雄的力度,‘抱婴孩’刻画右手拉弓的姿态;‘满月’写弓与弦线的张开以及两者之对称情状,‘去似流星’ 则描述发出之箭的速度。”[6]译者对原文的修辞都有很好的理解,翻译到位,但主体介入还是比较明显。为了照顾行文及读者的理解,赛珍珠将“泰山”译成“mountain”“婴孩”译成“child”,与原文还是略有出入。
3 结语
作为《水浒传》全译本的开山之作,赛译不断再版,历近90 载不衰,其翻译策略难能可贵之处,值得译届推敲研究。诚如唐艳芳所言:“处于殖民时代且身为强势文化译者的珍珠,其对文化霸权问题的体认以及翻译过程中对强势译入语的自觉 ‘侵越’,昭示了一位‘后殖民’翻译先驱者的难能可贵的主体精神。其翻译策略在当时虽非绝无仅有,却也是为数不多的。”
赛珍珠文化和合主义翻译过程中采用的“凸显差异、有意杂合”的翻译策略对当下的翻译理论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其价值不仅在于赛译本身所展示的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和指向,“更在于译者赛珍珠作为两种权力关系不平等的文化桥梁而自觉选择打破这种权力关系的一种文化与历史责任感,亦即译者的翻译伦理”。
揭示、探究和学习赛译文化和合主义翻译,既有利于我们体察赛珍珠为传播中国文学和文化所做的贡献,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和合主义诉求的重要意义,从而对赛译的历史价值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有利于我们体认赛译中异化归化的对立统一,有利于当下及将来更好地译介中国文学作品乃至中国文化,符合时代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