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城居住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空间研究

2022-12-28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陈雨蒙

区域治理 2022年32期
关键词:院落民居古城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陈雨蒙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古城中的文化遗产、乡愁记忆与历史文脉逐渐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人们只关注自身的发展愈发忽视对古城的感知和文化的认同。而当代人产生城市感知、文化认同、情感归属大多源于对文化遗产、文化记忆和历史文脉等传统文化的认知,古城正是记忆的存储器、历史与文脉的载体。对古城进行保护和更新,不仅有助于唤醒和增强古城居民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还能以新的手段帮助古城蜕变、焕发生机得以延续原有的辉煌与灿烂文明。以平遥古城为切入口,透过一个小的案例窥看我国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间的可能性,有利于激发更为深入的古城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平遥古城是晋商文化的载体,也是我国五大古城之一,它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平遥古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票号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居文化、吏治文化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推光漆器、平遥牛肉、平遥醋等物质文化资源。因此依托这些文化资源,平遥古城发展旅游业并推出许多文化旅游项目,如“平遥国际摄影节”“平遥国际电影展”和《又见平遥》等,打造出了属于平遥古城的文化品牌。但《2019年山西省旅游业发展大数据报告》显示,“游客对于山西景点的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较为认可,对古城大院的同质化现象及性价比问题有所不满,未来山西需进一步开发古城大院的创新性、体验性项目,避免同质化。[1]”古城发展需要旅游开发带动经济增长,对民居院落开发就意味着破坏原有的风貌,开发对面是保护,保护也不是意味着一成不变。因此如何平衡民居院落的开发与保护是古城焕发活力、进行合理旅游开发的关键所在。

一、平遥古城民居院落的现状

(一)传统民居院落面临拆除、坍塌的危机

平遥古城2.25平方公里内,有4万多居住人口,人口密度比北京、上海还大,已经远远超出了古城的承载力,对古城发展形成种种制约。虽然平遥古城采取了古城内居民分流搬迁计划,但搬迁后民居院落无人居住、管理变得破败不堪、濒临倒塌。同时由于现代化的发展、居民生活的需要,传统的民居院落被大量拆除,被那些具有现代气息的民居、学校替代,民居院落正面临危机。

(二)重要的民居院落被过度保护

日昇昌票号、王家大院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的院落得到高度重视,形成了博物馆式的保护。平遥古城内票号众多,因为以日昇昌为代表的票号被高度保护,其余票号在建筑构造、名称命名和内部设施与日昇昌大同小异。重要的民居院落被过度保护,使平遥古城仿造的民居院落随处可见、千篇一律,给游客带来单一乏味的旅游体验。

(三)传统民居院落商业化趋势加剧

古城搬迁为了缓解城内人口压力,鼓励居民从旧城搬入新城,但实际的人口并没有减少,甚至由于居民搬迁使得空房屋被开辟为家庭旅馆、店铺等,商业气息逐渐浓厚、生活气息日渐淡薄,传统民居院落作为古城遗产的文化在褪色。

针对民居院落的现状,平遥古城可以对民居院落进行合理的规划,营造以民居院落为载体,兼顾旅游开发与居住保护的互动空间。这类的互动空间不仅可以增强旅游中的文化娱乐互动性体验,还有利于传统民居的活态化保护。

二、平遥古城民居院落的活化保护与利用

对于古城发展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的传承。如果平遥古城中没有了人文气息,那就只是一座明清时期北方县城的标本。平遥古城的文化不仅在古城墙、票号店铺中体现,还通过传统民居院落及居民的生活场景体现。保护并不意味着只留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空壳,而是需要通过人的作用,展现古城丰厚的文化内涵,使得游客在游览中能感知到当地文化。面对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平遥古城传统民居院落的供水管网不配套、居民用电线路老化等问题,已无法满足日常正常生活的需要,导致居民擅自对民居院落进行改造,破坏了原有的外观。平遥古城可以借鉴丽江古城的“原住民住房修缮补助计划”,在保护民居院落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的同时,充分改善内部的生活设施,让居民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保持古城原真性,有利于保留平遥古城传统的人文印记。居住条件的改善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留住居民,要能真正留住居民需引导当他们参与到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提高居民对古城开发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增加居民的收入。透过对古城居住空间开发,使之成为体验式旅游和居民生活融合的互动空间、居民邻里中心与旅游活动的融合空间和旅游民宿和居民生活院落的合并空间,不仅有助于扩大原来空间的功能,从仅供居住的物质空间转变为文化交流的互动空间与社交空间,拓宽空间的功能属性更能催生古城的文化价值。正如空间生产理论所提及的,空间具备物质和精神的二元对立的关系,只有在空间中形成精神文化交流才能使得空间兼具意义且有利于新的文化的碰撞与生产。

(一)营造体验式旅游和居民生活融合的互动空间

平遥古城目前供游客的观光游览区域集中在南大街,居民生活多被局限在背街的小巷。游客和居民活动空间的限制,使得两者没有交集,不能实现游客通过与古城居民的交流与连接对古镇产生新的认识,感知平遥风土人情和文化。为加深游客的文化体验,可以在民居院落中开辟闲置空间建设各种体验式活动,拉近游客和居民的联系,实现空间产生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可传递的过程。

平遥古城的民居院落主要是以四合院为主,四合院院型多由几套二进或三进的院落组成南北长、东西窄的北冋长方形。针对互动空间的营造需要,可以在民居院落面朝主街的房屋开设关于平遥古城特色文化内容的体验,例如平遥牛肉制作。引导游客在主街上被体验式的活动吸引进居民生活的最前院落,首先观看居民制作特色产品的过程,接着在居民的示范和指导下完成体验古城特色产品的制作过程,随后以体验制作过程的旅游动线,引导游客进入居民生活的中间院落。在中间院落打造成以特色产品为主题的餐饮店,借助当地居民以原有生活饮食习惯进行烹饪的噱头,让游客拿着自己制作好的牛肉或是其他产品交给居民进行烹饪,使游客品尝到真正传统的平遥味道。最后通过参观体验动线引导旅游到居民生活的后端院落,后端院落是以平遥牛肉等特色产品为主的伴手礼店铺,游客可以在此购买之前自己制作完成的牛肉成品,也可以购买以牛肉为主原料的相关零食小吃及半成品,以此实现居民的创收。由此实现通过动线引导游客完成了体验牛肉制作、品尝平遥特色牛肉餐、购买牛肉相关伴手礼的深度的旅游体验。这样的模式不仅能连接居民与游客,实现沉浸式的旅游开发,游客因此深入感受平遥古城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还能促使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通过开展体验式活动、餐饮和伴手礼店铺,增加收入。

在这一连串的深度旅游体验,至少连接起三个四合院,不仅带游客进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又满足了居民谋生计的需要。由于平遥古城民居院落大都为方正结构,除去游客体验、品尝、伴手礼区域,中间还有些空置区域。该区域还可以打造成居民生活的交流区,如开设小型社区图书馆、居民活动室等,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的需要,增进邻里间的交流,形成自主意识为主导的邻里空间,甚至在未来还可以成为居民间对古城发展建言献策的场所,实现古城居民自治发展的良好模式。而旅游开发下的居民生活交流区,保留了原住居民及生活方式,有利于游客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居民寻常晨起暮休的生活状态。

(二)搭建居民邻里中心与旅游活动的融合空间

目前平遥古城空间的局限,使得居民买菜困难、进行文化消费娱乐较为困难。在平遥电影宫附近,利用闲置民居院落等空间搭建起邻里中心,既方便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又增强居民与游客的联系。邻里中心又称街坊中心,此概念源于新加坡祖屋建设,其实质是集合了多种便利生活设施的综合性服务空间。邻里中心内不仅有满足居民生活的菜市场、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满足游客的各式餐饮、文体活动场所等。邻里中心为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实现了在家附近也能赚钱的想法,邻里中心也方便了古城居民的日常生活,解决了居民大事小事都要往新城跑的麻烦。

每年的平遥国际电影展都有非常多的优质影片在此播放,但影展一过平遥似乎与电影也没有了联系。临近平遥电影宫的文体活动场所,可以打造成小型的观影圣地,一方面播放影片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让游客了解平遥认知平遥。平遥国际电影展有“从山西出发”的单元,其中的影片都取景于山西,拥有鲜明独特的地域特色、浓厚的晋南风情。平遥古城可以开辟一个四合院全天免费展播有关山西风情的影片,游客和居民可以随机走进一间民居,观看《大红灯笼高高挂》《亮剑》《老井》《奔流到海》《画时间的人》《来处是归途》《如梦晋阳》等影片,以不同视角感知山西文化。还可以透过电影节为宣传噱头,打造“来平遥古城就应看一部影片”的情怀,通过小厅播放的模式和较低的电影门票价格吸引游客前来消费,让游客欣赏到高层次的影片,如多部修复影片“南斯拉夫时代塞尔维亚新电影”等,新式电影也会定期向居民免费开放,这样的文体活动空间的搭建,有利于拉近本土文化旅游和电影艺术的高度融合。文体活动空间除了开辟成观影圣地,也可以搭建形成平遥小剧场。居民免费来剧场看剧,也可以加入剧场参与表演获得收入,甚至可以自己编排与生活有关的戏剧。游客则是通过平遥古城的各式的特色表演吸引来此,如北门外有的“迎宾仪式”表演、南大街的“娶亲表演”、日昇昌的“账房先生写汇票”和“票房招学徒”表演、县衙的“升堂”表演为旅游动线,引导观众前来平遥小剧场亲身扮演体验“当一日县衙”等活动。

邻里中心与旅游融合的互动空间,更为贴近生活、贴近在地文化、贴近古城居民,能够推动古城文化传播和发展富有生机。事实上这样的融合互动空间将文化适应性和人文特性进行链接,使得居民认为古城建筑经过如旧修旧后是能成为思想交流、具有启发意味的场景空间,不仅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也能促进促进旅游的方便和旅游产品的多样化体验,有利于引导游客在平遥古城多待一天,增强对平遥古城的历史文化感知。

(三)形成旅游民宿和居民生活院落的合并空间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建筑以明清时期的民居为主。平遥古城的民居院落几乎以高大的城墙,阻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以封闭性感觉。这种强烈的封闭感,引发了游客对于民居院落的好奇,有利唤起旅游民宿对游客的吸引力。

目前古城内住宿较少,主要以客栈的形式经营,其接待能力较弱,除几家规模较大外,其余都是农家院。未成规范的民宿客栈经常成为游客吐槽的集中点,为了缓解平遥古城接待游客的住宿压力,需要对民宿经营的合法性予以定期检查,或是引进星级酒店、知名住宿品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于古城内居民开辟自家内区域作为民宿的情况,平遥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需对这些民宿进行规范的定价要求和室内布置的标准的要求,给游客提供经济实惠、舒适的住宿空间。游客进到民居院落中就已完成对平遥古城建筑的好奇,进而体验具有平遥当地特色家常菜等生活方式,有利于加深游客对平遥古城历史文化的感知。对于与星级酒店和知名住宿品牌的合作,需注重商业性和文化特色的结合,可以在空间中融入平遥剪纸、平遥中路梆子戏曲文化等元素。这类与星级酒店和知名住宿品牌合作的民居院落大都占地较大,有充足的地方展开有关平遥古城民俗文化的体验。例如在平遥古城旅游旺季时候,院落可以设置特色戏台,邀请当地居民进行晋中戏剧的表演。戏台及其营造的空间氛围,不仅让游客能够欣赏到晋中的非物质文化,还成为居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使得游客与居民在此空间连接起来,成为交流的区域。旅游民宿和生活院落的合并空间打破了围墙的禁锢,通过场景建构的方式,在居民和游客的每日生活中上演,不仅能够刺激文化消费,实现文化传递和认同,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方式还消除了居民和游客的分层,为游客提供了在文化消费空间中的真实体验,也游客对古城文化认知提供了更加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情感体验。

三、结论

不难发现居住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互动空间,既拥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又能满足在个性化消费时代下旅客亲自参与、体验的文化消费需求,更能满足在市场经济发展下居民生存的需要。由于互动空间进行了如旧修旧的改造,较好地保留原有的生活场景,而新生力量的注入并没有改变原有居民生活的状态,这样的融合方式使得空间既有新思想的汇入又兼顾了文化在地性,无不都成为宣传平遥古城文化的小窗口,有利于在地文化的传承。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游客与居民的互动空间,都使两者相互联系。游客的到来,使平遥古城居民开阔了眼界,接受了新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促进传统文化与外界的交融;同时游客深入体验感知平遥历史文化,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感,也有利于平遥古城旅游业的发展。保护和开发一直都是对立的两面,我们需要的是找到两者间的平衡,既有利于传统民居的保护、传统平遥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游客深入了解晋中风情,获得较高的旅游体验感。虽然目前以三种互动空间模式为古城发展提供了思路,但是在“文化+旅游”趋势的语境下应该更多地关注在地居民的文化需求,关注与文化在地性的融合,使得双方良性互动才有助于古城文化的传播,未来古城民居保护和旅游开发该如何仍需经过多方实践加以改进。

猜你喜欢

院落民居古城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八一作品
通海古城缀记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凝眸古城淮安
良渚古城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院落里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