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地人口经济承载力来看东白庄村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2022-12-28济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贾世勇
济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 贾世勇
实现乡村振兴,能够留住乡村人口、同时吸引外来人才是关键之一。发展什么产业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发展什么产业可以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人口?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一、外出打工的陈宪伟
2022年春节期间,与平阴县孝直镇东白庄村部分返乡人员见面交谈,当问到从包头市返乡的陈宪伟为什么离家那么远去打工时,他说,“没法呀!家里有个上高中的儿子需要花钱,家里的地媳妇能种,自己在外面可以多挣一点钱,要是在家能挣足够多的钱谁想背井离乡?”47岁的陈宪伟跟着自家的一个亲戚长年在内蒙古包头市干装修工程,只在春节假期和农忙时回家,家里有年逾70岁体弱的父亲、48岁的妻子和在县城上高二的儿子,家里4亩多承包地每年有3万元的收入,他打工的收入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陈宪伟的例子具有代表性。
统计显示,2020年济南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32元,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1198元,占可支配收入的54.8%,人均经营性收入7532元,占36.9%,人均消费支出12947元[1],恩格尔系数30.1%(2019年)。东白庄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与济南市农村居民人均数相当。同期,济南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329元,人均消费支出34391元,恩格尔系数23.8%1。农村孩子在城里中学和大学上学,消费支出向城镇居民看齐,远高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农村父母的经济压力较重,寻求农业种植之外的货币收入是必然选择。
二、东白庄村的基本情况
平阴县孝直镇东白庄村位于孝直镇驻地东约10公里的汇东平原地带,全村247户,1040人,耕地1400亩,人均耕地1.39亩,有悠久的蔬菜种植历史,村内没有白姓人家,村名来源于泰山碧霞元君白侍郎的传说。东白庄村是典型的平原农业村,土地肥沃、水热条件优越,田畴相接、村庄密集,交通便利,但是农业资源条件单一。本村占地1711亩,除去耕地、宅基地、道路之外,几乎没有“四荒地”和多余的建设用地,发展空间有限。由于严格的环保要求所限,东白庄村现在已经没有民营制造企业和个体户企业,居民收入以农业种植、农产品销售和外出务工为主。东白庄村原来是粮棉高产村,从三十多年前开始,由农民自发、党支部引领,逐步发展成为以种植土豆、春玉米和大白菜为主的蔬菜种植专业村,是孝直镇“三作三收”循环农业的典型代表,引领一时风气,曾经是当地有名的富裕村。近年来,全国土豆种植面积扩大迅速,产量增加,价格下降,土豆种植产业增产不增收,东白庄村再次面临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选择。
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1日,东白庄村户籍人口934人,0-14岁126人,占比13.49%(山东省18.78%,济南市16.44%);60岁以上245人,占比26.25%(山东省20.90%,济南市19.96%);65岁以上187人,占比20.04%(山东省15.13%;济南市14.07%)[2];70岁以上102人,占比10.9%;15-64岁劳动力人口有620人(占比66.45%),其中在本村务农为主的有300人左右,学历以初中为主,小学和高中及以上学历是少数;长年外出务工和陪读人员300多人,到国外务工4人,学业有成的年轻人都选择在城里就业和落户。东白庄村户籍人口平均年龄超过44岁(中国人口七普平均年龄38.8岁),以务农为主的男劳动力几乎没有42岁(1980年以后出生)以下的,45—60岁年龄段男子是务农的主力。东白庄村户籍人口明显表现为超老龄化和超少子化(实际居住人口情况比通过户籍人口统计数据表现的还要严重,例如全村小学生人数应该有50多人,实际每天坐校车的只有17人),劳动人口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劳动技能主要靠言传身教和自学。
三、东白庄村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和土地人口经济承载力
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是按照所研究区域土地能够生产的农畜产品数量,并根据一定人均营养标准来计算研究区域能养活的人口数量。较多采用的计算方法是,将土地所生产的农畜产品换算为人们生活所需要的热量和蛋白质,按人均日营养所需热量和蛋白质来计算。东白庄村地处平原,水热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种植,一年可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两季粮食作物,并且实现了耕播收全程机械化。平均每亩地每年可以收获550㎏小麦、650㎏玉米,1400亩地可以收获770000㎏小麦、910000㎏玉米。100g小麦可食用部分可提供热量338千卡,蛋白质12g;100g玉米可提供热量332千卡,蛋白质8.5g。每日人均消耗热量2500-3000千卡、蛋白质70-90g。按照每日人均消耗热量2800千卡、蛋白质85g计算。1400亩地每年收获的粮食提供的热量可以满足5500人一年的消耗,提供的蛋白质可以满足5470人一年的消耗。5470人就是东白庄村这1400亩地全部种植粮食作物时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东白庄村的主要产业是土豆、大白菜等蔬菜种植业。东白庄村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土豆,土豆的种植模式有一膜露天种植、二膜种植和三膜种植。从2020年开始,东白庄村以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发展冬暖式大棚种植高附加值蔬菜,成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2021年,在工作队专项产业帮扶资金的扶持下,东白庄村扩大冬暖式大棚建设规模,现在已经累计发展到20个大棚、占地120余亩,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平原地带适合粮食作物的集中连片种植,村合作社流转200多亩耕地种植小麦和玉米,也成为东白庄村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现在,东白庄村同时存在以上五种种植模式,其中以二膜拱棚和三膜大棚的三作三收循环农业种植模式为主。
在所有农畜产品都可以货币化的前提下,单就一个面积有限的村庄而言,真实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可以简化为土地生产的农畜产品能够产生的经济收入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可称为土地人口经济承载力。农村居民超过60岁可以领取国家发放的基础养老金,东白庄村的老人们平均每人每月可以领到200多元,全村每年可以领取这部分资金总计60多万元。困难人群可以领取更多的困难补助金,能够解决特殊人群的生活问题。由于上面的数值相对固定且数值较小,表1中在土地人口经济承载力计算时没有考虑这方面的影响。
四、东白庄村土地人口经济承载力分析
(1)通过上表可以看出,随着投入的不断增加,单位面积的土地收益增加,土地人口经济承载力也不断增加。种植粮食作物投入最少、机械化程度最高,但创造就业少,经济收入最少,土地经济承载人口最少,与理论计算得出的土地人口承载力数值形成明显的反差,多出的数值就是乡村农业种植做出的社会贡献;二膜棚、三膜棚三作三收种植模式投入适中,收入适中,土地经济承载人口也适中;冬暖式大棚投入最大,收入最高,土地经济承载人口最多。
按照东白庄村五种种植模式实际种植面积,可以计算出现在村里1400亩耕地预期每年的经济收入为:630*0.05+924*0.572+1288*0.142+2338*0.086+280*0.1 5=986(万元),如果只是解决温饱问题(人均年收入0.9万元,恩格尔系数55%,这个数据是通过统计当地412个样本计算得出的),东白庄村的1400亩耕地承载1100人不成问题,但是要达到济南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上(人均年收入2.1万元),则只能承载470人(这个人数加上就近务工的村民人数就是东白庄村的常住人口数),若要达到济南市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人均年收入5.3万元),只能承载186人。
(2)通过上表1,可以清晰地找到东白庄村的产业发展选择从以种粮为主到二膜拱棚、三膜大棚三作三收模式进而到冬暖式大棚种植模式为主的原因。在解决了温饱、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下,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哪种产业模式能够产生更高的经济收益,就能够留住更多的人口,人们就会选择哪种产业模式。
(3)通过表1,可以找到东白庄村大量年轻人到外地谋生的原因。本村土地和产业不足以承载她的人口,人口必然会外溢。外出闯世界的首先是年轻人,留下老弱和部分精壮留守家园。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老于斯、葬于斯、魂归于斯。乡村的人力资源和资金单向流向城镇,支撑着年轻人在那里打拼。乡村年轻人口持续减少、资源不断外流、乡村产业升级缓慢、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表现是乡村的衰败。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乡村的衰败”也是乡村的扩张,人们走出农村家园到国内的城镇去就业、到国外去挣钱,去安家落户,一个千人级别的村庄,村民的足迹可以遍布半个人类大陆,这在几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走出乡村的几亿人口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改变了中国城镇的面貌,也同时深刻改变了中国乡村的整体面貌。乡村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理性。期待达到中产甚至富裕的人们,能够回到他们出生的地方、去到他们梦想的地方,为乡村的发展出力献策,共同建设更加美丽的乡村家园。
(4)通过分析数据,可以找到东白庄村的人们对土地流转兴趣不高的原因。在当地,流转土地每亩每年可以收入1100元钱,自己种植每亩可以收入7000—8000元钱,只要家里有劳力又不能外出打工的,人们大多选择自己种地,人均1.39亩地可以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如果勤快一些,正值壮年的夫妻二人种植20多亩地即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除去支付给别人的承包费和劳务费,可以保证上可以养老、下可以供养子女上大学和自己体面的生活。
(5)通过分析数据,可以找到农村老年人依然参加劳动的原因。农村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可以领到2000多元的养老金,如果土地流转的话,每人每年最多收入1500元,合计4000元,而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这些钱不够一年的饭钱,更不要说其他的花费。老年人自己如果没有积蓄,仅凭这点收入过活,要么饿肚子、要么去要饭。现实情况是,人们把家里的钱大都拿去建新房、供子女上学和供子女买房去了,农村老人大多没有多少现金积蓄。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农村老人虽然住着漂亮的房子,但是只要有劳动能力,就会下地干活或者去打工,这不仅仅是勤劳的习惯使然,这也是生活所迫;这是未富先老的表现,也是当地农村普遍的现象。
五、东白庄村产业发展选择及面临的实际问题
现在,投资少、建设方便、回本周期短的二膜、三膜土豆棚种植模式是东白庄村产业发展的主流,都由农户自己建设。投资大、占地多、建设周期长、回本周期长的冬暖式大棚主要由支部领办合作社建设。
从东白庄村这两年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冬暖式大棚产业的实践来看,这种模式可以产生更高的经济收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单位面积的耕地可以承载更多的人口,是农村产业升级的一条可选路径,是留住乡村人口的不错选择。
发展冬暖式大棚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资金难题。因为前期投资额较大,东白庄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难以承担,如果没有工作队专项产业帮扶资金扶持,村里不敢建设这么多的大棚;二是用地难题。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导致耕地碎片化,一户几亩地分为互不相连的4-5块是常见现象,因此,必须发挥村两委的组织和引领作用,流转整理出大片耕地,才能集中建棚、完善配套、形成规模。即使有经济基础的本村农户想建棚也必须加入合作社;三是技术和管理难题。东白庄村的人们习惯了粗放种植土豆、大白菜等大路菜,对于需要专业技术的冬暖式大棚的种植和管理仍是门外汉,请老师交学费是不可避免的;四是销售问题。再好的菜,卖出去才能产生经济效益。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产量必将大增,通过合作社自身的力量去扩展销售渠道、开拓更大的消费市场是必然面临的问题。
六、结束语
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对象是由若干内部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的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单一从某个要素来考虑资源的承载力是不全面的[3]。但是通过研究一个村的土地人口经济承载力,可以更深一步认识乡村人口流动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合理解释乡村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象。
中国的乡村,从来都是百业并举,单一的种植业发展模式只是一时选择和受外部条件约束的结果。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产出逐渐增加,理论上土地的人口承载力也在逐渐提高,但是,在现行环境下,土地的人口经济承载力在相对下降,乡村人口的持续减少是大趋势,直到达到一种动态平衡才能停下来。留下来的人们,要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寻求最好的和最合适的发展路径,他们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走出乡村的人们要努力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期待有一天他们能够回归故里、报效桑梓,发展产业、共同富裕,他们能够为乡村振兴锦上添花,甚至必将成为乡村振兴事业的接班人。
中国的乡村是原生的、是活的,有自己的生长机制。中国的乡村振兴,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必然结果。我们应该做到:一不要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二不要悲观失望、人为破坏;三要创造环境、合理引导,深根厚植、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