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路径研究*
2022-12-28中共保定市委党校田雯
中共保定市委党校 田雯
一、保定市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外生动力
(一)京雄保具备一体化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北京市、雄安新区和保定市的地缘位置极其特殊,发展过程“唇齿相依”。在空间条件上,具有良好的交通设施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三地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空间一体化格局;在城市功能上,规划明确三地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互补性较强,形成功能一体化格局;在文化和科技研发上,三地构成了研发、承接、成果转化的一体化布局,相互之间共融性较强,这些都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可行性。保定市毗邻雄安新区,相比于外省和省内其他地市,具有地理优势,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二者之间相融较深。集聚经济学理论认为,当资源聚集在某一区域时,随着资源越来越聚集,形成到一定量时,资源的边际生产力和效率都会稳步提升。当资源逐步聚集达到一定量,并超过一定限度时,区域现有资源的不变资本能够容纳的可变资本能力呈减弱趋势,超过一定限度后,资源承载能力面临瓶颈。为了经济、资源等方面和谐相处,利益驱动机制使资源在距离城市中心区较远的区位上重新布局。京津保一体化的目标会在两地之间构建起对接通道,无论是资源、资本、人才还是产业承接都会对接顺畅,雄安新区的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带来的红利会扩散到保定市及周边,保定在享受发展红利同时抓住机遇,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也能推进京雄保一体化的城市体系协同构建进程。
(二)京雄保在一体化发展上所做的努力和成效
京津冀区域经济这一重要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首次提出的,概念一经提出,区域间的合作就一直延续至今。合作范围非常之广,涵盖了生态建设、交通建设、人才建设等方面,在合作过程中,也逐渐找到了适合各地自身发展特色的互补定位,这也为京雄保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做好了理论积淀。雄安新区发展之初,就将高标准、高质量一以贯之。如果将注意力放在几个数字上,启动区的面积只有30平方公里,但就只是这30平方公里的规划设计,招标范围覆盖全世界,参与投标共有183个国际国内顶尖团队,从这些高质量的设计方案中优选12个,经过反复比较优选,22个专项规划基本成型,历经几十次修改,最终形成了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规划纲要,这为后续的一系列高标准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我们可以看到雄安新区从设立初期就秉持着只为一张蓝图绘到底,不留历史遗憾的思想。与此同时,保定对自身的城市功能也进行了重新定位,城市经济、县域经济、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均以雄安新区的高标准为依据对接发展。北京市、雄安新区和保定市三地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交流,一批“中字头”“深字头”企业相继落户保定,在短时间内涉及科技产业、资金投资等相关数据得到大幅度提升,百度·保定智能汽车研发中心、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深保科创产业园和中电科涞水产业园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保定市和北京市、深圳市等产业创新强市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深。
(三)京雄保一体化发展的规划前景
2015年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2030年基本形成。保定市抓住区域一体化目标要求,将打好“北京牌”、举好“雄安旗”,在产业方面实现双重利好、基础设施方面共建智慧城市、生态方面协同发展、创新方面承接外溢效应、人才方面实现创意阶层、资本方面全渠道打开、开放方面共融“一带一路”建设,京雄保一体化发展的规划前景已全面铺开。
二、保定市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内生环境与SWOT分析
(一)保定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近五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中高速增长,稳居全省前列,通过分析一些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来看,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进出口总值在内的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位居河北省第一,包含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内的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位居河北省第二。其中,最能反映地区发展水平的全市生产总值指标年均增长6.3%,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尤其是在开局的2021年,生产总值年增长更是高达7.2%,位居全省第一;反映居民生活水平最直接的指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增长10.1%,位居全省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数据占规上工业总数近半数,达到了47.8%,高于全省28.8个百分点。能够反映地区在创新领域投资规模水平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2.1%,近几年居于河北省前列。
(二)SWOT分析
1.优 势(Strength)。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的自然禀赋优势。保定市东部逐步与雄安新区连接为保定的产业布局延链、补链和强链等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资源和历史人文底蕴方面来看,如果把保定市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资源和人文资源,历史气息较厚重,相比之下,西部则拥有较为丰富的生态资源,自然景观分布较广。因此,保定对接雄安新区过程中,可以形成不同的产业发展格局。西部地带因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康养娱乐为主题的“工作在雄安、康养在保定”产业群构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中部地带利用已经发展的先进制造、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可以逐步发展以都市农业、制造业和旅游业为主的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相应产业集群;与雄安新区连接的东部地区要结合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先行在生物制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方面进行对接,提供合理的生产力布局。交通便捷,拥有成熟创新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落实相关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入驻的载体承接优势。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的雄安新区在人才吸引及扩散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首先,京津冀、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人才都会自发向资源、资本聚集的雄安新区集聚,尤其是高端人才群体,形成高端人才增长极;其次,人才过多的集聚又会反方向向其周边地区,承接地区外溢,实现均衡发展。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保定市自然借助雄安新区的人才扩散作用会在原来基础上推动创意阶层形成。产业对接优势。目前,保定市还具有开发引进一批“中字头”“深字头”高新产业集群落户的产业对接优势,以及制定一系列利好政策体系的服务环境优势等。2.劣势(Weakness)。经济学中的增长极理论指出,在区域经济或产业发展过程中,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发展前期,以增长极为中心的极化效应占比较大,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聚集,人才、资源、资本的高度聚集会逐步在增长极周围形成综合优势明显的区域,这一高度聚集的增长极就在各方面带动整体区域的发展。雄安新区作为京津冀整体区域中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长极,发展之初必然会对保定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概括起来具体表现为:经济实力提升不快,发展质量不高;产业体系与京津融合不够,产业缺乏多点支撑;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不完善,科技人才支撑力不足;基础设施仍需完善等。3.机遇(Opportunity)。从发展阶段看,北京这一集中增长极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影响,已经从汲取养分的“虹吸效应”慢慢变化成为对周边地区开枝散叶般的“溢出效应”和“扩散效应”;长期来看,雄安新区的高标准、高质量发展散发“融合效应”。抢抓机遇的“保定之变”聚齐了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从发展机遇看,保定市目前已逐步融入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大潮,并在其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初期的“虹吸效应”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成长期的“融合效应”。融合效应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最重要的是出现在产业融合方面,即雄安新区的高端高新技术产业与保定市的产业,在融合过程中,显然保定市原有的传统产业无论是在生产规模还是生产方式方面都已不能适应雄安新区的高标准,为了适应更高要求的发展,就必须要倒逼自身的产品与服务结构升级;另一方面还有投资外溢性带来的投资集聚新机遇,产业聚集、人才聚集、投资聚集,随之而来的则是产业链的延伸聚集;除此之外,还有新型绿色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毗邻雄安新区的保定市为助力雄安新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的建设要求,就要在绿色产业的方方面面实现快速发展,包括绿色农业、绿色经济和绿色服务业等。从发展趋势看,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已成未来的必然发展方向,而且条件越来越成熟。4.威胁(Treat)。威胁主要来自省内除保定市之外的其他周边地区的竞争发展。省内甚至省外的一些区域都在对接雄安、服务雄安方面下大力气并展开研究。河北省其他市县也已经作出并启动了相应规划设计。虹吸效应带来的影响,短期内,雄安新区短期内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优势资源与人才会率先向雄安聚集;另一方面,挤出效应带来的影响,在固定资源分配中,保定市的份额减少,为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短期内保定市的财政拨款、转移支付、项目立项数量将会有所下滑。
(三)综合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保定市打造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聚齐了天时、地利、人和,恰逢其时。在当前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及保定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大背景下,保定市要做大做强,就要提高与雄安新区之间对接的传导性和可容性,由低技术、低品牌、低质量、低循环、低开放、低共享向着高技术、高品牌、高质量、高生态、高开放、高共享的更高层次转型升级,建立京保雄一体化协同发展体系。
三、保定市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措施
1978年12月以来,在党中央的历次大会上,多次强调了在经济发展中新区建设的重要性。深圳经济特区与上海浦东新区均设立于改革初期,分别作为了沿海改革开放的第一响,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沿海向内陆渗透的第一响,也都享受到了初期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红利;而雄安新区的设立,则处于改革攻坚期,重要性不言而喻,意义也与之前大为不同。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和浦东发展思路是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而当今的雄安发展思路则是以创新促发展。雄安新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为此,保定要加快实现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进程,走符合保定具体特征的发展路径。
(一)创新优势互助
在创新领域的指标数据中,雄安新区较为突出的是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了6.0,这一指标数据与北京相同,超过了上海、深圳和广州,属于世界领先水准。基础研发经费占比是个比较新的指标,18%的指标值也与北京保持一致,这表明未来的雄安新区在高端高新产业发展过程中,除了结果、过程创新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注重源头创新。通过模式借鉴实现制度创新、承接技术外溢实现高端发展、两地优化连接实现区域共赢。保定利用雄安新区这种集群内和集群间外溢效应和技术创新的规模效应,促进自身产业集群生态链的创新建设。
(二)产业优势互补
优势产业高位嫁接,高新产业高质延伸。在近两年的保定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无论是在2018年倡导的构建“253新型制造业体系”还是2019年主抓的强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体强实力,都证明在产业发展上保定不断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力度,重视传统产业升级这一重要方面,积极打造雄安协同保障高地。为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找准保定市自身定位,特提出突出实体经济,在产业转型上开新局。雄安新区的发展将在抓好重点产业、提振县域经济和壮大民营经济三个方面助力保定产业发展实现弯道超车,实现区域间的产业优势互补。抓好重点产业方面,构建“医车电数游”五大优势产业集群。特别是利用安国中医药产业园的独特优势,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集群。推动建设以肿瘤治疗为主的国际医疗基地,使得相关人群不用再到北京去寻求先进的技术、医疗资源,愿意留在保定养老。提振县域经济方面,需要分县域的因县制宜,着重做优区域特色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和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作为传统产业中的佼佼者高阳县纺织业,源远流长,始于明末,新中国成立以来,更是因为中国毛毯之乡闻名海外。但其在生产过程中有个环节对水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就是印染环节。高阳县距离雄安新区仅40公里,雄安新区的高环保要求和高标准建设要求成为高阳纺织业的致命点。因此,高阳县寻求产业改造提升,目前该县是河北省唯一一个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打造纺织产业各个环节的循环发展模式。此外,高碑店被动房建筑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也在低能耗建筑标准方面持续实现突破,并在欧洲得到大范围推广,未来将会实现更高质量的建设,降低建筑用能,形成一体式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全产业链集群。壮大民营经济方面,保定市全面深化与驻保央企的合作,持续推进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越来越多像长城汽车、奥润顺达和乐凯的民族品牌。
(三)绿色优势互惠
实现助推雄安新区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对接高标准绿色生态指标的要求,就需要倒逼保定市加大力度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加速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的全方位协调发展。保定市大力强化水污染治理、深化大气污染防治、继续加强增绿造绿。唐河污水库是20世纪70年代保定市为存放截留下来的排进白洋淀的污水而修建,污水库的库尾距离白洋淀仅有40公里。随着白洋淀污染日益严重,污水库使命直到2017年6月才彻底完成,比建立之初预计时间整整向后推迟了40年。40年光景带给唐河污水库的是工业垃圾、冶炼残渣、垃圾成山、臭味扑鼻。为了符合雄安新区绿色发展的高质量要求,保定市开展两期重点治理工程,后期治理工程还包括场地复原和生态修复工作,如今的这片区域早已绿树成荫,从恶臭的污水沟成为最有说服力的环保教育基地。
(四)资源优势互享
雄安新区作为京津冀地区最大的人才聚集地,尤其是高端人才聚集地,对周边地区尤其是与之毗邻的保定市,扩散效应的影响远强于其他地区。保定市会借助雄安新区的人才扩散作用会在原来基础上推动创意阶层形成。为此,保定相继出台关于人才引进及重视保障的若干文件,具体措施包括物质补贴、奖励,政策扶持,福利保障等方面,既要让人才引得进,还要使人才留得住。
(五)发展优势互融
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整体融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以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融入一带一路时代大潮中去。辐射带动保定市区周边县域地区开发建设,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建设更高质量地产业集群,争取早日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全国范例。
(六)金融优势互利
优化营商环境,软环境和硬实力两手齐抓。通过多种措施,逐步放宽资本导入渠道,提高可容性,利用创业投资引导等多种方式共享雄安新区释放的巨大投资红利,提升自身的区域金融优势,形成一体化发展。
(七)治理优势互升
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积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保定,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与幸福感。保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通过与雄安新区共荣、共通、共享,早日建设成为新一代宜居宜业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