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在“智慧-互助型”养老新模式中的实践探索
——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
2022-12-28北京城市学院高莉宋利
北京城市学院 高莉,宋利
一、当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和现状
目前,我国老年养老模式分为家庭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模式以及居家社区养老模式,笔者对当前主要养老模式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发现随着当前国内老龄化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也更加多元化。
(一)家庭养老模式的服务局限性
家庭养老模式是指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由自己照顾自己养老,或者是由家中的亲戚、朋友们负责照顾他们日常生活,这种模式广泛存在于中国广大的农村、普通的家庭,是目前中国最常见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模式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了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但是由于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协助护理和老人的自我护理,无法有效地立足于老年人的生命周期,很难为老年人提供全过程、全链条的健康支持和服务。
家庭养老在中国养老服务体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随着为老年人服务质量的提升,对家庭养老的认识偏差、社会供给不足等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胡晨(2016)认为家庭养老的弊端主要归纳在老年人生活负担加重、日益受到家庭结构的不利影响,使得老年人的生活难以得到足够的照顾、缺乏精神慰藉。[1]李连友、李磊(2019)认为形成家庭养老的困境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人口转变,家庭规模小型化、代际关系简单化,致使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冲突升级、家庭养老供需平衡被打破、养老功能运行失效。[2]黄健元、贾林霞(2019)认为由于老年人失能、失智情况的出现使家庭养老在专业养护方面缺失,导致家庭养老社会规范空白。[3]由此可见,目前,由于家庭养老缺失专业的健康服务和护理服务,子女在护理方面的负担很重,导致老人精神上难以获得慰藉、健康上得不到有效护理,造成家庭养老很容易处于老人自我养老的窘状。
(二)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性困境
社区养老模式虽然有其优势,但还未得到全面的推广和普及,所以机构养老的补充保障作用尤为重要。机构养老承担着“三无”、贫困老人和其他老人的托管养老任务,发挥着兜底作用,体现着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但是机构养老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大多数养老机构均采取完全不同于自由家庭生活的组织化管理方式,具有其院舍管理的弊端。养老机构的床位空置率高、人情味单薄、服务质量和水平低等,使得机构养老陷入发展的困境。
按照类型划分,机构养老分为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两者都具备一定的自身优势,但也面临一些问题。王莉莉(2014)分析了中国在发展养老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机构定位不清、床位的数量性短缺和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服务内容单一、扶持政策不到位,这些因素制约着中国养老机构服务业的整体发展。[4]韩烨,江泫静(2021)认为公办养老机构存在床位紧张、大型民办营利性机构入住饱和、小型民办非营利机构“门可罗雀”的困境。[5]李玮彤,宋玉磊等(2019)认为国内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质量存在评估量表过于单一、养老模式机构老年人生活质量较低的情况。[6]由此可见,机构养老的集中供养模式下存在老年人情感慰藉偏少、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机构养老也对入住老年人构成严重的社会隔离效果,造成其生活质量较低的情况。
(三)居家社区养老模式的融合性问题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作为机构养老的补充部分,逐渐在社区居民中推广开来,解决了部分居民不能随时陪护在老年人身边照料其生活的实际问题。而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过程中,养老服务企业遇到和面临很多问题,使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陷入困境,导致开展业务艰难,无法盈利创收,投入没有回报,服务难以持续发展的窘况。相比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更具地缘及人际优势,但社区养老更多依赖社区规划、社区服务人员对待养老的态度,具有间断性、不稳定性。
宋文雪(2019)在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中发现服务覆盖范围较窄、多元供给主体功能未充分发挥、服务内容比较单一、资金来源不稳定等问题,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组织、家庭多元供给主体的作用。[7]梁海艳(2020)认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来源有限,产业化水平低;缺乏专业化管理;服务项目过于单一等问题导致其在社区无法有效的实施。[8]范方春,吴湘玲(2020)认为关注、考察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实际执行,有着极大的理论空间和现实必要性,需要融合到社区实际的服务体系中。[9]由此可见,社区居家养老对服务提出了较高要求,从国内的社区居家养老现状来看,财力和人力不足仍是困扰服务质量和设施完善的重要瓶颈。而在倡导大健康环境下,如何开展医养结合型服务项目,融入社区居民实际生活,才是解决融入性和推广性难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以上文献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在信息化高速发展和健康养生理念背景下,娱乐和养生已经成为许多老年人追求的理想生活,多元参与的养老服务理念和全链条式的养老服务模式已经成为一个潜在的需求。传统的养老模式在当前环境下存在着适用性、发展性和融合性上的困境,而整合这些优势和资源,逐步实现养老服务的社会化、智慧化和多元化,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养老服务资源结构性短缺、劳动密集型养老方式困难重重的必然选择。
二、西城区“智慧-互助型”养老模式的实践探索
当今社会的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正在飞速发展,如何把这两者与人口老龄化结合起来、推动智能化健康养老发展,是当下和今后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议题。“智慧-互助型”养老模式,是利用智能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养老互助体系、缓解信息融通不畅、养老资源闲置等一系列问题,将国家、政府和社会投入的养老资源充分利用。其中的“智慧”是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实现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水平;“居家”是指老人可以在家里他们所熟悉的环境内享受养老服务;“互助”是指身体较健康的低龄老人或青年志愿者,为高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待自己老后也可享受他人为自己提供的志愿养老服务。
根据《北京市2020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北京市西城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已达北京全市第三。北京市西城区是全国42个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之一。笔者曾在北京市西城区G机构担任社工,在专业实习和实务实践中发现,西城区作为首都核心功能区,在受人口密集、空间狭小等因素的制约下,产生了多样化的养老需求,经过几年的服务探索,西城区在网络新媒体资源的载体下,结合社会工作服务的优势,逐步探索出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
(一)打造智慧养老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目前,西城正就老年餐桌、安宁疗护、巡视探访等养老服务制定完善标准,依据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紧密结合老年人照护需求,联系家庭照护困难实际,构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就近精准化的服务,满足了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截至2019年,在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建成的G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智慧养老平台已汇集辖区内5600多位老人的基础数据;为673名老人提供了入户健康体检服务,并全部形成互联网电子健康档案;以服务失能老人为重点,为87名老人定制了个性化的服务套餐,提供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社区养老驿站以“互联网+”智慧养老平台为核心,基于GIS地图实现“人房关联”,构建起了养老服务“一张图”,在此基础上以老人需求为核心,为老人建立服务档案、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套餐、配备“养老管家”、真正实现了“一户一策、一人一案”的精准服务。
(二)融合养老服务优势,完善居家智慧养老
西城区在2021年5月正式启动了“家庭养老床位”试点项目工作。试点家庭的适老化居家环境改造包括适老化辅具和智能产品、适老化家具等近百余种内容选择。通过参与老年人智慧互助服务平台,与社区养老驿站或养老院通力配合,最大程度保障老人居家养老舒适性及安全性。组织社工机构对北京市西城区的社区老年人的周边家庭生活环境状况进行评估,尤其对老年人自身生活能力的评估,形成了一系列服务清单,包括对健康状况、精神状态、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煤水电使用安全等方面进行记录评估,重点关注老人居家生活中的安全,通过向80岁以上高龄、空巢、独居老人提供巡视探访服务,多角度联动低龄老人参与互助,同时,参与的低龄老人会定期接受专业培训,例如对心理健康、身体照护方式、突发疾病抢救、养老助残设备设施使用等多个方面进行学习,逐步完善居家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三)汇聚社区多元力量,构建互助资源体系
西城区的智慧养老不只是技术软硬件的推广和使用问题,更重要的是由谁和如何使用的问题,也就是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平台建设问题。笔者发现,西城区智慧养老还十分重视社区为老组织和社工机构的力量,发动助老团队和志愿者参与社区为老实践和助老文化营造。例如,服务对象可以通过智慧互助服务平台预约助老团队上门服务,每一个居家的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单一或多项、短期或长期的服务,缓解居家照护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可以通过参加社区和社工定期组织的兴趣性、支持性小组和社区主题活动来提升自我效能,完善社区朋辈支持网络。同时,在社区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社区居委会、社工机构、养老驿站、辖区单位和周边爱心企业也联合起来,定期组织社区养老服务公益日活动,积极参与“邻里守望”“爱心助老”等助老志愿活动,为社区老年人群体提供预防性、便利性和发展性服务,提升社区养老生活的质量。
北京市西城区利用已有的养老服务布局,通过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发挥社工和社区组织的力量,将“智慧”和“互助”理念逐步融合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探索多元参与社区治理服务体系下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同时,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设施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形成一系列政策保障体系和居家养老服务措施办法,使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辐射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让辖区老年人都能享受政策普惠、服务多样、设施覆盖、信息智能的养老服务。
三、社会工作在“智慧-互助型”养老模式中的应和为
(一)“智慧-互助型”养老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北京市西城区智慧养老体现了养老服务由人工化向智能化、自动化的转变,提高了养老服务的便捷性与准确性,是我国养老服务业与时俱进的表现。相比于传统养老,智慧互助养老的优势体现在大数据收集存储、需求发现与智慧化决策以及服务从供给端精准投放到需求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能优化养老资源,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水平。同时,智慧互助养老模式作为三种传统养老模式的补充和改进,其包容的理念和服务体系可以吸纳专业社工、社区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队伍的参与,发挥其在社区为老服务中的优势,从而使养老资源配置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
(二)“智慧-互助型”养老模式的社工角色
老年群体是社会工作者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社工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心理慰藉、情绪疏导、压力缓解方面等服务,为老年人群提供物质和情感支持,协助其增强自我认同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北京市西城区智慧互助养老服务平台的构建,离不开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应用中的持续改进,如通过收集反馈信息,从而集成老年用户意见、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并持续测量智慧养老平台的绩效表现、老年人技术使用意愿及偏好调研、老年人网络社会参与及低龄老人志愿服务倾向等。因此,在“智慧-互助型”养老模式中,社工可以扮演多重角色,不仅应是好的支持者、治疗者、服务提供者,而且也要是资源整合者。通过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开展朋辈支持小组、孵化老年志愿组织和协调多方资源,参与养老服务中,持续发挥专业力量。
(三)“智慧-互助型”养老模式的未来探索
在当前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背景下,“智慧-互助型”养老模式通过改变信息交流传递方式、整合多维度数据,提供可视化的分析和多方位的决策管理,提升管理过程可视化,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人才支持,缓解了照护队伍不足的问题,能够有效弥补机构养老服务组织化水平较低的困境,同时也能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融合协同发展,毫无疑问,“智慧-互助型”养老模式是一种对新型养老理念的践行者是养老服务变革的产物,但是由于还处于探索阶段,仍然面临一些问题需要持续的探索和解决。
“智慧-互助型”养老模式的执行需要融合信息平台和社区多元力量,这对社区的信息技术支持、养老驿站平台、社区志愿组织和社工机构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在部分社区社会组织不足、资金支持不够和社工参与力度较低的地域还存在一定的实施难度。同时,信息化的建设和精细化的档案需要依托困服所等社工项目的力量,协助开展信息收集和材料整理等工作,并对部分困境老人提供支持服务。因此,社工的参与力量和服务质量也成为促进该模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加持。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智慧互助养老模式势必给养老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改变,但是未来发展之路还需要持续的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