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成效与关键点

2022-12-28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柳晓宇

区域治理 2022年32期
关键词:分配制度分配公平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柳晓宇

分配是构成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高低,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分配制度是否合理且高效。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先后发生多次变革,在一次次变革中,党中央结合发展实际,逐步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入分配制度在关键领域起到关键作用,解决了我国许多经济难题。但当前收入分配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以往改革过程中寻找经验,找到效率与公平的最佳平衡点,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收入分配制度随着现实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几次改革与调整。由于我们党缺乏建设经验,改革初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偏差,背离了实际,但党中央及时总结教训,予以纠正。改革开放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走入正轨,收入分配制度初步建立,在改革过程中,劳动要素始终作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成为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困境,收入分配制度等经济政策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现实经验。因此,我们只能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中以及苏联的建设经验中寻求发展道路。为了尽快提升我国工业化水平,为工业化提供充足的原料,我国在解决农村土地分配问题后,开始着眼于对农村的生产改造。农业合作社采取计工取酬的方式,即通过劳动量计算工分,按照规定领取相应报酬,初步实现了“按劳分配”。城市则在没收官僚资本后,开始废除供给待遇制,逐步实行计件工资制,在按劳分配原则指导下,初步体现出了劳动差异。后来又实行了等级工资制,这一制度使劳动者的熟练度、水平高低以及文化程度等都成为影响其工资水平的关键因素,使工人工资收入呈现出了等级差距。

1956年,“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被提出,这一方针还较为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现状。但1958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的提出则是一次路线偏移,急于改变落后面貌进而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在这一背景下,工资制逐步被供给制取代,平均主义的浪潮掀起。由于迫切想要改变经济落后局面,加上缺乏建设经验,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教条式理解,经济工作重心出现了偏移,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受挫。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受挫后,党中央迅速调转方向,及时止损。1978年,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同时也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节点。“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2]。党中央开始狠抓经济建设,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也开始扭转平均分配的局面。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贯彻,土地由农民们个体经营,除了必须上交国家的以外,富余劳动产品可以由自己来支配,这种自己当家的满足感极大提升了农民的积极性。城市则着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政策支持下,企业开始探索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贯彻“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将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与职工的个人经济效益挂钩,通过效益相关鼓励工人们的生产与创造,同时在企业中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工资差距。

从党的十三大开始,收入分配制度逐渐打破单一格局,党中央明确指出可以“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2],允许劳动要素以外的生产要素成为分配的影响因素。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也被提出,这意味着除了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在制度层面被确认。

党的十五大提出按生产要素分配,将生产要素纳入分配过程中影响利益划分,但这时对生产要素的界定还存在不足。这一不足之处在党的十六大被完善,随着社会进步,生产要素的范围逐渐扩大,资本、技术、管理等都被包含其中。党的十七大之后,生产要素成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中的关键点,其重要性再次被强调。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收入分配制度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这一转变意味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居民收入、城乡发展等差距,且出现了差距较大的局面。基于此,国家继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优化顶层设计,解决这一突出矛盾。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4]。此外,还突出了在资源配置中,市场所具备的不可比拟的决定性作用,这有利于个人收入在市场调控下的分配中更加公平。除此之外,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出。这一制度旨在通过工资制定公开化、透明化,提升利益主体的参与度,协调各方利益,达到共商共赢的效果。这体现出我国已经扭转过去只关注分配结果的理念,同时将目光关注在分配过程中,使分配过程更加合理且规范。此外,收入分配制度在法律法规层面也不断完善,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分配领域实现了法治化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3]。按要素分配被划分为体制机制,除去了其中掺杂着的制度因素,将其与社会主义的融合合理化。此后,收入分配制度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要素增添了知识、数据,收入分配制度更加细化且规范化,并且在实际应用中仍在不断探索。

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效

(一)劳动者积极性提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在多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党和国家逐渐找到了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点,对于二者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将这种认识应用到经济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不断优化。在效率方面,平均主义被取代后,“大锅饭”消失,新的收入分配制度通过劳动水平的差异使得工资收入出现层别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不充分”的问题。在公平方面,党中央认识到只有坚持公平理念,效率才能够得到保障。同时,分配公平能够适当地缩小差距,包括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等等,解决“不平衡”的问题。劳动者自身积极性的提升,必定会增加其个人收入,同时带动所在企业的生产发展。反之,企业辐射个人,在现有收入分配制度的导向下,整个行业会取得长足进步,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促使居民收入普遍增加。

(二)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通过对农村以及城市的收入分配制度进行调整,实现农村、城市经济的同步发展。农民投入生产带来的是更多的农副产品,扩大了农业产品供给,同时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企业内部劳动者个体积极性的提升带来的是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竞争的作用下,行业的整体发展则推动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纵览全局,我国经济发展整体上一直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从积贫积弱到大国崛起,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即使在疫情的冲击下,我国也能凸显出优越的经济缓冲与增长能力,这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不具备的。同时,我国减贫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全部贫困县摘帽,绝对贫困人口消除,脱贫攻坚到达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意味着人民生活的根本改善,这是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现实效果的最佳印证。

(三)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真正落实共享发展理念

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的引导下,我国分配体制改革有效地缩小了收入差距。一方面,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在分配体制改革下,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时,在政策支持下,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再局限于现有土地,而是拥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农村居民收入大幅跃升,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另一方面,地区收入差距缩小。由于东部地区具有地理优势,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尤为明显,地区发展不平衡成为重要问题。随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政策的相应倾斜,我国地区收入差距逐渐减小,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不断下降。此外,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况有所改善,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离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越来越近。

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关键点

(一)与所有制改革相衔接

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两次“伟大飞跃”,离不开生产力快速发展这一物质基础。不可否认的是,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器,它推动着经济“蛋糕”越做越大,从作为补充到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会被改变,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命脉的掌握者,这是多少次经济制度改革都不能撼动的。所有制改革后,会引发收入分配制度做出相应调整,二者的发展演进息息相关。非公有制经济引发生产条件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占比上升,进一步影响分配方式,使得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开始并驾齐驱。还要注意的是,与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相适应,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也绝不会被动摇。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按劳分配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根基”和“主脉”[5]。在未来的经济改革中,收入分配制度与所有制也将继续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紧密衔接。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无论是所有制关系的调整,还是分配方式的变革,其根本都是为了提高效率与公平,并使二者呈现出协调发展状态。在收入分配制度多次改革的过程中,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探讨与研究是无法避免的,以往只顾效率、不管公平的理念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公平更加注重,这是党和国家对二者的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我国改善经济极度落后局面的迫切要求下,效率优先成为重要原则,效率地位的提升带来了生产力的极速发展,但同时也衍生了诸多社会问题。为避免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党中央重申公平的重要性,强调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此时,效率仍然处于首要位置,公平则是被兼顾一方,因此,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公平被忽视的问题,容易引发分配秩序混乱。在此背景下,党和国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维护公平公正,公平被摆在了从未有过的重要地位上。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入,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仍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并且贯穿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始终,这是关系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

(三)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在越发完善的分配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起着坚强的领导作用。首先,通过总结历史发展经验可以发现,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经济制度日益完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这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也是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最有力依据。其次,党具有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自觉意识,这是由其自身性质决定的。“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6],对公平的捍卫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无私本性,这种本性驱使其为人民利益奋斗终身。最后,党具有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能力。通过了解人民分配需求,党顺应社会发展趋势,采取实际行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将话语转化为行动,具有非常高的执行力。更为重要的是,党能够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通过集中统一领导及时调整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收入分配制度,从而保障经济平稳发展。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无论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都为党提供了“以民为本”的理论精华。经历百年风雨,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永远不会改变。作为经济发展成效的试金石,人民满意度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根本关注点。在已有改革中,无论是对效率与公平的强调,还是对“按劳分配”的牢牢坚持,都是为了提升人民的满意度,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种人民导向是以往经济成就取得的深层奥秘,在新征途上,我国经济制度必将继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仍需深化改革,“以人民为中心”是未来的必由选择。

猜你喜欢

分配制度分配公平
公平对抗
客家古村落共有财产分配制度研究——来自闽西培田的调查
1种新型燃油分配方案设计
笨柴兄弟
Crying Foul
遗产的分配
必须公平
精细绩效管理与医院科室分配制度改革
精细绩效管理与医院科室分配制度探讨
医院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的优化方式分析及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