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塑造城市特色
——以惠州市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2022-12-28惠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夏姣
惠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夏姣
诚如芒福德所言“城市都具备各自突出的个性,这个性是如此强烈,如此充满性格特征”,每个城市都有其特色。有些城市因山河湖海而魅力无穷,如山城重庆;有些城市因历史文脉而光芒四射,如古城西安。城市特色源于城市发展的自然和历史积淀、城市的格局和形态肌理、城市建筑与环境的有机融合。城市特色包括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塑造”。先天的“禀赋”是城市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的特色,自然资源环境铺就城市风貌的底色,历史文化背景造就城市特色面貌;后天的“塑造”则是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城市是生长的机体,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城市格局,社会的发展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一、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性
我国有千年未曾中断的城市文脉,曾经有许多风貌各异的巍峨城池、古城水乡和塞外边关,这些或威严、或婉约、或豪迈的城市风貌令人流连忘返。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规划理念的引入,不少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缺少对城市自然环境资源、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无法融合到规划中,导致规划流于形式、手法雷同,造成城市景观和生态建设的千城一面,城市特色缺失。
近年来,城市风貌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打造城市特色风貌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体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强城市特色的研究,目的在于挖掘、创造、维护和保育城市特色,塑造鲜明的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竞争力[1]。新时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向上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往下指导近期重大绿地项目建设、下一层次建设规划的编制的重要依据。强调塑造城市特色的绿地系统规划以城市自然资源环境为底色勾勒城市发展结构肌理,融合历史文化和民俗风貌到城市空间环境,更好地引导城市总体的规划与建设,再现风格迥异、各得其乐的不同城市风貌。
二、绿地系统规划中利用自然资源塑造城市特色的探索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本底,城市与自然的和谐,构成了中国所有城市最基础的特色。城市与自然相依共生,城市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是保护和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城市自然特色的体现,在于尊重自然。因此,尊重和利用城市自然资源特征,有利于城市特色的打造。绿地系统规划应梳理城市的自然资源,强调保护与利用并重,在尊重自然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的绿地系统。本文以惠州市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进行阐述。
(一)梳理城市自然资源,挖掘城市自然资源特色
惠州北靠高山、南临南海,有罗浮山、象头山、莲花山等高山峻岭,又有广阔的丘陵低谷和沿海滩涂,还有东江、西枝江等穿城而过,“山、水、林、田、湖、海”兼全,总体呈现出“一面临海、两江交汇、众山环抱”的山水格局,拥有丰富的滨水景观资源和山体资源。优越的山水资源本底造就了惠州“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极致山水城市格局。
多样化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多元文化在这个特定区域内共生共存提供了条件,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和特有的气候特征,造就了惠州许多极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并提供了丰厚的绿化基础条件。
(二)基于自然资源的绿地生态格局研究
1.山水资源禀赋优越,但利用率低,实际服务能力较弱
惠州市区目前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绿化基础,随着近几年对于绿化建设投入的加大,城市内各类绿地建设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城市面貌为之一新。但公园绿地总体数量较广州、深圳等经济更发达城市仍有一定差距,滨水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外围的山水资源开发程度不足,造成集中建设区外山体林森而不可达、农田可观而不可游、水岸可视而不可用。
2.绿地生态格局破碎化程度较高,绿地斑块之间缺乏联系
城市绿地与自然基底相互隔离,缺乏生态联系;城市组团之间缺少绿地联系,城市组团内部绿地分布散碎,各类绿地间缺乏各层次多维度联系,“点-线-面”空间体系尚未建立;各发展组团相对独立、特征不鲜明,缺乏差异化发展。
3.公园体系不健全,中小型绿地环境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缺少大型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缺项;中小型缺乏功能组织和景观营造,活动设施较为单一,绿地景观缺乏整体构架,地域的多元文化有待挖掘和展示。
(三)基于自然资源的绿地系统建设策略
1.基于山水资源本底构建生态格局,严守生态安全底线
以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保护红线为底线,保育生态本底,保证生态安全。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山廊、水脉、景观节点构建绿地系统生态格局。
2.以山为屏,活化利用山体,整合“山体大公园”
梳理山地资源、对市区区域绿地和山地型公园绿地进行活化利用,加强兼顾生态保护与服务市民的游憩开发,形成“山体大公园”体系。
3.以道为基,依托绿道网络,策划主题游线
结合省立绿道,完善市区道路系统,同时将绿道建设与古驿道修复利用相结合,将主要景点、风景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文物古迹等串联起来,将沿线的历史文化遗产、红色革命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承、创新与活化。同时,重点打造生态田园、东纵东征革命、古驿道古村落三条特色游线。
4.以水为骨,构建城市公园空间骨架
高效利用城市水体资源,打造滨河带状公园、滨湖面状公园、湿地生态公园和滨海带状四类滨水绿地空间,同时通过多条绿道串联,打造城市滨水碧道游憩体系,形成惠州特有的城市滨水公园体系。
5.控制城市水空间开发,保护城市重要水生态廊道
对处于生态涵养区的河流水系两侧用地实施保护控制措施,两侧设置保护控制宽度,尽量以植被缓坡代替人工砌岸、以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布置生态绿地和园林绿化;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种植水源涵养林,加快水源保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环境。
6.以园为抓手,打造多维公园体系
从自然野趣、城市休闲、乡村田园三个方向打造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和微公园四级公园体系,为绿地系统建设夯实基础。
7.规划树种,凸显城市特色
在树种的选择上,凸显市花市树特色,规划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布局重点花景,包括重要道路花景、重要水岸花景和重要公园花景,打造生态为底、红绿相间的绿化风貌。
8.保护生物多样性,打造丰富多样、自然和谐的生态体系
根据现有园林绿化树种的结构体系,扩大观赏性植物引种范围,以地带性植物特种为基础丰富植物种类。尤其是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内植被类型典型多样,古老残遗、珍稀濒危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相对集中,通过完善保护措施,进一步提高其植被资源质量,为生存其间的众多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珍稀濒危物种提供生存空间。
三、绿地系统规划中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塑造城市特色的探索
城市空间格局和风貌特色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积淀形成的,城市之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城市的风貌特色与众不同[2]。城市特色与城市历史环境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城市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能彰显城市独有的文化韵味,是保护和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
(一)梳理历史文化资源脉络
惠州是一座岭南古城,先秦时期,已有缚娄古国。自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设立循州治所,距今已有1400多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素有“粤东重镇”“岭南名郡”之誉。历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荟萃于此,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惠州在城市发展的历程中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成片集中的历史建筑,东坡、东纵、东征、东江“四东”文化魅力独特,广府、客家和潮汕文化自然交融,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特殊形态和文化现象,从各个方面共同塑造了独具特色的惠州城市特型文化。
(二)基于历史文脉的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惠州市文化资源丰富,但绿地系统建设与历史文化的关联度较低,绿地建设中文化表达较薄弱,“岭东雄郡”文化气质难以彰显。
(三)基于历史文脉的绿地系统建设策略
1.保护,实行历史文化和古树名木保护策略
加强对历史文化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各级各类文物古迹的保护,统筹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严格落实空间管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落古驿道等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区域。通过补充调查建档工作、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宣传展示、开展古树名木认养等多种形式,充分挖掘古树名木文化资源。
2.延续,创造空间延续民俗风貌
紧扣本土地域文化,特别是东坡文化、东江革命文化、侨乡客家文化、澳头渔家文化、现代产业港口文化,通过规划主题公园、建设文化展示廊道、树立文化雕塑、种植主题植被、营造文化氛围,打造“文化绿地”品牌。
3.活化,盘活历史文化地段
通过绿地的规划与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地段、文物保护单位及古村落等的周围环境控制,对其进行整体保护,打造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特色区域,成为集观赏、游憩、学史于一体的综合性游览场所。
4.再生,以文化为魂装饰城市公共空间
编制以城市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公共空间装饰指导纲要。挖掘本土地域文化内涵,在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通过小品、雕塑、艺术墙等形式,塑造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情调。
四、惠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践探索
(一)生态及绿地系统结构
1.生态结构
以自然生态资源为本底,构建“一屏、一带、三核、三廊、多节点”的生态结构。
“一屏”为惠州市北部罗浮山、南昆山,惠州市中部象头山以及惠州市东部莲花山构成的屏障;“一带”为大亚湾区至稔平半岛的滨海生态防护带;“三核”为红花嶂生态绿核、白云嶂生态绿核和铁炉嶂生态绿核;“三廊”为东江生态廊道、南部山地生态廊道(白云嶂-铁炉嶂莲花山)、中部生态廊道(象头山红花嶂-白云嶂-惠阳区南部边界连入深圳生态控制线);“多节点”为西湖、红花湖、金山湖、考洲洋湿地、潼湖湿地等大型绿地节点。
2.绿地结构
在生态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三屏四带,六核九片,多组团”的市区绿地结构。三个山体生态屏障为东部南北向山体生态屏障、环仲恺山体生态屏障和中部山体生态屏障;四条滨水生态景观带包括东江生态景观带、西枝江生态景观带、淡水河生态景观带、大亚湾滨海生态景观带;六个城市生态绿核为西湖风景区生态绿核、淡水河谷湿地生态绿核、小金风门坳河湿地生态绿核、潼湖湿地生态绿核、红花赛生态绿核和虎头山红树林生态绿核;九个生态农业片区包括潼湖北生态农业片、潼湖南生态农业片、秋长生态农业片、沙田生态农业片、良井-永湖生态农业片、平潭生态农业片、水口-马安生态农业片、横沥生态农业片和芦州生态农业片;多个城市绿地发展组团包括惠城-惠南、惠阳大亚湾、仲恺和空港新城等绿地发展组团。
3.绿地分区建设指引
惠城区。根据“历史名城、山水丽城、现代新城、首善之区”的城市特征,围绕“两江四岸,湖光山色”提出建设指引。强化东江-西枝江两江生态景观带,打造滨江公园链;集中打造五大风貌发展区,完善惠城区南北发展骨架;依托小金河、望江沥、陈塘河、金山湖、金山水廊等河道打造5条水岸花府;打造惠州大道、东湖西路-演达大道三环路绿环城市形象景观大道。
仲恺高新区。根据“诗意田园,产城融合”的城市特征,围绕“中央湿地、连绵田园、高新产业、创业基地、侨乡文化”提出建设指引。以潼湖湿地为核心,重点发展以中央公园、胜利公园、仲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仲恺公园为节点,以游园、社区公园为联系的东西向中央生态绿轴;通过新建、提升公园,优化公园布局,完善服务覆盖,提升区域环境品质;挖掘地域特色,打造五个特色主题公园;以潼湖湿地农业区为依托,打造“花田+果林”“花林+农田”的都市观光农业景观。
惠阳区-大亚湾。惠阳大亚湾城市肌理一脉相承,应整体考虑。根据“美丽乡村,蓝色海湾”的城市特征,围绕“黄金海岸、百岛海湾、美丽乡村、文化客乡”提出建设指引。依托惠阳客家村落和农林资源优势,依托其临深区位优势,大力培植观光农业,发展近郊美丽乡村游,重点打造秋长吉他小镇、沙田山地休闲旅游小镇等北部生态农业片区;以惠州南站为核心,高品质建设周边新区绿地环境,打造生态科技创新云城市组团;延澳霞大道向东延伸,打造百里临港工业景观带及百里国际滨海旅游长廊;提升老城公园环境品质,连通绿色斑块,完善公共绿地网络。
4.空间建设指引
城市空间。识别城市重点空间,抓大放小,有的放矢,集中力量建设重点空间,为城市建设留有弹性。
公园绿地。打造主题多元、品质精细的公园绿地。面向不同人群、结合场地记忆,设计注重细节处理,强化使用舒适度,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需求。
道路绿化。打造疏朗通透、简洁大气的道路绿化带。结合道路的功能和类型,合理引导绿化种植模式,选择疏朗通透的树种种植。
滨水绿地。打造借景自然、流畅清朗的滨水景观绿化带。最大程度利用城市水体资源,营造自然资源环境与城市空间的过渡带。
城市特色源自城市中的物质环境风貌和非物质环境风貌共同来表现,其中自然资源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则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寻根溯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城市特色塑造也应源自于此,以自然资源环境为本底、融入历史文化气息的绿地建设才能展现城市的特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