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现状与理路
——以浙江省三所高校为例
2022-12-28夏玉红
夏玉红
(玉林师范学院 图书馆, 广西 玉林 537000)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图书馆文献资源从内容到形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与传统图书馆相比,现代图书馆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依托本馆的特藏资源,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标准,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对文献资源进行系统化加工、处理和存储。传统上以纸质文献为基础的馆藏体系被打破,馆藏资源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化信息资源一跃成为“舞台新秀”,呈现出传统纸质文献与数字化资源并存的局面,馆藏资源被解构为由“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组成[1]。
高校图书馆纷纷致力于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文献资源馆藏体系,最大化地满足用户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图书馆如何结合自身优势,突出亮点,建设特色馆藏资源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1 特色馆藏的概念、类型、建设形式及意义
1.1 特色馆藏的概念
图书馆馆藏分为普通馆藏和特色馆藏。普通馆藏属于图书馆的馆藏主体,其资源丰富、受众面广。特色馆藏指“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料的类型、涉及领域、综合特点等能够充分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2]。
特色馆藏涵盖纸质馆藏和数字馆藏两部分,其紧密围绕所属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进行建设,是衡量图书馆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特色馆藏需要专业人才长期对某一方面或领域的文献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经营,方可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文献资源体系。
1.2 特色馆藏的类型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各具特色。按照特色馆藏的建设内容,可将其分为馆藏资源、学科资源、地域资源、学校资源及其他专题资源[3]。
1.2.1馆藏资源 馆藏资源是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的首选,它是以本馆独有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而建立的特色馆藏。如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的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典藏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水利、地理等,包括各种写本、刻本、金石拓片、臧文学佛教经藏。这些馆内特有的文献资料,是图书馆建设特色馆藏最主要的资源。
1.2.2学科资源 学科资源是根据本校教学科研的特点,围绕优势学科所构建的一种特色馆藏资源。高校特色学科建设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因此,具有学科特色的馆藏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建有学科资源特藏数据库,主要分为“本馆古籍”“师范联盟数字方志集成平台”“本校近代教科书平台”“本校电子教参平台”等。
1.2.3地域资源 地域资源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文化的文献信息,可以为了解该地区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旅游文化等资源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例如,吉林大学图书馆建有“东北地方志全文库”“东北亚研究数据库”,记录了我国东北及东北地区关于军事、外交、历史等方面的内容;湖南大学图书馆的“湖南人物库”主要收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在海内外享有重大声誉、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一定影响的湘籍知名人士的作品,包括著作、手稿、生平传记、艺术作品、多媒体资料及相关评价资料等。
1.2.4学校资源 学校资源是指该校特有的文献资源,包括本校师生和校友的论文、著作,以及学校的校志、年鉴等。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清华文库”主要收藏清华学子(包括曾在清华工作的人员和历届校友)的个人学术著作,清华自建校以来的校刊及其他出版刊物,以及各种有关清华人、事、物、历史等的书籍资料。武汉大学图书馆的“珞珈风范——武汉大学名师库”主要收录在武汉大学各个发展阶段有着重要影响的名师的相关资料,包括民国著名教授、新中国院士、人文资深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以及其他卓有成就的珞珈学者。
1.2.5其他专题资源 其他专题资源是根据读者的特定需要或者为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而建立起来的特色资源。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北大讲座”“北大博文”“虚拟赠书室”、海南大学图书馆的“张云逸专题库”、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的“钱学森特色数据库”。
1.3 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的形式
特色馆藏建设除传统的纸质馆藏建设形式外,还包括依托本馆纸质资源的优势,结合网上相关资源进行加工、整理的数字资源形式。奚朝辉[4]将特色馆藏数字资源的建设形式分为数据库、网站、学科导航、机构知识库等。具体如下:一是根据读者的特殊要求,依托学校特色馆藏而建立的数字资源库。例如,浙江大学图书馆的“图片信息资源库”、厦门大学图书馆的“东南海疆研究数据库”、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的“馆藏于右任旧藏金石拓片”等。二是通过设置独立的网页,对特色馆藏进行专门整合。例如,同济大学图书馆的“汽车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土木与交通学科服务平台”和“轻工与食品特色资源平台”。三是按照学科门类将相应的学科信息与学科资源整合集中在一起,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导航系统”、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导航”、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学术网站推荐”。四是个人或者团体在工作过程中所创建的数字化资源集合所构成的机构知识库[5]。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机构知识库”、兰州大学图书馆的“机构知识库”、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的“机构知识库”。
1.4 特色馆藏建设的意义
特色馆藏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实现图书资源共建共享、为广大用户提供知识信息服务的主要来源。因此,加强高校特色馆藏建设意义非凡。一是有利于优化现有的信息资源。特色馆藏建设是将碎片化的、分散零乱的文献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深挖其学术价值,进行系统化加工,以实现“1+1>2”的效果。二是有利于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特色数据库建设是为了揭示某一领域的知识内容和资源的相互关系,构建一个具有知识内容性、层次关联性的知识体系。”[6]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往往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围绕重点专业和学科的文献资源,进行有序化整合,在推进学科建设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彰显图书馆自身的馆藏特色。三是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离不开特色数据库建设。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特色馆藏数据库在为本校师生服务的同时,也开始为社会大众服务,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提高了文献资源利用率,促进了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四是有利于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随着用户的信息需求越来越专业化,诸多高校图书馆由于受经费、场馆等因素的限制,与其他兄弟机构共建共享数字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校图书馆间以特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切入点,逐步实现了文献资源从“养在深闺”到“抛头露面”的积极转变。
2 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情况例析
为了研究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的情况,本文选取了浙江省的“一流高校”浙江大学、“一流学科高校”宁波大学、正努力跻身“一流学科高校”的浙江师范大学这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分析。
2.1 浙江大学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概况
浙江大学在其图书馆官网上设有“古籍特藏”栏目,该栏目下又设“专题&书单”“特藏资源链接”“资源概述”3个二级专题,文献共计3 155册,其中包括古籍16 121册、民国图书479册、现代图书14 468册、西文书215册。“专题&书单”包括浙江大学国家珍贵古籍线上展、教授和院士捐赠书目、《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由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提供缩微胶卷)、古籍版本特藏、基伯斯藏书珍本(1—4)、西域考古报告、中国宗教特藏、金石碑帖特藏。“特藏资源链接”中的“中国历代墓志数据库”和“古籍书目解锁”体现了浙江大学的学科特色。“浙大文库”收集了该校师生的成果,属于校内资源。“古籍特藏”栏目中的每一项都开辟了独立的网页,对该项目进行了介绍,并配有相应图片,网页对文献的类型也进行了划分,并标注了文献主题和责任者。
浙江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的特点:第一,资源质量高。浙江大学的“大型文献信息库”以收藏新版影印古籍为主,以后人结集的一些研究成果为辅,它集检索、揭示、推介于一体,其馆藏的珍贵文献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第二,学校和学科特色资源丰富。“中国历代墓志数据库”以古籍碑帖研究为基础,为学科建设提供“地上”和“地下”多重材料。“浙大文库”网站板块由文库概况、文库书目、获奖作品、求是学人、文库资讯构成,它通过网络资源宣传浙江大学的学术成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三,对外开放程度高。浙江大学“古籍特藏”数据库使用外网可直接进行文献检索,无须账号和密码。
浙江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的不足:第一,缺乏地域特色。杭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西湖及其周边又兼有大量人文景观和遗迹,可以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浙江大学图书馆在此方面收集的文献资料很少。第二,界面设计有待加强。浙江大学图书馆与北京大学、湖南大学图书馆一样,在界面设计上缺乏资源建设时间、最近更新时间、浏览下载量的记录。
2.2 宁波大学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概况
宁波大学图书馆特藏资源有“古籍信息自建库”“港口物流特色库”两个数据库。用户点击进入“古籍信息自建库”后,页面上半部分是对该数据库的介绍,下半部分可对“书名”“丛书名”“作者”进行检索;点击“港口物流特色库”,便进入了一个新的网站——“宁波港口物流信息平台”,虽然笔者尚未发现该网站的任何介绍,也并不清楚其与“港口物流特色库”有何种关系,但是网站上方设有“宁波数字图书馆”“宁波大学”“宁波大学图书馆”的链接,方便数据库之间的转换。“宁波港口物流信息平台”设置有“第四方物流”“一带一路”“行业报告”“港口金融”四大专题数据库,每一个数据库均配有图片和相应的介绍。
宁波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的特点:第一,古籍库文献资料丰富。该数据库拥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丛书集成初编》《说郛三种》《古本小说丛刊》《古本戏曲丛刊》《中华大藏经》《藏外道书》等重要典籍,备有《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等图书,以及《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总目》《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元人传记资料索引》等工具书,这些文献资源基本能满足广大用户的教学、科研需求。第二,与行业连接紧密。“港口物流特色库”中设有“新闻中心”栏目,用户进入该数据库后,可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企业名录”栏目,公布了该行业知名企业的“通信地址”“电子函件”“网站”“介绍”等信息,便于用户了解及查找。
宁波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的不足:第一,重视程度不够,建设数量少。据统计,我国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拥有特色数字资源414项,平均每一所高校拥有5.4项资源[4]29。宁波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仅有2个,与同一梯队的高校相差甚远。第二,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宁波大学图书馆无法用外网直接访问,需使用账号和密码,通过VPN方可进入图书馆访问,缺乏文献资源共享渠道。
2.3 浙江师范大学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概况
浙江师范大学在其图书馆官网上设有“数据库”栏目,该栏目又下设“师大文库特色数据库”“儿童文化研究特色资源数据库”“非洲研究特色数据库”等5个二级专题。各个专题均为独立页面,并设有“资源分类”或“图书分类”等导航栏目。“师大文库特色数据库”是浙师大图书馆将本馆的纸质馆藏进行数字化处理所建设成的数据库,属于校内馆藏资源。“儿童文化研究特色资源数据库”和“非洲研究特色数据库”均是与浙师大的专业或学科建设息息相关的文献资源,能推动学校优势学科的建设。上述三个数据库均需校内IP 或者VPN方可登录使用。此外,浙江师范大学根据教师教学需要,定向购买了“教师教育特色资源数据库”,并与北京大学等国内23所知名高校共建共享了“学苑汲古:高校古文献资源库”,以促进特色馆藏建设。
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的特点:第一,学科联系紧密。5个二级专题中,有4个能推动浙师大文学、教育学、非洲学等优势学科建设。其中“教师教育特色资源数据库”栏目的“教师教育文献库”能强化教师教育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师范技能竞赛”“实习研训”等板块,能直接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提升;“中小学教材库”“课件库”“教学设计库”等有利于在校师生的学科教学。第二,资源页面设计良好。以“师大文库特色数据库”为例,用户不但可以通过“书名”“作者”“主题词”进行二次检索,而且可以通过“图书分类”“一周图书排行”等导航资源寻找文献。此外,还贴心地设置了“使用说明”“公告与问题”板块,方便用户熟悉数据库的使用。
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的不足:第一,忽视了对资源的介绍。“教师教育特色资源数据库”和“非洲研究特色数据库”均缺乏相应的介绍。用户因为无法了解这些文献数据库建设的背景、时间、目的、功用等方面的信息,所以不能充分利用这些文献资源。第二,资源形式单一。浙江师范大学的特色数字资源均为数据库建设,并未涉及网站、学科导航、机构知识库等形式,建设形式相对单一,影响到了用户体验。
2.4 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各高校间发展不均衡。不同层次的高校间特殊馆藏资源建设的差异巨大,特藏资源集中在“双一流高校”,而“双一流高校”在资源建设数量上又远超“一流学科高校”。
二是缺乏统一建设标准。目前,在资源设计内容和界面设计等方面,缺乏统一的建设体系,数据平台的兼容性、可靠性难以保障。
三是建设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具有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的高校,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为6项左右,与北大、清华等高校在建设数量上存在较大差距。诸多高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中忽略了地域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四是资源利用率低。许多特藏资源网站对IP进行了限制,只有使用内网或通过VPN才可登录使用,共享程度低。此外,还存在对特色资源的宣传不够、用户使用率不高等情况。
3 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理路
针对上述部分所涉及的特藏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3.1 均衡馆藏资源的发展建设
这里所说的均衡,指的是对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投入与产出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均衡,并非平衡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发展。因为国家对“一流高校”“一流学科高校”和非“双一流高校”在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上支持力度不同,加上各高校重视程度也不同,所以各高校间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难以并驾齐驱。如何衡量产出与投入,投入即建设特色馆藏所投入的建设经费和人力资源等,产出指用户对所建设的馆藏资源的使用率、满意度,以及对学科、专业的支撑力度,国家应出台特色馆藏建设评价的量化标准,以供各高校图书馆参照,补齐短板。
3.2 制定统一馆藏资源建设标准
建设标准主要从内容、形式、资源格式三个方面进行规范。在特藏资源建设的内容上,特藏资源本身就是独具特色的资源,涉及范围广,难以从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做限定,但是仍有一些高校图书馆一味追求特藏资源建设的数量,并未对这些资源的学术价值进行甄别,甚至将期刊纳入该范畴,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影响了特藏资源的整体质量。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可以出台相应政策,明确特藏资源的纳入范畴。在特藏资源建设的表现形式上,教育部门可以提供几个优秀的范例供各高校图书馆参考,以便对照学习、完善进步。根据不同特藏资源的类型、体裁,提出通用的、兼容的格式要求,以实现资源的转化利用。
3.3 丰富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内容
晏凌[7]认为“特藏文献具有的稀缺性、独特性、传承性等特点,决定了图书馆特藏建设的途径分为三种:购买、系统积累和接受捐赠”。“购买”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鉴定能力,“接受捐赠”需要遵照捐赠者的个人意愿,这两点均不适用于所有图书馆,故本文不做讨论。图书馆的“系统积累”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开展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诸多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资源并未完全实现数字化,用户阅览手续繁杂,甚至出现图书“深居闺阁”、藏而不用的窘况。图书馆可以依托数字化技术,加快特色馆藏数字化进程,提高特色馆藏的利用率,以馆藏的社会经济效益反哺特色馆藏建设。第二,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的一张名片,具有不可替代性,但诸多图书馆往往忽视将地域文化作为图书馆特藏资源的组成部分。第三,加强馆际合作,实现共建共享。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数量和质量往往有局限,因此,可以提高自身的开放度和包容度,主动加强馆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共建共享平台,这样既实现优势互补,也可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资源浪费。例如,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依托地域优势,共同建立了“中南湖大湖师三校馆际互借共享平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依托优势学科资源共同建立了“学苑汲古:高校古文献资源库”。
3.4 做好特色馆藏资源的推广工作
在保障特色馆藏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应做好特色馆藏资源的推广工作,以促进特色馆藏资源的利用。图书馆特色馆藏的推广工作分为门户建设和对外宣传两部分。门户建设主要指在图书馆网页的醒目位置为特色馆藏资源设置专门板块,并不定期更新特色资源的学术动态,以吸引用户的注意,便于用户了解特色馆藏资源。对外宣传主要通过发布微博、微信公众号发文、张贴宣传海报等方式进行宣传和介绍,并通过开展特藏资源展览、举办学术研讨会等形式进行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