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书院制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12-28薛红波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书院导师协同

薛红波 王 骏 俞 昀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重视和强化德育工作,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作为今后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书院制能够实现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是一种均衡发展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所强调的核心理念为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坚持“以生为本”、培养“完整的人”、全员导师制、主体协同联动等[1],探索基于书院制的协同育人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创新的新理路,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益尝试。

1 书院制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价值审视

1.1 与“三全育人”的培育理念相一致

书院具有教书、管理、服务、共学、自治等共性功能。第一,在全员育人功能上,书院制以能全方位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的导师制为核心,以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学生组织管理、朋辈团队共学等为辅助,以能共同参与指导学生教育教学过程的专业人士、社会团队等为补充,实现全员育人[2]。第二,在全过程育人功能上,书院制将师生思想交流覆盖在校学习全过程,通过课程思政、技能训练、实习实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推动第二课程、教学场地入书院,促使学生在书院中时刻感受到文化熏陶和学术氛围,提升全过程育人实效。第三,在全方位育人功能上,书院制注重强化通识教育和形式多样的文体、技能、素质拓展等活动环节的平台建设,通过打造制度、环境、实践三位一体的立体空间,营造文理交融、跨学科的育人环境,促进全方位育人,构建高职院校大思政、大德育工作体系,促进学生大关怀、大格局、大是非价值观的形成[3]。

1.2 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平衡发展要求相一致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反映了对培养对象应具备素质和能力不同视角的要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将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目前,通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内在适切性的最有效的实现方式,是重视人的全面、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已逐渐成为国内高校改革的发展共识。书院制提倡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专业互补,主张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强化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交流融合,注重人文关怀、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等,在保证专业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家庭、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提升学生内在美和道德的辨别力,增强思维创造力,强化其对生活的感悟力[4]。

1.3 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创新型人才一般具备创新型人格、创新型知识结构、创新型思维能力这三个方面的特征。书院制模式的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完善创新型人格、优化创新型知识结构、拓展创新型思维能力;所倡导的自由自主、怀疑批判、开放创新的精神,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提升创造力高度,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另外,书院制的柔性培养和自主学习模式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人兴趣与选择,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采用的自学、讨论、辅导等开放式学习形式,可以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想的迸发。

2 书院制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特点

2.1 “学院+书院”双院协同育人

学院主要承担第一课堂的教学育人职责,负责学生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群共享课程、公共平台课程的教学工作,秉持以“学科为本”的原则制订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着力于提供高水平的学科知识、专业技能,追求高质量专科教育。书院主要发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育人作用,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咨询辅导、寝室管理服务等,秉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开展通识课程、校园文化活动、学习研讨会、素质拓展、社会实践。书院侧重于学生的全人教育和关顾辅导,为学生提供各具特色的非形式教育,形成更大的教育效应[5]。

打造“学院+书院”双院协同育人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正规学科知识的学院教育与众多非形式的书院教育,协同提高专科学生培养质量工作,不仅教授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文化品位、人际交往能力等,也有效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第二课堂的粗放性、经验性、缺乏系统性的不足。

2.2 “通识+专业”双轨协同育人

双轨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的综合设置倾向于将培养学生学术视野的专业教育课程与致力于培育学生社会视野及多元思维的通识教育课程相融通,打造培养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教育与促进人格养成的通识教育的双轨协同育人工程,有效规避了单纯培养“学习机器”的弊端,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超越实用性及功利性的跨专业、跨学科的整合教育,促进了学生均衡发展,提升了核心竞争力,为高职院校培养了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广博知识、高尚情操、健全人格、职业规范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从而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

2.3 “学业+生活”双导师协同育人

书院制下的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承担着课堂的专业课程教学,也负责学生课后学习、生活的人本服务工作。书院按照一定的师生比、相同学科兴趣、共同职业目标等为学生配置导师,根据不同年级发展要求,设置相应的专业学科,制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一对一指导学生搭建专业教育框架以及打造职业发展规划蓝图。

在书院内,学业导师给予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为学生解决专业知识、技术技能领域的困惑,并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技能大赛、专项实训、科研项目等方面的专门辅导,采取“自学—互动—训练”的教学形式,启发并诱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历练,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专业能力。此外,书院配备生活导师,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管理事务、朋辈辅导、文化活动,第一时间掌握书院学生的情况,全方位关心照顾学生,为其提供生活帮助、心理辅导、就业咨询、人文交流等。双导师协同育人为实现教学相长、和谐相融的导学机制,构建互动、互助、互信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有效助力,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式教育[6]。

3 书院制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创新班是由各学院的普通班级遴选优秀学生组成的小班化班级,创新班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开源创新创业学院的一员,也是所在专业学院的一员。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共有24个创新班,涉及40多个专业。创新班借鉴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每位学生配备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学业导师,创新班学生能够优先参加技能大赛、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比赛等大赛,同时,学校设有学生创新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技能训练、发明创作、创新实践的场所。总之,创新班的设立有利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适应当前区域先进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

而依托创新班的育人发展模式探索书院制人才培养新体系,将进一步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内容上与全人教育理念相融合,能充分发挥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作用,形成一体化育人体系,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推动高职院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接轨本科教育。

3.1 加强环境协同,实现“四自教育”目标

3.1.1拓宽课堂思政教育 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各阶段,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有机融合,探索构建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的立体思政育人体系,实现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一体贯通、无缝对接。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无锡地方文化等优质思政课资源引进课堂,学校领导带头讲思想政治课、形势与政策课、党课,专业技能大师开设专业课,将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传授进行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再辅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正思工作坊、学院的创新实验室和研讨室、图书馆资料室等自主学习场所,促进实现“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觉成长”的“四自教育”校内课堂育人氛围。

3.1.2升级课外思政教育 推动“四自教育”校外育人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着力拓展创新班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社、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等环节,拓展学生社团思想政治功能;依托校内的无锡院士馆、技能大师文化墙、大学生科技创业园、产业园等文化教育场所开展创新教育活动,辅助学生自我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创新素质、人文素养;开发宿舍思想政治功能,通过宿舍文化建设、特色宿舍打造,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运行,活跃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堂”,开辟网络交流e空间,开展每日思想分享、新闻快讯、网上学习生活自我服务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色彩,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强化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产教、专创”双融合培养模式,推进“学院+园区”产教融合模式,将校企协同实践教学精准对接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创新校企党建、团建合作模式,在人才培养、科研训练、社会服务、实践实习等方面补足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自我效能感,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对接。

3.2 发挥全员协同,实现合力导学

3.2.1完善主体育人实效 目前,创新班导师的聘选、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以及创新班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都有了相应的实施条例,能够保障基于导师主要负责制下的教育教学任务的有效开展。学业导师团队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年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师”素质团队,通过构建师生手把手实践指导模式,实现高阶性、多维性和复杂性的“4C”技能打造(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而基于书院制的思想政治协同育人还应更加注重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推动育人主体协同,开设教师价值引领与思想引导、教师意识形态教育、师德师风建设等与学业导师相关的培训班课程,营造师生肩并肩、心连心的育人氛围,将思想理论与教育实践在实际工作中融合互补。

3.2.2发挥“朋辈导生”作用 基于各学院创新班的成立方式,可采取书院制模式下的朋辈导生互助机制,促进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之间的交流,以一种“以高带低、以老带新”的自主管理机制提升学生思想引领和综合能力;以“朋辈导生”的身份辅助学业导师、生活导师开展工作,起到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根据不同专业、兴趣、目标等调整学生需求,设立学习指导型、生活管理型、书院活动型、项目实践型、社会服务型等专项性导师团队,通过“因材施教”突破传统师生合力[7]。

3.2.3落实分工责任制 书院将更加注重矩阵式管理组织的构建,将“条线管理”和“层级管理”有机结合,建立适宜的运行机制进行统筹规划,明确职责定位。首先,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和专业课的结合,发挥双院协同育人功能,实现学院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成才”育人功能,完成书院服务学生全面成长的“成人”教育任务。其次,要完善书院导师制度,学业导师和生活导师要职责明确,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最后,要推进辅导员项目制,将创新班学生的党建、团建、心理、就业、学生事务管理(奖贷惩助等)、宿舍管理、社团活动等作为专项工作,由专人负责设计与实施,优化书院学生管理专业化水平。

3.3 优化资源协同,同向分层共进

3.3.1参与各级专项项目平台 学院创新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步完成由单一专业学科向多专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转变,要通过打造项目实践育人阵地,健全“认知与基础、体验与综合、研究与创新”的分层次、分阶段的育人体系。通过借助“实验(训)室—商业街—大创园”三阶段转场实践项目、“创新驱动型”“文化创意型”“就业带动型”项目、校内“仿真+全真”项目,接轨社会资源、共建共享校园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堂强有力的载体,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锻炼,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3.3.2搭建“互联网+”思政平台 书院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加注重利用“互联网+”技术,书院制下的高职院校学生不能只提升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应该同时具备厚实见识、高尚品格、崇高信念。要充分发挥线上思政的育人功能,增强课后师生凝聚力,以互联网营造的第三课堂带动学生全面发展育人实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

通过“两微一端”、党建思政网站、主题教育网站等建设,落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推动“网络教学、网络服务、网络思政、网络宣传、网络舆情”五位一体的教育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互联网+”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学生学习、生活、行为活动等全过程、全方位进行个性化记录,实现学生档案数字化、育人目标精确化。

3.3.3推行宿舍社区化建设 书院制将拓展宿舍社区功能,增设图书室、自修室、活动室、答疑坊等硬件设施,让宿舍成为功能完备的生活社区,畅通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开展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将“学习支持、党员发展、职业规划、心理咨询、助困助学”五位一体的学生思想引领和人文关怀体系整体移入宿舍社区,开创贴近学生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猜你喜欢

书院导师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朵云书院黄岩店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南书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V eraW an g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