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
——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

2022-12-28张雪芹吴翠丽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银山自然界绿水青山

张雪芹 吴翠丽

(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人依赖于自然而存在,反过来又不断影响和改变着自然。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的三次工业革命,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向了持续恶化的边缘。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运而生,它是基于实践的正确认知,它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肯定了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有准确理解并掌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型生态文明体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 逻辑起点:人与自然关系的精准定位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67如何处理人与自然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一直是人类不断探索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争论较大的价值观。前者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自然客体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人类主体生存、生活的需要。与人类中心主义不同,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所有生命都值得被尊重,都应该被视为主体而存在,但它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百年,却始终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也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由此可以看出,人与自然都是客观存在的,虽然人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但也是受制约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3]47,即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生命共同体”。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生命共同体”思想从整体出发,系统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1]45,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而人又是自然界的有机身体。伴随着自然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人类,“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4]374-375,将自然界作为生产实践的对象,从中获取生存、发展的基本资料和精神产品,可以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5]383-384。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人就是自然界,是自然界的有机身体,人与自然界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决定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人作为能动性的存在物,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创造自然;但人也是受制约的,不能随意按照主观意志进行活动。人源于自然,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伤害自然无异于伤害人类自己,只有遵循自然发展规律,顺应自然,才能避免走上破坏自然的弯路。例如,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写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和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居民为了发展,大肆破坏森林、耕地等自然环境,造成当地水资源枯竭或者变成不毛之地。”我国丝绸之路上消失的楼兰古城、黄土高原的漫天黄沙等都是最直接的教训。

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全人类的发展和命运逐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迎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阶段。“生命共同体”思想为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价值观。人和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三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工业文明得以快速发展,带来的却是全球性的生态问题。生产方式的变化不可避免会引发社会关系的变化,从而改变人与人的关系。究其根源,仍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仅有一个地球,各国同居一个世界,生态一旦崩溃,任何国家都无法幸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6]375世界各国应以“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携手共建绿色家园。总之,“生命共同体”思想将人与人、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创造性地勾画了人类社会美好发展的新格局。

2 逻辑展开:以“三化”思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体系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7]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只有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才能成为“人的关系”,即只有在人的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不断深入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从实践出发,以“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思想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文明体系,并形成了创新化的理念、系统化的内涵、战略化的目标。

2.1 理念创新化:立足“两山”理论,普惠民生福祉

经济的发展能够带来物质财富的积聚,但与之同行的是严峻的环境问题。“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1]86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也伴随着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利益的高度来总结和反思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绿水青山”是自然,也是人类生活的环境,“金山银山”则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而形成的另一番景象。正如恩格斯所言:“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5]373“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们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认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征服阶段,不考虑或少有考虑环境资源的承载力,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第二,协调阶段,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的矛盾中认识到“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在寻求金山银山的同时,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共生阶段,深刻认识到“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整体而言,这三个阶段是生产方式、发展理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逐步趋于和谐的过程[8]。

正所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绝不能脱离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否则会受到自然的反噬。自然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9]。自然环境是资源,是财富;绿水青山是美丽,也是幸福。我们既要用“金山银山”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又要让老百姓收获青山的美丽、蓝天的幸福。因此,唯有守住发展与生态的底线,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2.2 内涵系统化:尊重自然万物,维护人类利益

“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3]4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一定要着眼于大局,树立整体观、长远观,不能顾此失彼、急功近利、因小失大。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全局出发,整体把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自然环境是由各个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享受和发展的物质资料,并通过自身的生产实践利用和改造着自然界,影响自然万物。美国《新科学家》杂志曾有一份研究结果表明,关于物种的灭绝,人类的效率是自然界的一千倍。自然万物本有其“适者生存”的规律,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始以征服者、掠夺者的姿态出现在自然界的面前,自然万物原有的发展轨迹开始改变,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危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3]13,要牢固树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是可以共同发展的。“万物之生”与“自然之道”是紧密相连的,要在保护自然中寻求发展的机遇,创造生态环境优、经济发展好的双赢局面。

世界万物相互联系,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破坏等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都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生态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只有站在对全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要素统筹起来,树立大局观、整体观,尊重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与发展规律,以一种更加文明、更加全面的方式,从人类保持久远的福祉出发,才能构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体系。

2.3 目标战略化:树立底线思维,圆绿色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战略性的高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1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必须以底线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惠民生、增福祉。所谓底线思维,就是指客观地设定事物发展的最低目标,从最低点出发,争取最好结果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是一种蕴含忧患意识的思维。只有明确底线,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度”,从而更好地掌握做事的原则、方法以及战略主动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底线思维,就是要把握住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临界点,即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因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5]580。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改造、利用自然规律,但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一旦突破自然的底线,违背其发展的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将对我们进行报复”[5]383,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绝不能打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衡状态,而是要树立底线思维,努力走出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度”。“美丽中国”这个具体的目标把人民的需要与国家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清晰地描绘了人民美好生活的蓝图,既保障了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又以此来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要实现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目标,就要像保护眼睛、对待生命一样去维护生态环境,将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11],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具体的生态底线去尊重自然万物的发展规律、维护其内在价值,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文明体系。

3 逻辑旨归: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解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1]81劳动将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和分工的发展,人们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支配、驾驭自然,形成了人与自然新的对立局面。但“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4],离开自然界这个环境,人就不复存在了。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的命题和思想指出,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以“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开创美好新局面,谋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解。

3.1 立足民族: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19。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要满足人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且要满足人与世界的全面统一、全面需要等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要体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同时也累积了大量的生态问题,这些问题成了发展中的短板,是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突出问题。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已经由“吃得饱、穿得暖”变成“享绿色、享环保”的积极健康追求,不再简单地停留在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上,而是需要一个“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这意味着人对自身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逐渐走出了为生存与发展而向自然疯狂索取的阶段,开始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12]。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还是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依靠亿万人民群众自身的生态良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动员全社会力量,走一条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生命之美[13]。过去高发展、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人们将环境治理的重心总是放在生产领域,认为生产活动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其实不然,生产的目的也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人类日常的衣、食、住、行等都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这意味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就需要每一个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一种道德自律,养成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让每一个个体有限的力量汇集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让建设美丽中国内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3.2 面向世界:以“生命共同体”思想协调发展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问题不是个人问题、地区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正如马克思指出:“各个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88在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生活在同一地球村、同一历史和现实交汇时空里的人类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气候变化、重大自然灾害、能源资源安全等日益严峻的问题,早已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

三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迈上了更高的发展阶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可是后来人们感到惊讶的是:人们为取得上述成果而做出的行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5]38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向自然的索取更是变本加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走向恶化。无论是南极臭氧空洞的扩大,还是因栖息地减少而濒临灭绝的北极熊等问题,都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将承受的灾难。

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人、社会、自然也是一个整体。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6]374。要正确处理好人类的生态危机,就要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世界各国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站在全人类利益发展的高度,共商共建,共同回应人类对更加持续久远福祉的诉求;也要以“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5]383-384的态度,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解。

4 结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和理论提升,是在实践基础之上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认知,是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重要出发点。“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既肯定了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又将人类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新理念不仅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当前世界性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银山自然界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