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2022-12-28中山市美斯环保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李昱糠
中山市美斯环保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李昱糠
由于我国工业发展起步较晚,许多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低技术、高排放、高耗能等特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助于我国工业企业绿色长久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在落实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工业园区示范点,摸索出适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道路。因工业园区是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的聚集区域,也是环境污染重点区域,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工业园区企业必须实施绿色、低碳、循环的转型发展战略,从而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一、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全局背景
受全球温室效应影响,世界各国需要共同履行绿色低碳发展义务,加大低碳经济转型力度,希望以此消除温室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早在2014年,我国依据经济发展状况,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作出2030年国内碳排放值达到碳峰值标准的相关承诺。2020年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表态中国会通过政策鼓励、数值监测等有效措施,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的目标,分别在2030年和2060年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1]。当前,我国工业企业已经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中取得初步成效,同时逐步完善与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积极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环保理念,以实际行动彰显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大国担当,在促进全球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环境,构建符合本国经济发展需求的低碳制度体系,为推进我国绿色低碳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现阶段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压力
(一)内在压力
工业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作为自主经营的市场竞争主体,正确的经营决策是把控市场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前提保障。工业企业要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层次需求的用户不断优化产品品质与服务。若工业企业不能适时进行转型升级,则会在后续市场竞争中故步自封、举步维艰,甚至因失去用户而动摇企业生存发展根基。因此,我国工业企业要正视用户需求变化,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将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升级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二)外在压力
当前,我国正面临工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内工业企业积极应对全球竞争,以扩大市场发展空间。此外,《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颁布,为我国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指明行动方向,促使我国工业企业在发展进程中必须改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低级粗放发展、破坏资源环境现状,加快绿色低碳工业转型升级[2]。这就使得部分工业企业因转型升级较慢,而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形成无形压力。
三、“双碳”目标下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发展方向
(一)构建绿色工业体系,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企业劳动生产效率,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工业向绿色化迈进的重要体现。工业企业要做好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依据行业未来发展动向调整产业布局,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整个生产管理环节。要立足“双碳”目标,紧抓工业节能减排降碳,保证产品从“设计—加工—废料回收”都能达到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对于区域工业园的重点行业来说,要树立厂房集约化、环境宜居化、原料无害化的绿色示范标杆,依据绿色低碳的生态理念,以产业耦合链接方式加快绿色工业园区发展,做好产业规划布局的运营管理工作,培育出特色鲜明且具有示范性的零排放绿色低碳工业园区,打造从设计到回收利用的绿色低碳产业供应链,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保证产业供应链符合国家 “双碳”标准。
(二)提升工业创新能力,打造绿色示范工程
面对国内外压力,工业企业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加快能源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材料技术方面的突破与创新,打破现阶段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成长为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增强工业关键性技术核心竞争力,构建工业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开发资源循环利用、高效传统能源清洁等绿色低碳共享技术,打造工业产业园区绿色示范工程[3]。此外,鼓励工业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进行重组,联合科研所、各大高等院校等形成创新联合体,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研发网络体系,构建绿色创新研发推广基地,加快产业化成果创新,推动工业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
(三)做好节能减排降碳,推动重点产业链接
做好节能减排降碳,提高重点产业链接的自主控制能力,是保障产业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循环发展的必然要求。站在全球经济发展角度来说,构建自主、完善的产业链与供应链,既能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平稳健康,也为世界经济作出巨大贡献。尤其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后疫情时代,工业企业要做好精准战略布局设计,凸显工业园产业集群功能,通过精耕细作发掘产业链接存量潜力,利用自身优势对新兴产业链进行合理布局,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与稳定性,补短板,锻长板,逐步加强产业链与供应链的自主控制能力,从最初的进口替代入手,加快科技创新速度,趁机把握国际市场经济的主动权。
(四)推进能源结构转型,构建绿色共享体系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思维为核心的能源网络,是将互联网理念觉彻到能源行业发展当中,为能源行业在营销、供给等方面变革提供保障。以电能为例,与传统电网架构对比而言,智能电网的应用是借助智能化、信息化等手段,提升电网安全、服务质量以及电力设备利用效率等,而能源互联网取决于互联网理念、方法及技术的应用,推动能源行业结构转化的变革,是任何能源都能在互联网信息中进行数据共享,实现能源数值之间的共享互换。也就是说,实施能源互联网技术,可以将能源生产者与能源消费者结合在一起,通过实时转化,不断提升能源供给者的数量,这样任何人都能成为互联网中的能源供给者。互联共享作为能源互联网的核心价值,通过供需关系的双向互动,实现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项互动,确保清洁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入网拼接,在满足各类能源的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推动区域内多种能源的协调与互补[4]。
四、“双碳”目标下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措施
(一)以节能减碳为导向,加速促进工业的生态化
现阶段,工业企业要以节能减碳为导向,觉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通过改善生态环境、统筹污染治理等方式,探索适合工业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生态机制,并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下,找到可持续生态产业实现路径。在污染防治环节,工业企业要将环保产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形成环保链产业集群,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此,工业企业要自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污染治理措施,建立节能减碳的标准体系,搭建绿色低碳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充分发挥绿色低碳示范工程的带头作用,带动产业园内所有企业不断改进企业制造设备,加大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推广力度,加速促进工业企业生态化发展,使其在动态监督机制的管理下,依托节能减碳打造绿色低碳的工业体系。
(二)以自主创新为手段,推广绿色低碳工业技术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对于能源消费来说依旧处于增长阶段,导致节能减排的压力有增无减。为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实现碳中和,我国需要以自主创新为手段,从能源供给与能源需求为着手点,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实现同步减碳[5]。尝试在能源生产领域用绿电解水的方式制造绿氢,尝试在能源消费领域实现电动化,而对于难以全面脱碳的水泥、炼钢领域,可尝试采用碳捕集对冲的方式减少碳排放量。除此之外,我国还要大力推广低碳、零碳、负碳技术,以此确定我国今后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在低碳技术方面,发展低碳技术始终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该举措的实施在工业、交通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在负排技术、能源结构全面转型、深度脱碳等技术完全成熟以前,我国仍需在节能减排的指导下,将低碳技术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最大化。在零碳技术方面,2060年碳中和的实现,要求整体社会经济活动实现源汇相抵,而不是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实现相对应的节能减排,若只借助低碳技术无法达到净零排放标准,需要国家加大对核电、可再生能源发电等零碳技术的研发,并将零碳技术作为我国碳中和技术体系的重点发展方向。在负碳技术方面,上两种技术全面应用以后,我国在工业活动、能源活动等方面仍有15亿t二氧化碳当量不能进行有效减排,需要从现在部署负碳技术,通过构建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负排放技术等,对无法排除的碳排放进行抵消,进而为碳中和的实现做好保底工作[6]。
(三)以“双碳”政策为统领,完善绿色转型政策
我国在“双碳”政策的统领下,需对现代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转型,在保证工业基本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鼓励高碳排放且产能过剩的企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发展,通过制定相关的财政政策,协助企业转型升级。待企业第三产业项目通过审核后,当地财政部门应通过低息贷款、奖励补贴等方式,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协助企业平稳淘汰过剩产能,逐渐提升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比重。自“十一五”计划实施以后,国家先后出台多项节能减排的奖励措施,虽然该措施的实施加速推动企业减排,但是未能对绿色低碳相关的科技技术实施奖励。针对这种情况,国家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制定相关财政政策,对自主研发的企业进行奖励,同时发放科研专项补贴,使绿色低碳项目在大量资金支持下,购买新的节能减排设备,加速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进度,不断提高能源转换效率[7]。除此之外,我国还可以借鉴征收其他碳税的方法,但在采用该种方法时需要明确我国实际情况,由于各省份地理环境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区域产业发展各有不同,使得我国各省碳排放量同样存在巨大差异。就目前我国资源税征收情况来看,经济水平较高的一二线城市,因征收税率较高,导致当地高碳企业选择在本地建厂,在税点较低的地区进行注册登记。此种情况的出现,引发当地税收流失以及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出现,我国应通过统一全国碳税率的方式,防止各地区税收流失,强调税收公平性。
(四)加强数字化建设,推动智能化碳排放监测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在带动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同时,也加速能源技术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发建设数字化能源领域,能够使能源管理模式在数字化、智能化的影响下发生巨大改变。然而,由于能源数据难以实现共享,各类能源数据汇集存在较大难度,无法第一时间掌握客户使用数据,不能及时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在节能服务方面仍有待提升。针对此种情况,国家要建立智能化碳排放监测体系,在“双碳”目标的导向下,利用数字化先进技术,对能源大数据的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以此促进能源生产的高效化、清洁化、电气化。为此,各区域应积极组建能源大数据中心,建立健全数据共享机制,同时建立各种能源供给协同数据对接平台,确保能源大数据中心对能源供给数据予以有效汇集。随后,运用增长率估算法,充分挖掘能源大数据,将企业产值增长率作为变量,通过基期与预测期的产值对比,从中估算出企业预期碳排放数据。还可以运用移动平均法,对本区域历年的碳排放数据平均值进行统计,从中估算出未来的碳排放数据。除此之外,还有灰色系统预测模型、趋势外推预测法等。这些数据监测方法的运用,有助于环保主管部门在线监测各企业数据的完整性,同时依据监测数值落实行政处罚手段,减少数据监测的弄虚作假行为,提高智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
五、结论
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循环发展,早日达成“双碳”目标,营造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我国应站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宏观角度,认识到现阶段工业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内外压力,将“双碳”目标设定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发展方向,并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通过政策、技术、监测等手段,提升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促进我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相关链接
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中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努力兼顾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同步进行。
根据生态环境部测算,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全国碳市场推出后,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目前唯一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在市场启动初期,将只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之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暂时不允许机构和个人参与。在7月14日举行的国新办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称,发电行业作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是考虑到发电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同时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以后,将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