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友好型社会视域下公共设施公平性设计研究

2022-12-28王璟珺杜晓坤

皖西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公共设施公平性人群

王璟珺,杜晓坤

(安徽师范大学 皖江学院视觉艺术系,安徽 芜湖 241000)

2020年首届“中国儿童友好行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该会议再次明确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中所提到的儿童友好型社会环境建设,重点讨论了结合我国实际,构建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的友好型城市建设机制。由于全球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近些年来“儿童友好”理念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且有不少城市也在开始一些有益的尝试。截至目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认证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和社区尚无中国城市的身影。为了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从2011年实施的“双独”到2013年的“单独”再到2015年实施的“二胎”以及2021年落地实施的“三胎”政策,这一系列的人口决策都是为了改善近年来我国低生育率的人口发展现状。根据我国2021年5月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显示,目前14岁以下儿童占我国总人口数17.9%,少儿人口比重开始有所回升。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并着手提升儿童的权利,为儿童营造一个更好的城市形态似乎已经万事俱备了。而构建适宜儿童活动和使用的城市环境和公共设施就是其中之一。

1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现状

城市公共设施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大到城市公园或博物馆,小到街边的路灯、休闲座椅、以及我们行走的步道等等,它们都属于城市公共设施范畴,并且这些设施、设备都是由政府免费提供给社会大众使用。城市公共设施完备与否是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国民受教育程度等密切相关的。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他们在公共设施建设中花费较大,因此公共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也相对完备,这种完备包括设计人性化、系统化、个性化、科技化等,而发展中的国家必然还需要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去不断地完善城市公共设施系统。

如今发达国家在构建城市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儿童友好型城市环境的营造,即创建出适宜儿童出行和使用的公共设施与空间。德国的慕尼黑是世界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先行者,也是“儿童友好型城市”理念最成功的城市。在基于一系列的儿童友好型建筑和城市的建设,以及对未来儿童成长培养环境的改善和建设中的规划发展原则,强调重点提升儿童友好设施和服务,致力为儿童提供完善周到的成长环境。我们的邻国日本很早就步入了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因此很早就提倡环境设施的公平性和包容性设计。在日本,地面无高差设计深入人心,基本上有台阶的地方必有缓坡或者电梯,同时坡道两侧都会安装扶手,并且大部分的扶手会设置有高、低两个位置,以适应不同身高的人来使用。便于儿童及其他步行障碍者不费力地上下楼梯。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共设施建设从外观到使用功能上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很多城市的公共设施外观设计上出现千城一面的情况,对于城市形象的定位和文化传承缺少关注与尊重。与此同时设施使用的人性化欠缺,城市的人行道虽进行了盲道的设置,但由于设计或城市改造等因素导致盲道的贯通性较差,而在对于儿童友好型城市环境以及设施设计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就更为稀少,只有极为少数的具有前瞻性的学者试图去探究儿童成长环境与城市发展以及公共设施之间的关系。就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来说,对于儿童的友好度十分欠缺,不论是从设施的外观还是设施的功能性以及设施使用的方法上都很少从儿童人群的角度,为各年龄层的儿童出行和交流进行过细致的考虑,对于从儿童的行为感知以及心理需求等进行的公平性设计研究更是极为稀少。

2 儿童友好型城市特征

美好的城市环境服务于社会大众,同样也服务于儿童,近些年来“儿童与城市”话题的关注度在全球范围内与日俱增。荆晶在童之境这本书中曾提道:“一座城市若是想要永续发展,就必须让这座城市的孩子得到永续发展,城市环境必须能确保孩子的健康,支持孩子的全面成长,培养他们对社会和自然的热爱,只有这样,孩子长大成人后,才会成为城市永续发展的使者[1](P4)”。儿童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一直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现代社会,儿童的生活很早就被安排到幼儿园或者其他的教育中心。尤其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很难在城市的街头见到儿童的身影。儿童的活动范围被限定在了一些指定的空间和地方,以及设计的特定的游乐场。事实上儿童的城市生活是一个整体,它是通过若干个空间与场所构成的,他们的世界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成人的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虽然不能简单粗暴地通过城市街头儿童的多少来判定这个城市是否正在经历“育儿潮”。但通过这一现象我们是可以得出这个城市的生活品质和宜居的程度较高的论断,毕竟城市若是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且危险的话我们一定不会很容易见到儿童在城市的各个地方出没。根据2018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颁布的《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手册》第二部分所涉及的建设原则第三条、第四条中明确提出:通过城市规划,所有城市都应该为儿童和社区提供健康、教育和社会服务基础设施,使他们能够在此成长、锻炼生活技能和相互接触。同时所有的城市都应为儿童和社区提供安全、包容性的公共和绿地空间,在那里他们可以聚会和参与户外活动[9]。由此可见,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具有积极创造儿童友好环境的特征主要是由包容性、公平性和安全性这三个重要指标来界定。就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来看,在如何提升儿童参与社会活动的安全性方面需要作出更多努力,需要为儿童这一群体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3 公平性设计理念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3.1 公共设施功能的适用性

公平性设计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基于公众不同的需求考虑公共设施空间环境布局的合理性,其配置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考虑到社会各个群体的使用需求,使得不同年龄,不同认知的人都可以去感受到各种相关服务带来的参与社会活动上变化,将设计可能产生的排斥度降到最低。运动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它可以帮助儿童认识周围的环境,为他们理解并构建心中的地图打下基础。很多不为成人所注意的空间正是儿童最喜欢的游戏和社交场所。有研究显示,由于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汽车流量的稳步增加以及“陌生人危险”等问题导致现今孩子独立出行的能力大幅度下降,而公共交通设施在此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街道的标识导向系统中人行横道灯柱、公交站台上设置儿童可触摸高度的语音互动提示按钮,地面和街道导视牌上增加儿童步行道的交通标识,确保独立出行儿童的基本出行安全,将增强儿童出行的安全感。

照明、座椅、垃圾箱是每个社区、公园和游乐场都必须拥有的基本设施,在这其中,座椅是最能反映出该场所的品质和体验的设施。父母、祖父母和成年人有时会和孩子一起在公园和游乐场玩耍,有时也会让孩子自己游玩,看护人会在一定距离内进行照看。单人座椅和长椅可以给这些父母或成人提供舒适的休息地,目前我国的公园和公共场所中所使用的座椅设计大部分只能够满足基本人群使用。通过高差设计增加休息座椅的功能性,长条形坐凳前半部分座椅高度满足成人落座高度后半部分过渡到满足儿童落座身高的高度,亦可在满足大众人群小憩的同时还能方便儿童安全攀爬休息,儿童喜欢攀爬探索随之产生快乐的心理感受,缓解负面心理的产生,攀爬的过程富有挑战性也会帮助儿童大运动发展,增强其肢体的协调性。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也会增加其与成人间互动的空间,为儿童想要参与成人生活的心理需求创造条件。公共设施的外观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传达信息,影响使用者对该设施的使用方式与使用功能的最终呈现。通过梳理、了解儿童各个时期的发展规律,我们不难发现,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很大一部分知识和经验获取,是通过参加游戏和户外活动的方式。对于身心都处在发展阶段的儿童来说、公共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儿童的注意力和社交合作能力,以及感知力,因而在公共设施外观和功能的设计上需考虑做如何充分调动儿童活动的积极性和娱乐的兴趣。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政策,通过垃圾箱箱体上简单易懂图画标注,儿童人群可快速、准确的辨别垃圾种类并找到相应的垃圾箱的所在位置,但绝大部分低龄儿童无法实现快速、安全的自主投放。归其原因主要是因投入方式和开口位置会因高度限制儿童使用,久而久之不论是从儿童的角度还是家长的角度都会阻碍儿童使用该类公共设施。

此外,我国公共卫生间的设置大多数只分男女,以家庭为单位出行的人们,儿童若要上厕所要么被父亲带去男厕所,要么就被母亲带至女厕所。易造成儿童早期性别意识模糊的问题产生。而儿童性别意识的培养又是儿童成长中最关键的一点,此时儿童卫生间或者家庭卫生间的设置就显得极为重要。对公共卫生间的设计进行设置上细化,考虑增加专门的儿童卫生间。这种卫生间方便家长带儿童如厕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使用,洁具的形式、结构、尺寸也是按照儿童的身高尺度去进行设计,儿童可以独立使用,亦可由家长陪伴进入。这种公平化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儿童人群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在兼顾儿童行为习惯的同时,满足对应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运用普适化的观念去发掘潜在的使用人群,寻找到用户的利益点,细化不同用户人群的需求,在满足各类使用人群的基本需求的同时寻求个性化的使用方式,从而凸显出公共设施的复合性和公平性。尽可能避免对儿童用户群体进行简单化的处理。

3.2 人工智能设施的易用性

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信息科技时代,处处可见孩子们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在使用电子产品上。新科技的出现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与舒适,同时也使得城市的公共设施也加入了更多智能化的显示方式和操作方法,例如:智能导航地图、多媒体触摸式导视台、自动、售卖机、自助娃娃机等等此类设施在我们城市的街区和商场内已经随处可见。公平性设计的实施通过技术的革新展现出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由于使用者在操作此类设施的过程中通常只关心的功能而并不在意在制作过程中设施的内部构造与工作原理,使得产品的外观造型与其内在的功能之间的关系就会削弱。因此,如何对信息进行传递,如何引导使用者操作和这些都需要通过优化使用界面去实施,那么操作界面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难发现儿童学习的能力较其他年龄层的人群更强,但是,由于受认知方式以及行为方式限制导致他们很难快速掌握使用方法。并且大部分的儿童群体的认知水平都是处在逐步建立的过程中。从共情的角度出发具有公平性特性的公共设施的用户界面应该对所有的功能信息进行的最简化的逻辑梳理,简单的符号化的图标将人机交互界面清晰明了地提供给不同的使用人群去使用。使用人群轻松地将自己的需求快速地传达给设施内部的智能系统,系统经过计算能够准确地将结果快速、轻松地反馈给使用者,顺利地完成人机对话,实现人工智能操作。从而提升设施的使用频率以及各类人群对智能化设施的使用认知。

3.3 使用者的行为与感官认知

我们如何看待儿童,会影响这些设施的设计的造型、选址和使用方式。在目前全面开放“三胎”的社会背景下,若想让公共设施具有公平性的特征,那么在设计时需要将预设的使用受众群扩大,不同的使用者在认知和经验方面会有所不同,不论是成年人抑或是儿童对于图形标识的认知度都是最高的,所以将文字化的解释内容以符号化的图片进行标示,那么各人群在使用设施的过程中可大幅度提高操作的速度以及对各功能的理解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倘若具有图像显示功能的公共设施操作时还附带了智能语音提示功能的话,那将会大大提高儿童用户群体在设施操作中的准确率。此外,在设施材料的颜色选择上,采用相对鲜亮明快的色块从视觉上抓住儿童对绚丽颜色的喜爱心理,鼓励其不断尝试探索。材料质感的选取运用中,以凹凸的浮雕形式呈现出的触觉纹理,同时设计符合使用者的手部操作尺度的按键,满足视觉障碍人群去感知和使用的同时,将设施的使用精准度进一步提升。提高公共设施在儿童人群中的使用率。

4 儿童友好型城市公共设施公平性设计发展方向

4.1 强调用户体验和可用性的多样化情感需求

公平性设计在我国多被表述成“无障碍设计”,目前在我国无障碍设计针对的重点人群是残疾人和老年人。很多对无障碍设施的理解也是停留在盲道、坡道等专供行为障碍者所使用的设施。事实上公平性设计更强调“为所有人设计”。目前国内公共设施的公平性设计研究主要有两个类:一类以探究影响公共设施公平性的因素为主,大都是从我国的各项基本政策、我国社会现有保障制度、整个社会经济大环境等宏观的角度进行论述。另外一类是从设计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体现出公平性的理念,这种研究对象多集中城市商业空间配套设施建设中以无障碍设施的设计为主。研究的尺度较大,与国外相比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儿童群体可使用的基础设施研究成果较少。目前软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儿童在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上相较成年人而言学习能力更强,这也就使得他们更愿意去尝试新事物并在使用新型设施过程中的成功率高。这些年交互设计的概念一直不断深入到各类设计中,交互设计的重点则强调用户体验和可用性,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的多样化,而这点正与公共设施的设计发展相契合。因此,软件程序的开发设计与交互界面设计结合,对于公平性设计的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通过可用性的原则为不同的用户创造可类比的使用体验,即制定一套既定的操作标准模式。在不同环境下使用同类设施的过程中可遵循以往的使用方式来进行初次操作。因为只有设施功能统一,简单易操作才能大大提升产品在主要使用人群中的使用度,并且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大大降低各类人群因害怕使用功能烦琐或初次尝试失败等,各种使用心理而产生拒绝使用新设施的可能性。所有设施的设计都可以看作为一个动态的,可以不断完善的过程,强调设计的使用性和可持续性。此外,细节决定用户体验,很多公共设施在材料的选择上需要考虑不同季节不同气温环境下的使用感受,例如,兼具防滑性能和温暖质感的材料会使得用户在寒冷干燥的季节使用时倍感温暖。防潮湿防腐蚀的材料在长期使用中会带给使用者始终如初的使用感受。从而真正地体现具有人文关怀的人性化设计。

4.2 挖掘公共设施外观与功能的多元化情景

城市的公共设施既要结合目前现有的科学技术来适应儿童群体用户的使用方式和感受,后期还需不断地研究整合各种新技术的适应性设计以此来迎合儿童群体各时期的不同需求,适宜与不同能力的儿童使用,给他们创造更多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可能性。一方面,对公共设施的造型标准化制作和可变化的模块化设计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以此显示出设施使用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明确设施简洁明快的造型前提下,融入可拆分、组合概念起到功能转换等一系列的多样变化性设计。在保证可覆盖大众人群基本使用公功能的前提下不断细化深入发掘一些个性化使用功能的开发,从而增强公共设施功能的公平性和复合性。另一方面,在保证不改变公共设施主体颜色的情况下,点缀一些高饱和度的色块、地面铺装及符号化的标识作为视觉引导,多以切角或圆角对公共设施结构的造型进行设计,使用表面经过特殊纹理处理的材料,根据儿童的活动尺度安装在儿童可站立、触碰的设施周围及表面,以此增加设施个性化和安全性。例如:在前文中所提到的分类垃圾箱的设计,首先在高度上,在考虑成人投放的同时,需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平均身高设计垃圾箱的整体高度,其次在垃圾投放口的位置选择上尽量设置斜坡状的,此种投放口的形态既利于儿童投放,也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

4.3 不同类型儿童人群身心情感差异研究并重

公平性设计所传达的是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设计精神和态度。在设计的过程中关注中心是强调“人”的使用感受,宗旨是要使得产品所提供的服务不受年龄、性别、语言、能力状况的限制,各类群体都能安全轻松地使用。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中,首先,我们不能将儿童群体仅仅简单粗暴地以生理学年龄的角度去划分,以此扩大受众群体。其次,还需要在充分了解各年阶段儿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了解儿童行为心理,融和这几年育儿过程中常常强调的共情思想,将儿童的心理年龄和情感需求纳入我们的研究范围内。低龄的儿童可以通过触摸,观察,使用公共设施不断地探索我们所处的世界,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体会到成功掌握社会技能的自我成就感,甚至通过公共设施可获得帮助他们的喜悦,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再次,还要充分地去了解有感知障碍和发展障碍儿童的特殊需求,利用触觉、颜色、声控系统等去细化设施在使用过程中功能尺寸的全方位覆盖。

5 结语

人是城市的主体,孩子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主体,在儿童友好型城市构建中,如何营造出适应儿童需求,激发儿童健康的体能和心理发展、培养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公共空间环境、给予儿童实实在在的关爱的重要设施也是一个城市或者社区是否是“儿童友好”的最基本标准。公平性设计理念让儿童人群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平等进行并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具有公平性设计的公共设施也是践行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一部分,增进社会平等和谐发展。同时对于从儿童友好视角出发的城市基础设施设计需要适度不宜偏激,否则容易出现整个城市为儿童群体而设计的情况,造成忽视其他人群的情况出现。在建立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过程中,因该确立的是如何提升儿童游戏玩耍的权利,强调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价值,促成满足儿童需求可以安全、健康成长的城市环境形成。在儿童看来,世界充满了各种新奇的事物,他们本能地通过自己已拥有的技能,去看、去听、去触摸、去品尝等理解身边的环境。因此,居住区和周围环境的设施条件和设计品质,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十分重要。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同行业者将儿童作为城市的使用者缩短他们与普通公众认知能力之间的差距,使儿童从建成的环境中获得快乐与成长,这样的公平性设计更具实践性和可持续性。

猜你喜欢

公共设施公平性人群
政府在农村公共设施协同治理中的角色探析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核心素养视阈下中小学课堂评价的公平性研究
城市公共设施承载力评价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
语言测试公平性检验框架及其应用*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云环境下能耗感知的公平性提升资源调度策略
一路惊喜
公共设施区位规划及相关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