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院校建环专业实习改革
——多模式融合生产实习方式实践
2022-05-18李雪飞方廷勇胡浩威王晏平
李雪飞,方廷勇,王 庚,胡 宁,胡浩威,王晏平
(安徽建筑大学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属建筑工程六个工程专业之一,其特点是工程应用性强,实践性要求高,《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指导性规范》(以下简称《专业规范》)指出,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本专业技术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及时能力,在设计研究、工程建设、设备制造、运营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应用人才[1](P4),体现了实践教学在本专业培养体系里的重要性。专业实习是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加深对专业的感情,培养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热情[2]。生产实习更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按《专业规范》要求,地方工科院建环专业培养方案应设置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三大专业实践内容,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即将开始专业基础课学习的第二学期,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过程中,而生产实习通常安排在专业课学习为主的第六学期。《专业规范》延续了以前暖通专业对生产实习的要求,强调与专业相关的生产、施工、实验等过程的参与,实习单位一般是设备生产、施工及运营单位或企业等,时间要求是一般不少于2周。
国内大多数高等学校建环专业生产实习通常以参观为主,只有少数高等学校进行了探索和改革,比如广州大学的“3+1”培养模式,即四年学制的大学生在校学习三年,最后一年到生产单位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实习一年,以及清华大学的生产实习和横向课题相结合[3],均能让学习获得较好的实践锻炼效果。但是囿于招生规模扩大的现实情况,加之合作企业在学生人身安全、生产秩序等诸多方面的顾虑[4],大多数地方工科院校均无法直接仿效。建环专业生产实习在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了“实习时间难保、实习单位难找、实习效果难体现”的问题[5]。因此探寻一条适合地方工科院校建环专业特性的生产实习道路势在必行。
1 建环专业过往生产实习运行情况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安徽省最早创办建环专业的院校。该专业2009年、2014年、2019年连续3次通过教育部专业教育评估,2019年获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培养了一大批满足社会及行业需求的毕业生。
1.1 建环专业原生产实习运行简介
安徽建筑大学2014级及以前建环专业学生生产实习尚未改革,安排在第六学期最后两周,时间设置基本符合《专业规范》要求,模式为集中实习,地点为该校签约的各实习基地或其建设项目现场,自2009年首次通过建设部专业评估后,至2015级建环专业培养方案实施前,共600余学生生产实习按旧模式进行,实习地点有燃气公司门站、燃气公司培训中心、空调施工现场、制冷站、空调工厂、加气站、热电厂等,前期安排了外地(滁州)为期一周的集中实习,后期由于本市有空调工厂建成投产,全部改为本市实习。
1.2 原生产实习模式运行问题总结
该校沿袭了传统的集中生产实习模式运行多年,问题逐步凸显,实习安排难度逐年增加,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其“痛点”与大部分地方工科院校具有共性,结合自身生产实习运行实际过程,细化总结如下:
第一,集中实习学生数量多,去外地设备工厂实习的食宿、岗位安排等问题难以解决,给承担实习的企业带来较重的接纳负担;
第二,基于本专业特性,生产实习有较大部分安排于建设项目施工工地现场,集中实习每年时间又较为固化,实习工地项目进展与实习内容难以高度契合,虽然学校本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较为完善,但每年实习前均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协调;
第三,生产实习2周内辗转多处,各实习内容对应理论课程知识点散乱无序,部分理论知识点在实习时尚未教学,削弱了实习效果;
第四,实习中后段学生容易产生惰性,同时在人数多、时间长的实习状态下,学生实践中的生产安全难以管控,对企业的日常运行有一定负面影响;
第五,实习教学适应性差,在遇到恶劣天气、实习工地项目变化等不可预测事件时,实习可能出现停滞状态。
2 建环专业生产实习改革思路及措施
2.1 改革整体思路
基于以上显现的生产实习问题,学校在2015级建环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时,决定探索一种新型生产实习模式。分析过去生产实习显现出的弊端,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实习时间的固化和形式的机械化。故改革的切入点从实习时间着手,从原来的集中驻外现场实习的单一模式,往多样化模式发展,力求生产实习的开展具有自适应性,适应当届教学安排,适应实习基地实际生产,以及适应行业发展。改革思路如下:
图1 生产实习改革思路
2.2 改革措施
变革的关键点在于:(1)实习时间的化整为零后,原先承载实习的2周时间如何分配并满足专业规范要求;(2)实习的多模式如何实现。
综合考量整体教学安排,学校打破常规,取消集中两周实习,将实习任务分解至各专业课程。在制定2015级建环专业培养方案时,取消了第六学期期末的两周集中生产实习,确定以专业课课程实习代替传统的生产实习,课程实习具体落实由授课教师决定,其实习模式、内容结合课程特性落实于课程教学中。
多样化的实习模式,需要落实于多样化的实习平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整合校内、外资源,多模式生产实习落实平台初定为以下四个:建环专业虚拟仿真中心、建环专业综合实验平台、校外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校企共建实践基地。依托该四大平台,消化各课程实习,同时做到内外(校内、校外)结合、虚实(虚拟、实际)共存。改革后的生产实习实施措施,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实习内容的拆解,二是承载平台的建设。
图2 生产实习改革实施措施
2.2.1 实习拆解方案
(1)实习内容的分解
《专业规范》要求建环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内容为:专业设施与设备制作、安装或系统调试运行的工程实践。基本要求为:(1)了解本专业设备生产、施工安装、运行调试等过程的工作内容,主要专业工种常用的技术规范、技术措施、验收标准等;(2)增加对建筑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经营管理和工程监理等建立感性认识,增强对专业课程中有关专业系统、设备及其应用的感性认识等[1](P8)。故教学内容可总结为两部分:设备(制作)安装和系统运行。集中实习由课程实习代替,该教学内容必须落实于各课程中,和生产实习相关的系列专业课有:空调工程、锅炉与锅炉房设备、空调用制冷技术、燃气输配、通风工程、供热工程等,课程中各实习知识点如表1。
表1 课程实习知识点
(2)实习成绩的评定
由于实习时间分散、跨度大,无法以生产实习特定成绩的形式判定实习效果,故将实习效果的评定拟合进课程考核之中,作为课程考核因素之一。
2.2.2 实习任务的承载平台
实习任务分解于相关专业课程中,如何去消化这些零散的实习任务,需要依靠我们打造的4大平台。
(1)建环专业虚拟仿真实践中心
学校建有建筑环境与能源利用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中心有300 m2实验室,室内建有局域网,配有新型计算机100余台,可以实现网络同传,师生交互等管理,另外实验室还配备多媒体投影仪设备,可以实现燃气锅炉等仿真实验/实践教学工作。中心目前拥有燃气锅炉虚拟仿真软件,太阳能光电、光热转换系统仿真系统等,可承载《锅炉与锅炉房设备》《供热工程》等相关课程实验。
(2)建环专业综合实验平台
建环专业综合实验平台为建筑热湿环境校级重点实验室,总建筑面积约640平方米,现有暖通空调综合实验平台,地源热泵、太阳能等多种冷热源系统的集成实验平台,温湿度独立控制、溶液除湿、热管新风技术等多种空调系统集成实验平台以及辐射供冷(热)散热器供暖系统集成实验平台,在建筑环境、建筑能源、建筑公用设备系统领域形成三个研究方向:建筑热湿环境实现技术、建筑能源系统集成技术、暖通空调系统优化技术等。可以承担“空调工程”“空调用制冷技术”等相关课程实际、以及虚拟实习活动。
(3)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
图3 改革后建环专业各类实习分布及作用
学校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环专业先后与20余家企业签约挂牌了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就业实践基地包括设计单位、市政公用企业、施工单位、设备厂家、工程公司等,承担了历年来建环专业各项实习的教学任务。本次实习改革,针对既有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又作了优选优化,确定适合承担建环专业生产实习的单位,其中安徽建筑大学建筑设计院、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合肥热电集团、合肥燃气集团、安徽深燃天然气有限公司、格力空调(合肥工厂)、美的空调(合肥工厂)、中建八局、安徽圣辉机电工程有限公司等,由于其生产经营性质与建环专业实习内容的高度契合,继续承载着生产实习任务。
(4)校企共建实践平台
依托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安徽建筑大学-合肥热电集团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和“安徽建筑大学-安徽深燃智慧燃气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本专业经过多年校企深度融合,建立了两个校企共建实践基地,两个实践基地高质量地承担了学校建环专业部分实践教学任务。尤其2020 年上半年疫情期间,在所有现场实习陷入停滞的状态下,利用企业自身的运营系统信息化平台,以线上教学的形式,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学校建环专业的部分实习任务[5]。共建实践基地每年均将学校建环专业生产实习教学任务列入运行计划,并可提供线上线下多种教学模式。
3 建环专业生产实习改革的实施
3.1 运行安排
2015版建环专业培养方案通过学校审查生效后,15级及以后近400名学生生产实习活动就被分解至各专业课程中转变为课程实习,课程实习在四大平台上得以很好地实施。
生产实习取消了集中实习时段,实习任务分布依托课程设置,本专业整体实习任务分布及其作用见图3,其中生产实习时间分散在第五、第六学期,与相关课程教学同步进行。分解后的生产实习联合各课程实验、各类软件应用训练以及各课程设计,对建环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训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2 运行举措
改革后的生产实习,依托各相关专业课程,实习时间、地点、形式相对自由,结合课程特性,可在各平台上落实实习教学任务。
图4 多模式融合建环专业生产实习
首先,能实则实,随时走出学校,利用就业实践基地进行实地实习。在课程教学涉及实践知识点时,结合课程进度,本着“能实不虚”、尽可能走出去的原则,空调工程、燃气输配等课程均安排了校外实地实习活动,近距离接触设备(制作)安装和系统运行,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虚实并举,充分利用学校虚拟仿真中心以及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的信息化调度系统进行仿真实习。学校虚拟仿真中心以及校企共建实践平台的信息化调度系统,均承担了15级及以后建环专业的“锅炉与锅炉房设备”“燃气输配”“供热工程”课程的实习任务,方便了实习安排。
最后,立足本校,依托建环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建筑热湿环境校级重点实验室)开展课程实习,学校建筑热湿环境重点实验室在设计、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建环专业相关的实验以及实习需求,有效地承担了“空调工程”“空调用制冷技术”“通风工程”等课程的实习教学任务。
4 改革总结
4.1 优势分析
实习改革后,近400名建环专业学生进行了多模式融合生产实习,经过运行检验,总结出以下优势:
第一,化整为零,时间相对机动,有效地降低了实习企业侧的接纳负担,有序的实习安排同时让实习过程中的生产安全得以保障;
第二,虚实并举,内外结合,以多种模式充实了生产实习的手段,同时完善了四大平台的建设,有利于学科发展;
第三,实习内容与课程理论知识点相互呼应,实习过程更能体现“理论结合实际”的思想;
第四,多模式生产实习适应性强,能够适应学校课程教学安排、行业技术的发展、实习基地实际运行等一系列因素变化;
第五,思政引领教学,由于实习分解于课程中,课程思政同样引领了实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建环专业的行业特点,灌输服务民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以本行业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言传身教,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格品质[6]。
4.2 实习改革待完善环节
生产实习的改革,体现了一定的先进性与适应性,但尚有需要改进之处。为继续提升实习质量,可进行以下环节的完善。
第一,修订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模块的内容、形式及考核方式。
第二,加强校内实践平台建设,丰富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内容,拓展综合实验平台的利用方向。
第三,优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动态的就业实践基地管理机制,定期与签约企业深度交流,制定年度实习计划,确定承担企业、实习内容等。
5 结语
实习改革紧紧抓住“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思想,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原先时间和模式固化的生产实习,变革为“系列课程、四大平台”承载的多模式融合的生产实习。生产实习“内外结合”“虚实共存”,由于模式的多样化,实习教学的实施具有高度的适应性。时逢2019年学校建环专业建设部本科教育评估,该实习改革方案、过程及效果得到了评估专家组的一致认可,期望能为同类高校建环专业的生产实习教学提供示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