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力提升的维度和策略举隅
2022-12-28徐雪斌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
徐雪斌|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要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个体言语实践过程中实现。
阅读是人们学习语言的有效载体,科学地组织阅读课堂并开展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思维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关注字、词、词组、句子等传递的信息,调动阅读经验和阅历,对作品的语言、结构和细节等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分析,对词句含义、结构层次、情感意境、写作手法等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联结思考、体悟感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拓展思维,学会从简约的文字材料中捕捉丰富的信息,并利用信息筛选、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想象联想、逻辑推理等思维活动,感知文本内容,获得审美体验,丰富思想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进而提升思维品质。
一、精准把握阅读教学与思维力提升的关系
阅读的对象主要是语言,语言一经产生,便成为思维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因素。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现实的思维,离开语言,就无法进行思维,当然,思维结果也无从表达。思维发展能推动语言发展,语言发展反过来又能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如果不注重训练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训练就无法顺利进行,而不提升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力也无从说起。
语言特质和思维本质决定了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活跃期。《课程标准》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思维力的训练,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力。
二、紧扣阅读教学思维力提升的两大维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立足课堂,拓展课外,以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单篇文本阅读为师生共同的实践对象,并通过一系列阅读活动,从“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拓展阅读”两个维度,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提升其思维品质。
(一)课堂巧设计,发展思维力,提升思维品质
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如何设计阅读教学,关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
1.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从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三个维度建构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高中阶段,不论是整本书阅读,还是基于大单元理念的群文阅读、单篇阅读,都需要创设真实的情境。真实的情境可以启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2.鼓励质疑,善于思考
阅读教学离不开质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只有在阅读中认真思考、发现问题并主动提出问题,才能进一步去探究问题,进而有所发现与创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合作解疑,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3.注重细读,拓宽思路
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细腻感知并阐释、分析作品的语言、结构和细节等,发掘文本蕴含的丰富内涵,深层领会作者的匠心。教师可以运用比对阅读、还原阅读、增删字词、句义探究、创作手法鉴赏等策略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打开鉴赏思路,提升思维品质。
(二)课外有延伸,指导思维法,提升思维技巧
要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有策略地开展课外自主阅读,使其在积极主动的阅读过程中,提升阅读思维,保证阅读质量,逐渐成长为独立而成熟的阅读者。
1.信息筛选整合法
信息筛选整合的主要任务是:在整体阅读语言材料之后,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将信息点归纳整合。它属于“分析与综合”思维法。学生如果能有效地筛选整合信息,就说明其具备运用相关阅读策略进行深入阅读的能力,即能快速捕捉信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实现思维聚合。
2.文意比对精读法
要理解文本内容、分析创作手法、领略主旨精义,比对阅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把内容、形式相近或相反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开展比对式阅读,以提升学生“比较与分类”的思维能力。
3.联结分析理解法
分析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阅读理解分析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的阅读思维不仅应指向词语或句子本身,还应联系词语或句子所在的段落、章节甚至全篇。学生要以多维联结的方式去分析与思考,其思维的角度既要纵深推进,又要横向联结,以促进鉴赏与思辨能力的提升。
4.探究评价批注法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以主动探究为核心的阅读实践活动,也是动态的思维过程。它能促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使其多元化地理解、感悟、阐释、发现文本。学生在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的过程中,呈现了阅读思维轨迹,表达了思想感情,锻炼了思维技巧。
三、探索阅读教学思维力提升的四种策略
(一)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启发思维路径
情境教学法是广泛运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课程标准》提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并强调它在文本阅读活动和学生思维力提升中的作用。王宁先生将“真实情境”概括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由情境激发的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模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和联想,让他们从感性认识中获得理性发现,实现思维的转变和升华。
【课例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百合花》《哦,香雪》群文阅读(片段)
活动任务1: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感受不同叙述角度对主旨的不同呈现。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我眼中的“故事”。
从香雪、凤娇、女文工团员、新媳妇、小通讯员五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作为叙述者,复述小说,看看侧重点有何不同。要求复述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特征,主题鲜明,内容连贯。
活动任务2:体会不同叙述角度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不同效果。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音中有画,画中有情。
给经典电影《哦,香雪》《百合花》配音(选用课文中的语段作为台词),体会不同叙述角度的不同表现效果。
此教学片段是小说类文本的群文阅读指导。“叙述视角”和“人物情感”是小说阅读的两大主题,教师通过创设复述故事和为人物配音这两大情境,将学习任务、学习过程转换为接近日常阅读、生活交流的驱动任务,用真实、自然、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驱力。学生完成任务,需要“沉浸式”地深入研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选择叙述视角及塑造人物的意义和价值。基于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学生才能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复述、配音任务,实现从阅读吸收到口头表达的转换。课例1 中创设的任务情境,不是仅用于课堂“导入”或者“拓展”阶段,而是融合在学生听说读写的整个系列活动之中。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感知、记忆、理解、概括、评价、创设等思维活动,启发他们在形象思维的感知体验中,发展理性思维,让思维层级逐步进阶。
(二)设计思辨性问题群,提高思维能力
“思辨”即思考辨析,是一种抽象思维,涉及分析、推理、判断、辨别等思维活动。学生需要借助抽象的概念,依据一定的逻辑规则进行判断和推理。对于高中生而言,能思辨、立体地看待并分析问题尤其重要。因此,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立足文本特点,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思维能力,设计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群,引导学生学会思辨,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课例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片段)
以概念导读为主要问题,设计“概念界定”“概念反驳”“概念辨析”问题群。
(1)用《乡土本色》中“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这句话引出“土”的概念,引导学生根据认知经验,讨论费孝通关于“土气”的结论。
(2)在“概念界定”问题中,用“土的基本意义是();土的重要作用是();人和空间的关系是();人群和人群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具有()和()的特点”五个填空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深入思考。
(3)用《文字下乡》中“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这个结论,引导学生关注“愚”字,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愚”下定义。
(4)在准确界定概念的基础上,开展“团体格局”“差序格局”概念辨析活动。
《乡土中国》概念丰富且联系紧密,阅读指导中,教师把概念导读作为主要问题,能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逻辑,串联书中散落的概念,厘清作者的成文思路,进而搭建自己的阅读框架。这一问题群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生为了界定概念,需要经历输入信息、分析整合、探索发现、精准表达等思维过程;为了反驳概念,需要开展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反映文本中的事物本质;为了辨析概念,则需要基于逻辑思维,开展综合性辨析活动。整个任务群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还发展了其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有效提升了其思维品质。
(三)落实文本细读任务,拓展思维区域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由此可见,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语言。上文已经叙述过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因此为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要落实好文本细读的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的重要信息,从关键性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语言的表达方法、修辞手法,比较归纳,层层剖析文本内在的组织关系。在细致理解与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归纳思维、演绎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就能得到发展。
【课例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阅读(片段)
笔者设置如下五个任务。
(1)诵读明风格: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节奏、明晰体裁,有整体感知。
(2)履历看心志:感受诗中所呈现出的诗人志向。
(3)细读品诗意:品鉴两首诗歌的创作手法。
(4)比对寻共性:探究两首诗歌的共性。
(5)分析出短评:完成单元学习任务。
这两首诗风格不一致,体式不同,展现的人生状态也完全不同。设计教学时,笔者基于编者意图,在科学分析单元学习任务后,确定了文本细读任务,引导学生开展语言细读,突出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比对诗歌意蕴这两个教学重点。笔者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经验、生活认知,透过诗歌的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建构人物形象,在对比中探究诗歌意蕴,在联结中品味诗歌情感。经历这一系列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表达感悟的学习过程,学生打开了思维区域,学会了从多角度进行文学欣赏,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并认识到其美学价值,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指导课外阅读方法,提升思维高度
当然,除了在课堂上组织阅读活动外,教师还得组织课外延伸拓展阅读,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以提升其阅读能力、扩大其知识面。
具体的方法有信息筛选整合法、文意比对精读法、作用分析理解法、探究评价批注法等。学生在课外拓展阅读中,根据教师所指导的鉴赏方法,聚焦文学作品中的某个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论证,在深入的学习中提升感受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课例4】学生短评:天上景 人间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片段)
朗朗月色,澄碧湖水,清亮猿啼,浩荡青冥,虎鼓鸾车,仙人结队,这是李白笔下的仙境,也是一场梦境。李白用雄奇浩荡的笔触,浪漫瑰丽的想象,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对比衬托,为我们呈现了自由光明的仙境,将他的浪漫主义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李白并不仅仅是为设想一个世外桃源。“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笔锋一转,天上盛景,辉煌仙境,不过是黄粱一梦。诗仙回到人间,面对的是权贵的排挤和黑暗的现实。仙境被描述得有多美妙,现实就有多冷漠寒凉。因此,这是一首写给人间的诗,借着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综上,要想上好阅读指导课,教师就需要组织好阅读交流、开展好阅读成果展示以及课外阅读的全过程指导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整理、对比联结、分析探究、批注表达等阅读方法,通过课内外的有效结合、方法指导与实践等策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