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边界”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以长山小学为例

2022-12-28□俞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2年17期
关键词:研修边界校本

□俞 波

无边界校本教研,指的是采用跨年龄段、跨学科的方式,采用固定时间与零散时间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的校本教研活动组织形式。它可以打破校本教研活动受制于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参与的局限,全方位提升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这种教研方式是在浙江省小学数学“现场改课”教研范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的。与很多学校一样,笔者所在学校有很多现实问题,如师资结构不均衡、教师发展缺乏动力、教研活动组织方式单一等等。为了推动每一位教师持续成长,学校在深入调研与充分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有学校特色的“无边界”校本教研方式。

一、无边界校本教研的设计

学校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现场”,办公室、食堂、操场……只要愿意,“研讨”随时随地可能发生。受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中的“现场改课”教研范式的启发与引导,学校确定了以“改课”为抓手,以促进学校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提升为目标的“无边界”校本教研方式。

“改课”是距离教师最近的,最容易让教师感到“有用”的教研方式。因此,学校确定了关于“改课”的大、小目标。小目标是“每次改进一节课,一年后人人遇见好课”,大目标是“每一次改课,参与活动的所有教师都能上好这节课”。并确定了基于“改课”的“无边界”校本教研模式(如图1)。

学校力图让“高段教师与低段教师”“年轻教师与年长教师”“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因“改课”这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自发地组合成一个个自由“小团体”,甚至将“本校教师与外校教师”都结合在到一起,共同为上好每一节课而努力。

二、无边界校本教研的实践

校本教研要落到实处,要先组建团队、建立制度,以保障校本教研常态化实施。

(一)组建团队,让教师有归属感

“改课”是手段,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是目的。为了让教师能打破边界限制,随时随地产生有关教育教学的争论与探讨,学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建立了多个校本研修团队,力争让任意两个教师至少在同一个团队中。如学科教研团、年级教研团、各级课题组团队、班主任团队等等。这些团队的建立,增加了教师的归属感,为后继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制度,让活动实施有保障

如学科组定点定时研修制度中,统筹确定了各学科组进行“组本”研修的时间:语文组和数学组每周的周二和周四下午定时开展“周研修”,英语组和科学组每月初和月末定时开展“月研修”,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由教研组长根据本组教师课务情况,不固定时间开展“月研修”。也提出了研讨内容建议,如现场改课研修、课程标准研读学习、共读一本书等等。

又如年级组多学科交流例会制度,要求每个年级组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年级组多学科交流会议,会议中可以进行跨学科交流研讨,分享各自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相互借鉴,相互参考,各抒己见,共同解决相关问题,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如,课题组主题研修制度是在教师自由组建小研究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学校用制度化的方式鼓励教师组建围绕真问题进行小研究的课题研究团队,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教科研主动性、积极性。并为展开研究的课题组搭建平台,请研究者汇报研究成果,展示研究过程,分享研究资料,让本是“自发”生成的研究成果在校内沉淀下来。

同样,鼓励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经验分享的班级管理论坛分享制度与鼓励教师分享即时研究成果的教育教学成功案例分享制度,也是以搭建常态化分享平台,挖掘研究者身上的闪光点为目的而设立的。

(三)践行改课,让校本研修有抓手

“无边界”校本教研是活动的组织形式,改课是让其得以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抓手,因此,校内的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科组,都按照类似的步骤开展基于“改课”的校本研修活动。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以浙江省小学数学“三段十步”现场改课的教研范式为基础,将校内“改课”的流程分为五个步骤:老教师和新教师同上一堂课;专家现场提出改进意见;教研组集体修改教学方案;全体教师抽签再上这节课;课后书面再交流。

1.新老教师同上一堂课

新老教师同上一堂课打破了学科教研组的教师年龄边界。让有经验的老教师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感受新教师的创意和活力,让新教师在展示自我优势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老教师的经验。

思雨似醉非醉,来到大河宾馆。大河宾馆他熟悉,他的客户都是安排在这里住宿的。他走进大厅,值班经理小林姑娘忙上前来问候,一看杜经理有酒醉之意,忙过来搀扶。小林经理同杜经理都很熟悉,杜经理每次来,小林经理都格外热情关照。小林经理今晚发现杜经理像醉了,又见只有他一个人,就直接把杜经理搀扶到房间里去了。

改课过程中,学校先把学科组教师按照教龄从高到低进行排列,然后按照顺序进行教学展示。第一次现场改课活动中,由本学科一名教龄最长的老教师和一名教龄最短的新教师同上一堂课。下一次活动的参与者依次向“中间年龄”递减。确定一位年长教师与一位年轻教师同上一堂课后,再明确同学科的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参与后续的抽签上课。这样的活动不仅打破了教师年龄的边界,促成了不同视角、不同理念、不同观点的碰撞、互补与融合,也激发了全体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次活动前团队成员一起熟悉上课内容,一起进行前测调查,一起参与备课交流,让前期的全员参与为改课活动的成功开展埋下伏笔。

2.外请专家现场改课

外请专家参与现场改课是为了打破学校教研的能力边界。一所学校的教研能力一般都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学校内骨干教师的水平常常就是该校教研水平的“天花板”。为打破这个无形的天花板,邀请外校的专家参与活动,与校内教师一起进行现场改课是好方式。

在活动中,专家针对“同上一节课”环节呈现的两节展示课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给出对这节课的教学建议,以供接下去教研组再次磨课和抽签上课时参考。外请专家的参与打破了本校教研的“天花板”,帮助教师从不同的视角审视课堂,疏通了学校教研提升的堵点,源头活水自然而来。

3.教研组全员完善设计

这个环节是“改课”的核心环节。专家提出改课建议以后,教研组全体成员聚集在一起,基于“同上一节课”的基础设计,结合外请专家的建议,再次打磨这节课,准备后继的抽签上课。一般“抽签再上”都安排在教学展示当天的下午进行,时间很紧凑。由于谁也不知道会抽到谁,所以每一个人都想清楚地理解这节课怎么上,他们一起明确环节、推敲细节、梳理设计、准备教学具、制作课件……所有人互相激发,开拓思路,或“头脑风暴”提出新看法,或“从善如流”将不同的观点进行融合,或“奋笔疾书”以笔墨留下博采众长……团队成员感受着心脏的加速跳动,畅享着团队合作带来的思维冲浪。

4.同学科全员抽签再上

学科组的教师共同备课后,现场抽签确定再次上课的教师,展现改课活动的“亮点”。这个环节是现场改课的点睛之笔,正因为它,前前后后的其他环节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如果没有这个“抽签再上”的环节,那么教师在前面的改课过程中就不一定会那么投入,在后面的活动分享时也不一定会有那么多真切的感受。这是让教师走出教研、工作舒适区的最佳法宝,也是教师们为现场改课“叫好”的重要原因。“抽签再上”这一核心环节,让深度参与、合作分享、团队成长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常态。

5.课后书面再交流

活动结束即是思考的结束,这是常规教研的“痛点”之一。改课活动结束让教师将感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这是教师个体将活动收获“内化”的重要步骤。教师的记录即是思考的沉淀,也是成果的物化。让改课的余波荡漾,消除了常规教研活动缺乏深度互动和持续跟进的痛点。

三、无边界校本教研中需注意的问题

借助“改课”实现无边界校本教研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第一次,重在激发全情投入

第一次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参与教研的人员心态上的准备。在活动中,说服“老教师”参与活动常常比较困难,校长带头参加改课全过程,可以带动老教师的主动参与。校长也参与备课、参与抽签,会让教师真正体会到活动的全员性、平等性和学术性。

第一次活动时,不要把教研目的放在研讨的结果上,更应关注教师投入的状态,教师自己有所思、有所悟、有成长以后,对后继的教研活动会充满期待。

(二)选专家,重在“适合”

在现场改课环节,专家的意见与建议很重要。因此要根据每一次活动内容邀请适合的专家参与活动。这里的专家指的是在某个领域、对某些内容真正有研究、有思考的人。他们不仅是学科教学的专家,还要具有观察、分析、改进学校教研方式的能力。

(三)活动形式,重在长久坚持

任何一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时间久了,都有可能让部分教师感到倦怠。学校确定了无边界校本教研活动的形式后,应始终坚持每次活动一个人都不能少。坚持是一种无言的力量,坚持一段时间以后,打破年龄、打破学段的活动自然会成为教师的习惯,良好的学校教研氛围才能真正形成。

(四)全员铺开,重在杜绝“看客”

抽签上课是让教师走出教研舒适区最难的一步,也是激发教师全员参与教研活动最重要的一步。在这个环节,不能有“看客”。每一位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都参与抽签,能帮助教师用对好课、好教研、好团队的追求战胜内心的怯懦。实践中,长山小学教师从开始的“不愿意”到后来的“不逃避”,体现的就是人人参与的力量。全员参与、抽签决定上课人员的方式,真正激发了教师对于校本教研的热情。

无边界校本教研是学校对校本研修模式的一种探索,学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更好地体现教研活动的“无边界”,打造教师成长的“无边界”,我们依旧在路上……

猜你喜欢

研修边界校本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守住你的边界
突破非织造应用边界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