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性思维研究综述(2019-2021):主题与方法

2022-12-28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丰滢

区域治理 2022年22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研究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 丰滢

1983年中国第一届创造学学术讨论会在广西南宁召开,标志着“创造学”在我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1994年,中国创造学会正式成立,使得创造学与思维科学的学术活动日渐热烈。创造性(creativity)也叫创造力,被认为是个体产生新颖独特且具有社会价值和适用性产品或想法等能力,创造性思维通常被视为创造性的核心[1]。在近40年的发展中,我国的创造性思维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者刘晓明在2003年还提出“创造思维学”作为研究研究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关注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在人类逐渐迈向自身发展的更高阶段“创造阶段”的时代,创造性思维的建立与发展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而且是一个需要付诸实践的现实考量。本论文的目的是梳理近三年创造性思维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中国知网以主题“创造性思维”,出版年度“2019-2021”为条件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符合条件的论文215篇,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文本细读,以此梳理近三年有关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内容与理论视角。

通过文本细读,从学科来看,近三年大多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出发进行创造性思维研究。就内容来看,近三年我国学者主要集中与创造性思维的含义、生成机制与影响因素、能力测评以及创造性思维潜力的培养与开发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与含义

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重点探讨了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代表性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种:杨年最早在1983年《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一文中指出,创造性思维是指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的思维,即为社会提供首创的、新颖的、积极的理论与产品的思维活动[2]。周慧超随后进一步将创造性思维分为新鲜的,前所未闻的思维产物的广义概念与第一次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思维产物狭义概念[3]。刘奎林从宏观系统的角度出发将创造性思维定义为思维心理、思维形式、和思维环境的系统综合[4]。

尽管在一段时间内讨论创造性思维概念的文章有所减少,但在近三年的文献中也有两篇文章对创造性思维概念进行不同视角的探讨于辨析。

早前的概念认定,集中于从社会宏观视角,以创造性思维意义来定义创造性思维中的创造性。张敬威等从创造性思维的精神层次与发生阶段分析,并且以理性于非理性、逻辑思维于非逻辑思维两组对立概念的辩证关系为重要视角。将创造性思维概念归结为:创造性思维是理性突围中的逻辑断裂于思维秩序再构[5]。对创造性思维于创新思维在概念上对混用状况,詹泽慧等对两者对概念进行辨析,指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原生思维,建立在想象力、遗传与天赋、智商、思维联结的基础上,具有独创性、发散性和适切性的特性。而创新思维是强调其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再生性思维[6]。

二、创造性思维的生成机制与影响因素

创造性思维的生成机制,一直是创造性思维研究的重要方向。这一部分的研究主要从神经机制,大脑功能基础等角度出发进行实验范式的研究。例如,林郁泓等对创造性认识神经机制领域内脑电 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研究所取得对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讨论,并根据现有研究结果提出加强整合分析,密切关注社会文化对创造力研究外部效度的影响、结合多种手段系统深入地探讨创造性思维的认知神经机制[7]。

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是近年来国内学者探讨较多的方向,学者大多从心理学学科层面进行讨论。

一些学者探讨二语水平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杨毅隆等通过5个实验对中国大学生的二语水平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及其影响的潜在认知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二语水平对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显著影响,由于双语使用者需要在两种语言间自由切换,他们思维灵活性更强,二语水平尤其对发散思维有显著影响,而在聚合思维上无显著差异。执行功能在上述关系中起到了调节作用[8]。在2021年,杨毅隆等又进一步采用链式中介分析方法,探究二语水平影响创造性思维的深层认知机制。研究发现,在二语水平影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不仅存在直接效应,也有间接中介效应。双语切换能力与认知灵活性具有中介效应,由此发现二语言水平对创造性思维存在三条间接认知路径[9]。

一些学者尝试探讨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与创造性在大脑功能基础方面的联系。郭蝉瑜等采用镶嵌图形测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等探讨脑区与认知风格、创造性思维对中介效应。研究发现,认知风格可能会通过认知控制的脑区影响创造性思维。如果了解个体的认知风格,就可以通过相关训练塑造相关脑区,从而提高个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10]。

还有一些学者探讨情绪、性别、父母教养方式等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影响。陈建新等通过实验法探讨操纵面部表情和视频引诱情绪之间的相容性或不相容性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实验验证了面部表情和外显情绪的相容性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表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下的情绪相容性分别影响着创造性思维的不同成分。

姚海娟等同样探讨情绪对创造性思维对影响,但其从被实验者的认知风格进行分类,探讨认知风格在情绪与创造性思维之间是否存在调节作用。实验发现,高兴和愤怒情绪均促进了创造力的表现,对场独立的个体而言,愤怒情绪促进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对场依存的个体而言,高兴情绪促进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单梦肖等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不同性别子女创造性思维对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相关性研究,得出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创造性思维有影响,这种影响受到子女性别的调节。

对创造性思维的生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心理学学科视角出发呈现追踪研究的形式,应用实验法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生成机制与影响因素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以验证他人的实验结论并补充原有实验的不足。

三、创造性思维的测评方法

对创造性思维对测评、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主要集中在教育学领域。2021年OEC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PISA 2021创造性思维框架(第三版)》,提出在新一轮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增加“创造性思维”这一新的评估领域,掌握15岁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状况的国际比较数据,以期激发全球教育政策与教学法的积极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对创造性思维的测评成为近三年来研究的重点。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高阶能力,如何测评一直是教育测量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对创造性思维的不同定义,研究人员总结了不同的测量方法。

如Said Metwaly根据“4P”创造力模型将测量方法分为个人方法、产品方法、过程方法和环境方法。李静等从教育领域出发,将创造性思维测量方法分为,题测评估、量表评估和产品评估。国内学者近三年讨论较多的是PISA2021创造性思维测试题、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试(The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简称 TTCT)等。这些测试包括开放性或结构不良的问题,要求学生产生尽可能多的答案,然后统计得分。学者们对这两种测量方式的测量逻辑、测量理论、评分标准等进行解读,并且探讨其在教学实践、能力评估中的应用。

首先是对测量方式的解读,这一类文章集中于对PISA2021创造性思维测试的测评与解析。唐科莉等对该报告中创造性思维的测评领域、影响因素、测试工具、测试内容分布、评分标准等进行了全面解读。并指出,“创造性思维”评估的纳入是教育大规模测评的一次开拓性尝试。袁婷等介绍了证据中心设计(ECD)理论在PISA2021创造性思维测评中的应用,并以ECD理论的核心理念为依据建议我国基础教育素养测评实现测评标准实证化、测评问题情境化、数据收集多元化。还有一些学者将PISA2021创造性思维测评与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进行比较,指出PISA2021创造性思维测评的试题分布在复杂度上更具有层次感,并以此为教学活动提供建议。

同时学者们也积极应用这两种测量方法对学生或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检验。严丹等探索PISA2021创造性思维能力模型在生物学教学评价中的应用,选取生物教学中DNA分子平面结构的模型,设计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评价方法对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量化评价。彭荣等使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A卷图画量表(TTCT-A)研究奥尔夫音乐游戏教学对5~6岁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对干预效果。通过奥尔夫音乐游戏组和正常对照组儿童教学干预前后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测量,指出奥尔夫音乐游戏教学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重要性。董新路结合PISA2021提出的创造性思维测评能力框架,对高考英语的书面表达项目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创造性思维潜力的培养与开发:教学实践应用与行业实践应用

近三年知网发表文章中,有关创造性思维潜力的培养与开发占比最高,在214篇文献中教学实践应用有156篇文章,涵盖幼儿、小学教育、中学、高校教育各个阶段,课程分布集中在音乐舞蹈教学、美术教学、数学教学和设计类专业教学几方面,在英语、语文、体育、计算机等教学中均有涉及。

培养策略研究是这一类型文章的主要类别。例如丁洁从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组织实施方阵及教学评价管理三个维度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探讨。郜汐从高校油画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了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营造氛围、巧设疑问、开放主题等创造性思维构建策略。张蕾指出了现阶段舞蹈编导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对主要问题,并分解了舞蹈编导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过程,提出对先进舞蹈思想与方法加以借鉴、运用训练分解法等具体培养策略。还有一些学科,例如数学、生物等,一些学者采用“一题多解”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以具体例题分析阐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例如廖乐祥指出了遗传题解题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精选了5道遗传学试题运用一题两解的思维方法进行例题详解并进行策略小结,阐述了学生解答遗传题时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与方法。培养策略研究大多从学者们的教学实践出发,对自身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因此问题的发现与策略的提出较为具体与主观,思辨性的论述较多,且同类课程的策略分析也较为相似。

少数不囿于理论教学构想,在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之后,通过实验方式验证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例如朱永海等设计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阶梯式加深混合教学模式。随后,文章结合教学案例,利用TTCT量表和半开放式问卷,设计了T、B1、B2三种课堂,并在3个平行班开展了准实验对比研究,结果验证了阶梯式加深混合教学模式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促进作用的猜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行建议。

陈晓芳对北京城区272名4~6岁儿童的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活动进行观察,运用“学习兴趣”观察表与修订的“托兰斯图画测验”进行实验研究,发现此过程能够显著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改善儿童的学习方式,由此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进一步提出关注儿童“问题导向经验构架”的形成,引导儿童理性和感性力量的流动与平衡等教育建议,以帮助儿童创造性地处理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在行业实践应用,也是学界业界研究的侧重点,在214篇文献中相关文献有28篇。其文章类别也多是以应用思路,策略研究为主。

涉及与创意策划相关行业,如媒体采编行业如记者、节目编导、图书编辑,音乐舞蹈表演相关,创意设计相关如广告设计、室内设计等行业。在近三年的文章中还有学者将创新性思维用到翻译行业,通过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中的翻译实例,阐述创造性思维六种类型在政论文本翻译中的应用,探究译者创造性思维在政论文本英译中的价值和有效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2019-2021年我国学者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创造性思维的含义、生成机制与影响因素、能力测评和创造性思维潜力的培养与开发四个方面。

前三个方面主要以心理学学科为基础,通过社会心理实验法等实验性研究不断深入对创造性思维的内涵、机制、影响因素等的本体研究。随着OECD 发布《PISA 2021创造性思维框架(第三版)》,旨在将创造性思维纳入全球教育政策的研究。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测量方法的解读也成为这以阶段教育学界的关注重点,显示出国内对先进创造性思维研究工具的关注。

在近三年研究中占比最多的是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实践中的培养与开发,特别集中在中小学课程教学研究。这一方面的文章以理论研究为主,大多停留在应用策略的研究范畴,缺少深入详尽的论述。

只有少数文章对于其提出的应用策略教学模式进行后续的效果测评。尽管创造性思维是比较难以测试的高阶能力,但是随着近年来测试方法量表等的不断完备,教育学学者也有更多的机会借鉴心理学量表,完善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效果追踪。在行业实践应用方面,尽管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创意策划类的行业,但其在翻译行业的应用也显示出创造性思维应用的无限可能。

猜你喜欢

创造性思维研究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浅谈创造性审査意见答复的切入点
思维跳跳糖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思维跳跳糖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