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泸州红色文化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路径探索*

2022-12-28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杨萍

区域治理 2022年22期
关键词:泸州农村基层党员干部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杨萍

依托泸州红色文化来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有利于坚定理想信仰,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政治领导力,增强群众凝聚力,强化组织治理力,提高经济发展力,进而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战略。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不突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农村、学校、街道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而农村基层党组织不能有效开展工作,组织生活不规范,对党员的政治教育不够深入,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直接关系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农村的基层党组织虽然有“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基本制度,上级部门也通过酒城先锋等系统每月进行监管。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多流于形式,并未严格按照制度来实施。一是开展形式单一。如:“三会一课”基本以线下的会议形式开展。虽每月都能达到开一次或者两次党员大会,但开展方式单一,内容多空洞乏味,支委成员按上级要求照本宣科,机械式的传达上级精神和任务。为应付上级党组织的检查,还需多方位拍照录像,撰写上传会议记录、新闻报道,很大程度抑制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缺乏吸引力。二是参会人数较少。在实际考察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由于家庭琐事、外出务工、年老体弱等各方面因素,常年缺席组织生活,半年或者一年都没有参加过组织生活会,只是把党组织关系落在村里。严重影响了组织生活的正常有序开展,很多精神或者决议不能由上而下传达,根本无法达到预期成效。

(二)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虚化、边缘化

一是组织没有实现全覆盖。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留守的党员年龄偏高、年轻党员多在外务工等现象。对在外务工的流动党员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部分流动党员找不到组织。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不能正常开展,难以有效落实上级传达的各项政策,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减弱。在农村落户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内部只存在党员,并没有建立党小组或者党支部。二是组织体系空置。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或者机遇,许多村民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实际在农村居住的人大量减少,多是上了一定年龄的老人或者留守儿童。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认为,已经没有服务对象,组织的作用只是起到管理或者处理集体财产。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实际已成为空壳,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三是权力监督力度不够。要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质量良好,需要严格规范的监督机制。由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处于基层,无论是辖区大小、所处位置和辖区内的村民影响力都较小,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情况极少受到新闻媒体关注,进而减弱了媒体的监督作用。常年在农村生活的村民,因为受文化程度不同以及信息不对等原因,即便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做法不对或者自己的权力受到损害也很难直接找到相关部门反映。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监督力度不够。虽然党组织已经开展党内督导工作,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督导制度,然而基层党组织关系错综复杂,具体执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3]。

(三)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履职不到位

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拥有强大的政策宣传、执行落实和思想凝聚的能力,才能完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然而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员队伍,还是以中老年人为主,队伍老龄化问题严重,存在着党员干部履行职责能力较弱的现象。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动员能力、政策学习、宣传能力和落实执行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导致乡村振兴战略主战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难以开展。一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突出。在贯彻执行党中央制定的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方针过程中,当群众对党的决定心存疑虑时,党员干部应先行先试,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的效果来证明党的政策方针正确性、合理性,从而引导党的政策方针在农村基层顺利实施。然而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不愿积极主动认领工作和承担责任,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缺乏领头雁的作用。二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工作能力不足,不能把党中央制定乡村振兴有关的方针和政策落细落小落实,不能及时有效处理及反馈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三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不足,使农村工作缺乏动力和新思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对于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面貌等工作,如果还缺乏创新性、多样性,不利于实施和开展乡村振兴工作。

(四)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经济带动发展力不足

经济发展能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农村发展的动力,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状况。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把发展农村经济产业、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在乡村发展中不断提升和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的织力,经得住考验。然而,部分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推动力还待进一步增强。一是农村集体经济没有优势,缺乏核心支柱产业链,仍以农业种植为主。泸州市不仅景色优美,酒文化丰富,红色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但是“红色+旅游”的新型旅游产业并未成为泸州第三产业的支柱。二是打造的特色产业较为传统,种植类型以特色蔬果为主,多是打造田园风貌与村庄环境相结合的产业链,没有进行统一规划整合,尚未形成规模较大的新农村特色产业链。三是农村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土地多为农用地,建筑用地和生态用地极少,农村公共设施分布不平衡且设施较为缺乏。当地学历高、资源广、人脉宽、收入较多的大部分人多在外地发展,并未步入乡村振兴行列中来。当地党组织的党员干部无法适应新时代快速高效的发展趋势,提出振兴乡村经济工作的思路也缺乏创新性。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群众凝聚力、组织治理力、经济发展力的强弱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内外两种原因进行分析。内在原因分析,从党员理想信念、党员队伍建设、组织制度执行和党内监督管理进行;外在原因分析,从主流思想意识和经济发展动力两方面进行[4]。

(一)内在原因

一是理想信念不坚定。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化,常为政治业绩,轻政治理论学习,重经济发展。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内生动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

二是队伍建设不完善。每年计划的党员发展名额较少,党组织能在当地吸纳的人才很少。年轻党员大多只是把党组织关系放在当地,而本人在外务工,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参与到党的组织生活中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老龄化严重,文化程度及创新学习能力较低,难以高效开展党组织工作,组织力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三是制度执行不严格。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够定期召开“主题党日活动”“三会一课”等常规性组织生活,但重视程度不高,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参与人数也少。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党性修养得不到提高,导致组织力弱化。

四是党内监督不力。民主生活会中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内监督等相关制度的执行,多流于形式,出于表面。党员与党员之间没有很好地履行互相监督职责,使得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难以得到进一步强化[5]。

(二)外在原因

一是群众主流思想意识面临挑战。网络的高速发展,加快了新媒体在农村的普及。有些自媒体为获得流量博取眼球,经常曲解国家政策或者扭曲事实真相,误导广大群众,造成广大群众主流思想意识混乱,给党和国家的理论成果、最新政策在农村的宣传和实践带来了极大困难。

二是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基层党员干部受限于自身的见识、学历,难以适应现代高速快捷的新媒体传播手段,不能利用新媒体及互联网的优势进行经济发展。农民的收入方式,主要来源于新型农业或者种植业。但是很多新农村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吸纳外界力量进行投资开发。不能深度挖掘本土资源进行整合开发,造成文化、旅游、土地等资源的浪费,难以适应当今主流市场经济。

三、红色文化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路径选择

(一)以红色文化为依托,提升政治领导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泸州红色历史文化,是一种具有先进性的民族文化,也是泸州英雄儿女用血肉之躯书写着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崇高信仰。将泸州本土的红色文化融入“主题党日活动”“三会一课”等常规性党组织生活中,科学把握泸州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加强对乡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激发工作热情,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砥砺前行。同时,运用好泸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拓创新党员思想教育的形式,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这种仪式感和氛围感,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从而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

(二)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增强群众凝聚力

加强思想引导,提升本土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增强群众凝聚力。2001年,泸州市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正式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基层党组织应该把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本土红色文化精神的重要阵地。以泸州红色文化的遗址遗迹和精神文化为依托,挖掘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及革命精神,提高泸州红色文化软实力。例如,基层党组织可以在每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间或者非农忙的节点举办“重温经典·红色电影”“传承精神·老红军讲故事”等大型群众活动。引导村民在浓厚的仪式感中进一步感受到泸州当地的红色精神,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深刻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所经历的艰难历程。又如,基层党组织也可以在当地建造特有的本土红色文化橱窗、文化长廊、纪念碑文或者革命人物雕像等,将泸州本土红色文化的内涵精神承载于各种显眼的建筑物中,扩大传播范围。把当地打造成为底蕴深厚且拥有自己独特红色文化的乡村,以本土红色文化来增强村民凝聚力,从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

(三)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强化组织治理力

借鉴“红色党建制度”,提升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泸州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制度建设资源,泸州的革命先烈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制度规范,可以用以指导党内生活,规范党员行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泸州应当充分参考本土红色文化的规章制度,通过学习革命先烈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制度经验,结合时代变化的实际情况,提升乡村基层党组织的自身治理能力,为振兴乡村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基层党组织应每月按时召开“三会一课”,创新会议形式,线上线下同时进行,保证参会人数,做好会议考勤记录。同时要贯彻执行会议中各项决议和精神,保证活动的有效性、规范性、严肃性。强化基层党组织监督制度。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执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时刻了解党员、群众对党的工作和党的领导干部的意见。表彰优秀党员和党员干部,教育或者处理不合格、违纪党员。以此来不断提高党员素质优化党员队伍,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完善组织人才结构。在基层党组织队伍中,引进农业科研人才、农技运用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用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质量与能力。以泸州红色文化为依托,提升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激励党员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各项工作中。

(四)以红色文化为依托,提高经济发展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力的强大力量,探索农村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进行区域整合共同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力。

一是发现资源,把握当地特色。泸州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把泸州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泸州地区的特色自然资源中,创造“红色品牌+红色教育+红色文旅体验基地+当地特色吃住行”的特殊模式,大力发展泸州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让“红色+旅游”的形式既能观看泸州的自然美景,又能体验泸州红色文化内涵。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二是区域整合,树立合作共赢理念。以统一开发、共同规划的模式来创新利用已有的自然资源和革命遗址遗迹,打造独具自己特色的旅游线路。让村与村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整合已有的旅游资源共同合作开发,提升本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合作共赢。三是搭建媒体平台,增加宣传渠道。目前以互联网为基础衍生的销售模式,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销售模式。把区域内的特色产品和产业,以短小精悍、碎片化的信息分享方式吸引年轻人,增加曝光率,从而拓宽销售渠道。另外采取党员干部在媒体平台,以直播带货的形式,将自己的特色产品或者旅游业向广大网友推销展示,确保当地特色产品产业能走出农村、走向大众。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物质载体,完全可以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契合[6]。农村基层党组织应精心挖掘辖区内红色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各种元素,以红色文化为依托,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群众凝聚力、组织治理力、经济发展力,从而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猜你喜欢

泸州农村基层党员干部
泸州老窖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泸州油纸伞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云南省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法治化路径探析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邢兴怀 泸州老窖香水背后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