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2022-12-28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梁珊珊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梁珊珊
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发展,全国抗击疫情的形势向好向稳,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传播的风险仍然客观存在,国内局部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系列新问题,也带来了新机遇。基于此,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将注重从加强方法创新性、内容丰富性、渠道多样性等多个角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疫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遇
(一)深化政治认同,增强个体担当的意识力
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以专业作为学生群体划分的标准,受到专业分流的影响,在校大学生关注自身专业所在领域的知识,却并未将自己所学专业与国家前途命运相连,部分专业学生将引领价值观提升、育人铸魂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课程定位为边缘化的无关课程,在疫情防控的常态机制下,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有了更加鲜活的载体,大学生能够明白我们国家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强大的应对能力,深化学生对国家制度的认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新冠疫情发生后,“90后”“00后”,并不是垮掉的一代”的话题迅速引发人们的关注,无论是逆行出征的医疗工作者,还是活跃在抗疫的一线志愿者群体,大批各行各业的青年群体用自己的力量彰显当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时期,是社会责任意识强化的关键节点,利用这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契机,促进大学生明确“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担当意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在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时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定位,在大学群体当中形成“以生带生,以生育生”的良性循环态势,成为新时代可担重任的重要力量。
(二)丰富内容素材,积蓄长远发展的新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死板的教条,也不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每一门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因子,离不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场域。在新冠疫情发生后,逆行而往的抗疫先锋与集体,坚守岗位的社区工作者……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具感染力与例证力的素材,而他们凝聚成为伟大的抗疫精神,这些既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丰富内容素材滋养与有力的情感支撑,同时又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甘于奉献的深切情怀。内容素材的多样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可塑性增添亮色,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通过挖掘抗疫故事素材,改变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水漫灌的现象,能够精选符合大学生精神需求以及专业成长的内容故事,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滴灌的良好发展,将冰冷的文字化作具有情感的故事,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达到学生长远发展的惊涛拍岸效果。更值得关注的是,载体的多样性也为内容素材的丰富性提供了更为具象的载体,语言的力量是有限的,借助声音、图片、视频等方式对内容进行技术赋能,增强内容的可视性与真实体验感,创设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情境,使抗疫之中体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入眼入脑入心,落实落细。
(三)拓宽教育渠道,提升网络思政的影响力
当代的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社交通信软件、短视频软件、专项 APP 、线上教学软件等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共享,让更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平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用学生喜欢的话语体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以下优势:一是打破教育边界能够实现时空的自由转换,增强时效性,做到第一时间向在校大学生传递科学正确的信息,畅通交流渠道;二是内容形式丰富多样,能够开展党团建设、日常思政、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等在内的全方位的教育活动。
二、疫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
(一)舆情事件高发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重大疫情期间,各类突发事件频发,经过网上酝酿,容易滋生舆情事件。而大学生群体因分辨力不足、思辨性不强等原因,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首先,大学生群体分辨力不足,易在网络舆情中迷失方向。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方式迅速革新,且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这一特征使得网络谣言更易传播。其次,大学生群体思辨性不强,易在网络多元化思潮背景下,冲击价值观。疫情防控期间,各种社会思潮激烈碰撞,其中不乏正面积极的思潮,如民族精神和抗疫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凝聚力空前强大,但是,大学生在这一网络多元化思潮场域下,因自身思辨性不够强,对各种思潮缺乏深度思考,容易受到不良思潮侵害,从而影响主流价值观,进而弱化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二)网络教育普及考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
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网课逐渐成为高校教学常态,利用网络平台接续日常工作,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提出要求,也对其工作的效度提出新的期待。
角色适配度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难以实现。首先,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不够全面,部分教师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上思政课,却忽略了其他思想政治工作活动,例如团建、党建活动等;其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认识不够深刻,部分教师在线上教学中仍沿用传统工作思维和方法,依然采用讲授法等传统方式,导致大学生作为受众群体无法有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再次,部分教师对大学生群体网络思维和网络行为等特点掌握不够深入,导致难以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和看待网络,从而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最后,部分教师运用网络平台的技术不足,未能把握新兴网络阵地的主动权,进而阻碍了对于新兴网络平台工具的有效运用。
方法创新度不够,固守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从教育内容角度来说,内容有待补充完善,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大量思想政治教育“活教材”,例如医务工作者“逆行出征”、快递小哥汪勇等普通人挺身而出等,这些教育内容具体化、情景化,且接地气,更容易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潜移默化的特性,因此,在网络教育中,也要加强联系实际,持续挖掘和补充适合的、最新的教育内容。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日常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常常紧盯围绕课堂主渠道,忽略了短视频、易班等辅助教学手段,因此在网络教育形式方面可以通过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
(三)心理健康问题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
疫情发生以来,让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生命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绪焦虑和心理恐慌是大学生群体面对疫情最常见的表现。一方面,面对病毒的未知与陌生易产生对病毒蔓延产生恐惧心理;另一方面,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渠道更加多元,面对多而杂的信息,产生慌乱的心理容易竖起大学生的心理高墙,面对外界的干扰容易产生排斥。
三、疫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思考
针对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出现的新挑战与新机遇,一方面,要结合疫情防控吸取经验教训,积极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并正确对待疫情中暴露出的各项问题,进一步弱化疫情暴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建立长效机制,为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积累经验。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疫情防控中各种事例,发挥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过程这一堂精彩绝伦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大课的价值。
(一)抓住关键契机,切实增强制度自信
疫情发生后,从联防联控到初见成效,疫情防控工作动员有力、组织有力、推进有力,体现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一优势还体现在防疫形势整体稳定后,全国各地共同实行灵活但严密的防疫政策上,做到了防疫、生活、工作不冲突。同时,在我国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到常态化的稳定阶段后,中国积极协助其他国家抗击疫情,为其他国家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因此,要积极利用“疫情大考彰显制度优势”的良好契机,用好榜样力量,并辅之以国内抗疫战场的抗疫过程、成果对比,从而使大学生增强制度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用好生动素材,切实加强案例教育
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是最生动的教材,也是最深刻的课堂。众多英雄模范冲锋在前,毫不犹豫地逆行在防疫前线,打响了一场激荡人心的防疫攻坚战。要充分挖掘英雄人物事迹,要从这些“活教材”中提炼抗疫精神,把防疫故事融入思政教学,让大学生群体产生强烈的内心共鸣,让他们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引导他们树立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并能把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努力拼搏、砥砺前行的实际行动。
同时,也要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思辨能力。尤其要在当前舆情环境下,让他们客观理性看待我国当前阶段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积极倾听官方媒体的真实声音,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断坚定信念和自信心。
(三)加强沟通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首先,要加强对舆论的关注程度,充分了解大学生关切的有关问题,做好充分的舆论应对准备,做好舆论的预警工作。其次,要创新舆论应对方式,提升舆论应对能力,在做好谣言的澄清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做好舆论的主动解读工作,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相关决策并积极配合,从而避免产生次生舆情。最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国外舆论。只有及时、科学地做好舆论应对和引导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弱化、消减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曲直、把握价值取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创新形式内容,持续提升工作实效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做好内容与方式创新。疫情形势下,停课不停学,如何上好思政课,确保其主渠道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首先,应创新好课程内容,要充分结合疫情防控,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提高生命认知,同时,也要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其次,要创新教学方式,突出价值引领,要积极思考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努力做到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这就意味着要深化课堂改革,除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要综合运用对话式、案例式等多元化课堂模式,增强课堂吸引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加强课外课堂建设。首先,可建立课堂外师生互动平台,教师可通过建立群聊等形式,加强课堂外师生互动,利用这一平台,教师可积极引导大学生群体客观看待疫情,拥护党的方针与政策。其次,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各类符合自身实际的形式参与疫情防控实践,主动接受实践的检验,正确的价值观是指引大学生前进的精神力量,但也需要在具体行动中加以理解和践行,离开社会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深厚的实践土壤,会显得很空泛,难以根植于大学生群体内心深处,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五)加强人文关怀,正面应对心理问题
首先,要畅通问题反映渠道,建立多元化收集机制。要在利用融媒体平台发布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安排、学习生活提示等消息的同时,通过班会、融媒体平台等多渠道设立“爱心信箱”“心灵驿站”,及时收集并解答学生的问题,预防化解可能的心理问题。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作为,高度重视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各种问题,善于发现苗头性问题,并及时回应关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减轻他们的压力。同时,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精神生活与日常生活双需求,赋予防控工作情感温度。
最后,要树立典型,帮助大学生群体摆脱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封闭感、无助感等不良情绪,高度重视大学生群体的“参与感”和“价值感”需要。例如,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态化对在疫情防控中表现良好的同学予以年级通报表扬,并予以综合测评加分,在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和榜样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的积极性。
(六)加强“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价值
一方面,要打造“互联网+思政平台”,加强思想引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思政平台”引领作用。在具体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通过主动设置在线讨论议题,搭建在线讨论平台,拉近与学生的网上距离。同时,对“班会”等赋能,打造“云班会”等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活动,让身处异地的学生们,持续保持交流,以此提振战胜疫情的信心。
另一方面,要培训“互联网+思政工作者”,加强师资力量。首先,要明确意义,通过向思政工作者明确使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互联网平台的意识;其次,要树立“互联网+思政工作者”典型,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作用,帮助其他教师克服畏难情绪,带动更多教师积极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要系统化地组织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进驻互联网平台,改变以往个别教师“单打独斗”的现象,通过大规模培训,提升教师队伍运用互联网平台的技术水平,同时,可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系统化构建网上思政队伍,充分发挥思政队伍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