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和县家庭牧场发展调研报告

2022-12-28庞金梅霍全胜李生福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畜产品牧场畜牧业

庞金梅,霍全胜,李生福

(青海省民和县畜牧兽医站,民和 810800)

家庭牧场建设是为落实全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牛羊饲养牧减农补的总体要求,按照“种养结合、适度规模、规范养殖、生态平衡”的原则,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以适度规模的畜牧养殖业为劳动对象,以商品化生产为主要目的,实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科学管理的企业化经济实体。民和县作为青海省农业大县,发展家庭牧场在促进民和县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对民和县家庭牧场发展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发展家庭牧场的背景

1.1基本概况

民和县位于青海省最东部,素有“青海东部门户”之称。全县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312个行政村,现有人口42.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06万人,占总人口的74.77%。现有耕地面积4.23万hm2,人均耕地0.098hm2,是农业大县。为培育和发展好这一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同时将潜在的畜牧业养殖大户培育成家庭牧场,打造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家庭牧场并重发展的农区现代畜牧业新模式。

1.2以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畜牧强县”战略为依据

近年来,为打造农区“畜牧强县”,民和县以实施“农畜联动、草畜结合”工程为重点,按照“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和“扩羊、增牛、稳猪、发展蛋禽和獭兔”的工作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创新经营机制,狠抓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全县畜牧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1.3家庭牧场基本情况

2013年海东市在民和县进行试点,当年建成家庭牧场199户,深受养殖户欢迎;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将家庭牧场建设作为县政府为民办的实事之一,建成家庭牧场3000户,经过三年发展,民和县的家庭牧场户达到3199户。根据《民和县农牧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确立了“种养结合、草畜联动”的产业脱贫思路,重点以养殖业为主,抓住关键环节;2016年全县在125个贫困村建成家庭牧场3893户;2019年实现以家庭牧场为突破口带动贫困户全面脱贫的目标。相对于规模化养殖场,家庭牧场的饲养成本和管理成本更低,增收效果更明显。家庭牧场的快速发展,对改变农牧业经营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民和县打造全省农区畜牧强县增添了新活力,也为以循环农业为主题的“民和模式”注入了新内涵。2000年以来这些家庭牧场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家庭牧场单元基础。

2 主要措施

2.1领导重视,组织管理到位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保证按期、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充分认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成立以县政府主管副县长为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各乡镇也都成立相应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项目领导小组协调和解决项目建设及资金使用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并定期、不定期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2.2坚持原则,认真选点

为了使家庭牧场示范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县上要求各乡镇按照《民和县家庭牧场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抽调业务骨干深入村社对养羊基础条件较好、养殖时间长、养殖数量多的农户进行入户调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确定项目建设示范户。家庭牧场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人畜分离、独立建棚”的原则。家庭牧场建设必须将人的住房与畜棚分开,以免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同时,将养殖产生的污粪及时进行处理,确保环境卫生;二是“整体打造、严格防疫”的原则。在家庭牧场项目实施过程中着力发展联户建设,并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条件要求进行修建;三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家庭牧场建设前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规划,并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开展棚圈及青贮池的建设工作; 四是“农户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家庭牧场的修建由养殖户根据自身条件采取自愿的方式,不能使项目户承担过分的经济压力。

2.3加大培训,服务到位

为了高标准的完成项目建设,县农牧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结合青海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家庭牧场”项目户在选址、布局、规划、建设、防疫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技术指导、服务和培训。

2.4严格把关,先建后补

项目实施中,严格按实施方案建设,严格把关,不定期到项目实施点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成的“家庭牧场”均达到或超过了实施方案的要求。在资金拨付上,坚持科学规范、公正透明、先建后补、专款专用、注重时效的原则进行分配和使用。

2.5加强管理,打造亮点

“家庭牧场”是一新事物,为将该项目建成全县乃至海东市的一个亮点工程,从而示范带动周边养殖业的发展,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建设,从棚圈、青贮池的修建到种羊的发放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了项目的高质量完成。在项目验收方面,县上成立了由县监察、财政、发改和农牧共同参与的家庭牧场项目验收小组,加大项目资金的监督力度,确保项目资金落到实处,发到项目户手中。

3 取得的成效

3.1经济效益

每户家庭牧场示范户项目建成并投产后,饲养小尾寒羊繁殖母羊30只以上,年出栏肉羊100只以上,每只肉羊按市场销售价750元计算,销售收入可达到7.5万元以上,母羊饲草料成本每只按520元计,公羊饲草料成本按800元计,羔羊饲草料成本按300元计,总成本3.3万元,纯收入达到3.7万元以上。这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既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收入,又可以利用农村家庭中老弱病残的闲散劳动力。

3.2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家庭牧场建设作为对规模养殖的完善和补充,具有投资小、生产成本低、养殖效益高、短期内提升畜牧业产值和畜产品质量的特点。对改变民和县循环农牧业经营模式、提高玉米秸杆等饲草资源的利用、增加农民收入和丰富群众的菜篮子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社会效益明显。1户家庭牧场建成后,1hm2以上的玉米秸秆可得到转化利用,减少了秸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实施圈养后,减少了动物的流动造成粪尿的污染,生产的有机肥还田,减少了化肥施用,对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有机农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生态效益明显。

4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4.1资金缺乏,发展后劲不足

资金严重缺乏,是制约家庭小牧场建设的关键因素。贷款难、资金筹集渠道单一的问题十分突出,加之养殖业周期长、回报率低,对社会闲散资金的吸引力不足,多渠道投入的机制较难形成,以每年建设1000户家庭牧场、每户补助资金2.5万元计,每年的补助资金投入将达到2500万元,而民和县属于国定贫困县,每年要拿出2500万元进行建设家庭牧场,实属困难。建议加大项目扶持力度,整合精准脱贫产业扶持资金,提供小额贴息信贷资金。

4.2受市场价格波动,农民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养殖业与其他行业不一样,它不单单有市场风险,还有不可预见的自然风险,如天灾、疫病等。尤其是今年以来,民和县乃至全省羊肉价格暴跌,全县规模养殖场及家庭牧场户面临亏损状态,由于民和县财政困难,政府无法出台保障措施,农民缺乏抗风险能力。建议政府通过建立畜牧业发展风险基金、完善畜牧业保障机制、补贴制度及加大畜禽保险力度等方式,增强养殖业的抗风险能力。

4.3乡镇兽医站经费不足

乡镇畜牧兽医站直接面向农村、面对农民服务,承担着全乡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艰巨任务,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但是,民和县的乡镇畜牧兽医站存在着服务设备短缺和经费不足等问题,无法适应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需要,达不到新形势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

4.4产业链不长,仍未形成规模效益

民和地区的羊肉主要来自小尾寒羊后代跟当地杂种羊的杂交后代,杂种羊所产的羊肉膻味轻,蛋白质含量高,以其独特的品味享誉省内外,但是精深加工落后,市场交易主要以出售活羊和胴体肉为主,羊肉产品单一低档,产业链不长,打造品牌、对外开拓市场力度不大,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滞后,市场竞争力弱,有数量优势,无品牌特色,产业优势难以发挥。

5 发展家庭牧场的几点体会

5.1家庭牧场是规模养殖的完善和补充

集约、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的主要方向。但是,其投资大、管理水平要求高,不适合千家万户去生产、经营。就民和而言,现阶段80%以上的畜产品生产、供应是由分散的家庭养殖来完成提供的。为此,在大力扶持发展集约、规模养殖的同时,坚持“规模养殖场与家庭规模养殖并重,两手抓、两促进”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倡导和扶持家庭牧场建设,对于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提升畜产品生产总量,保障市场有效供给,是非常必要的。

5.2家庭牧场是转化玉米秸秆资源的主要手段

民和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自然条件差、致富渠道窄,广大农民文化水平低。如何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民和县从2008年开始实施全膜玉米种植,为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66万/hm2,玉米秸秆产量可达160万吨以上,为发展民和县畜牧业生产提供了饲草料资源。目前,2.66万/hm2玉米中的60%左右集中在浅山和半浅半脑地区,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将玉米秸秆交售给饲草加工企业,存在运距长、运输成本高,收不抵支,导致大量秸秆资源的废弃、浪费。通过家庭牧场建设,可以实现秸秆资源的就地利用,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5.3家庭牧场是循环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循环经济是现代农业的一项主要内容。家庭牧场建设可以实现秸秆资源的有效、就地利用,通过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有机肥还田,在解决粪污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农业、畜牧业产业互补、相互协调,达到农畜联动、草畜结合的目的,实现“粮—草—畜—肥—田”的循环农业经济。

5.4发展家庭牧场是增加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载体

家庭牧场以追求效益为目标,使养殖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了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畜产品。同时,家庭牧场其规模化生产特点,决定了生产过程规范,从而比一般农户更注重畜产品质量安全,也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5.5发展家庭牧场是推进科技兴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手段

规模经营家庭牧场比一般养殖户更迫切需要新技术、新品种,也有能力接受推广和使用,成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生力军。牧场主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管理,是典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通过家庭牧场项目实施和效益带动,一批牧场主的下一代逐步对养殖业有了新的认识,成为家庭牧场继承者,一批农户和创业大学生受其影响带动加入家庭牧场行列。

5.6发展家庭牧场有效提高了家庭养殖经济效益

家庭牧场的生产成本要比标准化养殖场低,再加上规模扩大后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家庭牧场既坚持了以农户为主的养殖生产经营特性,又扩大了经营规模,解决了家庭经营低、小、散的问题,通过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符合当前民和县畜牧业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

5.7发展家庭牧场是延长畜产品产业链的有力保障

“民和羊肉”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质优价廉、享誉省内外,现已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通过无公害畜产品质量认证。“家庭牧场”是基于畜产品产业链模式经营的典范,是全产业链未来发展的方向,从源头到终端管推进食品安全发展,对产品从养殖、加工、销售到餐桌进行全程追踪溯源,是延长畜产品资源型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业精深加工度,推动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迈进的有效保障。

5.8发展家庭牧场有力改善家庭养殖条件和环境卫生

为实施好家庭牧场项目,民和县畜牧局及所属的畜牧兽医站、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家庭牧场”的布局、规划、建设、防疫等方面进行指导和技术服务,实行家与圈舍分离原则。同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到项目实施点,上门服务,指导圈舍和青贮池修建,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家庭牧场户养殖条件和防疫意识得到提高,环境卫生明显好转。总之,家庭牧场是发展农村经济、农民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的新型产业,符合民和县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有利于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推广。

猜你喜欢

畜产品牧场畜牧业
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控制措施
第二十届(2022)中国畜牧业博览会
2021中国(重庆)畜牧业博览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论养殖业“减抗”背景下无抗替代品与畜产品安全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蒙古国消费者购买畜产品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海上牧场
健康传播在畜牧业领域的实践分析
叮当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