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9年某三甲中医医院骨科科室院内感染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12-27张秀娟石丽丽李潇
张秀娟,石丽丽,李潇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近年来,感染一直是骨科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骨科医院感染分为含有植入物和非植入物的医院感染[1],而骨科患者具有失血多、骨质破坏严重、住院时间长等特点,所以病原微生物等很容易在体内生长与繁殖,导致骨科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1]。而骨关节、软组织等一旦发生感染,不仅会增加治疗难度,延长住院天数,增加医疗负担,还会导致肢体关节发生功能障碍[2]。为此,本研究将2016—2019年骨科科室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归纳骨科科室院内感染特点,为控制和降低骨科科室院内感染的发生提供强有力的根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某三甲中医院骨科科室医院感染的监测数据。
1.2 调查方法由院感专职人员对骨科科室出院的全部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骨科医生主动诊断上报的感染病历,及时、准确登记《感染病例登记表》。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照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3]进行。
1.3 标本来源按照医院微生物实验室要求采集各类菌株,包括患者的尿液、痰液、血液、伤口分泌物等标本,共计菌株2151株,来源于1809例患者。对同一患者相同部位分离的重复菌株进行删除,仅保留首次的分离菌株,同一标本分离的不同菌株应该保留。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TATA 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分布正态资料采用±s描述,偏态分布采用M(Q)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者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某三甲中医医院骨科共收治住院患者56 097例,发生院内感染1926例次,1809例患者。其中男性例次占比63.1%(1215/1926),人数占比61.7%(1116/1809),女性例次占比36.9%(711/1926),人数占比38.3%(693/1809);年龄范围为1~90岁,中位数为49.5岁,四分位数间距为34.75岁;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22%(1809/56097),感染例次率为3.43%(1926/56097)。2016—2019年骨科院内感染率和感染例次率均无明显上升或下降的趋势(P>0.05)。见表1。
表1 2016—2019年骨科院内感染情况比较
2.2 骨科科室院内感染现患情况骨科科室院内感染率最高的依次为修复重建骨科、软组织损伤科和骨肿瘤科,感染率依次为11.89%(22/185)、9.67%(65/672)和7.00%(173/2473)。见表2。
表2 2016—2019年骨科各科室院内感染情况比较
2.3 骨科科室感染部位构成情况骨科患者院内感染部位最常见的为手术切口,占35.98%(693/1926),其次为上呼吸道和骨和关节,分别占20.09%(387/1926)和16.36%(315/1926)。见表3。
表3 骨科2016—2019年院内感染常见部位比较
2.4 骨科科室感染病原体构成情况共检测病原菌2151株,检出革兰阴性菌(G-)68.62%(1476/2151),革兰阳性菌(G+)31.38%(675/2151),未检出真菌。检出的最常见的G-为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依次 为19.25%(414/2151)、15.06%(324/2151)、12.55%(270/2151)和12.55%(270/2151)。检 出的最常见的G+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检出率依次为12.97%(279/2151)、10.88%(234/2151)和5.02%(108/2151)。见表4。
表4 骨科2016—2019年院内感染病原菌的构成情况比较
2.5 骨科科室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对骨科科室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是否手术、手术切口、住院天数、是否有侵袭性操作、抗菌药物应用种类及是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骨科科室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对单因素分析变量水平≤0.05的因素为自变量,以是否发生医院感染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变量赋值表见表6。
表6 变量赋值表
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5种、进行手术、三类手术切口、住院天数≥15天、有侵袭性操作、抗菌药物应用≥2种以及未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等因素为骨科科室院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见表7。
表7 骨科科室医院感染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2016—2019年某三甲中医医院骨科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22%(1809/56097),感染例次率为3.43%(1926/56097),符合我国对大于500张床位医院感染率低于10%的要求。但高于2014年全国医院感染现患率2.67%[4],以及周边省份[5]、其他骨伤科医院[6],提示着中医医院骨科科室院内感染防控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骨科科室中2016—2019年院内感染率相对较高的科室是修复重建骨科、软组织损伤科和骨肿瘤科,究其原因主要是修复重建骨科、软组织损伤科为近两年新建科室,医护人员预防感染的相关知识与措施落实不到位。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应当对该类科室的医护人员多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住院患者出现感染的最常见部位为手术切口。有研究表明手术时间>3 h、腰、髋部及以下部位手术、非层流室手术、急诊手术、接台手术及手术期间出现参观人员过多等均会造成骨科手术部位切口感染[7]。其次为上呼吸道,有研究表明当患者抵抗力下降或者排痰不畅时更容易导致呼吸道感染[8]。当住院患者高龄、营养不良、自我防护意识缺乏,以及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不强,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时,发生呼吸系统感染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9]。
医院感染病原菌监测显示,医院感染革兰氏阴性菌占主导地位,与党生文等[6]、孟宪惠等[7]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表明,医院环境中会长期定植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等病原菌,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及消毒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有关。因此在日常院感工作中,应加强对上述细菌的监测和防护、注重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并进一步落实消毒隔离相关措施。
本研究结果显示,骨科科室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合并基础疾病、进行手术及手术切口、抗菌药物应用种类、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和住院时间等,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8-12]。究其原因可能与患者的基础疾病种类多、复杂、年龄较大有关,这些因素均会导致患者的营养状况差、抵抗力低下,再加上住院卧床时间长、接受了手术等原因,最终使骨科科室的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可能性增大。对此,我们应在积极治疗原有基础疾病的同时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此外,本研究结果提示,应用多种抗菌药物反而会增加骨科科室院内感染的发生,这与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11,13]。这提示使用抗菌药物时,方案一定要合理,一方面要发挥好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防感染作用,另一方面要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对感染患者应分年龄、部位、体质等进行中医特色治疗,如中药塌渍、中药泡洗、中药熏蒸、穴位贴敷、针灸、艾灸等,以促进感染部位早期愈合。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管理处应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督促临床科室积极落实无菌操作、改善骨科手术技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充分发挥中医特色理疗的优势来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