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2022-12-27仇爽
仇 爽
(东港市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 丹东 118300)
血常规检验是诊断一些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血常规诊断报告能够为疾病的初步诊断、治疗监测与评估进展提供重要信息,如对于血液疾病、失血性休克及化疗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是十分必要的[1-3]。血细胞分析仪是目前用于血常规检验的重要方法,简便、高效,且大大减轻检验人员的劳动强度,不但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如采血时间、采血量、采血部位、抗凝剂的使用、送检时间、室间质控等[4-8],结果可能出现一定误差。本研究主要从采血时间、储存时间、抗凝血剂浓度3个方面分析血常规检验中常见的误差原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144例健康体检者,男79例,女65例,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38.18±7.19)岁。
1.2 方法 所有受检人员均采集外周静脉血3 mL,其中108例于清晨(8:00)采血,并分为3等分,由真空管1、2、3、4……108进行编号,进行以下试验:①取真空管1~36,其中真空管1~12于采集后立即(0 h)上机检测,真空管13~24于室温下存储2 h后上机检测,真空管25~36于室温下存储4 h后上机检测。②取真空管37~72,其中真空管37~48于采集后立即(0 h)上机检测,真空管49~60于冷藏下存储4 h后上机检测,真空管61~72于冷藏下存储8h后上机检测。③取真空管73~108,其中真空管73~84加入1.5 mg/mL EDTA-K2抗凝,真空管85~96加入1.8 mg/mL EDTA-K2抗凝,真空管97~108加入2.4 mg/mL EDTA-K2抗凝。另外36例于下午(16:00)采血,立即上机检测。检测血常规参数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比容(HCT)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有明显差异。
2 结果
2.1 采血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清晨采血的WBC为(5.48±1.29)×109/L,Hb为(125.39±8.18)g/L,PLT为(213.25±15.93)×109/L,RBC为(4.44±1.05)×1012/L;下午采血的WBC为(6.51±1.46)×109/L,Hb为(128.63±10.52)g/L,P LT 为(219.50±18.31)×109/L,R B C 为(4.34±1.19)×1012/L。清晨采血与下午采血的WBC、PLT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2.2 室温下储存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储存0 h的WBC为(5.30±1.53)×109/L,Hb为(126.58±11.26)g/L,PLT为(210.52±17.63)×109/L,RBC为(4.31±1.16)×1012/L;储存2 h的WBC为(5.28±1.41)×109/L,Hb为(127.60±13.14)g/L,P LT 为(215.26±21.53)×109/L,R B C 为(4.34±1.20)×1012/L;储存4 h 的W B C 为(4.69±1.15)×109/L,Hb为(129.89±14.15)g/L,P LT 为(238.53±20.18)×109/L,R B C 为(4.55±1.06)×1012/L。储存4 h与储存0 h的WBC、PLT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
2.3 冷藏下储存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储存0 h的WBC为(5.36±1.16)×109/L,Hb为(128.74±15.21)g/L,PLT为(215.47±23.26)×109/L,RBC为(4.40±1.33)×1012/L;储存4 h的WBC为(5.25±1.37)×109/L,Hb为(130.27±15.47)g/L,P LT 为(223.16±20.35)×109/L,R B C 为(4.53±1.64)×1012/L;储存8 h 的W B C 为(5.08±1.45)×109/L,Hb为(133.73±15.41)g/L,P LT 为(238.73±23.62)×109/L,R B C 为(4.77±1.30)×1012/L。储存8 h与储存0 h的PLT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
2.3 抗凝血剂浓度对MCV、HCT的影响 抗凝血剂浓度为1.5 mg/mL的MCV为(86.52±6.58)fL,H C T 为(44.30±6.92)%;抗凝血剂浓度为1.8 mg/mL的MCV为(88.95±8.11)fL,HCT为(44.95±7.06)%;抗凝血剂浓度为2.1 mg/mL 的M C V 为(92.07±7.94)f L,H C T 为(48.73±9.31)%。抗凝血剂浓度为1.5 mg/mL与抗凝血剂浓度为2.1 mg/mL的MCV、HCT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
3 讨 论
血常规作为一项临床常规检查,几乎是必检项目之一,在很多疾病的诊断、临床观察、评估及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通过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能够帮助临床医师初步判断是否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等。但血细胞分析仪在识别白细胞形态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在识别异形淋巴细胞、幼稚细胞、核红细胞、原始细胞、单核细胞的形态上有不足之处[9-11]。血常规检查还可通过红细胞或Hb诊断贫血。WBC过低往往提示病情危重[12],使用抗生素抗感染后若WBC仍升高或不下降,提示需更改为更为敏感的抗生素。WBC、PLT、嗜酸粒细胞计数、嗜碱粒细胞计数、原幼细胞比例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可以预测价值。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复查血常规能够评估输血治疗的效果。因此,血常规在临床的开展率非常高,对患者疾病检验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13-14]。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能够快速出结果,满足了临床诊治的需求,但多方面的因素可引起血常规检验结果出现误差[15-17]。
既往研究表明,采血时间不同,血常规检验结果有所差异[18]。本研究亦显示,清晨采血与下午采血的WBC、PLT比较有明显差异,下午采血检测的WBC和PLT均高于清晨采血。血标本储存时间延长,血液中的成分会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结果误差[19]。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室温条件下,在储存4 h后上机检测,WBC、PLT即已经发生了改变。在冷藏条件下,储存8 h的PLT即发生了改变。由于血小板的形态变化特征等原因,PLT比Hb、RBC等指标更容易发生改变[20-22]。因此,血液采集后要尽快上机检测,最好不超过2 h,尤其避免在室温下较长时间的储存血标本[23]。本研究还显示,抗凝血剂浓度为1.5 mg/mL与抗凝血剂浓度为2.1 mg/mL的MCV、HCT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抗凝处理是血常规采血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对血细胞的形态及数量也会产生影响。而研究表明,与干性形式相比,EDTA的液体形式可减小对血液成分的影响。此外,EDTA浓度越大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肿胀,还会诱导血小板聚集,所以EDTA的浓度不能过高,目前以1.5 mg/mL为最佳 浓度[24]。
综上所述,采血时间、储存时间、抗凝血剂浓度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可产生影响,应在适宜的时间进行采血,把握凝血剂浓度,并及时送检,以减少血常规检验结果的误差。